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章 如狼似虎

外籍兵團這個想法,劉軒也只是這麼一想,何況就算真的他想組建這種軍團那麼實際情況也會有許多差異。

最關鍵的原因就是,劉軒知道的這些人沒有一個是會在最近一段時間出生的,最早的也要一千多年接近兩千年之後。

因爲離的越遠的時代,受到的影響將會越大,誰也不知道一千多年以後地球會是什麼樣子,也許保不準劉軒一個不留神就把某個後世大能的老祖宗給幹掉了,那麼這個人還會出生嗎?

另外,環境的不同還會培養出相同的人來嗎?這些問題都足以讓劉軒將那個想法當成一個純粹的樂子放到一旁——至於爲什麼他沒有擔心國內的歷史人物?這是因爲就目前來說,國內受到的影響並不大。

因爲他該打的仗都打完了,該殺的也都殺完了——相比起原本的歷史,目前的漢人數量可不知道多出多少,在這種情況下,一些本應出現的人物似乎也應該會出現——起碼就概率來說,他們的老祖宗還活着的可能要大的多。

總之,劉軒尋思的這個外籍兵團的問題,他就沒往深了去想,所以這個念頭一閃而過後他就將其扔到一旁了。

相比起要不要招募一批日耳曼人之類的事情,眼下更重要的是要好好的將鮮卑三國給並進來。

實際上大漢早就開始了動作,宇文、慕容、段三家都派了族中重要的人前往雒陽,針對三國併入大漢的事情進行了詳細的討論。

只不過這種討論更多的就是一個形式上的過場罷了,真正的情況是大漢只需要將三國直接划進大漢半途,然後單獨劃分爲一個州,同時鼓勵大部分鮮卑百姓內遷,同時遷移一部分中原漢人前往那個地區居住,以漢人和鮮卑人混居的方式進行徹底的同化。

至於待遇?漢人怎麼樣鮮卑人就怎麼樣,依舊奉行着劉軒當初制訂的那一條:一視同仁。

可以說,如何治理那些地方。收進自家囊中後應該怎麼處理,大漢朝廷那邊早就有了詳細的計劃,這種情況下鮮卑三國派來的代表似乎就是一個擺設?當然不是,他們真正的目的。是爲自己或者說自己的家族爭取利益來的。

國家沒了,那麼他們現在關注的就是自己的家族,這意味着他們幾家未來在大漢中究竟會過着什麼樣的生活——錦衣玉食過了,誰願意過苦日子?

而且這幾家也不傻,起碼宇文家和慕容家都明確表示,希望自己族中的年輕人能夠進入大漢最高等的學府太學中進行深造,因爲他們明白進入太學就等於一腳跨進了大漢官場。

別看這麼多年來劉軒一直在改革教育制度。但實際上原本的教育體系他也並不是完全放棄的,比如太學這種類似於官吏後備體系的存在他一直都保留着,同時也將太學定位爲了大漢最高等級的學府,要比全國各處的學院高級的多。

倒不是說劉軒想要推行這種做官最牛的思想,實在是因爲這種思想早就已經深入人心,他根本沒法改變——除非他把這個朝廷解散了,然後用強橫的武力迫使這個世界不存在官員——但那樣又有什麼好處?讓世界變成一團亂?

加上這種思想還是很方便他治理天下的,所以也就順勢而爲推了一把。

也正是這一把。全天下的人都明白了,想要真正的出人頭地就得當官,而想當官最好的路途就是進太學。

現在就連剛剛歸順的鮮卑人都盯上了太學——以前太學是不讓他們進的。宇文他們幾家的優秀弟子來到大漢,最多就是進雒陽學院、長安學院等處進修。

對於這一點,朝中基本分成了三派,一派是堅決的反對派,他們不同意接納這些剛剛歸降的鮮卑人進入象徵着大漢最頂級學府的太學當中,何況太學的學生都是大漢的後備官吏,在某個位置缺人的情況下他們是最優先的選擇,這就意味着鮮卑人有可能滲透進大漢最中樞,而在北魏還沒有覆滅的前提下,這是一個巨大的隱患。

另外一派則認爲接納是可以的。但不是現在。總的來說這一派和上面一派的建議有幾分相似,他們認爲接納鮮卑人可以,但起碼要等到鮮卑人徹底融入大漢兩代以上才行。倒不是非得認爲必須把北魏滅了才行。

最後一派則是同意,他們的理由也很充分:既然要接納,那就誠信接納,如此纔可顯出大漢的胸襟。同時這種做法也算是一種表態,就是願意融入大漢並且大漢願意接受的,那麼就會真正的當做自己的子民來看待,不會有任何的偏見或者說歧視,待遇上也不會有什麼差別。

這一派人現在在朝堂上算是佔據了最大的優勢,有一個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他們抓住了一個關鍵,就是劉軒當年下的詔令:凡大漢子民,必須一視同仁!

不管你以前是什麼人,只要成了大漢子民,那麼就一般對待。如今鮮卑三族併入大漢,那就是漢人了,若還差別對待,豈非是違逆了皇帝的旨意?

正是有這一點,這一派很快就佔據了上風,並且在短暫的爭鬥之後很快就獲得了勝利,最後將奏表送到了劉軒面前的時候,朝堂上的羣臣算是已經達成了一致建議:同意鮮卑三族的子弟進入太學,但前提是這些子弟的才學能夠達到標準。

反正一視同仁,那沒可能給你鮮卑人開後門是不?想進太學,行啊,自己考!考的上了,誰也不說你什麼,像是當年呂玲綺、甄宓都是靠着自身的實力考進太學的,劉軒當初就抓住這一點讓這些人無話可說,那麼鮮卑人自然也可以。若是考不上那就別怪他人了,自己回去再好好讀讀書吧。

劉軒看了這個建議自然沒有什麼反對的,而鮮卑人對於這個回覆也很滿意。

雖然沒有什麼優待,但只要能夠一視同仁那就是好的,三家鮮卑人怕的不是大漢朝廷拒絕他們,而是大漢始終將他們當做異族——實際上大漢那些年對周圍這些異族始終是抱着蔑視、鄙視等態度對待的,說白了就是一直沒把對方放在和自己對等的位置上。

早些年強盛的時候還行,後來衰敗了也是那樣這些鮮卑啊、匈奴什麼的自然心氣不順,當然如今大漢又強大了,就算歧視他們也是敢怒不敢言,沒想到大漢還真的說到做到,說一視同仁就一視同仁,倒是讓這幾家鮮卑人感嘆了聲:真是上國風範。

得到了自己想要的回覆,這幾家鮮卑人也就不再耽誤什麼了,秦明和秦朗帶着兵馬在外面與北魏軍馬對峙的這段時間,大漢就以極快的速度正式接收吞併了北趙三國,同時以最短的時間內昭告天下,幾乎一個月的時間,這個消息就傳遍了大漢的每個角落。

同時,北魏方面也已經知道了大漢正式吞併了三家鮮卑國家,也就是說現在北魏和大漢正式成了最親密的鄰居,雙方已經沒有任何緩衝的區域阻隔——北趙三國被大漢吞併,匈奴被大漢滅掉,地盤也全都佔了去,就連匈奴人也幾乎被殺了個乾淨,相當於被滅族。

雖然少部分跑到了北魏,但也會融進鮮卑人當中去——所謂的鮮卑本身就有不少匈奴人的存在。

從這一天起,北趙等原本三個由鮮卑人建立起來的國家,正式併入到了大漢,慕容氏、段氏、宇文氏也不再是鮮卑人,而成爲了一名真正的漢人——朝廷承認,天子親口所言,誰敢不承認?

同時,宇文、慕容幾家也很高興自己被承認爲漢人,起碼這年頭當漢人挺胸擡頭還高人一等,誰不樂意當?一出門自報家門:我乃大漢人士。別的都不用多說就倍兒有面子!要不然出門或者去中原都覺得低人一等。

當然,宇文家、慕容家都有一部分族人帶有非常明顯的金髮碧眼之類的特徵,與大漢人大不相同,不過實際上這年頭即便是漢人裡也有長的很奇葩的,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孫權了,倒也不用擔心因爲長相受人歧視。

總之,這件事對於原本屬於北趙的三國百姓來說都是好事,唯一不爽的就只有北魏皇帝,當大漢的詔令發出的時候,北魏皇帝甚至當場將自己正在喝的茶杯給摔了個稀爛,同時咆哮着讓尉遲部以及呼延部速速進軍,將那三家‘叛徒’滅個乾淨才能發泄掉這一肚子火氣。

可惜的是,捷報沒傳回來半張,倒是告急、訴苦的奏表一份接着一份:今天說損失慘重;明天就是糧草不濟;後天就是天氣不合適……總之這理由是越來越多,總之歸根究底一句話:不想打,也打不過。

從一開始的正面硬衝到後來的收縮防禦以及現在的緊守不出,甚至發展到了秦明那邊一起兵這邊立刻就後撤,秦明收兵他們再安營紮寨。

不打、不撤就這麼幹耗,也不管丟人不丟人了,反正不丟了命就行!

得知這種情況後北魏皇帝自然是氣的臉色鐵青,可他又有什麼辦法?最後無奈下只好下令收兵——免得繼續丟人了。

同時,他也要好好的考慮一下,究竟應該怎麼對付那如狼似虎的大漢軍馬?

:打完標題後,突然發現這個標題似乎……(未完待續。。

———————————————————————————————

第58章 人才第49章 煉器司的新任務第94章 妖刀碎片第9章 鎖定目標第93章 劃分雍涼第3章 天子龍氣第20章 小傢伙第22章 真正的敵人第14章 鮮卑三國第67章 魔鬼的爪牙第75章 效忠第86章 女子學館?第72章 殘兵敗將第50章 初戰第109章 黃月英第113章 助力第131章 無雙貂蟬第113章 助力第105章 黃承彥第138章 天仙地仙和散仙第11章 天師道反第55章 大漢的將軍第40章 曹子孝第114章 平北都督第152章 合適人選第60章 恍然第154章 信任?第85章 又一分龍氣第92章 一統第44章 赤霄第83章 劉備的龍氣第88章 張修第16章 華雄第42章 好日子第11章 遼州第126章 好船第156章 襄陽城下第115章 官渡之戰?第34章 煉器司第6章 畫了一個圈第90章 馬騰的心思第8章 內臣第3章 目光要廣闊長遠第1章 變天第137章 送上門第31章 西北第32章 王司徒第2章 遭遇第1章 皇子第37章 天水第3章 爲了情報第73章 些許變化第5章 艦船難題第90章 馬騰的心思第86章 就這麼整!第72章 應急之舉第66章 亡靈先鋒呂第142章 煉器司新主官第9章 鎖定目標第62章 又是一冬第4章 人情第12章 呵斥第101章 平北將軍第22章 撮合?第13章 戰爭不等於單挑第54章 管亥第117章 黎陽第50章 戰報第146章 南下第50章 白虎第46章 平西第89章 條頓騎士第48章 寶鼎第31章 計劃變更第64章 北魏是新的試驗場第80章 想學功法得先立功第113章 助力第76章 見識見識第8章 桂宮第49章 煉器司的新任務第47章 南華第12章 再見第1章 燃燒的遠征第149章 新野第76章 調動和升遷第51章 舉薦第11章 突破的契機?第12章 再見第23章 選妃立後第90章 馬騰的心思第41章 名聲什麼都是虛的第33章 拉攏史道人第41章 名聲什麼都是虛的第171章 漢室江山第79章 戰道第102章 提親?第43章 送到嘴邊的兗州第40章 曹子孝第140章 杏林第92章 救出公孫瓚
第58章 人才第49章 煉器司的新任務第94章 妖刀碎片第9章 鎖定目標第93章 劃分雍涼第3章 天子龍氣第20章 小傢伙第22章 真正的敵人第14章 鮮卑三國第67章 魔鬼的爪牙第75章 效忠第86章 女子學館?第72章 殘兵敗將第50章 初戰第109章 黃月英第113章 助力第131章 無雙貂蟬第113章 助力第105章 黃承彥第138章 天仙地仙和散仙第11章 天師道反第55章 大漢的將軍第40章 曹子孝第114章 平北都督第152章 合適人選第60章 恍然第154章 信任?第85章 又一分龍氣第92章 一統第44章 赤霄第83章 劉備的龍氣第88章 張修第16章 華雄第42章 好日子第11章 遼州第126章 好船第156章 襄陽城下第115章 官渡之戰?第34章 煉器司第6章 畫了一個圈第90章 馬騰的心思第8章 內臣第3章 目光要廣闊長遠第1章 變天第137章 送上門第31章 西北第32章 王司徒第2章 遭遇第1章 皇子第37章 天水第3章 爲了情報第73章 些許變化第5章 艦船難題第90章 馬騰的心思第86章 就這麼整!第72章 應急之舉第66章 亡靈先鋒呂第142章 煉器司新主官第9章 鎖定目標第62章 又是一冬第4章 人情第12章 呵斥第101章 平北將軍第22章 撮合?第13章 戰爭不等於單挑第54章 管亥第117章 黎陽第50章 戰報第146章 南下第50章 白虎第46章 平西第89章 條頓騎士第48章 寶鼎第31章 計劃變更第64章 北魏是新的試驗場第80章 想學功法得先立功第113章 助力第76章 見識見識第8章 桂宮第49章 煉器司的新任務第47章 南華第12章 再見第1章 燃燒的遠征第149章 新野第76章 調動和升遷第51章 舉薦第11章 突破的契機?第12章 再見第23章 選妃立後第90章 馬騰的心思第41章 名聲什麼都是虛的第33章 拉攏史道人第41章 名聲什麼都是虛的第171章 漢室江山第79章 戰道第102章 提親?第43章 送到嘴邊的兗州第40章 曹子孝第140章 杏林第92章 救出公孫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