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4.第304章 門下省履新

天子巡幸洛陽,朝中雖有不少文武隨行,但留守長安的更多,如裴寧這樣的集賢殿校書郎,便不可能跟着過來,苗含液和韋禮王翰那三個校書郎或是正字亦然。相形之下,拾遺補闕這樣的諫臣,監察御史殿中侍御史之類的言官,卻幾乎都在伴駕隨行之列,何官清要不問自知。

王容對杜十三娘提到的那一座宅院,杜士儀隔日就帶着崔儉玄去看了,發現果然屋宇整齊雅潔,左右不是朝官便是東都本地的書香門第,他當即毫不猶豫地命人知會了南市千寶閣,須臾便定下了賃約,以一年八十貫,幾乎相當於時價三分之二的價錢賃下了這座居所。

左拾遺的俸錢和萬年尉監察御史相當,都是兩萬五千錢,也就是二十五貫一個月,再加上職田給的粟米,官派的庶僕,俸料錢,這點賃房的開銷倒也支撐得起,更何況他原本就手頭頗豐。把佈置屋子的事全都撂給了杜十三娘,他少不得前往洛陽宮中的尚書省吏部辦理上任事宜。

和其餘官署全都設在皇城中不同,左拾遺和左補闕屬於門下省,右拾遺和右補闕屬於中書省,全都在宮城之內當值。上任伊始,杜士儀的第一件事便是前往門下省拜見頂頭大上司侍中源乾曜。

門下省在洛陽宮乾元殿之東,緊挨着弘文館,和乾元殿之西的中書省正好一東一西遙相呼應。想當年政事堂一直都設在門下省,門下省長官侍中自然便隱隱蓋過中書省長官中書令一籌,而自從中宗年間政事堂移至中書省之後,門下省的主導地位便漸漸鬆動。現如今任侍中的源乾曜更是衆所周知的老好人,門下省內自然大多數時候也是一團和氣,鮮少和中書省的官員爭風。

“杜十九郎,拾遺的職責是供奉諷諫,扈從乘輿,這些想來你都知道了。日後旦夕侍上,和同僚之間也需留心些。”說到這裡,源乾曜的臉上更是笑得陽光燦爛,“你文采斐然,做事精幹,日後行文之事自然免不了偏重。而連宋開府那樣的忠直之人,對你也多有激賞,爲諫臣想來也會如魚得水。唯有你從前不曾經歷早朝,日後切記不要耽誤時辰,身爲近臣,這是最要緊的。”

源乾曜提醒杜士儀的是早朝,等到杜士儀往見剛剛擢升黃門侍郎的裴漼時,裴漼提醒的竟同樣也是上朝。心中納悶的他仔細一想,這才意識到自己雖則在當年考進士科之前金殿面聖,但之後並無資格參加朝會,倒是紫宸殿中見過兩次天子,對於這常朝的禮儀着實生疏。儘管時人將日日朝參當成難得的榮耀,可他對於磕頭應聲蟲着實沒有太大興趣,奈何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他不得不向裴漼虛心討教,記熟了儀程之後方纔告退。

門下省流內有品級的官員約摸三四十人,其餘都是流外的吏員。侍中和黃門侍郎這樣高品的並不滿員,侍中兩員,只有源乾曜一人;黃門侍郎兩員,也只有裴漼一人。至於其下的左散騎常侍、左諫議大夫、給事中、左補闕和左拾遺、錄事和主事也都是有的滿員有的缺額,這些便算是杜士儀的上司和同僚下屬。至於門下典儀,歷來都是流外官員的美職,士人少有染指,因而引路的書令史只帶着他在門口晃了一圈解說兩句就算完了。即便如此,上司同僚這一圈見下來,杜士儀這一天的時間幾乎化作烏有,唯一的感受便是,他直接能管的人比從前在萬年縣廨更少。

源乾曜更多的時間要處理政事堂的事務,因而門下省內自己的事務主要是裴漼代管。杜士儀從他那兒接手的只有撥過來的一個令史,兩個書令史,餘者就一個都沒了。而整個門下省從官員到吏員,就沒有比他更年輕的人。令史肖鈺已經四十有四,兩個書令史亦是年過三旬,往他面前一站,那種歲月的滄桑撲面而來,和洛陽宮中這座極具年頭的門下省官署一塊,讓他深刻領會到了什麼是源遠流長的歷史。

從前在萬年縣廨中,萬年尉總共六員,爲了六曹的分配問題明爭暗鬥不斷;而如今他升任門下省左拾遺,正員官五人,員外置內供奉三人,也就是總共八個人。當初空出來的這正員左拾遺,三個員外官再加上外頭無數人盯着這一空缺,卻不想杜士儀從天而降將其收入囊中,那三個內供奉自然全都是心中憤憤。然則相比監察御史裡行,左拾遺內供奉在俸錢料錢庶僕職田等等全都和正員並無差別,只少一個名頭,三人也只得把這憋屈吞回了腹中。

而四個正員官每一個都歷經了兩任甚至三任官,最年輕的三十一歲,最年長的四十二歲,相較之下,入仕尚不滿一年的杜士儀資格嫩得能掐出水來。等到杜士儀見過所有人回到了直房,他們便公推了年紀最大的左拾遺竇先過來。

看上去四平八穩相貌清奇的竇先和杜士儀說了兩句客套話之後,便含笑說道:“早聽說杜十九郎文筆雅麗風骨清奇,今日一見果然名不虛傳。論理你剛剛上任,先應熟悉內外,再履行諫官之職,然則正好有處士上書,時質疑我等位卑卻日日得侍君前,未見重諫之情,而見輕士之心。兼且拾遺補闕之職全都是古來未有,既有左右諫議大夫,又有御史臺,何必留我等虛應故事,故而源相國授意我等擬文一篇加以駁斥,我等思來想去卻一直沒有動筆。今番杜十九郎既是備位左拾遺,不若爲我等解決了這一困厄如何?”

門下省地方雖不小,然則源乾曜一個人佔去了正堂後頭最好的地方,裴漼是東邊小院,其他人也都是按照官職各佔一地,如左拾遺便是正員官和員外官分處兩邊各五間廊房作爲直房,眼前的竇先和其他三人今後很長一段時日之內,都得和杜士儀擡頭不見低頭見。於是,杜士儀掃了一眼其他人,見書案之後的他們全都是點頭贊同,彷彿自己是最合適人選的心情,他不禁笑了起來。

“既如此,我就恭敬不如從命了!”

杜士儀答應得爽快,竇先等人自然全都表了一番謝意。而斟酌這麼一篇文章,就不如杜士儀口頭答應這般爽快了。他如今已經搬出了永豐坊崔宅,而崔泰之也已經回來住,他就不好立時登門相借藏書。次日一大清早,他踩着滿天星斗到天津橋前準備等候上朝,見這常朝日在外等候的官員三三兩兩相互閒話聊天,他卻是放眼其中無人相識,一時索性低頭沉吟昨日不得不應下的這篇文章。正思量間,他就只聽得有人叫了自己一聲。

“杜十九郎。”

擡頭見是一個面貌陌生的長者,他不禁微微一愣,卻只見這長者笑道:“十四郎多次提到你,想不到他纔剛剛授官,你卻已經官曆第二任了。拾遺乃是諫官,你需得用心纔是。”

所謂十四郎,杜士儀熟識的人中就只有一個韋禮,因而他立刻便意識到,用這種口氣提到韋禮的,多半是其嫡親伯父御史大夫韋抗。因而,他少不得用恭敬有禮的態度謝了教誨,眼見得端門前頭傳來了諸相公入宮,諸郎入宮等諸如此類的傳唱聲,他便找到了竇先等人的位置。

好在今日不是朔望大朝,不用由那比大明宮含元殿更巍峨壯闊的龍首道,上那武則天當初引以爲傲的明堂,也就是如今的洛陽宮乾元殿,這折騰也少一些。在寒風中入殿朝參,前前後後約摸一個時辰多一些,朝會終於到了末尾,接下來扈從皇帝離去,廊下賜食,熱湯熱餅管飽,再加上門下省就在左近,他頂着風回到直房的時候,總算是身上還有些熱乎氣。

一想到接下來每天都要經受如此折騰,他忍不住打心裡生出了幾分畏懼。然而,如今是別人都恨不得能夠日日上朝常見天顏,他這話對誰都沒處說,只能在心裡嘀咕嘀咕算完。而更加重要的是,他的手頭還壓着一篇被“寄予厚望”的文章。如此幾日下來,竟還是姜度不知道從哪兒得了消息,直截了當往他在觀德坊的私宅送了好些自從武后設立拾遺補闕之職開始,歷任這些官職的名人奏疏抄本,也不知道從何得來。

左拾遺的職責,他曾經仔仔細細地研究過,王容又轉達過玉真公主和金仙公主的評判,再加上這一兩日他啃的奏疏,他心中已經有了一點底子。這一職官是武后年間方纔開始有的,出任的那些前輩們除了有陳子昂這樣的著名詩人,也有張九齡這樣的文人雅士,因而對於文辭雅麗的要求極高,竇先等人辭之以文采不夠,不過是一個託詞,想考較考較他纔是真的。正因爲如此,容不得半點馬虎。

磨墨良久,他方纔取筆蘸墨,攤開一張小紙箋,落下了最初的幾行字。

“左右拾遺補闕,爲則天皇后當年所置,日日得侍君前。因名及義,天子近臣,於駕前供奉諷諫,拾遺補闕。凡朝廷政令,措置舉事,若有不便於時,有不合於道者,小則上封,大則廷諍。”

這是關於拾遺的職責所在,他頓了一頓,這才繼續寫道:“其選尤重,其秩卻卑。然重選卑秩,非見輕士,而見重諫也!大凡人之常情,位高則貪位,身貴則惜身。貪位則偷合衆議而不言,惜身則苟容上峰而不諫,此必然之理也。故拾遺之置,所以卑其秩者,使位未足貪,身未足惜也。所以重其選者,使上不忍負君恩,下不忍負民心也。”

覺得這番話已經差不多了,他不免擱下筆思量如何展開結語,突然眼睛一亮,當即奮筆疾書將腰腹到結語一氣呵成。短短二百餘字從頭到尾看下來,他隨手改了幾個不妥的字,繼而謄抄好了,等其墨跡晾乾便欣然拿着站起身送到了竇先跟前。

“竇兄,前幾日所囑之文已成,請君評鑑。”

天子巡幸洛陽,朝中雖有不少文武隨行,但留守長安的更多,如裴寧這樣的集賢殿校書郎,便不可能跟着過來,苗含液和韋禮王翰那三個校書郎或是正字亦然。相形之下,拾遺補闕這樣的諫臣,監察御史殿中侍御史之類的言官,卻幾乎都在伴駕隨行之列,何官清要不問自知。

王容對杜十三娘提到的那一座宅院,杜士儀隔日就帶着崔儉玄去看了,發現果然屋宇整齊雅潔,左右不是朝官便是東都本地的書香門第,他當即毫不猶豫地命人知會了南市千寶閣,須臾便定下了賃約,以一年八十貫,幾乎相當於時價三分之二的價錢賃下了這座居所。

左拾遺的俸錢和萬年尉監察御史相當,都是兩萬五千錢,也就是二十五貫一個月,再加上職田給的粟米,官派的庶僕,俸料錢,這點賃房的開銷倒也支撐得起,更何況他原本就手頭頗豐。把佈置屋子的事全都撂給了杜十三娘,他少不得前往洛陽宮中的尚書省吏部辦理上任事宜。

和其餘官署全都設在皇城中不同,左拾遺和左補闕屬於門下省,右拾遺和右補闕屬於中書省,全都在宮城之內當值。上任伊始,杜士儀的第一件事便是前往門下省拜見頂頭大上司侍中源乾曜。

門下省在洛陽宮乾元殿之東,緊挨着弘文館,和乾元殿之西的中書省正好一東一西遙相呼應。想當年政事堂一直都設在門下省,門下省長官侍中自然便隱隱蓋過中書省長官中書令一籌,而自從中宗年間政事堂移至中書省之後,門下省的主導地位便漸漸鬆動。現如今任侍中的源乾曜更是衆所周知的老好人,門下省內自然大多數時候也是一團和氣,鮮少和中書省的官員爭風。

“杜十九郎,拾遺的職責是供奉諷諫,扈從乘輿,這些想來你都知道了。日後旦夕侍上,和同僚之間也需留心些。”說到這裡,源乾曜的臉上更是笑得陽光燦爛,“你文采斐然,做事精幹,日後行文之事自然免不了偏重。而連宋開府那樣的忠直之人,對你也多有激賞,爲諫臣想來也會如魚得水。唯有你從前不曾經歷早朝,日後切記不要耽誤時辰,身爲近臣,這是最要緊的。”

源乾曜提醒杜士儀的是早朝,等到杜士儀往見剛剛擢升黃門侍郎的裴漼時,裴漼提醒的竟同樣也是上朝。心中納悶的他仔細一想,這才意識到自己雖則在當年考進士科之前金殿面聖,但之後並無資格參加朝會,倒是紫宸殿中見過兩次天子,對於這常朝的禮儀着實生疏。儘管時人將日日朝參當成難得的榮耀,可他對於磕頭應聲蟲着實沒有太大興趣,奈何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他不得不向裴漼虛心討教,記熟了儀程之後方纔告退。

門下省流內有品級的官員約摸三四十人,其餘都是流外的吏員。侍中和黃門侍郎這樣高品的並不滿員,侍中兩員,只有源乾曜一人;黃門侍郎兩員,也只有裴漼一人。至於其下的左散騎常侍、左諫議大夫、給事中、左補闕和左拾遺、錄事和主事也都是有的滿員有的缺額,這些便算是杜士儀的上司和同僚下屬。至於門下典儀,歷來都是流外官員的美職,士人少有染指,因而引路的書令史只帶着他在門口晃了一圈解說兩句就算完了。即便如此,上司同僚這一圈見下來,杜士儀這一天的時間幾乎化作烏有,唯一的感受便是,他直接能管的人比從前在萬年縣廨更少。

源乾曜更多的時間要處理政事堂的事務,因而門下省內自己的事務主要是裴漼代管。杜士儀從他那兒接手的只有撥過來的一個令史,兩個書令史,餘者就一個都沒了。而整個門下省從官員到吏員,就沒有比他更年輕的人。令史肖鈺已經四十有四,兩個書令史亦是年過三旬,往他面前一站,那種歲月的滄桑撲面而來,和洛陽宮中這座極具年頭的門下省官署一塊,讓他深刻領會到了什麼是源遠流長的歷史。

從前在萬年縣廨中,萬年尉總共六員,爲了六曹的分配問題明爭暗鬥不斷;而如今他升任門下省左拾遺,正員官五人,員外置內供奉三人,也就是總共八個人。當初空出來的這正員左拾遺,三個員外官再加上外頭無數人盯着這一空缺,卻不想杜士儀從天而降將其收入囊中,那三個內供奉自然全都是心中憤憤。然則相比監察御史裡行,左拾遺內供奉在俸錢料錢庶僕職田等等全都和正員並無差別,只少一個名頭,三人也只得把這憋屈吞回了腹中。

而四個正員官每一個都歷經了兩任甚至三任官,最年輕的三十一歲,最年長的四十二歲,相較之下,入仕尚不滿一年的杜士儀資格嫩得能掐出水來。等到杜士儀見過所有人回到了直房,他們便公推了年紀最大的左拾遺竇先過來。

看上去四平八穩相貌清奇的竇先和杜士儀說了兩句客套話之後,便含笑說道:“早聽說杜十九郎文筆雅麗風骨清奇,今日一見果然名不虛傳。論理你剛剛上任,先應熟悉內外,再履行諫官之職,然則正好有處士上書,時質疑我等位卑卻日日得侍君前,未見重諫之情,而見輕士之心。兼且拾遺補闕之職全都是古來未有,既有左右諫議大夫,又有御史臺,何必留我等虛應故事,故而源相國授意我等擬文一篇加以駁斥,我等思來想去卻一直沒有動筆。今番杜十九郎既是備位左拾遺,不若爲我等解決了這一困厄如何?”

門下省地方雖不小,然則源乾曜一個人佔去了正堂後頭最好的地方,裴漼是東邊小院,其他人也都是按照官職各佔一地,如左拾遺便是正員官和員外官分處兩邊各五間廊房作爲直房,眼前的竇先和其他三人今後很長一段時日之內,都得和杜士儀擡頭不見低頭見。於是,杜士儀掃了一眼其他人,見書案之後的他們全都是點頭贊同,彷彿自己是最合適人選的心情,他不禁笑了起來。

“既如此,我就恭敬不如從命了!”

杜士儀答應得爽快,竇先等人自然全都表了一番謝意。而斟酌這麼一篇文章,就不如杜士儀口頭答應這般爽快了。他如今已經搬出了永豐坊崔宅,而崔泰之也已經回來住,他就不好立時登門相借藏書。次日一大清早,他踩着滿天星斗到天津橋前準備等候上朝,見這常朝日在外等候的官員三三兩兩相互閒話聊天,他卻是放眼其中無人相識,一時索性低頭沉吟昨日不得不應下的這篇文章。正思量間,他就只聽得有人叫了自己一聲。

“杜十九郎。”

擡頭見是一個面貌陌生的長者,他不禁微微一愣,卻只見這長者笑道:“十四郎多次提到你,想不到他纔剛剛授官,你卻已經官曆第二任了。拾遺乃是諫官,你需得用心纔是。”

所謂十四郎,杜士儀熟識的人中就只有一個韋禮,因而他立刻便意識到,用這種口氣提到韋禮的,多半是其嫡親伯父御史大夫韋抗。因而,他少不得用恭敬有禮的態度謝了教誨,眼見得端門前頭傳來了諸相公入宮,諸郎入宮等諸如此類的傳唱聲,他便找到了竇先等人的位置。

好在今日不是朔望大朝,不用由那比大明宮含元殿更巍峨壯闊的龍首道,上那武則天當初引以爲傲的明堂,也就是如今的洛陽宮乾元殿,這折騰也少一些。在寒風中入殿朝參,前前後後約摸一個時辰多一些,朝會終於到了末尾,接下來扈從皇帝離去,廊下賜食,熱湯熱餅管飽,再加上門下省就在左近,他頂着風回到直房的時候,總算是身上還有些熱乎氣。

一想到接下來每天都要經受如此折騰,他忍不住打心裡生出了幾分畏懼。然而,如今是別人都恨不得能夠日日上朝常見天顏,他這話對誰都沒處說,只能在心裡嘀咕嘀咕算完。而更加重要的是,他的手頭還壓着一篇被“寄予厚望”的文章。如此幾日下來,竟還是姜度不知道從哪兒得了消息,直截了當往他在觀德坊的私宅送了好些自從武后設立拾遺補闕之職開始,歷任這些官職的名人奏疏抄本,也不知道從何得來。

左拾遺的職責,他曾經仔仔細細地研究過,王容又轉達過玉真公主和金仙公主的評判,再加上這一兩日他啃的奏疏,他心中已經有了一點底子。這一職官是武后年間方纔開始有的,出任的那些前輩們除了有陳子昂這樣的著名詩人,也有張九齡這樣的文人雅士,因而對於文辭雅麗的要求極高,竇先等人辭之以文采不夠,不過是一個託詞,想考較考較他纔是真的。正因爲如此,容不得半點馬虎。

磨墨良久,他方纔取筆蘸墨,攤開一張小紙箋,落下了最初的幾行字。

“左右拾遺補闕,爲則天皇后當年所置,日日得侍君前。因名及義,天子近臣,於駕前供奉諷諫,拾遺補闕。凡朝廷政令,措置舉事,若有不便於時,有不合於道者,小則上封,大則廷諍。”

這是關於拾遺的職責所在,他頓了一頓,這才繼續寫道:“其選尤重,其秩卻卑。然重選卑秩,非見輕士,而見重諫也!大凡人之常情,位高則貪位,身貴則惜身。貪位則偷合衆議而不言,惜身則苟容上峰而不諫,此必然之理也。故拾遺之置,所以卑其秩者,使位未足貪,身未足惜也。所以重其選者,使上不忍負君恩,下不忍負民心也。”

覺得這番話已經差不多了,他不免擱下筆思量如何展開結語,突然眼睛一亮,當即奮筆疾書將腰腹到結語一氣呵成。短短二百餘字從頭到尾看下來,他隨手改了幾個不妥的字,繼而謄抄好了,等其墨跡晾乾便欣然拿着站起身送到了竇先跟前。

“竇兄,前幾日所囑之文已成,請君評鑑。”

1025.第1025章 掃塵相迎,俶爾炸雷895.第895章 惠妃薨667.第667章 奪其心志,許其復仇105.第105章 志同道合479.第479章 江陵遇故跡1222.第1222章 深夜殺機637.第637章 州學講春秋248.第248章 護犢情切,何官最清要1120.第1120章 大勢不可逆第766章 薦君鴻詞科456.第456章 同科再聚首747.第747章 恩威並濟224.第224章 都督激賞,至親情怯256.第256章 知合孫吳,可以運籌帷幄229.第229章 巡閱立威1063.第1063章 公道人心633.第633章 伏殺局,裴休貞405.第405章 金屋藏嬌,辭君遊天下1175.第1175章 格殺勿論994.第994章 圍困示威373.第373章 樹倒猢猻散1046.第1046章 取爾父而代之169.第169章 美人心計853.第853章 凱旋338.第338章 親迎對詩702.第702章 廢立須慎重378.第378章 舅舅146.第146章 試賦之道,靈動爲上112.第112章 名門夜宿,大風起兮89.第89章 最難消受美人恩163.第163章 驅虎吞狼3.第3章 援手521.第521章 知制誥597.第597章 弄巧成拙773.第773章 趁火打劫868.第868章 公報私仇427.第427章 良才美質,憐卿無暇246.第246章 金枝玉葉無福求961.第961章 欺人太甚1048.第1048章 兩樁婚事84.第84章 臨終囑聯姻1125.第1125章 漁陽鐵騎,幽州戰鼓321.第321章 縱橫睥睨無敵手598.第598章 杜氏雲州131.第131章 白首難帖經,一場定去留108.第108章 驚變227.第227章 大義之名538.第538章 國之支柱289.第289章 君知我意,我體君心1149.第1149章 自刎320.第320章 有朋在側解千愁995.第995章 安北牙帳城621.第621章 雲州培英堂813.第813章 聲東擊西853.第853章 凱旋837.第837章 同工同酬1184.第1184章 諸軍突圍,吳王斷後831.第831章 羣情激憤432.第432章 神仙師孃70.第70章 賜官放歸1243.第1243章 苦肉計砸了928.第928章 陳屍當場,依依話別323.第323章 秦王戰鼓247.第247章 舉杯銷愁愁更愁395.第395章 李十二郎224.第224章 都督激賞,至親情怯898.第898章 勃勃野心1118.第1118章 西域之爭1097.第1097章 拔出蘿蔔帶出泥1104.第1104章 援軍1024.第1024章 念君舊恩情827.第827章 節堂舞劍990.第990章 異域團圓866.第866章 昭武諸胡714.第714章 死不放手1075.第1075章 直面酷吏99.第99章 何謂大丈夫177.第177章 京兆風暴285.第285章 快刀斬亂麻681.第681章 預備後手,宇文之謀1226.第1226章 殺人祭旗743.第743章 用人的信號282.第282章 一箭雙鵰428.第428章 天理公道281.第281章 衝撞282.第282章 一箭雙鵰4.第4章 司馬1114.第1114章 黑狼旗下284.第284章 迎難而上100.第100章 紅袖添香更添亂1068.第1068章 令行禁止853.第853章 凱旋666.第666章 奚奴白狼322.第322章 一日之內見三絕1094.第1094章 孺慕193.第193章 一日看盡長安花294.第294章 風雪飄搖,十一郎歸來184.第184章 天子之怒59.第59章 我家有個小九妹904.第904章 使臣,各懷雄心
1025.第1025章 掃塵相迎,俶爾炸雷895.第895章 惠妃薨667.第667章 奪其心志,許其復仇105.第105章 志同道合479.第479章 江陵遇故跡1222.第1222章 深夜殺機637.第637章 州學講春秋248.第248章 護犢情切,何官最清要1120.第1120章 大勢不可逆第766章 薦君鴻詞科456.第456章 同科再聚首747.第747章 恩威並濟224.第224章 都督激賞,至親情怯256.第256章 知合孫吳,可以運籌帷幄229.第229章 巡閱立威1063.第1063章 公道人心633.第633章 伏殺局,裴休貞405.第405章 金屋藏嬌,辭君遊天下1175.第1175章 格殺勿論994.第994章 圍困示威373.第373章 樹倒猢猻散1046.第1046章 取爾父而代之169.第169章 美人心計853.第853章 凱旋338.第338章 親迎對詩702.第702章 廢立須慎重378.第378章 舅舅146.第146章 試賦之道,靈動爲上112.第112章 名門夜宿,大風起兮89.第89章 最難消受美人恩163.第163章 驅虎吞狼3.第3章 援手521.第521章 知制誥597.第597章 弄巧成拙773.第773章 趁火打劫868.第868章 公報私仇427.第427章 良才美質,憐卿無暇246.第246章 金枝玉葉無福求961.第961章 欺人太甚1048.第1048章 兩樁婚事84.第84章 臨終囑聯姻1125.第1125章 漁陽鐵騎,幽州戰鼓321.第321章 縱橫睥睨無敵手598.第598章 杜氏雲州131.第131章 白首難帖經,一場定去留108.第108章 驚變227.第227章 大義之名538.第538章 國之支柱289.第289章 君知我意,我體君心1149.第1149章 自刎320.第320章 有朋在側解千愁995.第995章 安北牙帳城621.第621章 雲州培英堂813.第813章 聲東擊西853.第853章 凱旋837.第837章 同工同酬1184.第1184章 諸軍突圍,吳王斷後831.第831章 羣情激憤432.第432章 神仙師孃70.第70章 賜官放歸1243.第1243章 苦肉計砸了928.第928章 陳屍當場,依依話別323.第323章 秦王戰鼓247.第247章 舉杯銷愁愁更愁395.第395章 李十二郎224.第224章 都督激賞,至親情怯898.第898章 勃勃野心1118.第1118章 西域之爭1097.第1097章 拔出蘿蔔帶出泥1104.第1104章 援軍1024.第1024章 念君舊恩情827.第827章 節堂舞劍990.第990章 異域團圓866.第866章 昭武諸胡714.第714章 死不放手1075.第1075章 直面酷吏99.第99章 何謂大丈夫177.第177章 京兆風暴285.第285章 快刀斬亂麻681.第681章 預備後手,宇文之謀1226.第1226章 殺人祭旗743.第743章 用人的信號282.第282章 一箭雙鵰428.第428章 天理公道281.第281章 衝撞282.第282章 一箭雙鵰4.第4章 司馬1114.第1114章 黑狼旗下284.第284章 迎難而上100.第100章 紅袖添香更添亂1068.第1068章 令行禁止853.第853章 凱旋666.第666章 奚奴白狼322.第322章 一日之內見三絕1094.第1094章 孺慕193.第193章 一日看盡長安花294.第294章 風雪飄搖,十一郎歸來184.第184章 天子之怒59.第59章 我家有個小九妹904.第904章 使臣,各懷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