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激起徐樂殺心的鬥將,正是馬文舉。在這次江都兵變中,名義上出來聯絡黨羽往來奔波的乃是司馬德勘,背後定計運籌的乃是封德彝,而關鍵時刻跳出來呼應,隨後又統率精銳騎兵擔當殺人重任的,則是馬
文舉。這三個人或是楊素部下,或是受楊素器重之人,功名富貴皆賴楊素之力。是以從表面看此番江都之亂,也可以算作楊玄感之亂平息後,楊素一系的成功反擊也不無道理。然則,整個兵變從發動到最終得利的都是關隴勳貴,楊素這一系在楊玄感
叛亂失敗之後便遭到了清洗,如今更是不可能從中分一杯羹。之所以會把楊素派系的幾個人拿出來衝在最前面,其實也和楊素這一脈失勢密不可分。這些門閥世家既要逐鹿天下,又不想自己承擔亂臣賊子的罪名,更不想爲日後留下
隱患,自然要找些沒什麼根腳又便於控制的人出來做擋箭牌。楊素既然已經從世家門閥行列裡被剔除,那麼他的餘澤便可以爲這些人所用,把最後的價值榨取乾淨。不管日後結果如何,今晚所爲都是大逆不道之事,即便改朝換代成功,這件事也不大可能就這麼過去。就算是靠着兵變手段登基的君主,也不會讓謀朝篡位的行爲正當化,爲了自己後代着想,也必須讓臣民信奉忠君報國之理,對於謀朝
篡位乃至弒君的亂臣賊子必要予以誅殺以顯示自己的正當性並且警醒後人不可有樣學樣。不管司馬還是封德彝,最終都是要死的。馬文舉的心中早已有所覺悟,自己若是不設法自救,也難逃人頭落地的下場。比起司馬和封德彝,他的處境其實更危險。畢竟宇
文化及給他的命令乃是殺死楊廣以絕後患,擁立之功弒君之罪,不管哪一條都足夠讓馬文舉死上十次八次。馬文舉雖然不是讀書人,但總歸曾追隨過楊素,並得到過重用,聽過楊素與手下幕僚談古論今,知道當日幫助司馬殺了曹魏末代天子的成濟是怎樣下場。雖說當年南北亂
世時,弒君一度尋常如割雞。但是自楊堅一統天下之後,帝王便有了帝王的威嚴,不容人隨意冒犯。眼下這些關隴貴族想要顛覆的乃是大隋江山,不是帝王威儀。他們反倒是會格外維護帝王權威,以便自己登基後發號施令。在自己面前的其實是一條絕路,不管是否遵從
宇文化及命令除掉楊廣,最後都逃不了一死,唯一的出路只能是抓住兵權,靠着這幾萬驍果軍作保命根基與這些世家豪門分庭抗禮。今晚的兵變既是壞事也是好事,固然把自己推到這種生死一線的境地,卻也讓世家豪門見識了這些士兵的可怕之處。以往驍果軍的威名雖盛,總歸是有軍規束縛行事有所
顧慮。今晚他們解開了野獸的繮繩,讓這些兵士可以肆意行事,其破壞力足以讓那些勳貴側目。雖說他們也是武功起家,在軍中亦有自己的黨羽部衆,但總歸離開軍伍多年,又高高在上慣了,與下面的士兵之間隔了好大一層。這次能夠成功發動兵變,固然是這些世家聯手發力,也是因爲北地驍果心裡窩了口氣藉着這個由頭髮散。事實上當部隊真的亂起來之後,那些世家門閥再想控制其行動已經變得非常艱難。就算是他們自己的產
業,在這次兵變中也多有損失,只能靠着私兵部曲勉強自保。有了這個前車之鑑,他們想必不敢再輕視軍漢之力。尤其弒君這等事做出來,就得做好被他人討伐的準備,對於軍漢自然就更要格外看重。這時候誰能讓軍漢爲己所用
誰就有資格得到大人物的籠絡,至少可以討價還價,爲自己爭一條出路。馬文舉由於楊素的關係,在軍中刻意保持低調,聲望並不算太高。這次還是兵變需要,各世家在後支持,纔給他撐起了一把虛火。想要讓幾萬驍果軍聽從自己號令,必要
時不惜和這些世家門閥刀兵相見可不是容易事。今晚這些士兵見了血,嚐到了兵變的甜頭,日後再煽動起事就容易多了。可是煽動是一回事,想讓他們聽從自家調遣那就是另一回事。想要在這些軍漢中樹立威信,最簡
單有效的辦法就是以武稱雄,讓這些人知道自己有着不遜於承基、來整的武藝,有資格做他們的頭領。驍果軍崇尚強者,只要你有本領,就不愁沒人追隨。宇文承基出身名門世家,這既是他的優勢也是他的短處。比起自己這個在軍中一路摸爬滾打提拔起來的軍將,承基難
免有些高高在上難以接近,論起和軍兵的親厚程度,承基絕對不如自己。自己和他最大的差距,便是在武藝以及名聲層面。在鬥將之中馬文舉算是個異數,他既不是徐樂、宇文承基這種出身武功勳貴人家,從小就受過系統訓練,先修練法後練打法的正途武將,也不是苑君瑋、黑尉遲那種純粹的野路子。他是行伍出身,和很多軍中鬥將一樣,從軍中老卒、軍將那裡東學一招西學一式,胡亂拼湊成一路屬於自己的武藝。又靠着自己驚人的稟賦加上戰陣磨礪,把
這些本領一點點揉碎消化,使之演變成屬於自己的本事。他之所以得到楊素看重,則是因爲其在殺人上有着過人的天賦。兩軍戰陣殺傷無數,對於軍將來說,殺人乃是最簡單不過的事,不值得大驚小怪。可是任何事都有天賦
殺人也不例外,即便以楊素的經歷、眼界,也沒見過幾個人在殺人這件事上比馬文舉更有天賦。從馬文舉第一次上陣殺人得首,到他的名字爲楊素所知,其殺的人已經不計其數。而且這些敵人中不乏軍將或是小有名氣的鬥將,也有一些雖然沒有勇名,卻也是長身大
面的力士,且在看上去佔據極大優勢的情況下死在馬文舉手裡。以小博大反敗爲勝乃至死裡逃生,對於大多數人來說一輩子能遇到一次,都算是僥天之倖。可是對馬文舉而言,這一切彷彿都是理所當然。他的武藝說不上成體系,看上去也不算如何高明,偏就是能結果人命。每次交戰,不管對手是誰,他都能找到最恰當的方式選擇對自己最有利的戰法殺死對手。乃至於楊素私下曾經對親近之人說過
馬文舉此人乃是天生的殺才,不爲兵即爲盜,總之要靠拿刀殺人才有飯吃。在得到楊素重用之後,馬文舉又反過來開始向名師學武。以他的年紀,筋骨早已養成,沒辦法再從練法練起。可是他並未因此放棄,反倒是不惜重金蒐羅上好藥材爲自己
洗藥浴練基功,明知道練不出鬥將根基,依舊苦練不輟。外人只當馬文舉想要將勤補拙,通過這種方式儘量提高自己的根基,爲了日後沙場立功所用。只有楊玄感一眼看破其心思,背後說了一句:馬大郎那等腌臢人,又哪來得
鴻鵠心思?他現在做這些事不過是爲了殺人而已。他的野心倒是不小,居然練世家武人也想殺。正如楊玄感所說,馬文舉練這些東西,並不是真的想要重夯根基,而是想弄明白那些出身武功世家,受過嚴格訓練的鬥將如何習武如何交戰,再找到殺他們的辦法。到底
是從軍中一步步熬出來的軍將,馬文舉很清楚,自己唯一的價值就在於殺人。殺的越多自己就越穩牢,若是能殺幾個名將,自己地位就更牢靠。可是他這身本事純粹是殺人術,既無法拿來演練,也不利於普通較量,是以在驍果軍中其勇名不彰。如今要想讓軍漢畏懼自己,便要殺個夠分量的人。本來他是把來整當
作目標,可是來整死在承基手裡,他就只好選徐樂這幾個人下手。馬文舉也知道徐樂這幾個人交情深厚,爲了伴當徐樂不惜大鬧驍果駐地,和承基連番血戰。若是自己殺了他的夥伴,徐樂肯定和自己結成死仇,怕是自己連睡覺都沒法安
穩。既然如此,那就只能先殺了徐樂以絕後患。徐樂的武藝馬文舉是見過的,知道這個對手比自己之前遇到的所有對頭都難對付,可是那又如何?自己剛上陣的時候,遇到的對手同樣也比自己了得,最後不還是被自己
割了腦袋?那個人如此,徐樂也一樣,只不過要費些力氣多付出些代價。至於這百多名騎兵,便是代價的一部分。反正都是那些世家部曲,死光了和自己也沒關係,是以馬文舉犧牲這些人根本不會心疼。之所以不讓輕騎散射而是讓他們衝鋒,也是擔心這些人奪了自己戰功,更擔心徐樂能夠保持體力衝到自己面前。他所下的軍令目的非常簡單:用人命換人命,以百多性命讓徐樂人困馬乏,自己便可趁機出手。沒想到徐樂的本領比自己想象得更高,居
然被他破陣而出,既然如此,那就只能搏命。馬文舉催動腳力,迎着徐樂衝過去。他能感覺到徐樂那股子殺氣,但是神色依舊並未覺得恐懼。在馬文舉看來,上陣無非就是殺人或者被殺。用什麼手段並不重要,最後反正都是要走到這一步。徐樂再厲害也是血肉之軀,總歸有殺他的辦法,如果自己做得到就能功成名就,做不到也無非早死幾天。是以此刻的馬文舉心如止水,以最佳的狀態迎上了陷入狂怒的徐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