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方原本是自己收集戰利品。
但這活顯然商隊的人乾的更漂亮,更仔細,商人會藏錢,也會找到藏起來的財寶。這比軍方的士兵專業太多了。
宋軍在城中開始清除最後的反抗力量之時,劉浪所帶的商隊就打着各自商號的旗進城。
一座城會被分成二十五份,投標,每人抽一份,先交一份錢出來。
然後在這一份之中是掙了,還是賠了,看個人造化。
商隊開始進城。
有夥伴扛着旗問自家掌櫃:“掌櫃的,爲什麼只有一條街給咱們,這城挺大,一條街纔多少地方,不是說只有二十五份嘛。”
夥伴算的不錯,一條街肯定不是一座城的二十五分之一。
掌櫃的說道:“你這腦袋真不行,貧民區有什麼?”
“沒。”
“平民區也沒什麼東西,既然沒油水就不如作好人,這就秋毫無犯,以顯咱們大宋之仁慈,對於那個貴族就不需要,他們作惡多端,必是惡人。而且瞿越人壞,他們的富人的錢都是北上劫掠咱們大宋邊境所得,對貴族不用心軟。”
“是,是,掌櫃的說的是。”
掌櫃與夥計正說着呢,有人小跑着過來。
“浪叔派人傳話,浪叔說,瞿越原是咱們中原的安南都護府所在,本就是大宋國土,瞿越亂賊不服王教,不聽官家聖令,自立爲王就是逆賊,所有的瞿越官員、貴族皆是從賊者,依大宋律,謀逆者可誅。”
“還有,都把自傢伙計管好,咱們是替衙門查抄罪人家宅的。”
“是,是。”
各商號的掌櫃連聲稱是。
抄。
瞿越城內一個又一個的貴族大宅的門被砸開。
遇到投降的就串起來送到城外關押,遇到強硬的就打,遇到打不過的商隊的護衛就去搬救兵,大宋正規軍可以替他們解決一切反賊。
潘惟熙的兵力依然不足。
圍三缺一。
瞿越王城有人開始逃,雖然減輕了攻城的壓力,可也讓瞿越王黎恆給逃了,而且還有一支人馬開始帶着瞿越國書往大理國的方向而去,準備前往汴梁申訴。
而這個時候,潘秭靈失去了自己對炮艦的管理權。
換個人敢搶自己的船,潘秭靈能把桌子掀了。可潘惟熙是誰,那是親爹,潘秭靈不但發不出火來,自己的護航艦隊也被暫時編入攻打瞿越王城,以及控制海域的巡邏的艦隊。
無奈,潘秭靈想回阿蘇山都不行,只能暫時去占城居住幾天。
潘秭靈到占城港的時候。
占城王,乍鬥親往碼頭迎接。
潘秭靈是誰?
乍鬥還是打聽了,不僅僅是大宋韓國公潘惟熙的掌上名珠,更可怕的是她的男人就是大宋士兵總是掛着嘴邊的一個人物。
大宋的士兵習慣提到一個,咱們探花郎。
探花郎乍鬥知道,是大宋科舉考試的一個名次。後來乍鬥才知道探花郎特指安平侯劉安,一個文官,帶兵縱橫幾千裡之地的厲害人物。
在大宋朝堂很有權勢。
更厲害的是,大宋的士兵每當提到探花郎語氣之中帶着的是興奮。
只是聽說這位潘家六姑娘到了,大宋駐守占城港的士兵就帶人幾天時間就趕工修了一座木橋,然後在山茶半島的山頂上建一圈木屋。
木屋連樹皮都沒有去,因爲時間不夠。
占城王受封占城郡王,這是大宋皇帝給封的,但又如何。
國小勢弱。
若非潘惟熙到來他的命已經沒有了,若非潘惟熙保他,眼下占城不知道多少貴族想弄死他,然後將整個占城王國依城寨分封,這樣許多人都有機會上位。
反正都是依靠大宋韓國公才能討生活,爲什麼上面還要有一個擺設占城王。
占城在短短三十年內死了七個王,而且還不是同族,往前還有來自瞿越的管甲當了幾年的王,最終被瞿越給滅了,占城的老王城也被瞿越毀掉。
占城王乍鬥肯定見不到潘秭靈,但他依然來前來迎接。
占城王妃與占城王的兩個女兒見到潘秭靈施的是以下敬上的禮節,潘秭靈坦然受之。
到了占城的當晚,潘秭靈就入住山茶半島的山頂木屋,這裡最容易防守,海上有大宋的戰船,陸上有大宋的軍營,那道橋有楊延瑛帶的女騎軍負責守護。
楊延瑛安排了值夜的人之後回到木屋,見到潘秭靈正在拿着小刀刮木屋。
“六姐,你這是幹什麼。”
潘秭靈回過頭,那雙眼睛閃的都是金光,輕輕一拍木屋:“你知道這是什麼?”
“木屋。”
“九妹,你過來聞一聞。”潘秭靈說着用手在自己刮開的地方用力的搓了幾下,楊延瑛一聞之後整個人都驚呆了:“這,這,這是沉香。”
潘秭靈點了點頭:“沒錯,用沉香木建一座屋,你告訴我天下有誰這麼奢侈。”
“這,真沒有。”楊延瑛也沒聽說過。
皇宮裡上等沉香磨成粉再製成線香,香氣馥郁芬芳。可這裡,只要搓一下屋子就有香味。
沉香木與千年沉香是兩種東西。價值也是銀子與金子的差距。
但,拿沉香木建一座屋,不要太奢侈。
那怕當下大宋的官方已經知道,沉香樹結沉香至少十年起,上上等沉香都是百年以上的,可沉香樹,依然在汴梁是天價。
若劉安在這裡肯定會罵秭靈沒見識。
這屋內的牀是用整樹開板,就這一張牀放在一千後是論斤賣的。
安南紫檀。
雖然比不上天竺紫檀可也是好東西。
沉香木以沒有結沉香的情況下,比起這紫檀的原木牀,價值差太多了。
名貴珍木,比如小葉紫檀是在鄭和下西洋之後的一百的才成爲中原皇家專用的木料,在這之前,百年柏木就是上等木料,黃檀多爲香料使用。
次日,占城駐守的宋軍派了一羣老媽子,還有宋人女子。
這些人多是宋軍家眷。
“見過侯爵娘子,咱們正在清理海灘,這地方有百里長灘風景極是好,侯爵娘子若是住的久了必會喜歡,就是這裡雨水多。”
帶隊的是一位五十多歲的老婦人,他是一位宋軍校尉的母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