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三百一十七章 意見相左

不得不說,歷史的發展總是驚人的相似的,並不會因爲時代和人的變化,從而出現太大的轉折。

上海的發展也是同樣如此,雖然說李軒並沒有把上海刻意的往後世的發展道路上帶,但是這個時代的上海所表現出來的發展趨勢,卻是依舊和後世的上海發展極爲相似。

利用帝國開放並鼓勵工商業發展的機會,上海充分發揮了其至關重要的地理位置的優勢,從而走上了工商業的發展之路。

甚至就連發展的行業以及詳細的地區,也都是驚人的相似。

歷史上,上海的早期發展同樣也是以海外貿易以及紡織業爲主,而現在的上海,同樣也是以貿易和紡織業爲先導,當然了,細節上還是有着諸多的不同,那就是這個時代的上海擁有着大量的重型工業。

這種情況並不是李軒刻意主導下的結果,要說政策扶持的話,大唐帝國裡的通商港口可不止上海一個,而是有着足足十九個呢,隔壁就有着通州和寧波。

從南到北,基本上比較適合進行海外貿易的沿海港口城市,都是被陸續開闢爲通商港口。

廣東的廉州、瓊州、廣州、潮汕,福建的泉州、福州、大員府,浙江之溫州、台州、寧波,江南道之上海,江北道之通州、淮安之河口(時值黃河出海口,新設縣),山東之膠州(青島)、登州(府城蓬萊),河北之天津,遼東之金州(旅順)、漢城、釜山等等,都是大唐帝國最近這些年來陸續開始的沿海通商港口。

值得注意的是,大唐帝國可以展開對外貿易的通商港口,只限於沿海港口,並不包括內陸城市,比如說揚州、金陵城、淮安府城這樣內陸江河沿岸城市,那麼就不是作爲通商口岸使用的。

上述的每一個通商港口,基本上都是設立了商貿區,並給予相同的政策。

但是真正依靠海外貿易發展起來的,其實也就只有少數幾個城市而已,而規模比較的的,不外乎也就算是廣州和上海兩城而已,其他的雖然也有所發展,但是和廣州以及上海比起來,卻是不值一提。

同樣是通商港口,爲什麼發展差距這麼大呢,其中地理因素佔據了極爲重要的原因,廣州之所以能夠發展起來,是因爲承擔了對南洋貿易乃至印度、歐洲貿易的主要任務。

而上海早期的發展,則是通過承擔了扶桑貿易,同時作爲國內沿海貿易的中轉站。

一個南洋,一個扶桑以及國內沿海貿易,這纔是造就了這兩個城市早期的迅速發展。

而一步快,步步快,這發展的快了,後來就擁有了更多的優勢,比如說更大的知名地,更多的商人彙集其中,更多的稅收可以用來發展港口,交通等基礎設施,然後也就有更多的商人願意來這兩個地方了,後來者想要追上來非常的困難。

不過更加重要的是,這兩個地方,不僅僅是貨物集散地,而且還是主要的工業產品的生產基地。

不管是廣州還是上海,他們都是有着大型的工業區,擁有衆多的工廠。

如此導致了不管是廣州還是上海,其發展速度遠遠超過了國內的其他城市,其中的上海更加明顯。

廣州的話,如今基本上還是以輕工業爲主,雖然重工業也有一部分,但是並不多,而上海這邊則是擁有大量的重工業。

但就資源獲得的容易程度而言,廣州是無法和上海相提並論的。

重工業多了,佔用的地方也就更多了,隨便一個造船廠,鋼鐵廠,都是佔地龐大的怪物,這些重工業的工廠佔據了大量的地皮,此外還有幾乎無法統計的中小工廠,這也就使得了上海這邊的工業用地日漸不足,工業用地不夠用,相對的居民生活用地同樣也是不足。

這種情況下,陳立夫纔是有了把上海周邊的部分地區納入到上海的打算。

如今上海特設縣和華亭縣以及嘉定縣,是競爭關係,他們之間打生打死的,華亭縣死活都不願意提供土地給上海的第二工業區做生活配套,因爲這樣對於他們而言半點好處都沒有。

這種情況下,陳立夫不得是另做打算,既然相互之間有矛盾,那麼幹脆把他們三個縣進行合併,當三家變成一家的時候,自然也就沒有什麼利益衝突了。

但是,這種事陳立夫自己卻是無法決定的,甚至他也是不知道上頭對此會是什麼意見。

所以他是非常謹慎的寫了一封摺子送往金陵城,摺子上並沒有直接要求對上述三縣進行合併之類的,而是以探討松江府的發展爲主,並說了上海那邊的可用土地資源已經不足,已經是大幅度限制了上海的工商業發展,並且是展望了未來,倘若整個黃浦江沿岸地區的發展規劃,用於一個統一規劃的話,那麼肯定會事半功倍。

這封摺子,他只是用來試探中央那邊的反應而已!

不過這封摺子送到了金陵城後,因爲這並不是直接呈送給天子的密摺,而是普通的公務摺子。

如果是密摺的話,這封摺子會一路密封傳遞,進入金陵城後會直接送到翰林院秘書處,隨後直接送到李軒的手上這邊。這個過程裡,密摺並不會有任何的機構或人進行拆閱,理論上除了些奏摺的本人以及皇帝李軒外,誰也不會知道這封密摺上寫了什麼。

但是陳立夫上的自然不是什麼密摺,這事只是普通政務而已,弄成密摺報上去會捱罵的,陳立夫可不想學其他幾個倒黴蛋,屁大點事都寫個密摺送上去,一封不算,還三天兩天寫密摺,最後被火大的李軒剝奪了官帽子,趕回家去種田了。

所以陳立夫的這份摺子,只是普通的政務摺子,一路到了京城後,就是被送入了通政司,隨後被轉送到了御書房。

御書房的值班大臣審閱了這份摺子後,對於陳立夫提出讓三縣合併的建議並不認可。

因爲這樣一來,會直接破壞松江府的政治構架!

如今松江府的政治構架,是松江府轄四縣,上海雖然是特設縣,而且知縣的品級是正四品,但依舊只是一個縣而已。

倘若上海和華亭、嘉定三縣合併之後,那麼松江府就只剩下上海和青浦兩縣的,而其中的青浦縣在現在的存在感就非常弱了,以後肯定更弱。

這樣的話,松江府也就沒有存在的必要性了。

如此會產生諸多的麻煩,本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原則,御書房的幾個值班大臣傳閱後給出了審閱意見,那就是讓陳立夫加強下屬各縣的聯繫,做好松江府的經濟發展事宜,至於三縣合併一事沒有必要,因爲四縣之地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本來就是屬於合併的,因爲它們都屬於松江府。

既然都屬於松江府了,那麼自然也就沒有必要再把其中是三個縣進行合併了成爲某一個大縣了,因爲哪怕是真的合併了,但是其實也就會產生下級的行政劃分,不管是區還是鎮都是如此。

到最後,上述三地的隔閡也就存在!

這種地方利益之爭,並不是把縣變成區或者鎮就能夠解決的。

真要解決,還是得靠上級部門來進行協調,什麼上級部門?

松江府知府衙門啊!

最後還很不客氣的說,陳立夫這是脫卸本該負責的協調責任,而是推到了下屬三縣去解決。

隨後,這份摺子附帶着御書房審閱意見,被轉送到翰林院這邊,因爲這份摺子雖然說的是合併事宜,但到底還是爲了發展經濟,所以最後被送到了翰林院工商科。

工商科的年輕官員們卻是做出了相反的批閱,他們認爲如果能夠進行合併,對松江府的工商業發展將會有極大的促進作用。

隨後,經過了御書房和翰林院工商科兩道審批的摺子纔是被送到了秘書處!

秘書處的秘書們,對每天送來了無數摺子進行分類,按照重要程度進行排序,最優先級別的自然是軍事類的摺子,然後是關係重大的摺子,比如天災啊什麼的,然後纔是一些普通的政務摺子,其中如果御書房的審批意見和翰林院各科的審閱意見如果不一致的話,那麼也是優先讓李軒親自審閱。

其實每天送來的摺子數以百計,李軒根本不可能一一親自看完的!

這也是他爲什麼設立御書房值班制度,同時又設立翰林院的緣故,這兩個機構,其實職能是差不多的,都是幫李軒審批數量龐大的摺子。

不同的是,御書房裡的都是帝國重臣,值班大臣是正二品以上的大臣,而行走大臣,那也是從二品的侍郎級別的大臣呢。

御書房的審批意見,基本上就是代表着帝國核心高層的意見了。

但是翰林院下屬各科,卻是從帝國各地抽調而來的年輕中層官員爲主,他們的意見有時候和高層們往往不一樣。

他們的工作其實和御書房的大臣們非常類似,都是審閱摺子,然後給出意見。

第一百九十二章 都是一羣廢物第三百一十七章 蘇家康的作用第二千一百二十七章 得松江者得天下第一百一十六章 明軍來襲第一千七百二十六章 錫蘭本土化第兩百九十一章 屈服和反抗第一千五百一十五章 任重而道遠的大唐專利局第一千六百二十五章 今年剛滿十八第二千章 君臣有別第二千四十五章 無法理解的愛德華第一千九百四十章 大唐人的胃口太大第一千六百九十七章 陸軍也窮第一千零四十二章 糧食,有多少要多少第二千一百八十七章 東非局勢第一千三百六十一章 蒸汽戰艦不是夢第三百零六章 明軍主力出現第六百五十五章 張嶽的革新第九百二十二章 朕要帝國永不日落第一千九百一十八章 西南鐵路第四百五十八章 圍點打援第一千四百八十七章 扶桑問題的最終解決第八百一十九章 水米之鄉,養人第一千七百一十六章 她等,他娶第六章 經典組合第一千四百零一章 高舉留中不發第一千六百三十二章 尷尬的步槍第六百二十三章 可憐的副總兵第一千七百零三章 大唐尊嚴不容冒犯第二千二十一章 田勤雲回國第三百七十六章 一步三回頭的明軍第八十一章 鐵匠尚書第一百九十三章 這又一場傾國之戰第兩百六十三章 該殺的還是要殺第一千三百零六章 重合分封制第四百四十一章 南下第一戰:懷遠第五百二十八章 震動全國第一千二百三十九章 第六胸甲騎兵團的危機第二千六十四章 汽車時代第九百一十三章 吾皇之仁萬年未有第三百九十章 邱宇的恨第二千四十五章 無法理解的愛德華第一千一百零七章 混亂的印度東部海岸第六百五十六章 大唐商律第一千六百五十四章 直覺告訴他第一千九百六十一章 皇室僱員:大唐女官第一千六百九十章 你倆都是坑逼第六百七十二章 火力兇猛的王文華第兩百七十四章 血戰——死寂河灘第七百一十四章 慧塵公主長大了第二千一百一十一章 奧斯曼的反攻第六百二十章 超大號的地雷第二章 殿下,不可自爆啊!第一千四百九十三章 扶桑設省第三百九十六章 宋志文誤我第一百六十九章 全部打包帶走!第一千三百五十二章 混亂的水面力量第一千五百三十六章 一個上海半個江南第一千九百六十八章 北美三大藩王第兩百九十三章 萬里長征第一百九十二章 都是一羣廢物第九百零六章 陛下果然是仁君啊第一千一百二十九章 納稅光榮,抗稅坐牢第一千五百四十九章 全民企業第九百二十九章 換不到馬匹就去搶啊!第一百五十六章 聰明如李軒第一千二百七十六章 爲了單身狗可是操碎了心第六百六十八章 耿右華看報第一千七百九十二章 西班牙送女和親第一千一百四十五章 柳八苟的價值第六百四十四章 平賊餉第一千四百零三章 史上最爲龐大的船隊第一千三百三十三章 韃靼認慫第兩百九十四章 龍體欠安第十七章 朝議第二千一百九十二章 持續敗家的陸海軍第二千一百五十七章 人在官場身不由己第三百四十四章 可是正泰董氏?第七百三十四章 決戰:排隊槍斃第三百零四章 激戰三號渡口第一千六百六十五章 美洲新南港第五百二十二章 王越的梧州大捷第二千一百七十五章 君臣典範:李軒和陳立夫第一千六百三十九章 槍聲依舊第七百二十一章 邵陽書生第五百五十九章 明軍火槍營第兩百八十七章 無關緊要的慘敗第五十六章 願爲陛下效死第一千九百八十三章 還要不要臉啊第二千六十七章 注目禮第五百零九章 湖廣明軍殺過來了!第七百三十一章 程洪安的信第一一千一百一十二章 小學比大學更重要第一百九十七章 好大一口黑鍋第一千二百九十一章 擴大殖民規模第六百三十九章 視察兵工廠第一千九百五十章 侍女並不是那麼的好當的第一千三百四十章 放飛自我的韃靼人第四百七十二章 大軍碾壓而來第二千一百零四章 種田放牧挺好的第二千五十五章 參軍等於上學
第一百九十二章 都是一羣廢物第三百一十七章 蘇家康的作用第二千一百二十七章 得松江者得天下第一百一十六章 明軍來襲第一千七百二十六章 錫蘭本土化第兩百九十一章 屈服和反抗第一千五百一十五章 任重而道遠的大唐專利局第一千六百二十五章 今年剛滿十八第二千章 君臣有別第二千四十五章 無法理解的愛德華第一千九百四十章 大唐人的胃口太大第一千六百九十七章 陸軍也窮第一千零四十二章 糧食,有多少要多少第二千一百八十七章 東非局勢第一千三百六十一章 蒸汽戰艦不是夢第三百零六章 明軍主力出現第六百五十五章 張嶽的革新第九百二十二章 朕要帝國永不日落第一千九百一十八章 西南鐵路第四百五十八章 圍點打援第一千四百八十七章 扶桑問題的最終解決第八百一十九章 水米之鄉,養人第一千七百一十六章 她等,他娶第六章 經典組合第一千四百零一章 高舉留中不發第一千六百三十二章 尷尬的步槍第六百二十三章 可憐的副總兵第一千七百零三章 大唐尊嚴不容冒犯第二千二十一章 田勤雲回國第三百七十六章 一步三回頭的明軍第八十一章 鐵匠尚書第一百九十三章 這又一場傾國之戰第兩百六十三章 該殺的還是要殺第一千三百零六章 重合分封制第四百四十一章 南下第一戰:懷遠第五百二十八章 震動全國第一千二百三十九章 第六胸甲騎兵團的危機第二千六十四章 汽車時代第九百一十三章 吾皇之仁萬年未有第三百九十章 邱宇的恨第二千四十五章 無法理解的愛德華第一千一百零七章 混亂的印度東部海岸第六百五十六章 大唐商律第一千六百五十四章 直覺告訴他第一千九百六十一章 皇室僱員:大唐女官第一千六百九十章 你倆都是坑逼第六百七十二章 火力兇猛的王文華第兩百七十四章 血戰——死寂河灘第七百一十四章 慧塵公主長大了第二千一百一十一章 奧斯曼的反攻第六百二十章 超大號的地雷第二章 殿下,不可自爆啊!第一千四百九十三章 扶桑設省第三百九十六章 宋志文誤我第一百六十九章 全部打包帶走!第一千三百五十二章 混亂的水面力量第一千五百三十六章 一個上海半個江南第一千九百六十八章 北美三大藩王第兩百九十三章 萬里長征第一百九十二章 都是一羣廢物第九百零六章 陛下果然是仁君啊第一千一百二十九章 納稅光榮,抗稅坐牢第一千五百四十九章 全民企業第九百二十九章 換不到馬匹就去搶啊!第一百五十六章 聰明如李軒第一千二百七十六章 爲了單身狗可是操碎了心第六百六十八章 耿右華看報第一千七百九十二章 西班牙送女和親第一千一百四十五章 柳八苟的價值第六百四十四章 平賊餉第一千四百零三章 史上最爲龐大的船隊第一千三百三十三章 韃靼認慫第兩百九十四章 龍體欠安第十七章 朝議第二千一百九十二章 持續敗家的陸海軍第二千一百五十七章 人在官場身不由己第三百四十四章 可是正泰董氏?第七百三十四章 決戰:排隊槍斃第三百零四章 激戰三號渡口第一千六百六十五章 美洲新南港第五百二十二章 王越的梧州大捷第二千一百七十五章 君臣典範:李軒和陳立夫第一千六百三十九章 槍聲依舊第七百二十一章 邵陽書生第五百五十九章 明軍火槍營第兩百八十七章 無關緊要的慘敗第五十六章 願爲陛下效死第一千九百八十三章 還要不要臉啊第二千六十七章 注目禮第五百零九章 湖廣明軍殺過來了!第七百三十一章 程洪安的信第一一千一百一十二章 小學比大學更重要第一百九十七章 好大一口黑鍋第一千二百九十一章 擴大殖民規模第六百三十九章 視察兵工廠第一千九百五十章 侍女並不是那麼的好當的第一千三百四十章 放飛自我的韃靼人第四百七十二章 大軍碾壓而來第二千一百零四章 種田放牧挺好的第二千五十五章 參軍等於上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