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庶又將具體事宜詳細的說了,劉峰頻頻點頭。
當初定下計策,張頜,廖化兩位將軍領軍北上,將袁紹剩餘人馬壓制,令之進入青州,冀州邊境地界,令袁紹穿插在自己大軍和曹操軍馬中,趁機取幽州。那曹洪雖然分兵抗之,不過隨着林闖大軍進入青州,則陳宮帳下兵馬進軍輕鬆許多,拿下幽州並不爲難。
至於曹仁領軍北上,有張頜,林闖等人共領十萬人馬(擊敗袁譚,袁熙後得到的降卒,其中兩萬放逐,五萬歸順),而且北面陳宮五萬人馬壓來,青州形勢亦堪稱危急。自己一方現在佔據了上風,倒是不必擔憂。
“曹操盤踞在徐州是爲何解?”劉峰看向帳下衆人。
“主公,依庶看來,只怕曹操是打算南下進入揚州。現今東北一帶盡數歸曹操所有,雄踞青,兗,徐,豫四洲,西向則爲主公軍馬,兵強馬壯,曹操必然不敢打來,則東南是最佳的進軍所在。況且曹操現今擊潰曹操,逼走劉備,聲勢大振,趁機南下取了袁術,正是最佳時機!”徐庶當先道。
劉峰點頭,看了看郭嘉,郭嘉微微點頭:“潁川所料不差,而且現今袁術以九江,廬江兩郡爲跳板,進入荊州,現今孫策讓出長沙,江夏,南郡三郡,這三郡無主之地,吸引袁術打來,揚州人馬亦不足,進軍揚州正是最佳時機。”
“吾欲領軍南下,進入南陽郡,衆將士以爲如何?”劉峰道。
“主公,此時正是進入南陽的最佳時機。南陽一地,張繡經營多年,但現今那賈詡自立爲王,領了張希人馬分立,張繡大怒,追逐,現今南陽郡不過五千人馬守城,正是拿下的最佳時機。”徐庶大聲道。
這段時日,雖然主公不曾聞訊,但卻由負責軍中情報,之前救曾聽說過影軍刺探情報的能力極爲強大,現今他親自掌管,知曉了各方消息之後方纔清楚影軍探測能力到底有多強!可以說,但凡天下稍稍知名之士,其喜好,親屬關係,曾做過什麼事情都知道的清清楚楚。古人云,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此時,徐庶方纔察覺到之前對於這句話的理解有些淺薄了,只有真正擁有這般條件後,方纔知曉其可以發揮出來的作用,深切瞭解到一些內裡的東西。
同時亦知道曹操之所以這般強大,乃是由另外一股不遜色於影軍的情報機構相助。天網,舊時帝王的情報機構,只是可惜,現在卻爲曹操所用個,雖然並非所屬關係,卻也對曹操的壯大起到了極其大的作用。相較而言,張瑾帶過來的地網對於情報的刺探能力稍稍遜色,不過地網卻更加註重於一些地方上的事宜,三者比較起來,卻是各有所長了。
“好,大軍南下,兩日之後吾欲登上宛城城頭。”劉峰大勝道。
現今司隸府中,名將僅僅張遼一人,倒是有其餘副將若干。劉峰本打算親自領兵,但考慮到南陽郡不過五千人馬,雖然其餘將士歷史上並不見明傳,卻也未必非名將之能力,當即令張遼副將郭通領兵兩萬人,徐庶隨軍出征,務必兩日內拿下南陽郡。
郭通當即領兵而去。見徐庶離開,劉峰當即令影軍暗中將徐庶的母親接來。
卻說張希得知賈詡率領自己兩萬兵馬兵馬自立,並且奪了江夏郡,心中大怒,當即領兵從漢中而回。
在漢中他曾與太史慈一戰,雖然戰勝太史慈,但卻遭逢敗仗,三萬人馬僅僅剩下一萬五千。回到南陽之後,連忙在當即徵兵,得兵馬五千,共計兩萬人,隨後令三千老兵協同兩千新兵守城,隨即領一萬五千人馬殺向江夏郡尋那賈詡報仇。
大軍一路疾行,張繡雖然沒有賈詡那般智計,卻也全完非庸才。知曉賈詡此人極善智計,不可小覷,當即發函袁術,欲與袁術聯合攻打賈詡。
賈詡所佔領之地乃是江夏郡。江夏一郡地理位置靠近南陽,正是袁術進軍荊州的第一道門檻。袁術尋思賈詡雖然智計不錯,但斬下並無猛將,意欲強吃,得到張繡消息,當即與之聯合,令大將紀靈領兵三萬從江夏東側攻打賈詡,張繡則從西部攻打。
卻說賈詡當日得知孫策領十萬大軍攻打劉璋,當即率領軍馬從長安急速南下,幾乎沒有遇到任何攔阻便將江夏佔領。只是他賈詡聰明,其他人亦不差,得知孫策十萬人馬攻打劉璋,當即袁術,劉表同時打了過來。
袁術距離相對較遠,進軍最慢,劉表卻是在蒯氏兄弟的建議下快速將長沙郡佔據,隨即大軍直指南郡。
賈詡哪裡料得其他人進軍亦如此之快,尤其是得知袁術從淮南打來,心中吃了一嚇,當即在江夏一軍大肆徵兵,徵糧,一時間百姓怒罵,只是在賈詡淫威之下,敢怒不敢言。
待得知張繡徑直返回,而後和袁術聯合攻打江夏,他當即發函劉表,意欲劉表結爲秦晉之好。
劉表佔據長沙之後,又迅速拿下南郡,心中大喜。得到賈詡消息之後,頓時猶豫起來。
昔年司徒王允連環計導致董卓,呂布內亂,繼而殺了董賊。而後又令孫策吃癟,對於此人的智計他頗爲佩服,看着信函,頓時意動,若是得到賈詡智計相助,不求圖謀天下,現今保全荊州未必不能。
只是當初拿下南郡時他便心中遲疑。長沙一郡距離他的領地最近,是以大軍急速出動,迅速南下,但是南郡西陲,孫策十萬人馬尚在,若是孫策突然反身打來,這如何抵擋?乃是在蒯氏兄弟力諫之下,方纔出兵,不料孫策十萬人馬居然根本不回返,拿下南郡之後,直到三兩日之後,得知孫策大軍進入益州,方纔放下心來。心中杜宇蒯氏兄弟自然愈發看重。此時得到張繡這密函,當即召集帳下謀士商議。
“主公,不可!”蒯良當即走出,大聲說道:“主公不可。”蒯越亦是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