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洞裡的每一處都縈繞着虛幻縹緲的琴聲,本來身處黑暗的我一直有一股慌亂不安的感覺,可是當這一波又一波的美妙聲音山洞裡飄蕩開來,我的心馬上就靜了下來,好像周圍煩擾的世界都靜靜地聆聽這聲音。我們聽得全神貫注,後還是被身後傳來粗獷的喘氣聲驚醒過來。我們聽到猛獸般的聲音,都驚恐異常,尤其是這山洞裡。雖然很是慌張,但是縹緲的琴聲馬上就鎮定了下來。
這個洞穴大概幾千年前是烏滸人居住的地方,如果不這裡住上十年半載,根本不可能熟悉這裡的地形。野獸般的喘氣聲越來越清晰,但是四通八達的洞穴裡,迴音效果簡直是天衣無縫,無懈可擊。我們一時之間不知道該往哪裡躲纔好,後我現有一個岔路通向一條死路,於是就拉着信宏往裡面躲。因爲這條岔到一邊的小路是死路,當然不可能突然冒出一個怪物出來,所以這裡是安全不過的地方了。要是四處亂跑,弄不好轉一個彎就撞上一個兇猛的野獸。
這個岔進來的山洞並不寬不長,窄得把臉皮都磨破了幾層,還沒進這個死洞前,我已經叫信宏關上了手電筒,以免野獸過來時現我們。因爲轉個身都很困難,所以進來之時,我們是倒着走進來的,這樣才方便我們觀察洞外的風吹草動。我先倒着走進來,信宏後才慢吞吞地擠進來,這裡的空間非常的狹小,被信宏這麼一擠,我馬上就被他擠倒地上。
這個時候,粗獷的喘氣聲已經變得非常清晰,可是我跌倒地上的時候,猛地坐了一團又軟又溼的東西上。我本想抱怨幾句,以此來泄心的不滿,誰知道一隻龐大的黑影卻出現了狹小的洞口前。此時,幽雅的琴聲還飄蕩黑暗裡,雖然手電筒已經熄滅,這裡無光無亮,但是我們卻能依稀看到一個很大的黑色物體擋了洞口前面,它比黑暗還要黑暗。我們都屏住了呼吸,那個龐然大物停前面喘了喘氣,然後又朝着別的地方奔去。看它那身形,至少比恐貓大上好幾倍,所以絕對不可能是恐貓的夥伴,那就可能是殺死恐貓的真兇了。好我們躲避的地方如此狹小,它要進來也非易事,我們還算安全。
我剛纔就一直琢磨着飄忽不定的琴聲,這好像是古箏的聲音,而且是被稱爲真秦之聲的陝西箏!雖然現回聲效果太強了,我沒法分辨聲音的位置,但是對於分辨聲音的特徵我還是應付得來的。
古箏又叫做“秦箏”,自秦、漢以來從我國西北地區逐漸流傳到全國各地,逐漸形成了各具濃郁地方特色的流派。山東箏、河南箏、潮州箏、客家箏、浙江箏、福建箏、內蒙箏、朝鮮族的伽揶琴和被稱爲真秦之聲的陝西箏個流派。早期到近代也有過12、13、18、23、25弦等,不同地區的箏又有多種定弦法,箏的種類還有“蝶式箏”、“轉調箏”等等。
我覺得這個古箏的聲音,是用古代的箏所彈出來的,因爲現代人所用的古箏已經有了很大的變化,古箏常用演奏手法採用右手大、食、三指撥絃,彈出旋律、掌握節奏,用左手箏柱左側順應弦的張力、控制絃音的變化,以潤色旋律。箏的指法頗多,右手有託、劈、挑、抹、剔、勾、搖、撮等,左手有按、滑、揉、顫等。
古箏的傳統演奏手法到了近代有了的突破,1953年趙玉齋先生創作了《慶豐年》,解放了左手,曲調上運用復調的手法,採用了左右手交替和多聲部演奏手法,大大豐富了演奏技巧,使古箏的演奏技術得到一個突破性的展。以及後來的王昌元,趙曼琴都對古箏的彈奏有了很大的改進,和古代的古箏彈奏有了很大的區別。
陝西箏,源於陝西,但現“真秦之聲”的箏樂卻幾乎近於絕響,只有榆林地區才用箏作爲伴奏樂器,跟揚琴、琵琶、三絃一起榆林小曲的伴奏出現。著名秦箏理論家、教育家曹正先生說,這就是“秦箏的餘緒”。箏榆林雖有三多年的歷史,但榆林地處偏僻,化比較落後,箏的技藝還停留古法彈奏上,右手主要用大食兩指,左手滑顫音很少,這正是箏的早奏法。箏陝西地區已漸漸失傳,其傳譜傳人都無資料可尋。現飄渺黑暗裡的聲音,我可以聽得出來,這就是用的古老的指法彈奏出來的。
“真秦之聲”的鮮明特色,先是音律上的特殊性和二個變音的遊移性。七聲音階的四級音編高,七級音偏低。所謂偏,當然不是半個音。這兩個音又遊移不定。一般來說,是向下滑動緊靠下一級音的;其次,旋律進行上,一般是上行跳進,下行級進的。第三,彈奏時的左手按弦,使用大指較多,這是出於旋律進行需要而必然使用的技術。第四,風格細膩,委婉多悲怨;慷慨急楚,激越有抒情。已故著名浙派箏家王巽之先生談古箏流派時說,“陝西派多抒情”說明了陝西箏曲的風格特點。
這麼古老的的彈法現已經幾乎沒人能掌握了,如今卻這外貌看着不起眼的山洞裡響了起來,而且還能讓我們絕望的黑暗裡靜下慌亂的心,這事情的確難以琢磨。野獸已經遠去,我急忙叫信宏打開手電筒,因爲我剛纔跌倒地上的時候,老覺得坐着的那團東西有些彆扭,黏乎乎的。這團東西雖說很軟,但是又有硬物裡面,總之我坐上面就覺得很是難受。信宏打開了手電筒,我迫不及待地看着自己坐着的東西,沒想到卻把自己嚇個半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