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世針對小米note高配版的2K屏幕有業內人士發飆,該人士表示說:“在高端手機在屏幕選擇上,我堅決否決了2K屏,而選擇了1080P屏,理由是功耗!對於300~400多PPI,對於普通人眼足夠了,畢竟大家不會拿着放大鏡看手機!我們一些人擔心這樣宣傳規格上不夠高,讓自己吃虧。這種偏離消費者體驗的所謂坑爹的高規格,是否有意義?相反,應該把對比度和色飽和度再提升一些!!”
其實關於手機屏幕分辨率從720P向1080P進化的時候就有了,這個東西的真相如何呢?
PPI到底多少夠?
人眼其實沒有“分辨率”這個指標,應該用“視覺張角”來評價人眼的分辨能力。
根據目前的研究表明,人眼的理論分辨能力大約爲20角秒(1度=60分=3600秒的“秒”),但是實際分辨能力沒這麼高:
對於最容易分辨的5000納米波長左右的黃綠光(其他波長的光線分辨能力會更差一些),眼神比較好的(像白天能看到星星二戰時期日本王牌飛行員),可以達到1角分;視力1。5的普通人,3~5角分;近視眼、遠視眼,帶散光……,就比較杯具了。
假設用智能手機的都是人類中眼神比較好的人,按照分辨能力1角分來分析計算:
1角分=1/60度=2Pi/(60×360)=0。0003弧度,即:在1米處能夠看到的最小點距爲0。3毫米;相應的,在1米處放置一個屏幕的話,它的分辨率如果達到:1英寸/0。3毫米=25。4/0。3=85ppi,就應該足夠了;
當然,你並不是每次都把每種屏幕放在離你1米遠的地方:如果屏幕離你近,分辨率需要相應增加;如果屏幕離你遠,分辨率減小一些你也不會覺得觀看感覺差;
下面咱們就計算一下,在各種屏幕的典型使用距離下,分辨率應該達到什麼等級:
手機:一般觀看距離在25釐米~30釐米之間,分辨率應該達到:85×(100/30~100/25)=283ppi~340ppi;
平板:一般觀看距離在40釐米~50釐米之間,分辨率應該達到:85×(100/50~100/40)=170ppi~213ppi;
液晶電視:一般觀看距離在2米~4米之間,分辨率應該達到:85×(1/4~1/2)=21ppi~43ppi
應該說,蘋果把300ppi叫做視網膜屏幕還是有點依據的,在手機的正常觀看距離內,沒有必要追求太高的ppi,不是技術達不到,而是你的眼睛沒有那麼好。
手機分辨率多少夠用?
按照300ppi夠用,350ppi過極限來算,目前主流的1920*1080屏幕可以支持到6-7寸的屏幕。而7寸已經算是平板手機了,也就是說對於手機,1080P的分辨率足夠用,再高不是不行,而是在正常距離內大部分人的眼睛分辨率不出來,沒有實際的意義。
從這個角度上來說,該人士說的是對的。至於2K屏幕,可以支持到8到9寸的屏幕,手機一般沒有那麼大的。
至於2K屏幕,甚至更高ppi的屏幕流行,更多是市場宣傳的需要。類似於8核心,理論上更好,但是正常用感覺不出來。除非你真有鷹的眼睛,或者把手機貼到鼻子尖上用。(屏幕距離眼睛10cm,你就需要850ppi的屏幕,2k屏幕就不夠用了,4K屏幕才能滿足你)。
需要一提的是三星喜歡用的Pentile排列,這種排列子像素的數量只有普通排列的2/3,所以這種屏幕的PPI也要更高才能滿足要求。不過,目前三星P排列的屏幕用的比較少,華爲和小米目前的產品都不涉及,還是以前面的理論爲準。
高PPI有什麼壞處?
其實在沒有壞處的情況下,PPI當然越高越好,我就是喜歡貼到鼻子尖看屏幕怎麼了?
但是,高PPI是有代價的。我們通常用的LCD屏幕原理是背後有一個背光層,前面有一個液晶層,液晶層遮擋背光層,配合濾色片形成我們看到的圖像。
PPI越高,意味着遮擋的液晶層密度越大。如果達到同樣的亮度,背後的背光就要越強,而背光強意味着耗電多。而手機恰恰又對功耗敏感。
結果就是,或者手機廠商選擇高PPI,但是降低屏幕的亮度、色域等指標作爲妥協,或者是手機廠商不妥協,增加電池容量。像MOTO的DROID/Turbo,儘管565PPI到了達到了業界第一,但是它的亮度僅有248尼特
高分辨率對功耗的影響還不止在亮度上。
更高的分辨率意味着屏幕的液晶層需要更多的電力來驅動。更高的分辨率也意味着在運行程序時,CPU和GPU要消耗更多的資源來驅動屏幕。內存需要更大的帶寬,這些消耗也會嚴重影響續航。
無須太在意!
雖然2K屏幕從體驗上說沒有必要,從功耗上看有一些劣勢,但是市面上2K屏幕的產品依然不少,而且沒有大規模的反應出來問題。這說明目前的技術條件下2K屏幕依然有生命力。
2K屏幕是要消耗更多的電力,但是現在手機電池早已不是1500mah、2000mah的時代,3000mah起步甚至4000mah的電池,對於2K屏幕多消耗的這點電力並不敏感。
至於該人士跳出來抨擊2K屏幕,其他家沒有大動靜,主要還是他自家CPU的問題。
他家自研的麒麟920內存帶寬是12。8GB/S,而2K屏幕流暢需要的內存帶寬大約得14。8GB/S,其他家用驍龍801、805上2K屏幕也就上了,多點功耗加電池就行了。
而該人士知道如果上2K,不僅僅有功耗問題,還有流暢性的問題,所以他纔會跳出來。
所以,對於2K屏幕,消費者無可無不可。目前的技術用不用都行,用了雖然感知不出來但是看着2K的參數就爽。增加的那點功耗,現在的電池容量足以應付。
該人士雖然說的有道理,但是他還是站在自己家產品的角度上,消費者可以理解這裡面的意味,但是無需太在意。
整個觸摸屏技術與顯示領域的技術發展一樣,從小屏幕擴展到大屏幕。陳非凡也不打算一上來就來大屏幕,初期定在4英寸左右還是合適的。一出來就把調子定的過高,不利於後續的跟新和演進,而且屏幕越大讀顯示技術和CPU等要求將更高,也不切實際!
手機領域的觸摸屏開創性的使用是在IPhone上,當時選用的是投射電容式觸摸屏。電容式觸摸屏差不多佔據了所有手持設備市場份額。
作爲一個高度定製化產品,每一款觸摸屏產品的生命週期都非常短(iPhone手機相對長一點,其它手機一般不到半年),要求生產商必須有足夠快的爬坡速度,在出貨量最集中的前三個月就能迅速將良品率提高到非常高的水平,才能夠有經濟效益。尤其,現在手機整機廠商要求觸摸屏模組廠商將觸摸屏和LCD顯示屏貼合好後再出貨,因爲LCD顯示屏的價值一般是同尺寸觸摸屏價值的兩倍,因此對觸摸屏廠商來說快速提升良品率就顯得尤爲重要(可可以說是良品率爲王)。正因爲這個原因,電容式觸摸屏的技術壁壘很高、產業化難度非常大。
觸摸屏模組三個組成部分Sensor(傳感器)、CoverLens(屏幕部分)和ControlIC(控制芯片),三者地位同等重要。其中IC廠商介於Sensor和下游客戶,在推廣觸摸屏的過程扮演重要角色,對行業的認識更深入。Sensor領域是目前涉及公司最多的。
電容式觸摸屏中,中小尺寸是競爭最爲激烈的領域,主要製造商有臺灣的宸鴻(TPK)、勝華(Wintek),韓國廠商ELK、Melfas、Synopex等,以及電阻式觸摸屏製造商洋華(Youngfast)。但蘋果的主要供應商只有TPK和Wintek兩家。
良品率是核心競爭力,從各大臺灣廠商的毛利率比較中可以看到TPK的優勢明顯,同爲
Apple的主供應商,TPK的毛利率大大高於其他競爭對手,主要得益於其良品率較高,到2014年已經是該領域的全球龍頭企業。
TPK是2000年開始才涉及觸摸屏領域,到現在2001年纔剛起步沒多久,實現比較好的飛躍是在蘋果2003年的介入,所以這又給了陳非凡提早介入的最佳時機。
《手機霸主》最新章節由雲起書院首發,最新最火最快網絡小說首發地!(本站提供:傳統翻頁、瀑布閱讀兩種模式,可在設置中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