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2章 一代聖君

大戰無殤!

古往今來,又有多少個帝王可以做到這一點?就連被歷代帝王奉爲領軍治國的經義《六韜》的著作人太公也無法做到這一點而引以爲憾事!

在動用了二十萬強兵的情況下,竟然可以做到不徵調民間一分一釐,不用徭役,不用民伕,絲毫沒有影響到子民的耕作生活,甚至,就連河北這個首戰之地,民衆也沒有因爲這麼一場大戰而有任何的損失,相反的,許多的貧戶因爲此戰後還分到了不少的工具錢糧!

富戶們捐獻的物資除了禦寒用的分發了下去給自發組織起來運送物資的貧民外,其餘的,唐軍幾乎沒動用過,唐軍兵士基本不需要什麼糧草緇重,每個兵士在自己的馬背上帶上幾斤行軍餅,帶上一兩斤的琥珀糖,再帶幾個罐頭,百來斤釀製琥珀糖的副產品糟麩就夠了,糟麩是備用的,除了在先期行軍的過程中用到一些馬糧外,其餘的時間都是打到哪就直接的將打下來的地方的糧草拿來餵馬,米麥等也是就地取材給兵士們烹了來吃。

而就連高句麗也沒有因爲戰火是燃燒在那裡而有多大的損傷,當然這裡的損傷是指的農林方面的損傷,還有商人店鋪的損失,高句麗人的死傷不管,他們都將強制的分散到大唐各地去,普通的高句麗百姓不須爲奴,但也不能再在這裡耕種漁獵了。

要讓高句麗這個詞徹底的抹去,就是要斷根。將其融入到華夏子民中去,跟中原人一樣學漢字,說漢話,行漢禮,沒有什麼特權可言,並不會因爲他們是屬於特殊的部族而給他們照顧,這是王況一直堅持的原則。任何部族的文字,必須廢除,任何部族的禮儀。必須是以不違背整個華夏這個大羣體的基本禮儀爲前提,你可以有方言,但不許有文字。你可以有自己的特色服飾,但在重大場合必須和他人一樣,你可以有自己的制度,但必須是基於不違反《大唐律》的基礎之上。

如果這個部族的文化要保護,那個部族的文化要保護,那麼又怎麼可能會有華夏這一族的產生?就連漢族也是各大部族經過長期的融合而來,其前提就是書同文,車同軌。如果始皇帝也來搞個什麼少數民族政策,考慮這個那個的話,如今的華夏大地。永遠也將停留在戰亂之中。只有大家都說同樣的話,守同樣的禮,纔會對華夏有認同感,纔會真正的是民族大融合。

同樣的,新羅百濟也是差不多。新羅王因其不是本身要背叛朝廷,所以還是當王,只不過不在是新羅王,而是一個閒散王,除了新羅百濟外,其他地方任由他自己選定居之處。百濟王就沒那麼好命了。他的後半輩子,只能跟高句麗王爲伍,當他的奴隸去了。

和大唐不同的是,高句麗人和新羅百濟人對其王並沒有多大的認同感,他們沒有大唐子民那麼幸福,有一個處處以百姓的需求爲第一位考慮的君主,對他們來說,誰當皇帝都無所謂,跟誰混過得更好就認誰,事實上,這三國實際上還是處於奴隸社會的時期,所有子民都是王的奴隸,你想要一個奴隸對你忠心耿耿?難!

因此,三國之民的大遷徙並沒有引發什麼抵抗,相反的,當聽說自己可以到中原各地去定居,可以和中原人一樣,每個勞動力都有十到十五畝的永業田分,而且當地官府會指定了善於耕種的農人來教他們新耕種法,可以做到畝產提高許多後,絕大部分人都是歡喜異常,這樣的日子,他們可是想都不敢去想過的,如今大唐朝廷來了,馬上就可以過上好日子了,就能跟那些他們以前羨慕至極的大唐人一樣了,這樣的結局,他們怎麼能不歡喜?

對於極少數的不願意遷徙的,朝廷也沒有勉強,一樣的可以領到永業田,一樣的可以自己開荒,一樣的和中原的待遇,少數人留着,並不會有什麼影響,中原的民衆大量的遷徙過來之後,在滔滔華夏文化的淹沒下,少數人再怎麼想保住他們的根,那是根本不可能的。

至於中原子民,願意遷徙到新打下來的疆域的,則有很大的優惠,十年免稅免徭役,光這一條就已經很是吸引人,因此中原並不乏有人去的,而河北民衆呢,則同樣的得到了五年免稅,五年半稅的待遇,因爲朝廷說了,河北民衆抵抗北方外敵百年,所耗甚多,如今北方安定了,是該補償他們的時候了,且北方再無外敵,可以說,整個北方的駐軍就可以裁撤了大半,只留少許鎮軍就可以了,如此一來,負擔減輕許多,乾脆,就直接將這些減輕了的分到百姓頭上,讓大家都喘口氣,好好的修生養息。

六詔中除了南詔是懷了異心外,其餘五詔都是真心歸附,且如今南詔已滅,南詔人所剩不過半數,因此倒沒有搞什麼大遷徙,只是將南詔人打散了併入五詔之地去,整個六詔人都可以根據自己的自願,選擇定居之處,而中原人也將開始在優厚政策的引導下,和六詔人加強往來。這是一個溫和的融合過程,也是大唐這一年打下的那麼多疆土中唯一的一塊是用這種方式,本來六詔人就沒有自己的文字,用的都是漢字,在民間的往來變的頻繁了之後,融合也不過就是個時間問題。

吐蕃的情形也是和高句麗差不多,他們本來就是比高句麗更原始的奴隸社會,如今吐蕃一降,農奴們或是分到了屬於自己的土地,或是分到了屬於自己的牲畜,而且可以自由的遷徙,有不少人都選擇到了川蜀一地去,川蜀之地和青海及西域的遊牧民也都受了優惠政策的引導,開始往吐蕃遷移。

吐蕃五部的首領貴族,早在秦懷玉誅了贊普之後,就假傳贊普的旨意被叫到邏些來一網成擒了,五部所住遠近不同,到達的時間也不獤,三百餘人要抓個首領還是很容易的,不然也不可能這麼快就降了。命都捏在唐軍的手中,底下的奴隸還有誰去有心管他們的歸屬?能保一條命就不錯了,而且也不過就是換了個居所,雖然沒有了大片的土地和牛羊,但中原的富饒,以他們的身家,只要用心經營,生活也絕對不會比在自己部族裡差到哪去,要知道,一隻在長安不過賣幾百文的璃瓶,在吐蕃可是要賣到上千貫呢,一個幾十文的罐頭,也要好幾貫,這麼一對比之下,到了中原之地,哪怕是收入銳減了十倍,那也要比在高原苦寒之地安樂得多呢。

三大戰役,除了對付高句麗和新羅百濟動用了二十萬兵外,剩下對付南詔和吐蕃只用了幾百人,翦除了大唐北部和西南部的威脅,而大唐將士的傷亡才一萬多,若是將那傷的扣掉,真正亡的只有幾千人,還絲毫沒有影響到民生,這樣的戰果不可謂不輝煌,可以說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就沒人敢說了,但王況卻是知道,後無來者恐怕是絕對了的。

畢竟再往西去,受到中原文化的影響就越是淺,對中原的認同感也沒那麼多,甚至還是排斥的,要知道,人種可是不同,而西人最是講究人種的。他們沒有華夏這麼博大的胸懷,可以包容並蓄,別說人種,就是同一人種底下的分支,他們也是要分得一清二楚的。哪裡有華夏這樣的?華夏民族的構成可以說是包羅萬象,主體中就有羌人(說到羌人,灰雀忍不住要大笑三聲,那個叫獸也不知道是不是腦袋被驢踢過了,竟然說華夏人是源自羌人,應該將龍的傳人改爲羊的傳人才對,真真是笑死人了喂,漢族的血統構成中,是有羌人沒錯,但不過是洋洋衆民族中佔少數的一支而已,羌族還是一直存在的,只不過是其中的部分,融入到了漢族中去而已,可以說,漢族,本身就是一個包容了許多血統的大民族,尤其是最後的百年。這樣的人,還敢當叫獸?應該改爲叫驢纔對!),有匈奴人,有楚人,有越人,有吳人,有齊人,有燕人等等,如果細細數來,至少可以列舉出二十多個。

在這樣的前提下,想要在今後對西人的戰役中做到大戰無殤是不可能的,但是做到狹義上的大戰無殤還是可以的,戰火併不是在大唐的疆域上燃燒,而是在西邊,要殤,也是合該西人倒黴,碰到了王況,碰到了李世民這個幾乎可以說是愛民如子的一代帝王,大唐這邊,殤的,不過是兵士,雖然死人難免,也會讓人心疼,但是爲了天下一統,爲了有一個安定的生活生產環境,爲了一千多年後不再受到更大的屈辱,這樣的犧牲是必須的,也是值得的。

但不管怎麼着,李世民的聲望已經達到了頂點,民間已經有人開始稱皇帝爲一代聖君了,將其和軒轅大帝,和三皇五帝相提並論,甚至還有人質疑,三皇五帝有當今聖人如此的豐功偉績麼?應該將聖人排在三皇五帝之前纔對。

第726章 建州人決建州事第630章 精肉第451章 大唐第一餐飲集團第289章 大比之日第401章 調整策略第685章 製冰之物第407章 故物第718章 選對人了第115章 一起種辣椒第293章 長孫煜的決心第17章 友粉面世第330章 春蘭的第526章 黃而娃和二蛋第41章 安排第74章 出發第329章 換骨第207章 擴第551章 有變故了第705章 上元燈會(中)第56章 迷一樣的華容道(下)第101章 真笨第461章 謀劃出海第389章 反坐第277章 王三郎第449章 王況背黑鍋第304章 麥芽糖帶來的革命(上)第589章 不要給國公了第650章 手無血腥第395章 天下大比的前途第511章 趕路第165章 有病還是沒病?-第463章 定第525章 驛站要改*革第217章 閨房之樂第160章 勸第650章 手無血腥第247章 怎麼才能不漏?第117章 婚事第226章 月涼如水第34章 又來個王大郎第183章 小東家回來了第376章 要推新東西?第319章 種咖啡失敗第612章 醫學院第70章 建安小食第605章 四門博士第678章 火油第615章 有消息了第197章 徐國緒的真正任務第3章 灰暗的未來第531章 只值一貫第256章 再加一層光環第293章 長孫煜的決心第591章 建安挖竹忙第350章 爲王況請功第284章 長安故事第124章 國公府的邀請和熨斗第720章 大戰無殤(中)第472章 接二連三(續)第331章 漢子第267章 一將鎮兩州第722章 一代聖君第149章 忍第328章 崑崙奴第364章 兄弟重聚第149章 忍第351章 徵近江(上)第190章 流水大席和大功勞第529章 河北捕快第462章 都想去第683章 坑爹的任務第366章 又是一個牛人第532章 徐吃貨要寵物第345章 和尚畫眉第149章 忍第317章 石像被盜第289章 大比之日第133章 序幕第647章 是狼還是狗?第198章 八寶粥和糖炒栗子第657章 武才人到訪第200章 建安,某來了第529章 河北捕快第578章 誰主誰從第543章 出海去第232章 揣着明白裝糊塗第641章 回第207章 擴第199章 綠豆第340章 另有他人第162章 慎家來人第200章 建安,某來了第570章 有好消息第6章 力有不逮(上)第718章 選對人了第173章 玉蠶第682章 狗日的第714章 另一個王況第100章 某來佐證
第726章 建州人決建州事第630章 精肉第451章 大唐第一餐飲集團第289章 大比之日第401章 調整策略第685章 製冰之物第407章 故物第718章 選對人了第115章 一起種辣椒第293章 長孫煜的決心第17章 友粉面世第330章 春蘭的第526章 黃而娃和二蛋第41章 安排第74章 出發第329章 換骨第207章 擴第551章 有變故了第705章 上元燈會(中)第56章 迷一樣的華容道(下)第101章 真笨第461章 謀劃出海第389章 反坐第277章 王三郎第449章 王況背黑鍋第304章 麥芽糖帶來的革命(上)第589章 不要給國公了第650章 手無血腥第395章 天下大比的前途第511章 趕路第165章 有病還是沒病?-第463章 定第525章 驛站要改*革第217章 閨房之樂第160章 勸第650章 手無血腥第247章 怎麼才能不漏?第117章 婚事第226章 月涼如水第34章 又來個王大郎第183章 小東家回來了第376章 要推新東西?第319章 種咖啡失敗第612章 醫學院第70章 建安小食第605章 四門博士第678章 火油第615章 有消息了第197章 徐國緒的真正任務第3章 灰暗的未來第531章 只值一貫第256章 再加一層光環第293章 長孫煜的決心第591章 建安挖竹忙第350章 爲王況請功第284章 長安故事第124章 國公府的邀請和熨斗第720章 大戰無殤(中)第472章 接二連三(續)第331章 漢子第267章 一將鎮兩州第722章 一代聖君第149章 忍第328章 崑崙奴第364章 兄弟重聚第149章 忍第351章 徵近江(上)第190章 流水大席和大功勞第529章 河北捕快第462章 都想去第683章 坑爹的任務第366章 又是一個牛人第532章 徐吃貨要寵物第345章 和尚畫眉第149章 忍第317章 石像被盜第289章 大比之日第133章 序幕第647章 是狼還是狗?第198章 八寶粥和糖炒栗子第657章 武才人到訪第200章 建安,某來了第529章 河北捕快第578章 誰主誰從第543章 出海去第232章 揣着明白裝糊塗第641章 回第207章 擴第199章 綠豆第340章 另有他人第162章 慎家來人第200章 建安,某來了第570章 有好消息第6章 力有不逮(上)第718章 選對人了第173章 玉蠶第682章 狗日的第714章 另一個王況第100章 某來佐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