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廉制,帶動了天下寒門士人齊齊奔向許都。天子下詔,宣佈進行武孝廉的選拔,時間定在正月。
並派遣了快馬往天下郡縣傳遞消息,不過因爲現在的天下諸侯多半與漢室對立,能夠傳到的不過是漢室帳下的土地,城池,以及河北,荊州,益州而已。
不過,即使是如此,這個消息也在這一些漢室能觸及到的地方,引起了轟動。
徐庶,諸葛亮二人不僅僅是寒門士人的楷模,也同樣是天下豪傑的楷模啊。一個封侯拜將,一個封侯拜官,讓豪傑們熱血沸騰。
不過,也正如魏延一般,這些豪傑只是精煉武藝,對於文墨只是粗通,甚至是大字不識一個。孝廉制對於他們來說,只能是望洋興嘆而已。
就在他們嘆息的時候,武孝廉橫空出世了,頓時讓他們沸騰了。整個漢室,名義上臣服於漢室的河北,益州,半個荊州等等城池內的無數豪傑,都準備妥當,千里迢迢的開赴許都,希望能趕上正月的武孝廉選拔。
就在這股風潮之中,涌現了三個人,一個是南郡人霍峻,一個是巴西人馬忠,最後一位則是巴西人王平。
除了這三個人以外,報名參加武孝廉選拔的人,足有二百一十五人,而這三個人的名字,就夾雜在了這二百一十五人之中,組成名冊,交到了劉馮的手上。
此刻已經正月,剛剛過了年沒多久,天氣雖然乍暖,但仍然是非常冰寒。許都城中,鮮有行人路過。皇宮中倒是一切如常,不過每一位內侍,宮女都添了不少衣物,行走在宮中,看起來比較臃腫。
東宮,一處偏殿內,放着一尊炭爐,炭爐內所散發出來的熱氣,暖和了整個偏殿。不過即使是如此,劉馮身上仍然穿着相當厚重的衣物,看起來非常臃腫。
此刻,劉馮跪坐在上,手中吃着一卷竹簡,正在細心的觀看。尚書令蔣琬立在下邊,正等待着劉馮觀看完畢。
劉馮手上的這卷竹簡,就是記錄了二百一十五參加武孝廉之人的名冊。倒也不是例行公事,這些人名在此刻仍然是沒有任何意義的,只有選拔出來的人才,纔是真正有意義的。而很遺憾,這二百一十五人之中,就要淘汰大部分。
劉馮之所以觀看這卷竹簡,是想要看一看這一次參加選拔的有多少名將。並不是說,劉馮過度迷信歷史上的那些名將。劉馮不否認或許有些人默默無名,但卻能力出衆,但因爲時運不濟,還沒有在歷史上留下姓名,這些人可能都是名將之選。如董蓋。
不過,相比於這些人,名將的確要讓人更加信賴一些,畢竟都是經過了亂世洗禮,一場場的戰爭證明了自己,在史書上留下了赫赫名聲的人物,這樣的人物要比默默無名的人,更加受到信任一些的。
一路看下來,果然沒有讓劉馮失望。霍峻,馬忠,王平這三個人的名字,被劉馮看到了。
劉馮的臉上不由露出了幾分笑容,這些人其實都不太出名,但是劉馮卻是認識。巧的是這些人還全部都是蜀漢的名將。
之所以不出名,並不是因爲他們能力不行,而是因爲蜀漢之中,趙雲,關羽,張飛等人的名聲實在是太大了,因此而掩蓋住了他們。
若說趙雲,關羽,張飛,魏延,張遼,張頜等人是頂尖的大將,而朱靈是一流的大將,那麼這三個人就是與朱靈同一個檔次的一流大將。
比如說這個霍峻吧,他防守能力非常出衆,在劉備進入西川的過程之中,率領數百人鎮守一座城池,而劉璋的將軍扶禁,向存則率領一萬兵馬猛攻城池。結果霍峻硬生生的守住了一年,並伺機率兵大破扶禁,向存,戰績彪悍啊。
又如這一位馬忠,三國史上有兩位馬忠,其中一位乃是東吳將領,率兵俘虜了關羽,關平等人的人。
而剩下的一位,也就是劉馮手上竹簡記載着的這一位則是蜀漢的馬忠。這一位在蜀漢的前期,得到過劉備的讚賞,劉備把馬忠與黃權相提並論,認爲其乃蜀中人傑。在中後期,馬忠名氣漸漸大了。
當時號稱是王平在北,馬忠在南,鄧芝在東,三員大將,鎮守蜀國。是一位智勇雙全的將軍。
最後剩下的這位王平,與馬忠齊名,但是託了羅貫中的三國演義的福,這個人的名氣要遠勝於馬忠。並且王平這個人富有傳奇色彩。王平目不識丁,但卻做到了蜀漢鎮北大將軍的位置,讓人不可思議。而這靠的並不是他的個人反應,判斷,天生的領兵能力。
而是因爲王平好學,他雖然不認識字,但在軍中卻常常讓官吏讀書給他聽,還能融會貫通,如此銳意進取,才造就了王平赫赫有名的名聲。
這三個人都是蜀漢中後期的名將,現在也如魏延一樣默默無名,並且他們未來的主公劉備已經被他打到殘廢了大半,幾近在東吳等死了。屬於無主孤魂,武孝廉制一出,自然是齊齊歸順在大漢的麾下。
“雖非大將之才,但統時選將,亦是一時良將。可用之爲爪牙,鞏固漢室基業。”劉馮看到了這三個名字之後,就決定了要用魏延,霍峻,馬忠,王平等四人,統帥新增加的四路步卒大軍。
名將領兵,多少能增加許多的潛力。相信用不了多久,大漢朝的精兵,就會徹底化作十萬二千人。劉馮也終於聚斂起了十萬之衆,符合了當前大漢朝這個天底下一流勢力的身份。
劉馮心中是認定了這三個人了,不過,這些是不能宣之於口的。既然是考試選拔,就要用相對公平的環境,去選拔人才。
劉馮會給予其豪傑以一個機會,若是其他豪傑有能力超過這三個人,劉馮會徵召他們入宮做宿衛,即體面,官職又高,算是個補償。
想着,劉馮放下了手中的竹簡,對着蔣琬說道:“發佈詔書,三天後,進行武孝廉的選拔。”
“諾。”蔣琬應諾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