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某一場戰役或者某一個事件來說或許張曼成永遠都是高明的,但是對於整個黃巾義軍來說這或許就是宿命。如果從一開始張曼成不是想着明哲保身、沒有把廖淳當成炮灰,而是作爲真正的先鋒,在廖淳旗開得勝的時候,他率大部隊跟進,與波才合兵一處,碼足了勁的跟官軍大幹一場,那麼這皇甫嵩縱然有日後那陸遜火燒連營之才,量他區區六千殘兵敗將也難敵十一萬的黃巾義軍。而如果這長社一役未敗,那麼漢家江山鹿死誰手猶未可知也!然而歷史沒有如果!
話說陳老大強留了張曼城的三千人馬,廖淳所部的隊伍又再次恢復了壯大,但是如果真正要去列陣殺敵,就憑這支隊伍還是不行的。因爲這支走在後面的隊伍是負責搬運糧草輜重的,隊裡有的都是一些老弱兵卒,其實嚴格說來他們連兵卒都是談不上的,也就是些個老弱的貧苦農民,不過用來守城,或者是仗着人多,跟波才他們一般的拉出去打劫幾個村落卻還是可以的。
但陳幕沒有這麼去做,這倒不是說陳幕對這廖淳的價值觀就有多少的認同,也不是說他轉了山賊的心性,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改吃素了,只不過是這陽翟城中糧草豐足,根本用不着費這個心力去劫掠。張曼成把這裡做爲落腳點,本來就有不少糧草軍械屯在城裡,這次被強留下的又是輜重部隊,所以隨着部隊的留下又有許多糧秣輜重被留了下來,因而城裡是不缺吃喝的。這半個月陳幕每天派人出城做的是三件事:一是尋找泥鰍徐驍的下落;二是打探那夜被官軍衝散之後其他各部曲的下落;三是緊密關注官軍的動向。
雖然泥鰍始終還是渺無音訊,但這時間到底是個神奇的東西,經過半個月的療愈廖淳終於從傷痛中恢復過來,走出了房間。關在房裡的這些天中他一直思索的是郟下被伏擊和長社被劫營這兩件事,打仗要死人這誰都知道,廖淳也是無比的清除的。但當看到剛剛還在一個鍋裡吃飯的活生生的生命,在自己眼前驟然凋零的時候,這一切卻又變得是那麼的難以接受,竟然還伴隨着如此殘酷的血與火,活着的弟兄們還在屋外等着自己,而自己又將把他們帶向何方?如果打下洛陽後他們都已倒下,那麼這樣的勝利對他們來說又有什麼意義呢?!蒼天已死,黃天當立?蒼天已死,黃天當立!
陳幕告訴廖淳他躲在屋裡的這半個月來所發生的事情,還有一個重要軍情,官軍那邊老兒皇甫嵩正在圍攻潁川城。原本廖淳躲在屋裡不出來,陳幕就打算闖進去告訴他這件事的,因爲這畢竟是廖淳拉起來的隊伍,打仗是要死人的,是否去打這個仗,他不是沒這個魄力來做這個決斷,只是他覺得如果由廖淳來做這個決定大夥兒會更安心一些,當然陳幕考量的這個“大夥兒”指的主要是何邑、姜蘭甫、安虎和鮑烣,延伸開去便是那五百餘號的荊州舊部人馬,不包括剛剛強制收編的三千人的輜重部隊。
廖淳的決定是:潁川之圍必須得救,這一仗必須得打!理由很簡單,往大里說拉起這支隊伍揭竿而起爲的就是跟官軍打仗,打敗了這些官軍才能把皇帝老兒拉下馬,見了官軍就跑,那還不如各自回家繼續給地主老財種田好了;而往小了說,渠帥波纔對自己也算是有知遇之恩的,自己只不過是一個毛頭少年,只有幾百來號人的小部曲的頭目,在整個黃巾軍中,甚至就放在潁川軍營裡面,也只是很微不足道的一份子,然而波才卻在衆人面前把自己捧得那麼高,都快高到天上去了,現在他被官軍圍在潁川城中又怎麼能棄之於不顧?但是在做這個決定的時候,那些在戰鬥中逝去的人總是飄現在腦海裡,他們都在對着自己笑。廖淳不能確定自己這一次的決定是否是正確的,但是他真的是不想再看到那些信任自己人們因爲自己錯誤的命令而死去,這一次他自己是一定要去的,但是其他人則要他們自己來決定!
所以廖淳在校場集結隊伍的時候對衆人說道:“有願意隨我去救潁川的站到左邊,不願去的站到右邊。!”
對於廖淳的這個命令,陳幕感到有一些吃驚,因爲這三千人剛剛被收編,而且是強制收編的,所以指望這些人甘心情願的跟着你去賣命那是不可能的,廖淳的這個命令一下,那麼去救潁川的無疑便只剩五百餘號舊部了,就憑這麼點人馬去塞官軍的牙縫怕都不夠。如果按他陳老大自己的風格,要去救潁川,那麼指定是把這三千人押在隊伍的前面當炮灰的。不過這一刻陳老大並沒有說話,他只是靜靜的站到了左邊。
起先,不出陳幕所料,站到左邊的都是廖淳帶領的舊部,而那剛剛被收編的三千兵卒,清一色的都退到右邊去了。兩邊的隊伍在人數上形成了極爲可笑的對比,但是當這三千人望着對面那五百餘人臉上的那種視死如歸的神情時,被這種他們的這種豪氣所深深的震懾到了,許多人想起那彪悍的山賊頭子在自己頭領身上畫的那兩個烏龜殼,原本大夥兒都不知道這是什麼意思,但這一刻卻猛然間領悟到,這是在罵他是“縮頭烏龜”,那麼現在自己臨戰退縮,不是縮頭烏龜那又是什麼?於是許多人胸中又激起了初初投身黃巾行伍的那份豪情,紛紛走到那對面那五百壯士中間,來到了左邊的隊列。
廖淳讓陳嶺清點人數,比原先多出了一千餘人,現在左邊的隊伍一共是一千六百餘人。廖淳清了清嗓子,大夥兒以爲這是主將要做戰前的宣言,激勵大夥兒的士氣,沒想到他說的卻是:“百善孝爲先!而不孝有三,無後爲大!凡是家中獨苗者,出列!”
大夥兒的一陣面面相覷之後,左邊的隊伍中陸續走出十餘個人,廖淳對他們的勇氣做了一番讚賞後讓他們回到了右邊的隊列中。然而就是這麼一個舉動,右從邊隊列中竟然又走出來千餘人加入這戰鬥的隊伍,最後廖淳剔去了隊伍中一些實在是年老體弱的兵士,讓他們留下守城,而最終確定去救援潁川的是兩千八百五十三人,這一次是出征前廖淳少有的親自把出征人數點的清清楚楚的一次。
看着眼前發生的這戲劇化的一幕,陳幕再一次的堅定了自己追隨廖淳的信念,因爲他又找到了可以支持這一信念的一個絕好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