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7章 借勢 辣手肅貪 低頭

“大帥,曲阜衍聖公府世子孔嗣禮拜見!”

隨着門外的通傳,在寧陽縣外莊園一堂屋端坐的李孟和孔三德面面相覷,進入兗州境內之後,從府境到寧陽縣這段距離,兗州府大大小小的官員都來求見,雙方虛情假意的客套一番。

能得到李孟這個客套的對待,這些冷淡了好久的兗州地方官已經是歡天喜地了,南征雖然有必勝的自信,但在炫耀武力安定民心的同事,這些沒有什麼用處的地方官還是要應付應付的,免得到時候添麻煩。

在府境的時候,把這些客套場面做完,李孟已經是準備在接下來的路程中開始休整部隊,全力向南進發。

北方的天氣寒冷,不過濟寧段一直到南直隸境內的漕運還能使用,正好是用作大軍的通路,兗州軍張江和靈山商行在兗州府的負責人,幾乎是一天來三次彙報,彙報在濟寧州那邊船隻準備的情況。

濟南大營兵馬的動向,倒是給在河南的李、羅聯軍很大的壓力,本來前期的消息已經是讓他們打下汝州之後,不敢向東太遠,只得是向南行進。但在南直隸的革左五營和官兵絞殺,這個形勢不光是李孟心動,就連流民大軍也覺得這是一鼓而下的好機會,但觀察形勢沒幾天。

李孟就親率大軍南下,目前來說,李自成和羅汝才雖然對山東兵馬有所忌憚,但也談不上害怕,只是目前流民大軍和山東兵馬各有活動的地盤,沒有必要在發展壯大的時候死磕而已。

此時看到膠州營的動作,不管是不是針對自己。李、羅聯軍還是避開其鋒銳,轉向南陽府,目前的李、羅聯軍,已經不是當日間地那種烏合之衆。到處的流竄搶掠,而是想要建立政權,所圖立國。

幾次想要圍攻開封,其實都是想要這座大城來作爲都城核心,經營中原,可開封城因爲黃河的緣故,始終能很方便的得到山東兵馬地援助。並且因爲這攻打開封的事情,在膠州營身上實實在在的吃過大虧,無奈之下只能是放棄。

洛陽城地理位置和規模都不足以做都城。汝州也就是汝陽城地理位置不合適,而且官兵在此處的抵抗頗爲的堅決,儘管到最後還是潰敗,但給城市造成了巨大的損害,也是不在考慮範圍之內。

去往南陽府,卻是因爲那裡還有個選擇,號稱天下雄城的襄陽城,不管是從城池地規模,還是從地利位置來說。襄陽都是很適合建都的所在,並且目前有個很好的好處,距離山東很遠,免除了很多麻煩。

下了這個決定之後,李、羅聯軍開始轉向南陽府,把那邊清除乾淨之後,準備南下湖廣。直取襄陽。

此時地八大王張獻忠也是率領着自己的部隊在湖廣境內左衝右突,官兵不能抵擋,威風的很,只是,這李自成和羅汝纔過來,張獻忠又是沒有存身之地了。

只是流民大軍的行動,客觀上卻是讓在南直隸鳳陽府的革左五營心思愈發的堅定,他們現在已經是變成了孤軍,不管是李、羅聯軍還是八大王張獻忠的部隊。都是遠離壽州一帶。現如今除了死心塌地跟着膠州營幹,已經沒有別的出路了。

淮楊軍對革左五營的幫助僅僅是讓那門十二磅地將軍炮露了一面。轟開了劉良佐的工事,當然,這突然的強大武器,所帶來的出其不意和心理震撼,還是讓整個的劉良佐部崩潰,花馬劉帶着不足千人跑回了壽州。

取得了如此大的勝果,但淮楊軍沒有任何憑藉自己的優勢去擴大這個勝利地想法,在這之後的戰鬥中,淮楊軍並沒有去參與。

此時,革左五營對南直隸的官兵來說,已經是有了優勢,但卻不是決定性的優勢,每日裡圍着官兵據守的幾個城池猛衝猛打,但龜縮在幾個點上的官兵因爲抱成團,反倒是局部的抵抗加強。

特別是盧九德治軍有方,而黃得功也算是一員猛將,革左五營想要一鼓作氣去拿下對方,還是吃了不少的虧,也沒有取得什麼進展。

但背後淮楊軍催促的近,一時間,革左五營知曉招降地高層還以爲淮楊軍要驅使他們和官兵廝殺,兩敗俱傷。不過戰鬥這麼打下去,卻發現並不是他們所想,淮楊軍始終是在控制着戰鬥地進度,經常是打打停停。

目的是讓這個戰鬥僵持着,不要那麼快有了結果,更準確地說,是在李孟到來之前,這場戰鬥不要結束。

視角轉回山東的寧陽縣,膠州營的戰爭機器在逐漸的加速運轉,各處都有自己的規律和督促,需要李孟關注的地方實在是不多,反倒是有些民政上面的事情需要理會,比如說漕運上的設卡收稅。

今日這孔三德到來就是爲了彙報這事情,原來的孔三德和李孟那是平輩相稱的朋友,彼此間談笑不忌,現在則是有了上下級的分別,李孟常常爲了少了一位朋友而遺憾,不過孔三德卻是慶幸感激。

“大帥啓程的那幾日,幾名貪墨厘金的稅丁已經被斬首示衆,這也算是爲大帥的出征增添點血氣,吉兆,吉兆!!”

孔三德倒是很會說話,儘管成了李孟的屬下,不過他算是比較放得開的,自己的屬下中老是那種板着臉做事的也不好,有這麼個嬉笑怒罵的活寶也算是開心果,何況還有從前的交情在,李孟也不想要求太嚴,只要做事就好。

“漕運再有半月左右就要封凍了,周同知和寧師爺那邊會派人來,聯合查賬,你也不要多想什麼,這都是例行的規程。“

李孟笑着說道。雙方說的輕鬆,不過在九月十月間卻有人告發,說是厘金局中有稅丁收受賄賂,故意的低估過往船隻的貨值。中飽私囊。幾位膠州營在兗州府地頭目合計之後,決定每人沒收貪墨所得,打幾十棍子也就過去了。

厘金局每日裡的錢財好像是流水一樣進來,想要河邊的不溼鞋不太可能,一些小事,大家準備睜一眼閉一眼的過去了,誰想到文告報道濟南李孟那邊。給地批示是“此風不可長、犯案者殺頭,家人爲屯田戶,從嚴處置。”

看到這殺氣森森的文告。兗州每個人身上都是冷汗,沒想到李孟對這樣的事情,竟然是這麼憤怒。

對李孟來說,在厘金局收錢的稅丁收入已經是很高,這已經是足夠,如果還不滿足,那就不要做了,如果說是要貪墨的話,等着他們也只能是殺頭抄家。

李孟心知肚明。給了高額的薪水,嚴格的懲罰制度,或許在短期之內會有效果,但是長遠看,這貪墨地勾當還是無法杜絕。

不過不可逆轉的過程,不代表李孟這邊什麼都不做,他還是要儘自己的可能。儘可能地讓厘金局保持一種廉潔高效的狀態。

聽李孟輕描淡寫的說查賬的事情,孔三德臉上雖然是嘻嘻笑着,可額頭上卻見汗,還是忍不住從懷中掏出手帕擦拭了下,李孟瞥了他一眼,淡然問道:

“三德,莫非你在這裡面也有參與?”

這麼一問,嚇得孔三德直起身來連連的擺手,口中急促的說道:

“大帥。小的的家業您是知道的。大帥您地恩典讓小的做了這厘金局的督辦,小人等若把持了這漕運北段啊。稍微做些生意那都是吃用不盡,何必伸手來賺這麼燙手的黑錢,只是……”

他說話有些吞吐,看看李孟的神色,索性是咬咬牙說道:

“不瞞大帥說,這次查賬搞不好很多人又要掉腦袋了,都是小人督促的不力,讓下面出了這麼多的漏子。“

李孟搖搖頭,冷聲地說道:

“我這次和你說一句話,今後不會再說,這錢財之事,最是毀人,放鬆了一絲一毫,到最後都要變得不可收拾,特別是在厘金局這種憑空生財的地方,若是不嚴管嚴查,等到日後崩壞,那就萬事休提了。這次本帥先給你個承諾,不管你下面查出什麼事情來,只要你不牽扯其中,那就平安,下次……可就沒有下次了。”

聽到李孟這句話,孔三德腦筋急轉,嚥了口吐沫,終於是判定自己沒有牽扯在其中,連忙離開座位,跪在李孟的面前,開口說道:

“小人多謝大帥的恩典。”

“起來吧,這番話不是針對你,聽說你在厘金局操勞,人都瘦了二十斤,你的辛苦我也是看在眼中,這厘金局的事體不光是要把銀子收上來,還要把你手下的人管好,這纔算是有功有勞。”

孔三德在地上磕了幾個頭,又是謝過,這纔是重新回到座位上。方纔那番話,李孟算是在撫慰幾句,孔三德也是就坡下驢,很快恢復了笑臉,只是這時候的氣氛,就不如剛纔那麼活躍了。

稍微安靜,孔三德從懷中拿出個盒子來,笑着說道:

“小人聽說大帥家中又要增添丁口,不能親自道賀,實在是失禮說不過去,小人準備了一樣禮品交給大帥,也給將來添點福祿。”

對李孟還未出生孩子的祝福,卻是恰到好處地討好,李孟也是興味盎然地接過了那個盒子,打開一看卻是個銀鎖,邊上的孔三德開口笑着說道:

“這是龍虎山張真人做過法事地長命鎖,靈驗的很,本應該在鎖上刻個富貴二字,不過小人一想,大帥的家人,那將來都是要大富大貴的,能長命百歲的享受最好,其餘的那肯定少不了,刻上去反倒是顯得俗氣。這番話說的李孟很是高興,屋子中因爲方纔那番話稍顯尷尬的氣氛變得和緩起來,不過孔三德心中有數,李孟可不是說着玩的。

李孟在那裡翻來覆去的看這個銀鎖,式樣很簡潔,卻明顯是高手匠人制作而成。邊上邊上的孔三德笑着補充說道:

“張天師輕易不做這樣地法事,還是小人從前孝敬供奉的不少,這纔是通過層層關係求到這麼一個,可大公子那邊耽誤過去了。索性是給二夫人那邊。”

說起來,孔家講究不談鬼神,而這張天師則是裝神弄鬼的大拿,孔三德居然和龍虎山的張家有這麼深地關係,實在是讓人哭笑不得。

兩人正說話間,外面有人大聲的通傳,誰也沒有想到竟然是曲阜孔府的人來拜見。李孟和孔三德都是愣在那裡。

除卻賣給孔府高價私鹽之外,前些日子的清理地界,差不多從孔府佔據的田產中。硬生生的挖走了兩成,這可是頗爲巨大的數目,反正是雙方都已經撕破臉,既然孔府已經是幹出來唆使兵部尚書陳新甲對付山東兵馬地勾當。那李孟這邊也不用顧忌什麼聖人傳承、衍聖公府的面子。

孔府受了這麼大的損失,自然是四處央告,以爲憑着孔府地影響力可以把這件事情翻盤,沒想到這次膠州營是下死手來整,肉體消滅雖然太扎眼,可封鎖還是可以輕鬆的做到。眼下孔府一封信都不要想送出曲阜去。

而且這形勢和當年也有很大的不同,這段日子,滿天下亂局紛紛,都是指望着膠州營來滅火,誰還會理會什麼衍聖公府,那本就是太平年間的擺設而已。

在清理地界的時候,還沒有這次的大局基本確定。大軍南下武裝遊行,可地方官還是堅定不移的站在膠州營一邊,那清理地界的命令可是布政使司發下來的,走地是標準的程序,在法理上誰也挑不出毛病。

高價鹽扒皮,清理地界割肉,孔府被李孟的一個個政策折騰的很慘,按說雙方已經是個勢不兩立的關係,何況目前大明皇帝仍在。正統仍然是在朱家。他李孟即便有奪權的可能,可目前還是作爲大明的臣子行動。

孔府再怎麼糊塗昏庸。也要劃清界限,要不然孔夫子地精神和大義就都成笑話了。

不過末世之中,道德淪喪,李孟想不到的離奇事情有很多,這孔府還真就是和地方官一樣,主動找上門來了。

衍聖公的世子孔嗣禮,這可是下一代的衍聖公,孔府的第一繼承人,讓他前來,這等於是孔府把頭磕在了地上,徹底的臣服了,李孟和孔三德稍微愣怔了下,李孟開口揚聲說道:

“請他進來!!”

坐在一旁的孔三德卻沒有從驚訝之中回過味來,在他一貫的認識中,孔府從來都是把自己看的極高,根本不向除了皇帝之外地世俗官員低頭,而且也不怕什麼改朝換代,因爲歷朝歷代地皇帝都是需要讀書人的支持,都要把孔府作爲一個象徵擺在很高地位置上。

何況膠州營這段時間針對孔府所做的事情不知道有多少,都是血淋淋的手段,按照孔三德的想法,孔府一定是恨這李孟入骨,他還有些擔心,心想這孔府始終是個招牌,按照李孟的發展,將來總有需要孔府的一天,現在把關係搞得這麼僵,今後未免有些麻煩。

誰想到,孔府竟然是全不要臉面,直接上門求見了……

這孔嗣禮也算是高大挺拔,相貌堂堂,本就是一等富貴的人家,這麼多年的養下來,的確實有種世家翩翩公子的氣質,進入屋中立刻是把人的注意力吸引了過去。

孔三德卻沒有被這孔嗣禮的相貌和氣質所迷惑,這孔嗣禮私下裡也是道德敗壞之輩,貪財好色,在孔府內的鬥爭中不知道毀掉了多少人,至於文章經義,那是一塌糊塗,據說族內文會,還有寫錯字的時候,標準的繡花枕頭,這孔嗣禮的本事卻是在鑽營陰謀上,孔府內的那些長輩都是被他哄得服服帖帖,那些競爭者都是被搞倒了,對外待人接物,不知道的,還以爲這孔嗣禮是個怎樣的出色才俊。

進門之後,孔嗣禮先是衝孔三德點點頭,站在李孟身前,稍微一遲疑,還是屈膝跪了下去。開口說道:

“下官參見大帥,恭祝大帥此次出征馬到成功,旗開得勝。”

衍聖公的世子也是有爵位的,按說在李孟這身份的武將面前。最多也就是平禮相見,斷沒有跪下的道理。

但這孔嗣禮卻是恭敬到了極處,所用地禮節比起那些州縣官員絲毫不差,姿態做的極低,孔三德坐在邊上,在那裡目瞪口呆,完全糊塗了。

“世子遠道來的辛苦。快坐吧!”

膠州營雖然和孔府彼此惡鬥,眼下已經是掐住了孔府的脖子,但這一切都是在官方地名義下進行。雙方見面還要笑眯眯的客套,這就是所謂的政治。

孔嗣禮還是跪在那裡,恭謹的說道:

“在大帥的面前那有下官坐的地方……下官這次來,卻是有件事情要請大帥應允!”

這態度真是完全的奴顏婢膝,都說是孔府是儒家地聖地,孔聖的嫡系傳承,歷朝歷代都要把他放在很高的地位上,要不然就是與天下人爲敵,幾千年精神傳承。讓人感覺是神聖之地,神聖之族。

但孔府這這麼多年地傳承中,早就失卻了其精神和學術上的意義,他充其量是個帝王掛起來的幌子,是傳承時間較長的貴族而已。

這樣的貴族和地方上的豪族高門沒有什麼區別,爲了自己家族的傳承,他們隨時準備向強者低頭。

本來李孟這孔府對自己來說還是個麻煩。今後還要用種種手段解決,誰想到對方這麼容易就已經是服軟了,對方既然是客氣,李孟也不好做的太生硬,也只得是笑着說道:

“衍聖公府如此高門,不知道還有什麼事要讓本帥來辦,實在是受寵若驚啊,儘管說就是,本帥盡力幫忙!”

這話夾槍帶棒的。聽到地人肯定不會舒服。不過孔嗣禮臉色如常,在地上笑嘻嘻的說道:

“大帥。孔府人口衆多,這吃鹽的用度耗費很大,想要和大帥加價購買一批,還望大帥應允,闔府上下,感激不盡。”

這話說完,屋中諸人都是愣了愣,如今賣給孔府的鹽的單價,比山東他處要貴出幾倍去,因爲這鹽,孔府死了許多家僕丁口,爲了這鹽,還唆使兵部尚書陳新甲陷害山東,某種意義來說,因爲這鹽,議和的事情才泄露,陳新甲纔會被下獄身死。

誰想到今天,卻聽到這孔府的世子過來說願意加價購買,這是赤裸裸地臣服示好,果然是孔府高門,做事都是這麼講究分寸尺度,不說自己錯了,願意低頭,而是換了個途徑,願意購買高價的鹽。

現在的鹽再加價,那價格實在是不可思議,不過卻表明了孔府一個姿態,願意聽從大帥的處置,從前的矛盾,孔府願意花錢助餉,花銀子買個平安,買個和解。

孔府如此讓人不齒的變化,並不是因爲李孟出現在這個歷史上而產生的波動變化,即便是在真實的歷史上,孔府從來不是什麼忠義的代名詞。

先不說什麼漢家王朝地更替,從五胡十六國到金國、蒙元,這些異族蠻夷入住中原華夏,從不見孔府有什麼行動表示,始終是四平八穩地呆在山東一帶,安享這些異族蠻夷賜給的爵位,供給地薪俸。

而且在真實的歷史上,滿清入關然後得天下,孔府可是乖乖的剃髮易服,孔老夫子講的華夷之辯,儒家講的捨生取義,忠義之道,也沒有人提了,大義算什麼,保住這千年傳承下的富貴纔是真的。

孔嗣禮在那裡恭恭敬敬的等着李孟的答覆,李孟卻突然感覺到一陣無趣,淡然的開口說道:

“這件事我答應了,會有人找你辦理。”

孔嗣禮沒想到事情居然這麼容易,滿臉都是欣喜的表情,對方既然是收了錢,那自然不會繼續找麻煩,自家也可以平安,孔嗣禮知道什麼事情都要慢慢來,不願意留在這裡多言,行禮之後就要下去。

等到孔嗣禮走出了屋子,一直是坐在邊上的孔三德才長出了一口,喃喃的說道:

“可憐小的被糊弄了這麼多年,大帥說的不錯,孔府這麼大的架子,不過是個紙老虎罷了!”

他這句話才說完,那孔嗣禮居然又迴轉到堂上,先是衝李孟告了聲罪,然後笑着對坐在那裡不明所以的孔三德說道:

“三哥,您這麼多年經營文如商行有大功,衍聖公和族中幾位長輩合議,決定還是讓您來經營比較合適,商行的幾名管事正在三哥的府上等候。”

很自然從容的把話說完,這才又是離開,李孟坐在堂上含笑不語,孔三德卻怔在哪裡不知道說什麼是好,許久之後,這大堂上卻爆發出孔三德的一陣大笑,這也顧不得什麼失禮不失禮了。

“大帥,三德辛辛苦苦將近二十年,居然就是爲了這麼一個空架子忙活,實在是,實在是……”

言語之間頗多的唏噓,這孔三德在孔府之中,被這個光環已經是晃花了眼睛,以爲這是千年不滅,強大無比的聖人府邸,對這個極有信心,被孔府趕出來的時候,一時間心灰意冷,即便是被李孟請到這邊來做厘金局的督辦,但心中一直是以這件事遺憾。今日見到這個孔嗣禮跪在面前,自己卻端坐一邊,這從前平日裡見到自己甚至都不願意稱呼什麼的衍聖公世子說話客氣客氣,帶着尊稱。瞬時間,這孔三德心中有什麼東西崩塌了,只覺得自己頗爲的不值。

稍微失態了會,孔三德從椅子上起來,又是跪倒在地上,開口鄭重其事的說道:

“大帥,小人這就回濟寧州,把厘金局這上上下下重新梳理一遍,給大帥當好這個賺錢的管家!”

李孟能看出來,這孔三德的心境可能是經過了什麼轉變,原本最後那一絲對孔府的牽掛和心結都是煙消雲散,現在的孔三德,纔是徹徹底底的成爲膠州營的人。

實際上,厘金局的收入雖然可觀,但如今對李孟的進項來說,卻不是絕對的,在登州府的招遠縣,金礦的收入增長不管是從絕對的數量還是幅度上,都可以說得上是讓人瞠目結舌。

之所以這般着緊厘金局的貪墨和效率,因爲山東的太平日久,已經讓文官體系中漸漸的滋生出腐敗和種種其他的弊端,必須要借這個由頭來整治一番,讓這個團體重新變得清廉有效率,膠州營沒有資格去犯和大明官場同樣的錯誤。

在兗州府和濟南府的邊境,還有寧陽縣接見過兗州府的官宦權貴之後,已經是十月二十九日。膠州營大軍在山東境內的武裝遊行也算是告一段落,從大軍啓程到此時,已經是給整個山東所有還沒有判斷明白形勢的人物和勢力足夠的時間,如果這個時侯還沒有什麼表示的話,那就該表明徹底的站在對立面了。

有幾名知州知縣就是沒有任何的表示,現在已經是被武裝鹽丁監視居住。

“這天真怪,陰了這麼多天,不下雨不下雪的不知道憋什麼?”

行軍途中,幾名士兵小聲的議論道。週末稍微緩一下,看看下週能不能連續的拼一下,畢竟情節也到這裡了,如果您有月票,就投過來了吧,您的訂閱和月票都是老白更新前進的動力。謝謝

第125章 縮手縮腳第470章 挫虜示威 汝州始戰第235章 新炮 舊炮第26章 鹽吃鹽第537章 紫金山書院 北戰第19章 起始第344章 追殺 遇虎 風雨將至第421章 勝者得利 吳某來拜第348章 不合常理的行軍佈置第319章 皇太極 即將到來的大戰第425章 看似正常的軌跡第512章 襄城定策 戰後諸事第177章 大禮第114章 一無所獲第233章 許多事第314章 此路不通 掘坑塌城第94章 莫名第287章 天下之事 前倨後恭第496章 大勝 汝陽陷落第1章 穿越第146章 開新田第143章 剋扣規矩第478章 郟縣和襄城之間第230章 護莊隊第428章 缺銅 營改團第189章 孫家三子 上門第320章 渦水北岸騎兵戰第13章 從容出城第440章 山西 汾州 平遙第286章 以強凌弱 討價還價第492章 無路可退第240章 忐忑第35章 楞馬罡第493章 懲罰 突圍乎第95章 假戲真做第531章 暗流涌動的襄陽城第14章 鉅款第39章 河畔第467章 滿洲包圍圈第10章 家中無人第394章 施威於人 趕上第47章 自首第63章 炒作第71章 羞澀 憤怒第335章 陳新甲的仗義直言第337章 點驗兵馬的張主事第138章 不值得一提第292章 扶國之利 有意無意第434章 大火併 又得子第386章 殺紅了眼 仍然是孤軍第332章 風起微瀾第57章 鳥銃第446章 索性火併 殺將 嚇城第471章 山陝當先 闖王逃奔第130章 鼓舞士氣第339章 諸公震怒爲厘金第217章 下注而已第451章 開局第523章 遇陛下 此生無憾第135章 不負君心第467章 滿洲包圍圈第9章 驚變遭難第34章 漲價及插曲第504章 絞殺戰第396章 夜 雙營 殺的前奏第500章 順 明 魯第296章 猛虎驅羊 玄虛典故第491章 牆內外第86章 新火銃第356章 血戰 僅僅是開始第25章 鹽竿子第408章 氣象興旺 紛紛來投第199章 “攘外必先安內”的歷史淵源第249章 這裡和那裡第501章 家中事 雙雄會第406章 英靈祭第220章 屯田第87章 迴歸 京師第367章 南征動員 內有隱憂第287章 天下之事 前倨後恭第158章 鈔庫街第281章 米粒之光 養虎做患第239章 急報第76章 騎術訓練第464章 巧拙自知 百炮雷鳴第409章 戰時百態 望夫 捷報傳第127章 剿匪第30章 有事相求第485章 南拒明軍 北攻順援第121章 遠方來客第14章 鉅款第482章 二劉 高傑 天陰第124章 突然硬氣第383章 夜行 霧散第127章 剿匪第38章 城門所見第390章 絞殺 英雄第306章 襄洛罹難 背水紮營第324章 官軍的填河 裂痕第171章 姓費的洋人
第125章 縮手縮腳第470章 挫虜示威 汝州始戰第235章 新炮 舊炮第26章 鹽吃鹽第537章 紫金山書院 北戰第19章 起始第344章 追殺 遇虎 風雨將至第421章 勝者得利 吳某來拜第348章 不合常理的行軍佈置第319章 皇太極 即將到來的大戰第425章 看似正常的軌跡第512章 襄城定策 戰後諸事第177章 大禮第114章 一無所獲第233章 許多事第314章 此路不通 掘坑塌城第94章 莫名第287章 天下之事 前倨後恭第496章 大勝 汝陽陷落第1章 穿越第146章 開新田第143章 剋扣規矩第478章 郟縣和襄城之間第230章 護莊隊第428章 缺銅 營改團第189章 孫家三子 上門第320章 渦水北岸騎兵戰第13章 從容出城第440章 山西 汾州 平遙第286章 以強凌弱 討價還價第492章 無路可退第240章 忐忑第35章 楞馬罡第493章 懲罰 突圍乎第95章 假戲真做第531章 暗流涌動的襄陽城第14章 鉅款第39章 河畔第467章 滿洲包圍圈第10章 家中無人第394章 施威於人 趕上第47章 自首第63章 炒作第71章 羞澀 憤怒第335章 陳新甲的仗義直言第337章 點驗兵馬的張主事第138章 不值得一提第292章 扶國之利 有意無意第434章 大火併 又得子第386章 殺紅了眼 仍然是孤軍第332章 風起微瀾第57章 鳥銃第446章 索性火併 殺將 嚇城第471章 山陝當先 闖王逃奔第130章 鼓舞士氣第339章 諸公震怒爲厘金第217章 下注而已第451章 開局第523章 遇陛下 此生無憾第135章 不負君心第467章 滿洲包圍圈第9章 驚變遭難第34章 漲價及插曲第504章 絞殺戰第396章 夜 雙營 殺的前奏第500章 順 明 魯第296章 猛虎驅羊 玄虛典故第491章 牆內外第86章 新火銃第356章 血戰 僅僅是開始第25章 鹽竿子第408章 氣象興旺 紛紛來投第199章 “攘外必先安內”的歷史淵源第249章 這裡和那裡第501章 家中事 雙雄會第406章 英靈祭第220章 屯田第87章 迴歸 京師第367章 南征動員 內有隱憂第287章 天下之事 前倨後恭第158章 鈔庫街第281章 米粒之光 養虎做患第239章 急報第76章 騎術訓練第464章 巧拙自知 百炮雷鳴第409章 戰時百態 望夫 捷報傳第127章 剿匪第30章 有事相求第485章 南拒明軍 北攻順援第121章 遠方來客第14章 鉅款第482章 二劉 高傑 天陰第124章 突然硬氣第383章 夜行 霧散第127章 剿匪第38章 城門所見第390章 絞殺 英雄第306章 襄洛罹難 背水紮營第324章 官軍的填河 裂痕第171章 姓費的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