第六百九十五章 司馬獻策
話說郭淮藉着酒膽論政,說出一番話來。這番話已經放棄了腐朽沒落的大漢朝,對陳龍和曹操兩股勢力推崇備至,在當時的人聽來,也算是石破天驚。
司馬朗微微發怔的同時,馬雲騄已經輕聲喝道:“郭小子膽子不小!休要再胡言亂語,若是讓忠於朝廷的人知道,恐怕就是一番腥風血雨。”
郭淮不由得嗤之以鼻道:“你們幾位裡面,還有忠於朝廷的嗎?就算是這個圓桌周邊所有的人,也找不出一個還對大漢朝抱有幻想的。曹孟德挾天子,還不是爲了令諸侯,難道真的是忠於漢朝的小皇帝?”
馬雲騄不得不承認郭淮說的有理,就算是讓人知道郭淮不忠於漢室,恐怕也沒人來追究他的責任。只因爲天下早已分崩離析,改朝換代只是遲早的事情。亂世之中,只有絕對的軍事力量才能話事。
絕對的軍事力量,離不開人才建設和鐵腕統治,這一點上只有曹孟德能夠與陳龍抗衡。唯一不確定的因素,是陳龍還沒有如此迅速的擴張能力,畢竟各地的軍閥也都擁有重兵。若是集合全體青龍兵,勢必能擊潰某個地方軍閥,但戰爭之餘,荊州大本營勢必空虛,人口也需要恢復的時間,所以目前還是守城的階段,根本無法大舉出擊。
反倒是曹操佔據了人口繁華的地帶,若能在決戰曹操之前,迅速拿下益州和雍涼二洲,然後集合重兵在長安、宛城、漢中、江夏一帶,沒有後顧之憂,整個戰局也許能立於不敗之地。
從西至東,沿黃河、長江兩線順流而下,可在任意一點登陸作戰,中間輔助以重兵攻擊合肥、壽春一線,曹操必定抵擋不住。但這一切的前提是,自己有沒有兵力和時間先拿下益州和雍涼二洲。
想到此陳龍心中一動,郭淮的話裡也有迅速解決天下紛爭的建議,就是青龍軍與曹操聯手,先解決各自地方的諸侯,當天下兩分的時候,就是與曹孟德的統一決戰。陳龍不由得認真思考起來,與曹孟德可能聯手嗎?
想到此不由得微微搖頭,以張寧和蔡文姬與曹操的大仇,若是自己與曹孟德聯手,還不鬧的家裡雞犬不寧?反過來一想,若是能因此止息多少殺戮和無謂的干戈,挽回多少民衆的生命,自己的小家又算得了什麼?
想到此不由得一陣頭疼,司馬朗的聲音忽然想起,打斷了陳龍的思緒,司馬朗道:“某幼年時逢董卓之亂,受父命帶領家屬逃離董卓,又遷往黎陽、溫縣等地,四處躲避刀兵,見到多少白骨殘屍、殘垣斷壁。百姓流離失所,親朋分崩離析。避難之前,吾父時任大漢朝治書御史,曾被董卓限制,吾父請求董卓,讓我以長子身份帶着家人返回家鄉溫縣。但朝中小人當道,告發吾欲要引家族逃亡,被西北軍抓住去見董卓,董卓責問我說:‘你和我已去世的兒子同歲,年級小小爲何要背叛!’,在下回答說:‘明公以高世之功德,在天下大亂中輔助天子,清除了宦官的穢亂,舉薦了許多賢士,這的確是虛心深慮,即將成爲復興社稷的治世啊。但是隨着威德的隆重,功業的著大,而兵災戰亂卻日漸嚴重,地方州郡有如大鼎煮沸一般,連京城的近郊,人民都不能安家樂業,因此要拋棄住家田產,四處流亡躲竄。雖然已在四方關口設置禁令,以重刑加以殺戮處罰,也不能阻止逃亡的風潮,這就是我爲什麼會想回故鄉的原因。希望明公仔有所借鑑,稍加反省深思,那麼名聲就可像日月一般的榮耀,伊尹和周公也不能相比了。’董卓聽完深感滿意,也說:‘我也有這種感悟,你說的很有道理。’這才放了我,還像我的父親誇讚我,讓我父親在他手下安心立命。”
衆人聽說司馬朗還有這麼一段與董卓接觸的歷史,都彷彿間看到了董卓當時的獠牙和血腥,不由得屏住呼吸,聽司馬朗繼續說下去:“某雖暫時以託詞哄騙過董卓,但也知道董卓虎狼之心,也一定會敗亡,唯恐自己會長期被留下,便想辦法賄賂董卓身邊的辦事官員,終於回到家鄉。回到溫縣之後,某又向鄉中父老長輩們建議,河內郡與京城相鄰,董卓與關東起兵羣雄之間的戰火一定會波及於此,這裡將會成爲亂世戰亂頻繁之地。不如趁道路尚通之時,先到黎陽投靠統領兵馬的鄉里姻親趙威孫,然後觀察時勢。但是父老長輩們都戀舊,不願意跟隨司馬朗離鄉背井,只有趙諮帶着家屬和某一起前往。數月之後,關東諸州郡起兵數十萬人,大軍都聚集在滎陽及河內郡,羣雄們因各懷鬼胎,所以難以統一行動,因此有些士兵便劫掠當地百姓,造成家鄉人民的死傷超過半數以上。之後關東聯軍雖然解散,但荼毒已深,黎陽憑藉兵馬得以自保。”
“兵亂過後,吾才帶着家屬回到溫縣,當年卻又發生饑荒,百姓人民相食,吾父親終於自董卓處逃歸,收留撫卹宗族衆人,吾代替父親教導諸弟,因此司馬家沒有因爲世道衰敗而家業凋零。方今天下家族如我輩,也只有如此依靠軍隊才能自保,因此一支好的軍隊,能扶助百姓的,才能擔起天下的責任。否則兵亂之後讓天下紛爭不休,百姓無所適從,生命沒有保障。”
“吾觀天下治軍之嚴,對百姓環境之寬鬆,非荊州地界莫屬。若是我來挑安居樂業的樂土,我也願意首選荊州啊!若說到統一天下,也只有與民生息纔是王道!”
一番話說得衆人都是若有所思,陳龍心中大喜,忽然微笑道:“聽說司馬八達,都是人中龍鳳。伯達有弟仲達,吾早有所耳聞,敢問這回怎麼沒跟隨伯達一起來聽鄭師講課?”
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