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五〇章 襄陽城劉備兵至

bookmark

南陽,劉備是帶兵直接趕赴了南郡的襄陽,如此對他來說,諸葛亮的話確實是比聖旨都好使。因爲聖旨不能讓他馬上就變得更有勢力,更有實力,能實現自己的理想。但是劉備卻知道,諸葛亮還有徐庶就能,他不只是相信自己的眼光,還更相信這些時日他所看到的東西。

劉備是帶着文丑、太史慈、周倉、裴元紹再加上徐庶,五個人,去了襄陽。而諸葛亮還有簡雍和孫乾,他們幾個則留守在了新野,至少對如今的劉備來說,新野肯定是不能夠輕易放棄的地方。而諸葛亮,他也是這麼想的,新野不能放棄,至少如今還不能有失。

而在劉備帶兵離開之後,諸葛亮迎來了遠到而來投奔自己主公的人。此人就是荊州南陽郡的人,姓陳名震字孝起。之前陳震乃是在袁紹冀州軍帳下做事,但是不得不說,其他的眼光不錯。從他見到劉備的時候,他就感覺出來,劉玄德其人,絕對是比自己更爲明主的人。只是可惜啊,他遇到劉備的時候,自己早已是追隨了袁本初,所以他和劉備算是相見恨晚。

在劉備離開了河北之後,陳震就知道,劉玄德其人絕非是池中物,也許只要有機會,那麼早晚都會是一飛沖天。而自己主公呢,說實話,他並不看好,他不認爲袁紹會是曹操的對手。結果他感覺不錯,冀州軍之後是節節敗退,最後連袁紹都身死在了甘陵城。

袁紹時候。陳震知道,自己該是做出選擇的時候了,要不歸隱山林,要不就去追隨自己主公的三個兒子其中之一,要不投靠曹孟德的兗州軍或者馬孟起的涼州軍,再或者投靠其他諸侯也行。不過他是想來想去,還是劉玄德其人,纔是自己所要追隨的明主。而且聽聞其人如今就在新野,南陽郡可是自己的老家,所以自己也正是時候回去看看了。

就這樣兒,在審配護着袁尚,帶着冀州軍人馬從清河退向渤海的時候,陳震是趁機離開了冀州軍,直接就奔向了南陽郡的新野。不過他運氣不佳,劉備剛走,他就來了。所以根本就沒能見到劉備。不過不得不說,諸葛亮還有簡雍、孫乾他們幾個,他們對陳震確實是以禮相待。對他他非常不錯。禮遇有加。

而諸葛亮雖然是不認識陳震,但是簡雍、孫乾可都認識他,幾人算是比較熟了,所以諸葛亮就算之前不認識,但是說幾句話之後,他和陳震也比較熟了。而陳震對諸葛亮。顯然也比較佩服,雖然諸葛亮算是年輕,但是其人絕對是個大才,自己是比不上人家啊。

諸葛亮也問了陳震一些冀州的戰事,不過陳震離開的時候。涼州軍還有兗州軍還沒什麼動作呢,所以他也不知道其後的事兒。就只是知道。自己主公身死之後,然後審配帶着冀州軍撤退,就這些。而諸葛亮雖然沒從陳震口中得知自己最想要的消息,但是如此也算是不錯了,至少一些細節部分,那根本就不是探馬斥候所能查探到的東西。

-----------------------------------------------------

而劉備呢,他則是帶着五萬人馬,來到了襄陽城外。而這五萬人馬,對他來說,那可確實是不少了。就這,那都是諸葛亮和衆人費了不少力,這才拉出來這麼多人的。而他就準備用這五萬人馬拿下荊州,當然這確實是不小的壓力,畢竟荊州的人馬,步卒、騎兵加上水軍,都超過二十萬了,所以……

要說他來得可正是時候,當他之前就快到襄陽的時候,就已經傳來了劉表病逝的消息。當然劉表是早病逝了,只是傳到了襄陽的時候,怎麼也得耽誤些時日,所以劉備快到的時候,他才收到具體的消息。

不過讓他氣憤的是,蔡瑁是拿出了劉表的親筆遺書,最後寫到,讓次子劉琮繼承自己的一切。劉備用腳趾頭都能相出來,這還不就是蔡氏和蔡瑁他們搞出來的嗎。但是他卻沒有辦法,只是還依照諸葛亮所說,打出劉琦的旗號,讓嫡長子繼位,支持劉琦爲荊州之主,然後是帶兵直奔襄陽。

要說劉備爲什麼沒打出自己的旗號,說劉表把荊州牧之位給他了呢。這個當然是不可能如此的了,雖然劉表是親口說了這些,但是你有什麼證據證明劉表說過這些,而且如今他人都沒了,這不就是死無對證了。劉備他手中雖然是有州牧的印信,但是說實話,這個時候,那些東西,根本就起不到什麼作用。

只要你一拿出來,蔡瑁他們就能說你是竊取的,所以你還能如何。關鍵是你根本就沒有什麼證據表明,你的州牧印信是劉表親手交給你的,所以這個事兒根本就是不好辦了。

所以諸葛亮給劉備出得主意就是,只要一聽到劉表身死的消息,那麼就打出劉琦的旗號出來。至於劉琦那邊兒,劉備和諸葛亮早和他溝通好了,一直新野和他江夏那邊兒都有書信往來,所以劉備早和劉琦約定好了。只要事情有變,那麼自己就要借用他的旗號來做事,而劉琦自然也是同意了。不管怎麼說,自己這個叔父和諸葛亮曾經都幫過自己的大忙。

而且說實話,自己寧可讓荊州歸自己那叔父,也不想讓蔡瑁拱手送人,尤其是曹操曹孟德,所以自己寧可是被利用,自己也認了,只要最後荊州不落入到蔡瑁還有曹孟德手中就行。這其實就是劉琦的想法,因爲他可知道,自己父親這輩子最狠的就是蔡瑁,然後也看不上曹操其人,哪怕是馬超,自己父親都沒有那麼厭惡。

所以。就這樣兒,劉備打出了劉琦的旗號,向襄陽進兵。

-----------------------------------------------------

其實劉備也知道,用五萬人馬,想拿下荊州,可能是比較困難,但是如今自己就只能拿出這麼些人馬來,所以只能是如此。沒有別的辦法了。這個時候,己方就要靠着徐庶,這個謀士來出謀劃策了,他知道,如今的自己和之前最大的不同,其實就是有了真正的軍師,所以怎麼說,也比之前要強,這個自己是絕對相信的。就是如此。

劉備的大軍駐紮在了襄陽城外,而如今駐守在襄陽城的正是之前被劉表從新野召回來的大將文聘。文聘相比較而言,他確實算是比較年輕的將領了。因爲他如今還沒到而立之年。但是雖然年紀不是很大。但是卻不得不承認,其人的經驗,在荊州軍來說,絕對是首屈一指的。這點荊州軍從上到下,幾乎人人都承認的。而且看劉表之前讓其人駐守在新野,就知道了。

如果說文聘要是沒什麼本事。劉表可能讓其人去駐守在新野嗎。更重要的一點,就是文聘他絕對不屬於蔡瑁一方的人,如果要真算起來的話,其實他是劉表的人。雖然不能說是心腹,但絕對不是蔡瑁一方的。而算是比較忠心劉表吧,畢竟劉表纔是荊州牧。他纔是主公。

-----------------------------------------------------

文聘看着城外劉備的人馬,他心裡也是暗自點頭。因爲劉備軍中有高人啊,看着營盤佈置,就絕對不是一般武將所能佈置出來的。攻守皆可,進可進是退可退。如果你去偷營劫寨,那麼很好,對方只要用少數人馬,就能盯住你,可能你會無功而返,甚至中了人家的計。

而此時的劉備,正在中軍大帳和徐庶還有太史慈他們相商下一步己方要如何去做。至於說在座的文丑、周倉還有裴元紹,說實話,劉備根本就沒指望他們三個能想到什麼。畢竟這三個人說白了,其實都是勇將,而幾乎就是沒什麼謀略,所以根本也指望不上他們什麼。

此時就聽劉備問道:“元直,不知如今我軍,當如何施爲啊?”

徐庶一笑,“主公,聽聞文聘此人,不是那蔡瑁的人,而其人對劉景升算是比較忠心,所以不知我軍是不是可以從這方面入手?”

劉備聞言是點了點頭,他也不得不承認,徐庶所說,確實是很有道理的。就連自己都知道,文聘絕對是少有的,不屬於蔡瑁一黨的人,而且還算是比較忠心與劉表。但是即便如此,自己就能輕易說服其人開成歸降嗎?不是自己對此沒有信心,只是這信心到底是從何而來啊?反正自己確實真是看不到,不過徐庶既然如此說,想必應該是有辦法吧。

-----------------------------------------------------

這時候的劉備,在聽了徐庶的話後,他想了一會兒,然後這才說道:“不知元直之意是?莫非要說服文聘文仲業其人?”

在劉備看來,雖然在新野,自己確實和文聘是有過一面之緣,而且當時兩人相處得還不錯,但是那也只不過就是不錯而已,還能代表什麼。他文聘文仲業,那是看着自己是個人物,所以就起了結交之心,但是不能因爲人家看得起你,你就覺得人家就一定能投靠於你吧。劉備還沒覺得自己有那麼大魅力,能讓人如此。要自己真有那本事的話,也不至於今日如此了。

看看如今自己屬下的人,一共纔多少個,其實就用兩個手掌都能數過來了。不過當然了,這個確實和自己沒什麼勢力、實力有關,這個也沒錯。想自己要是有曹孟德或者馬孟起那麼大的勢力的話,那麼自己手下的人,絕對不會比他們兩人少就是了,這點自己還是相信的,而且也有信心。

-----------------------------------------------------

而徐庶聽了自己主公的話後,他先是笑着點了點頭。不過又笑着搖了搖頭。

這一下就把劉備給整得是一頭霧水的,是啊,這元直先點頭,然後又搖頭,這是爲何啊,他確實是沒有想明白。

“不知元直如此,這是何意?”

“主公,其實此事。並不一定非要如此。文聘其人……只要……”

聽了徐庶所說,劉備這回是徹底沒白了,原來是這麼回事兒,自己想得還是太簡單了,至少徐庶想得可比自己複雜,而且又考慮得多得多。至少自己就只想到了文聘如何如何,可是卻忘了,當初諸葛孔明爲何要如此施爲,這回自己算是明白了。當初孔明所作所爲,也許就會在如今起到應有的作用。

劉備是不住點頭,最後徐庶說完之後。他便一怕桌案。“好,我看一切就依元直所言!”

徐庶則說道:“主公,此事事不宜遲,所以還望主公能早些施爲!”

“不錯,我看此事就教與子義吧!子義,你看如何?”

“諾!主公但有所命。屬下定當遵從!”

劉備是滿意地點了點頭,雖然文丑的武藝更高一些,但是他還是把此事交與太史慈去做了。畢竟太史慈可是追隨他十幾年了,可以說是資歷最老的一個,所以這事兒劉備第一個就想到了他。

-----------------------------------------------------

文聘望着劉備軍的大營。是好久纔算是回過神來,看也看完了。今日對方明顯是不會進攻,所以他也不會一直在襄陽城頭上,所以他準備回去了。

臨走之前,他對城頭的一員將領說道:“文長,城頭便先交與你了,一切小心爲上!”

“諾!文將軍放心就是!”

文聘點了點頭,他心裡倒是有些感嘆。要是在荊州軍中,此人的武藝絕對是數一數二的,比自己還高,只是可惜了,其人因爲不是蔡瑁一系,所以就只能在襄陽守禦城門罷了。

看着走下城頭的文聘,被文聘稱作是文長的將領,此時他心裡是特別不爽,也特別不服。此乃也是荊州人,乃是義陽人,姓魏名延字文長。其人儀表堂堂,是面如重棗,目若朗星,其實其人的相貌倒是有些像關羽關雲長。不過只是有些地方相像罷了,其實一看,還是知道,他們是兩個人的。

說實話,魏延覺得自己是懷才不遇。首先說自己的武藝,可以說自己武藝在荊州軍中,絕對是能派上第二的,而第一自己還當不上,因爲有人武藝比自己還高。再說本事,自己不是自誇,自己的本事在荊州軍中,那更是數一數二的。就說從城頭下去的那個文聘吧,至少自己認爲,自己就比他強。但是如今是什麼情況,如今人家是主將,而自己就是個看守城門的罷了。

所以魏延他是不甘心,是特別不甘心。對他來說,自己要是沒什麼本事的話,那如此,能當上個守禦城門的,那自己也認了,是吧,還有什麼不知足的。不過文聘本事還不如自己呢,但是他就因爲比自己在荊州軍多待了很多年,所以他是襄陽城的主將,而自己就只是個看守城門的,所以對此,自己還能甘心嗎,自己覺得,只要是個人,他像自己這情況,他也不會甘心。

-----------------------------------------------------

要說魏延如今的想法就是如此,不過在他看來,自己的機會應該來了。爲什麼這麼說,就是因爲劉備劉玄德大軍圍困了襄陽城,所以自己的機會這不就來了嗎。

劉玄德是什麼人,那是大漢皇叔,是漢室宗親。雖然如今在天下諸侯中,勢力實力都不是很強,但是這個沒關係,因爲自己相信,自己不會看錯,其人絕對不是池中物,早晚必能一飛沖天,只是一直都沒什麼機會罷了。不過如今劉表身死,這,這不就是一個大好機會嗎。只要其人能把握住,那麼荊州也許就會成爲其人的囊中之物了。

魏延又想起了,當自己最不甘心的時候,卻是收到了劉備還有其軍師諸葛亮的親筆書信,而且還讓士卒從新野給自己帶來了不少的財物。說實話,魏延生活得並不怎麼好,別看是個守禦城門的,但是那糧餉卻是不夠他花銷的,所以劉備讓士卒帶來的財物對他來說,無異於是雪中送炭,所以他確實是心裡感念劉備和諸葛亮的好。

所以他也一直都想着,自己是什麼時候能報答他們,所以這不……

第七十三章 涼州江東到遼東第一二三章 談判成功返大營第七四七章 兗州軍激戰函谷(完)第四〇四章 馬超五人組出行(十三)第四六〇章 定人選欲奪雒縣第七五六章 戰長江甘寧敗退第五三九章 江東軍大戰江夏(四)第七十九章 曹孟德處置關羽第五九一章 張任半路截劉曄第二二一章 聽諫言再去請人第四〇六章 馬超五人組出行(十五)第四四五章 交州戰事完回返(一三六)第八十三章 兗州軍奪高句驪(七)第三七〇章 交州戰事完回返(六十一)第四五二章 馬超五人組出行(六十一)第八〇三章 黃忠帶兵返江夏(完)第六〇六章 顏良罵陣鬥徐晃第五六七章 涼州軍再次攻城第十一章 涼州軍進攻中宿(十)第四〇五章 馬超五人組出行(十四)第一五三章 三方逼問刺客第一一五章 孟獲無奈聚衆議第七四五章 兗州軍激戰函谷第五三〇章 馬超五人回長安(二)第三八〇章 馬超兵至陽平關第六三二章 曹真押糧到羅縣(續)第六一一章 劉備帳中點文丑第九一六章 涼漢荊兗戰樊城(續)第九七一章 戰事結束兩軍回(四十五)第三一八章 孫文臺大戰華雄第九八二章 滿寵帳中說孫劉(續)第四二八章 交州戰事完回返(一一九)第五四一章 司馬懿遊說曹操第二九五章 涼州軍死戰雒陽(十九)第六十八章 曹操書信至江東第六二八章 兗州江東攻羅縣第六六五章 曹操聚衆議烏巢第八三五章 涼州軍終破江陵(二)第三〇一章 涼州軍死戰雒陽(二十五)第二五五章 涼州軍戰弘農城(十七)第六一四章 兗州軍突襲湘南第五八六章 兗州江東退零陵第五六二章 江東軍大戰江夏(十七)第一二七章 兗州軍大戰襄平(六)第二一四章 兗州軍大戰常山(五十三)第四〇〇章 交州戰事完回返(九十一)第七四四章 吳子遠接替馬漢第八十一章 兗州軍奪高句驪(五)第一五〇章 涼州軍奪取鬱林(三十六)第四十八章 涼州軍大戰番禺(三)第八八七章 涼州軍兵臨樊城第九六〇章 蘄春城聯軍終破(完)第五一三章 涼州軍五攻零陽第九四七章 戰事結束兩軍回(二十一)第二五四章 馬超帶兵攻交趾(二十)第六二六章 收寇封襄陽得信第三八七章 涼州軍又攻三江(續)第八五二章 蘄春城下故人見第七六四章 劉備軍受阻江陵第一九四章 孟獲三人戰崔安(續)第七八九章 戰事畢馬超回家(十一)第六三一章 涼州軍奪取耒陽(一)第十三章 涼州軍終破樊城(五)第五一三章 宴畢馬杜論英雄(續)第八二九章 馬超出招滅守將(六)第九二五章 兗州軍進攻幷州(七十六)第一〇一章 涼州軍攻蒼梧郡(二十四)第一三一章 進讒言劉宏換帥第一六九章 漢軍一戰破廣宗(八)第一四七章 董卓聚衆議破敵第三八二章 祝融夫人勸孟獲第一〇七章 兗州軍大戰遼東(八)第一〇五章 兗州軍大戰遼東(六)第四九一章 交州戰事完回返(一八二)第一四一章 爲立功董卓中計第八六一章 兗州軍進攻幷州(十二)第五五一章 兗州軍死戰西陽(二)第八一八章 江東軍兵臨臨湘第八章 雲杜城三雄相商(續)第四四四章 找屬下請之爲師第五一六章 曹操帶兵入司隸第七六九章 兗涼兩軍戰冀州(四十五)第三五八章 李肅遊說呂奉先第八一一章 兗州軍破函谷關(六)第三四六章 交州戰事完回返(三十七)第九七五章 孫劉帳中議軍事(續)第八二六章 霍仲邈歸降劉備第九五五章 夏侯深夜訪漢將(續)第八一七章 兗州軍攻破函谷(完)第一一二章 石全搬兵拖兗州(四)第二八三章 涼州軍終戰合浦(十八)第六一〇章 涼州軍決戰江夏(三十七)第三三〇章 交州戰事完回返(二十一)第四八二章 孟起帶兵返涼州(續)第三二二章 馬超請祝融夫人第一四七章 涼州軍奪取鬱林(三十三)第一九六章 三英闖營欲入城第四六四章 交州戰事完回返(一五五)第六七七章 涼州軍收復兩地(十)第一七七章 兗州軍大戰常山(十六)
第七十三章 涼州江東到遼東第一二三章 談判成功返大營第七四七章 兗州軍激戰函谷(完)第四〇四章 馬超五人組出行(十三)第四六〇章 定人選欲奪雒縣第七五六章 戰長江甘寧敗退第五三九章 江東軍大戰江夏(四)第七十九章 曹孟德處置關羽第五九一章 張任半路截劉曄第二二一章 聽諫言再去請人第四〇六章 馬超五人組出行(十五)第四四五章 交州戰事完回返(一三六)第八十三章 兗州軍奪高句驪(七)第三七〇章 交州戰事完回返(六十一)第四五二章 馬超五人組出行(六十一)第八〇三章 黃忠帶兵返江夏(完)第六〇六章 顏良罵陣鬥徐晃第五六七章 涼州軍再次攻城第十一章 涼州軍進攻中宿(十)第四〇五章 馬超五人組出行(十四)第一五三章 三方逼問刺客第一一五章 孟獲無奈聚衆議第七四五章 兗州軍激戰函谷第五三〇章 馬超五人回長安(二)第三八〇章 馬超兵至陽平關第六三二章 曹真押糧到羅縣(續)第六一一章 劉備帳中點文丑第九一六章 涼漢荊兗戰樊城(續)第九七一章 戰事結束兩軍回(四十五)第三一八章 孫文臺大戰華雄第九八二章 滿寵帳中說孫劉(續)第四二八章 交州戰事完回返(一一九)第五四一章 司馬懿遊說曹操第二九五章 涼州軍死戰雒陽(十九)第六十八章 曹操書信至江東第六二八章 兗州江東攻羅縣第六六五章 曹操聚衆議烏巢第八三五章 涼州軍終破江陵(二)第三〇一章 涼州軍死戰雒陽(二十五)第二五五章 涼州軍戰弘農城(十七)第六一四章 兗州軍突襲湘南第五八六章 兗州江東退零陵第五六二章 江東軍大戰江夏(十七)第一二七章 兗州軍大戰襄平(六)第二一四章 兗州軍大戰常山(五十三)第四〇〇章 交州戰事完回返(九十一)第七四四章 吳子遠接替馬漢第八十一章 兗州軍奪高句驪(五)第一五〇章 涼州軍奪取鬱林(三十六)第四十八章 涼州軍大戰番禺(三)第八八七章 涼州軍兵臨樊城第九六〇章 蘄春城聯軍終破(完)第五一三章 涼州軍五攻零陽第九四七章 戰事結束兩軍回(二十一)第二五四章 馬超帶兵攻交趾(二十)第六二六章 收寇封襄陽得信第三八七章 涼州軍又攻三江(續)第八五二章 蘄春城下故人見第七六四章 劉備軍受阻江陵第一九四章 孟獲三人戰崔安(續)第七八九章 戰事畢馬超回家(十一)第六三一章 涼州軍奪取耒陽(一)第十三章 涼州軍終破樊城(五)第五一三章 宴畢馬杜論英雄(續)第八二九章 馬超出招滅守將(六)第九二五章 兗州軍進攻幷州(七十六)第一〇一章 涼州軍攻蒼梧郡(二十四)第一三一章 進讒言劉宏換帥第一六九章 漢軍一戰破廣宗(八)第一四七章 董卓聚衆議破敵第三八二章 祝融夫人勸孟獲第一〇七章 兗州軍大戰遼東(八)第一〇五章 兗州軍大戰遼東(六)第四九一章 交州戰事完回返(一八二)第一四一章 爲立功董卓中計第八六一章 兗州軍進攻幷州(十二)第五五一章 兗州軍死戰西陽(二)第八一八章 江東軍兵臨臨湘第八章 雲杜城三雄相商(續)第四四四章 找屬下請之爲師第五一六章 曹操帶兵入司隸第七六九章 兗涼兩軍戰冀州(四十五)第三五八章 李肅遊說呂奉先第八一一章 兗州軍破函谷關(六)第三四六章 交州戰事完回返(三十七)第九七五章 孫劉帳中議軍事(續)第八二六章 霍仲邈歸降劉備第九五五章 夏侯深夜訪漢將(續)第八一七章 兗州軍攻破函谷(完)第一一二章 石全搬兵拖兗州(四)第二八三章 涼州軍終戰合浦(十八)第六一〇章 涼州軍決戰江夏(三十七)第三三〇章 交州戰事完回返(二十一)第四八二章 孟起帶兵返涼州(續)第三二二章 馬超請祝融夫人第一四七章 涼州軍奪取鬱林(三十三)第一九六章 三英闖營欲入城第四六四章 交州戰事完回返(一五五)第六七七章 涼州軍收復兩地(十)第一七七章 兗州軍大戰常山(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