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尉放下茶杯,眼神之中帶着一絲殺機看着木籠中的人緩緩說道:“這日子,絕對不能回到以前去。”
其他的人也眼神不善的盯着木籠中的人。
“這事咱們辦了不是頭一次,折磨到他們服了,然後放出去不斷的試探,變着法的試探,只要有一點點敢出場礦區的就拉回來讓他們生不如死,這一年來還沒有見過死硬的,真有,就讓他不帶一點傷去死。”
“很好,這事我去請示上司,看能不能允許弄死幾個殺雞儆猴。”
這名校尉說完扔出一包東西在桌上:“賞你們的,再說一次,用點心。”
衆人送校尉到門外後纔回來打開那小包,裡面是一捆捆來自千島道的菸捲,這東西眼下銷量並不大,在礦區更是奢侈品,卻深受礦區男人們喜歡。
校尉一離開,十幾雙眼睛就盯在木籠上。
有一位說道:“要不,咱們用灌水法?”
“可以。”衆人附議。
很快,一個個的漏斗被插在這五位高句麗小吏的嘴裡,然後一桶又一桶的水倒了進去。
茂山鐵礦腹地,一處建在半山上的堅固城堡內。
www▪ ttκan▪ ¢ ○
五個少年人坐在下首,一位已經留須的年青的坐在上位。
五個少年人分別是柴、房、杜、程、裴五家的公子,以柴令武爲首。
上首坐的是尉遲寶林,一年前從泉州調到到這裡作茂山令。
“寶林哥,淵家派人來送信,希望增加礦石產量兩成。房二已經拒絕了三次,淵氏卻依然要求增加至少一成的產量,這事我們拿不定主意。”柴令武將一封信放在桌上。
房遺愛站了起來:“寶林哥,我給他們報了礦山事故,我派人查明高句麗之前各種礦區的死亡率,這次報給他們的已經高出了近一倍,淵家寧可再送三萬礦奴也要增加產量,礦區的人口已經到了上限。”
杜荷也說道:“寶林哥,這裡不產糧食,糧食的運輸已經到了上限。”
尉遲寶林拿着一隻扇子在不斷的敲着自己的頭,一邊敲一邊抱怨着:“我就是一個帶兵的武官,這礦區我真的有心無力。”
杜荷接着說道:“我們已經虛報礦難近百起,死亡人數在這幾年來已經超過了一萬一千人,這個數據若是放在大唐,怕是當地州府都要砍上幾個腦袋。但淵氏寧可再送三萬礦奴也要提高產量,他們是真不在乎死掉的礦工,還是隻爲換更多的錢幣?”
程處寸,程咬金的庶子,也就是衆人口中的程小四也說道:“靠人力挖礦確實已經到了極限,再增加人力已經無用。”
“我有一計。”裴小五,裴法師這時開口說道。
“有何妙計?”衆人一起追問。
“送一萬五千人去扶桑道輪訓,我們眼下秘密訓練了七萬士兵,這些士兵在我們的訓練下肯定不夠優秀,所以送出去一部分人放在扶桑道,或者……”裴法師沒說下去,因爲接下來有些禁忌了。
尉遲寶林卻明白,接口說道:“你的意思是,送到中南半島去打六詔。”
“恩。或是送過去三萬人,這些人只有真正經歷過戰場,才能算是優秀的士兵,而且也可以給他們積累些功勳,我們也好賞。”
“辦法可行,但這事相當的麻煩。聖人有過嚴令,朝中嚴令討論六詔戰事,禁止在任何地方讓五品以下官員知道六詔之戰的秘密。眼下天下人都只當是我大唐在攻打六詔,卻無人知道攻打六詔的主力部分我唐軍只佔十分之一。”
尉遲寶林說完後盯着裴法師:“你下一條建議怕是要蒸汽機了?”
“對,沒有蒸汽機不可能再提高產量。”
尉遲寶林猛的一巴掌拍在桌上:“你傻了,大唐鎮國重器萬一有失,你讓我們這些人的長輩如何交待?”
“國之重器沒錯,福岡鋼坊第一機器坊日產三十馬蒸汽機七十多臺,百馬蒸汽機三十架,五百馬蒸汽機一架。新一批的高爐剛剛纔投入使用,更大規模的新高爐又開始準備建造,他們不需要鐵礦石。”
裴法師的話讓尉遲寶林找不到反駁的語言。
尉遲寶林示意不要再說,自己思考了很久之後吩咐道:“房二你去和幾位大管事私下議一議,看他們的態度如何。我親自去福岡,裴小五你去華亭東港舶司衙門把事給舶司使講一講,程小四你親自去盯着,那一個高句麗有半點不臣之心,你就和他們講道理,讓他們懂得道理。”
“是。”幾位少年全部站了起來用力一抱新。
尉遲寶林又說道:“程小四,這次允許見血,但別留下過重的傷口。杜小二,你給咱們把家看好了,出了任何亂子就是你的過錯。”
兩人再次抱拳應下。
再說長安。
長安城中,柳木只休息了三天時間就去了工部。
工部正在組織一場規模非常大的會議,參會者除了工部兩個侍郎之外,全部都是六品以下的小官員。
這些官員有一個統一的標誌,他們的身上都有巧匠的徽章,還有兩位帶有鬼工的徽章。
“秦,一統六國。爲防外敵徵數十萬軍工、民工修築了長城、直道、馳道。這一次的工程是我大唐國威的體現,從長安到朔方城,共一千八百里。”
一副巨大的地圖拉開了掛在大廳。
負責這工程的侍郎說完之後退到一旁,一位戴着鬼工徽章的正六品官員上前,這位已經六十多歲,是修建華原到長安鐵路的總管事,對修鐵路總結出一套非常出色的方案來。
“各位,我們這些人不懂國策,也不太懂作官,但我們會修鐵路。內閣、尚書省都作出了批示要修這條路,那麼我們就來討論一番。老夫的想法是,依三萬勞工,五十架鐵牛、四架碎石巨獸,以及火車兩列,一路修一路推進。”
“具體的方式如下……”
柳木坐在後面安靜的聽着。
工部拿出的方式就是通過水運先將一切材料聚集在涇河碼頭,然後用鐵路往北運,一邊運一邊修,這樣解決了特別是鐵軌等重要物資的運輸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