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5章 看似正常的軌跡

貿然發動了那次攻擊之後,就連一向是對寧遠團練總兵吳三桂恭敬的山海關總兵高第都是開口埋怨。

下面那些奴才家將,平時那敢和將主叫陣,這次也是明裡暗裡的埋怨,說是自家將主昏了頭了,好端端的去招惹韃子幹什麼。吳三桂和尋常的軍將不同,他可是完全的世家子做派,驕橫無比,受不得一點委屈的。

這時候也是唯唯諾諾的不敢聲張,吳三桂膽戰心驚,生怕韃子趁勢掩殺過來,此時關外的這些兵丁可是不能指望他們打什麼仗的,尤其是不能指望他們和韃子開戰打仗,自己卻以爲可以去揀便宜。

這要是萬一觸怒了滿清韃虜,大軍掩殺過來,怕是山海關和寧遠一線,全要化作灰飛煙滅,吳三桂和高第和關內不同,他們久在遼鎮,甚至韃虜的厲害,如果真要動手,山海關這個關隘根本擋不住韃虜的衝擊。

沒了地盤的敗軍之將,那是一切休提,什麼榮華富貴全要完蛋,下面的軍將官兵的財產舒服日子也是跟着倒黴。

所以現在是山海關到寧遠一帶,人人都在埋怨吳三桂,吳三桂也是悶氣,一邊是小心翼翼的佈置防務,一邊暗地裡給大興堡的那位鑲藍旗參領送去了厚禮,說是上次完全是誤會,還望不要發怒。

尷尬驚懼的吳三桂此時就是等着吳木桓的消息了,他此時很懷疑河間府那場大勝的真假,韃子兵馬還是這麼厲害,怎麼能一下子就全殲了四萬在關外,這也太不可思議了。

儘管遼鎮的兵馬緊張異常,可韃虜一直是保持着收縮的狀態,並沒有出擊報復。按照以往的規矩,就算是不大規模的攻擊,也會打下明軍一兩個小堡壘泄憤,可自從崇禎十六年地正月之後,滿清軍隊的態勢就異常的內斂,以防守爲主,絕不輕出。

這倒是讓遼鎮兵馬緩過來一口氣,沒有在人心惶惶。彼此埋怨的境地中,自行譁變潰散。

在二月初六的時候,吳三桂就知道了滿清韃虜如此內斂的原因,因爲滿清皇帝皇太極死了,滿清內部也是人心浮動,必須在新皇帝產生後纔會解除這種內斂的態勢。

按說,滿清內部不穩,又新有大敗。這正是發兵攻擊的好機會,不過吳三桂卻再也不敢貿然地派兵了,老老實實的佈置守禦,就好像是烏龜縮進了殼中一樣,對面如何。他不管了,只求自己能平安無事。

和中原王朝的傳承是皇帝和太子這種嫡長子的繼承製不同,此時的滿清還沒有確立一種穩定的傳承製度。

當年努爾哈赤死掉的時候,本來是屬意多爾袞繼承汗位。不過皇太極和代善以及其他的幾位貝勒,逼死了大妃阿巴亥,以實力登上了汗位,要知道女真和蒙古都非常講究一個子以母貴,母親家族地尊貴與否,影響極大。

阿巴亥所屬家族的血統高貴,勢力龐大,皇太極逼着大妃阿巴亥給努爾哈赤殉葬之後。年幼的多爾袞就失去了登位的可能。

等到皇太極做到汗位上,圈死了阿敏,莽古爾泰,藉着一些小罪逼得代善服軟,然後登基爲皇帝,採用漢制,這纔是確立了自己在滿清之中至高無上的地位,但努爾哈赤定下了八旗制度。這可是更改不了地。

滿清本來就是建州女真和其他各部女真融合起來的勢力。分成八旗,除卻女真八旗之外。又有蒙古八旗、漢軍八旗,三順王等等分別,就是因爲各個旗,各個民族之間互相有很大的不同,很難融合在一起。

儘管努爾哈赤把把自己的兒子、侄子都給安排在各旗旗主地位置上,但這些子侄更多的情況下,都是爲自己旗來爭取利益,因爲他們也知道,這些旗儘管裡面並不是建州女真,可卻是自己的勢力。

皇太極從登基到駕崩,當年的三大貝勒,死的死,服軟的服軟,其餘的小兄弟之中,辦事忠謹用心、得體圓滿,符合皇太極要求的人並不多,女真畢竟只是個未脫野蠻地民族,結果皇太極一直是覺得可用的人太少。

在皇族之中,反倒是和皇太極仇恨最深的多爾袞做事最爲出色,或許是這多爾袞漢化的程度比較深,做事習慣用腦子,又處處的恭謹聽話,所以皇太極也是極爲的器重與他,並且出於制衡兩紅旗、鑲藍旗,這些根深蒂固,傳承以久的老勢力,反倒是大力的擡舉多爾袞地地位。

畢竟兩紅旗地旗主禮親王代善、鑲藍旗的旗主鄭親王濟爾哈朗,他們地位名義上皇帝地授予,實際上是父子、兄弟的傳承,自成勢力,根本不會領皇帝什麼情,反倒是多爾袞在一開始被自己壓制的厲害。

後期慢慢擡舉起來,想必這多爾袞會受自己的控制,並且聽話好用,在皇太極執政中期的時候,睿親王多爾袞已經是諸親王之首,統領兩白旗。多鐸和阿濟格都算是能征善戰的猛將,多爾袞又是多謀善斷,兩白旗也是不斷的壯大起來。

面對這樣的局面,皇太極也是後悔自己的做法讓多爾袞和兩白旗的勢力愈發的膨脹,一步步的到了尾大不掉的情勢。

幾次想要下手對付兩白旗多爾袞兄弟,可多爾袞勢力龐大,地位提高,行事作風卻愈發的恭謹恭敬,差事做的也好,而且各旗的親貴,甚至是兩黃旗的年輕親貴們,也都是願意和多爾袞交結。

皇太極根本找不到什麼好的理由來對付兩白旗和多爾袞兄弟,就這麼一步步拖着到了他自己的重病彌留之際。

眼見着自己不能活太久,代善和濟爾哈朗擺明了要旁觀,而自己唯一還拿得出手的兒子豪格,又不堪大用,無奈之下的皇太極,只能是把還算是有人望的阿巴泰擡舉起來。讓他掌管正藍旗,當作兩黃旗的盟友。

想要當旗主,必須有足夠相當的功勳才能擔任,想要有大功,再也沒有去征伐大明更容易,功勞更大地事情了。

當然,誰也沒有想到,阿巴泰率領的三萬七千大軍。在河間府遇到了李孟,全軍被殲滅。

消息傳回關外滿清,現在擺在皇太極面前的問題就不是自己兒子能不能順利接位,而是整個滿清八旗能否存在,女真能否存在的問題了。

不管從那個角度說,皇太極都是一名傑出的君主,若沒有他,女真還是個武裝強盜集團而已。在緊要的關頭,皇太極所做的佈置都是爲了八旗的存續,反倒是沒有對豪格繼承之事準備什麼。

在大明,若是皇帝死了,第一繼承順位自然是太子。接着就是皇帝地子嗣和兄弟,如果再沒有,則是要在宗室中找尋。

而在關外滿清,皇太極的子嗣並沒有繼承皇位的天然權利。特別是皇太極並沒有做出相關的佈置情況下,誰來接這個位置,那就要商量商量了。

皇太極正月駕崩,二月初就定下來了太宗文皇帝的廟號,不過也就是僅此而已,兩黃旗的意思本來想大操大辦喪事,可在他生前恭恭敬敬的那些親王貝勒們,此時各個都是冷冷淡淡。

滿清的親貴之中。除卻漢人文士和蒙八旗、漢八旗有些人如喪考妣之外,其餘地各旗都在觀望風色。

現如今這大清皇帝的位置可是個香餑餑,能讓自己旗的旗主做最好,再不濟也要推上個和自己旗親厚的人,那樣將來可是好處多多,每個人都是這麼想,在盛京之中,隱隱約約的已經有爭鬥地苗頭出來了。

正黃旗都統鰲拜現在是除了肅親王豪格之外的第二實權人物。每天領着披甲的旗兵在盛京城中巡邏遊行。美其名曰叫維持治安。

兩白旗的幾位大佬可不是皇太極在世地時候那般恭順了,多鐸也是毫不怯場。領着兩白旗的全副武裝的兵丁也是在城中巡遊,也有個名頭,叫協助鰲拜維持治安,兩方相遇,時常有劍拔弩張的情況出現,緊張異常。

兩紅旗的禮親王代善和鑲藍旗的鄭親王濟爾哈朗,儘管不時的勸解調停,可暗地裡也是調兵進城,戍守在自家的府邸周圍,生怕被這些事情波及。

滿清韃虜之中地有識之士都是憂心忡忡,這樣的情況任誰都能看出來,這麼繼續下去,盛京怕是馬上就要成爲戰場了。

皇太極生前信重的內文院大學士范文程,更是心急如焚,每天的去往各個親王府第磕頭陳述,說是內憂外患,咱們滿清千萬不要自己亂了陣腳。

若是皇太極在的時候,再怎麼瞧不起漢人的滿人,見到范文程也會恭恭敬敬的叫一聲“範先生”,可現在冷言冷語可是太多了。

還有那刻薄的人說道:

“老範你納妾納地不是時候,正趕到萬歲駕崩前一個月,你這是安地什麼心,怎麼我們滿人辦喪事,你卻辦喜事,現在做熱心人,誰知道你心裡安的是什麼念想!”

但松山之戰後投降,掛着個漢軍旗地身份一直是閒居的大明督師洪承疇,卻被睿親王多爾袞恭恭敬敬請進府中,以先生稱之,不敢怠慢。

滿清手中的明軍文武,投降過來的武將最高有做到總兵、副將的,文官卻沒什麼高品的,范文程不過是個秀才,那寧完我是個童生。這洪承疇卻是大明的二品大員,督撫重臣,一向是衆人矚目的焦點,被認爲有大材有大能。

閒居在盛京的時候,也有人暗自的觀察過他,自從投降之後,每日間除卻練練身體,再就是閉門讀書,皇太極和諸位勳貴有事詢問的時候,他也中規中矩的應答分析,一切都是特別的合乎規矩。

有那伺候洪承疇,實際上是監視的僕人傳言,說河間府殲滅滿清大軍的消息傳到他那裡,洪承疇正在寫字,聽到這件事,筆尖顫了顫,一滴墨滴在了紙上。此外再也沒有什麼情緒或者是行動上的不正常。

豪格和鰲拜素來都是瞧不起漢人,一直對這個洪承疇不甚重視,等到多爾袞把人請進睿親王府,這纔是覺得有些不對,不過也就是僅此而已,懶得理會。

盛京鬧得這麼厲害,終於是驚動了內宮中的幾位嬪妃,特別是宸妃死後。皇太極最寵愛的莊妃。

這莊妃也算是滿清地奇女子,儘管她是皇帝的遺孀,儘管她是科爾沁部落公主,盛京之中關於她的各色傳聞始終是不斷。

什麼多爾袞和莊妃是青梅竹馬,本來想娶的是她,但皇太極橫插一腳,無奈之下只能是娶的莊妃的妹妹,什麼皇太極和朝中大臣幾次招降洪承疇不成。但莊妃出面,那洪承疇一見之後就爲莊妃的美貌風度傾倒,心甘情願的爲大清效勞等等。

當然,日後地傳聞更多,什麼下嫁多爾袞之類的段子。充斥在野史傳奇之中。

滿清女真畢竟是蠻族根子,蠻族那種兄長死後,弟弟娶嫂子,父親死後。兒子娶繼母的傳統還有些影子在,絲毫不講究什麼廉恥禮法的。

但莊妃和多爾袞的親密關係倒是千真萬確,包括在皇太極死後的這個月,莊妃幾次出入睿親王的府邸,名目是哀痛皇帝的死去,要和自己地妹妹聊天開解心情。

此外,莊妃以女眷敘話的名義把幾位親王和實權貝勒的女眷請進宮來,崇禎十六年的二月。莊妃差不多是整個盛京城中最忙碌的人。

或許是背後達成了什麼協議,或許是承諾過了什麼,各方終於是有了一個共識,在三月初三,各親王入宮商議,決定到底是誰來繼承大統。

和關內處處地驚訝震動不同,關外的滿清反倒是對阿巴泰這支力量的損失,沒感覺到如何的痛心。

一方面是在白山黑水老林子裡面一批批地抓捕生女真補充人力。一方面是各個旗的內鬥把衆人的注意力都給牽扯過來了。而且他們想的明白。滿清要想攻打大明,可以隨時繞道草原。選擇大明北邊的任何一處關卡突入,草原上的蒙古部落臣服滿清,就是被滿清打的遠遁。

而明軍根本沒有足夠的馬匹和補給力量,能在草原上行軍,何況明軍和蒙古也是世仇,要想通過草原上打過來,太多地仗要打了,猴年馬月才能過來,至於山海關那邊,吳三桂和高第的遼兵在韃虜眼中從來不是威脅。

關外地盤,在很多女真人眼中是最爲安全的地方,在沒有李孟的歷史上,滿清勳貴總是有關內呆不下去,就帶着金銀財寶回關外祖宗地盤的想法。在這樣安全的地方上,也不擔心大明兵馬會趁着勝勢殺過來。

崇禎十六年三月初三,關外盛京城全城戒嚴,城門關閉,百姓和低品文武官員都被告捷無事不得出門。

而盛京皇宮門前的廣場,則是黑壓壓的人頭,滿清各旗中夠資格地人物全都聚集在這裡,一方面給自家地主子加油助威,另一方面也是等着看看誰來繼承大統。

皇宮前面的這廣場本來是仿照明紫禁城地樣式,宮門前的空地在舉行各項儀式和大典時候使用。

不過現在看着更像是個校場,在校場上能看見各個旗的兵馬,彼此之間涇渭分明,井水不犯河水的模樣。

站在最中間聲勢最浩大的則是兩白旗的兵馬,多鐸和阿濟格都是全副武裝的騎在馬上,身後的兩白旗兵丁也都是披甲拿刀,全神戒備的模樣。

兩紅旗的隊伍則是在兩白旗的右邊,兩紅旗的人還不倒兩白旗士兵的一半,但全神戒備的程度卻絲毫不差,而且全是騎兵,兩紅旗所在的位置又是個路口,看他們的佈置,完全是一有變故就要撤走的架勢。

在左側的鑲藍旗也是差不多的架勢,鑲藍旗在八旗之中是牛錄最多的一個旗,但幾名親王都是統領兩個旗,算起來濟爾哈朗這邊最是勢單力孤,他們旗也是明哲保身的模樣,和各個旗的距離拉的很開。

而正藍旗因爲跟着阿巴泰入關的人數最多,正藍旗又是八旗之中人數最少的一個,可以說是元氣大傷。阿巴泰敗亡地消息傳回來,殘破的正藍旗被順理成章的劃回了豪格的屬下,可這小小的正藍旗能幹的了什麼。

現在的鑲藍旗,基本上就是兩黃旗的附庸而已,此時就是環衛在皇宮宮牆周圍,和兩黃旗地旗丁一起森然戒備。

如果不知道今日是要議定推舉,旁人突然看了這樣的場面,還以爲這是其餘幾個旗要合起來攻打皇城。徹底要火併內訌。

太陽還沒有越過盛京的城牆,各旗的軍兵早早的來這裡佈置,此時皇宮的大門還是緊閉,可已經是這般劍拔弩張的場面了。

後趕到的內文院大學士范文程看到這樣地場面,臉都變白了,急得滿頭大汗,可身邊的幾名漢人文官也是火大,在那裡破罐子破摔的喪氣道:

“他們滿人的江山。他們都這般對待,我們在這裡着什麼急,看熱鬧就是了!”

重視漢人文官的皇太極一死,這些文官們都是覺得心中沒底,要放在往日。說出這樣地話來,以范文程的奴才性格,非得把這個話告訴上面不可,或者是當面翻臉拿人。可今日這樣的場面卻根本顧不上這樣的小事了。

范文程看了眼三處涇渭分明地分佈,兩白旗那邊不能去,鑲藍旗那邊濟爾哈朗平日雖然是忠厚老實的表現,可那情緒更多的是事不關己,冷眼旁觀的態度,估計也是靠不住,看起來也就是兩紅旗的禮親王代善,德高望重能說話安撫了。

兩紅旗這邊旗丁隊伍看見范文程過來。絲毫沒有讓開的意思,范文程可是內文院大學士,攔路的那些旗丁又是什麼身份,雙方天差地別,可這些旗丁根本不理會,冷着臉列隊攔阻,范文程也不敢上前呵斥。

不多時,一名貝勒縱馬來到隊前。卻是代善的孫子勒克德渾。他也是一副要上陣作戰地打扮,半邊臉都是被皮盔遮住。冷冷的看這面前范文程,這邊范文程剛要出聲答話,勒克德渾卻皮笑肉不笑的開口說道:

“這不是範大學士嗎,前些日子參加喜宴,酒喝的可好啊,那一千兩銀子可收到了嗎?”

這句話說完,那些冷着臉列隊的兩紅旗兵丁當即就有笑出聲來的,在馬上的范文程本來一片憂國憂民的嚴肅着急模樣,聽到對面勒克德渾地調侃,臉色立刻是漲得通紅,不知道該怎麼反應。

前面不是說范文程在皇太極駕崩前納了一名小妾,那名小妾是續順公屬下一名軍將地女兒,在盛京素有美豔的名聲。

范文程儘管被皇太極看重,又是滿清地大學士,卻是個連公文都要用白話書寫的秀才,德行文章不值一提,貪財好色,自然也是免不了的,找人提親下聘,娶了這個比他小二十歲的姑娘。

娶了之後,還沒等享受幾天豔福,皇太極就駕崩了,主子死亡,下面的奴才自然不能享樂,他就得操持喪事,忙前忙後。

盛京之中也多是花花公子,範大學士的美妾名聲早就是在盛京之中傳揚開來,皇太極死了十天之後,按捺不住的多鐸索性是帶兵上門強搶,把范文程的小妾搶到了自己府上。

范文程在滿清差不多是文官之首的地位,家中的女眷居然被人強搶,這還了得,幾名親王都表態要重罰,這處罰自然交給秉公辦事的睿親王多爾袞處理,多爾袞也是毫不留情——狠狠的罰了自己的親弟弟多鐸一千兩銀子……

向來是無法無天的多鐸在自己府上大擺宴席,爲自己納妾慶賀,他這等身份地位,自然帖子到處亂撒,大學士范文程也是接到了這一份喜帖。

任誰都沒有想到的是,範大學士居然上門道賀,在宴席上面不改色的飲酒賀喜,那新娘子,幾天前還是自己的小妾。

所謂無恥之尤,用來說這范文程都未免太輕,就連三順王的孔有德等人,都是私下恥笑……

被人當面揭短,而且還是人最羞恥的事情,范文程此時只想找個地縫鑽下去,在那裡強自的平穩心神。澀聲的說道:

“貝勒,麻煩通傳禮親王殿下,請他老人家出來調節一下,今兒是議定大統的日子,皇宮門前,劍拔弩張的,不吉利啊……”

勒克德渾對這范文程是厭惡輕蔑到了極點,聽到他這麼說。在那裡冷冷地回答道:

“自老輩開始,我們滿人就是拿刀背弓,有什麼大不了的,也就是你這等漢家讀書人才有這麼多毛病!!”

范文程只覺得胸悶之極,兩眼發黑,眼看就要從馬上跌下來的時候,聽到後面吱吱嘎嘎的聲響,皇城的城門打開了。在皇城門前的幾個旗的軍隊一陣搔動,聽到有人用滿語扯着嗓子大喊道:

“太妃諭旨,各旗親王帶侍衛兩人入內議事!!!~~~”

勒克德渾冷冷的瞥了范文程一眼,開口說道:

“這不就開門了嗎,真不知道你腦子裡到底再想什麼?”

范文程猛地彎腰。拿着手帕捂住了嘴,一口血都是吐在了上面,皇太極一死,他受到地待遇就連奴才都不如。當日間,八旗的勳貴對皇帝爲什麼親信一名漢人就有許多的怪話,眼下皇太極一死,衆人更是不在意了。

城門大開,能看見裡面的宮殿廊間都是排滿了甲士,那名喊話的旗丁身後鰲拜也是披甲帶刀站在那裡,死死的盯着正當面的兩白旗士兵。

看見皇宮大門大開,又看見裡面這般的陣勢。多鐸二話沒說就舉起了手臂,鼓聲咚咚地敲響,在他身後列陣的兩白旗士兵開始向前運動,邊上的阿巴泰也是拿起了大刀,皇宮大門內側隱約間能聽見大聲吆喝的發令。

在宮門上面的城樓垛口處,大批拿着弓箭火銃地士兵出現,防備着下面兩白旗的進攻,看這他們兩方就要動手。

在一邊的鑲藍旗也在那裡發令。鑲藍旗的旗兵們簇擁着濟爾哈朗緩緩地朝着外圍退去。兩紅旗的勒克德渾也不理會在前面的范文程,也準備讓兩紅旗躲開。不來摻乎這次的渾水。

一直是在多鐸身後的多爾袞安靜了會,打馬向前幾步,拉住了多鐸的手臂,冷冷的說了句話:

“不要動,我帶人進宮!!”

多爾袞命令一下,兩白旗軍隊的行動頓時是停住不動,多鐸這纔是反應過來,扯掉尖頂盔地皮兜,急怒的吆喝道:

“你瘋了,兩黃旗已經是把套子張好,你就這麼傻傻的鑽進去!!?”

多爾袞看了眼在宮門內的那些甲士,冷笑着說道:

“有什麼不敢,你以爲他們真敢做什麼?你和阿濟格呆在外面,裡面的人就不敢亂動,他們要是有這麼大的膽子,又怎麼會拖到今天,還要讓各王商談!”

說完之後,多爾袞擺擺手,帶着兩名親兵大搖大擺的出列上前,看見兩白旗的睿親王出列,兩紅旗和鑲藍旗地隊伍都是短暫地搔動,禮親王代善和鄭親王濟爾哈朗稍待片刻之後,也是帶着兩名侍衛走了出來。

多爾袞沒有着急進皇城,和代善還有濟爾哈朗笑着施禮打過招呼,這纔是施施然的朝着皇城之中走去。

他們三人地身份崇高,那些城門外守衛的兩黃旗旗丁都是齊齊的躬身請安問好,那鰲拜也是遲疑了下,彎下腰行了個軍禮。

禮親王代善腿腳不太靈便,緩步前行,走過鰲拜身邊的時候,笑着說道:

“鰲拜,你擺下這麼大的陣勢,是準備把我們這些愛新覺羅的男丁一勺燴了嗎?”

這話說的極重,不管是豪格還是濟爾哈朗,畢竟都是女真皇族中人,鰲拜這麼比可就遠些了,不過也有層別的意思,今日的議定本來是家事,各旗卻都帶着兵甲,一副放手大殺的模樣,實在是讓人笑話。

若是旁人被代善這麼一說,恐怕就跪在地上了,可鰲拜卻是個愣頭青,梗着脖子朝着邊上一閃,也不搭話。

這樣的大事,各旗親王齊聚,自然要在篤功殿上商議。偌大個殿堂上,也就是十幾個人在其中,豪格、多爾袞、代善、濟爾哈朗,還有些身份尊貴的郡王、貝勒站在周圍。

禮親王代善年紀最長,這次也是由他主持,想想方纔在皇宮外的緊張局勢,兩白旗那肆無忌憚的樣子,代善的心思卻轉了一個彎。開口說道:

“各位,皇上駕崩之後,這大位空懸了幾十天,咱們大清可不能這麼亂下去,今日間各位過來,就是要說這件事……”

遲疑一下,代善本來想着在這次保持中立,由着兩黃旗和兩白旗鬥去。反正兩紅旗這邊什麼都穩了,可想想當年自己和皇太極逼殉了多爾袞的母親阿巴亥,今日間又看到兩白旗這般地囂張跋扈。

若真是中立,有什麼不利的結果可就晚了,代善遲疑後。又開口說道:

“皇上大行之前,曾經說過,豪格處事穩重,又是能征善戰。在各旗中的人望又好,正是這大位的當然人選,各位覺得呢?”

多爾袞心中驚訝,臉色卻還是如常,看了看沉默不語的濟爾哈朗,轉頭問一邊的豪格:

“肅親王怎麼想呢?”

坐在這裡的,差不多都是豪格的叔伯輩,在戰場上豪格敢衝敢打。可在這樣地場合卻一向是沒什麼主見,並且頗爲怯場,看着衆人面沉似水的模樣,豪格都不知道該說什麼好,吭哧了下,遲遲疑疑的說道:

“我……我怕自己難當大任……”

若是皇太極在的時候,肯定會有人接話,替豪格圓場。可這種局面。代善已經是把話說到了這種地步,誰還會繼續的幫腔。

既然你把話說出來。就不要怪別人了,多爾袞臉上帶着笑意,接話說道:

“天子之位,的確不能輕忽,肅親王既然爲難,那就另選他人吧,太宗文皇帝的第九子福臨天資聰慧,舉止有人主風度,正是這大位的當然之選啊!”

聽到多爾袞說了這番話,坐在那裡地豪格臉色大變,卻知道方纔在不合適的時候說了不合適的話,想要立刻反駁,但遲疑了下,卻沒有說出口。

肅親王豪格的這番舉動,周圍的幾名大佬都是在仔細觀察,看見他最後頹然地閉口不言,有人心中寬慰,有人心中嘆了一口氣,不過誰也沒有說話。

睿親王多爾袞方纔提出的皇太極第九個兒子福臨,卻是在衆人的心中指出了另外一條路。

這愛新覺羅.福臨是莊妃的兒子,母家足夠地高貴,更關鍵是這福臨今年才六歲,這等小皇帝如何會有處理國事能力,他的母親莊妃也只能是呆在幕後,所倚靠的肯定是諸位旗主親王。

皇太極在的時候,在座諸位親王貝勒,儘管手中有旗丁地盤,可在朝中卻根本發不出和皇帝不同的意見,時時刻刻被絕對壓制着。

可朝中幼主,大臣們的權限和說話的聲音一定會大很多,可以給自己,給自己旗爭取更大的利益,從前皇太極強勢壓制各旗,把大權收歸滿清朝廷地時候,滿清正是最艱難的時期,能有一個強者,整合各旗的實力,去東征西討,擴大地盤和財富,各個實力派都是沒什麼意見。

此時滿清愈發強大,可打下來的地盤,搶掠來的財富人口,大都是集中在朝廷的手中,也就是兩黃旗的手中,其他旗分潤很少,各旗儘管有意見,卻不敢說什麼,若是朝廷幼主,親王們的權力就會擴大,就會分得更多地利益,衆人地位也會有提高。

想到了這一點,諸位親王對這個結果都沒有什麼意見了,對於代善來說,反正還是皇太極地兒當皇帝,兩白旗的人沒有坐在這個位置上,對於豪格來說,既然是自己地弟弟當,那也是個可以接受的結局,對於濟爾哈朗來說,他一直是儘量不牽扯進爭鬥之中,畢竟他還隔着一層。

清晨起來劍拔弩張,兩白旗和兩黃旗要打起來的緊張模樣,可入內會推之後,不用一個時辰就得出了結果。

對於兩黃旗來說,只要是皇帝的兒子當皇帝,大的當還是小的當,並沒什麼區別,這個結果也能接受。

范文程知道這個結果之後,激動的涕淚交流,在皇宮門前連連對天磕頭,高呼什麼“太祖太宗護佑大清,明主臨世”。

福臨第二日登基,是爲順治皇帝……

幼主也是皇帝,幼主的旨意也是旨意,既然各旗承認幼主是皇帝,就要服從皇帝的旨意,三月初五,順治皇帝下詔,封睿親王爲攝政王,地位高於其他親王,總領大清國政。

同時,吳三桂等到了吳木桓帶來的消息,山東的條件出乎意料的簡單,他毫不猶豫的答應了下來。

才過了五天,山東派快馬信使帶來了一封信,信上寫的是新的條件,看見這些,吳三桂目瞪口呆。

第291章 無處下口 古今相通第226章 溫水煮青蛙第267章 又反第3章 半路遇鹽丁第445章 戰小疑多 步步麻煩第91章 腦熱大言第332章 風起微瀾第237章 談定第525章 南北朝第394章 施威於人 趕上第106章 河南行 遊開封第57章 鳥銃第58章 花多了第30章 有事相求第113章 盧氏縣城第227章 不要想回去了第54章 遼民苦第131章 敢當先第282章 似是而非 斷人根本第80章 人生際遇總無常第91章 腦熱大言第229章 屯田和垂簾第271章 放與收第500章 順 明 魯第419章 齊王第238章 大時代的序幕第528章 天下銀河匯濟南第470章 挫虜示威 汝州始戰第429章 柳家 求殺人第245章 奪門第380章 士無良 夜行船 蠻兵驕第258章 首戰第394章 施威於人 趕上第223章 願者上鉤第214章 賓客如雲第531章 暗流涌動的襄陽城第306章 襄洛罹難 背水紮營第455章 塞下曲第246章 桀驁 禽獸 公道第402章 圍住 一個都別放跑第267章 又反第342章 某人 秘密 盛京第408章 氣象興旺 紛紛來投第169章 所見所聞所感第151章 記憶的歷史 印證第329章 爲家 爲天下 爲誰第504章 絞殺戰第74章 我進爾退第379章 薊州 刀與筆 名正言順第336章 淮安小戰 兵部林主事第400章 長矛 火銃 殺不停第11章 進膠州城第515章 回程 徐州宴 臨清亂第447章 將有大事第438章 接泰山 笑最後第491章 牆內外第11章 進膠州城第353章 朱仙鎮大敗 私議 內宅第226章 溫水煮青蛙第101章 另闢蹊徑第191章 河上第171章 姓費的洋人第420章 推脫 驚懼 躲避第401章 困獸 轟殺 合圍第218章 船 賣不賣第534章 大勢所趨第454章 下套 邊角之戰第535章 南京城開第425章 看似正常的軌跡第70章 招人 庇佑 正義第291章 無處下口 古今相通第318章 濟南 南陽 松山第365章 尚有不如 內外夾擊第110章 無畏 莽撞第176章 人要有兵須跋扈第88章 簡單報復第474章 盧龍 觀望 草原 屠殺第75章 不屬於這個時代的憤怒第529章 買田作進身之階第347章 正陽鎮前的戰鬥第454章 下套 邊角之戰第222章 理由第403章 喪家犬 膠州營 殺第340章 不聽調 納雙妾第85章 騎馬鹽丁第416章 患 京師 盛京第76章 騎術訓練第89章 戰戰兢兢第264章 不可能知道的改變第76章 騎術訓練第110章 無畏 莽撞第238章 大時代的序幕第87章 迴歸 京師第58章 花多了第430章 高盛和 柳清楊第220章 屯田第276章 煤鐵 逼迫 因由第183章 比試第221章 喜事臨門第261章 分潤
第291章 無處下口 古今相通第226章 溫水煮青蛙第267章 又反第3章 半路遇鹽丁第445章 戰小疑多 步步麻煩第91章 腦熱大言第332章 風起微瀾第237章 談定第525章 南北朝第394章 施威於人 趕上第106章 河南行 遊開封第57章 鳥銃第58章 花多了第30章 有事相求第113章 盧氏縣城第227章 不要想回去了第54章 遼民苦第131章 敢當先第282章 似是而非 斷人根本第80章 人生際遇總無常第91章 腦熱大言第229章 屯田和垂簾第271章 放與收第500章 順 明 魯第419章 齊王第238章 大時代的序幕第528章 天下銀河匯濟南第470章 挫虜示威 汝州始戰第429章 柳家 求殺人第245章 奪門第380章 士無良 夜行船 蠻兵驕第258章 首戰第394章 施威於人 趕上第223章 願者上鉤第214章 賓客如雲第531章 暗流涌動的襄陽城第306章 襄洛罹難 背水紮營第455章 塞下曲第246章 桀驁 禽獸 公道第402章 圍住 一個都別放跑第267章 又反第342章 某人 秘密 盛京第408章 氣象興旺 紛紛來投第169章 所見所聞所感第151章 記憶的歷史 印證第329章 爲家 爲天下 爲誰第504章 絞殺戰第74章 我進爾退第379章 薊州 刀與筆 名正言順第336章 淮安小戰 兵部林主事第400章 長矛 火銃 殺不停第11章 進膠州城第515章 回程 徐州宴 臨清亂第447章 將有大事第438章 接泰山 笑最後第491章 牆內外第11章 進膠州城第353章 朱仙鎮大敗 私議 內宅第226章 溫水煮青蛙第101章 另闢蹊徑第191章 河上第171章 姓費的洋人第420章 推脫 驚懼 躲避第401章 困獸 轟殺 合圍第218章 船 賣不賣第534章 大勢所趨第454章 下套 邊角之戰第535章 南京城開第425章 看似正常的軌跡第70章 招人 庇佑 正義第291章 無處下口 古今相通第318章 濟南 南陽 松山第365章 尚有不如 內外夾擊第110章 無畏 莽撞第176章 人要有兵須跋扈第88章 簡單報復第474章 盧龍 觀望 草原 屠殺第75章 不屬於這個時代的憤怒第529章 買田作進身之階第347章 正陽鎮前的戰鬥第454章 下套 邊角之戰第222章 理由第403章 喪家犬 膠州營 殺第340章 不聽調 納雙妾第85章 騎馬鹽丁第416章 患 京師 盛京第76章 騎術訓練第89章 戰戰兢兢第264章 不可能知道的改變第76章 騎術訓練第110章 無畏 莽撞第238章 大時代的序幕第87章 迴歸 京師第58章 花多了第430章 高盛和 柳清楊第220章 屯田第276章 煤鐵 逼迫 因由第183章 比試第221章 喜事臨門第261章 分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