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 財稅改革之二

三月下半月和整個四月,朝廷主要職能部門都在緊鑼密鼓地制定新的稅收框架。

是的,僅僅只是“框架”而已,還不是細則。因爲這是一個浩大的工程,需要長時間來完善。就目前而言,能整出大致框架就不錯了。

四月底,戶部尚書杜曉呈遞了一份《稅則》上來。

邵樹德打開看了看,隨後沉思良久。

“杜卿果有大格局。”邵樹德突然展顏一笑,道:“你建議恢復宰相判三司的制度,可知道這意味着什麼?”

“臣一心爲公,不做他想。”杜曉答道。

邵樹德微微頷首,他相信杜曉說的是真話。杜家兄弟也算老臣了,格局沒那麼低。

所謂宰相判三司,是唐代財政危機時出現的制度。

三司,即戶部、鹽鐵、度支三個部門,前兩者是來錢的,後者是花錢的。

唐中後期,因爲叛亂多發,開支浩大,財政對於朝廷愈發生死攸關,於是令一位宰相“判三司”,專門理財。自此,這三個互不統屬的部門由掛着“判三司”頭銜的宰相直領,已經在事實上成了一個獨立的財政收支機構。

唐末混戰之時,朔方軍的財政由供軍使衙門管理,實行軍事統制。

開國之後,逐漸移交回戶部。

現在,作爲戶部尚書的杜曉建議,仿效唐代財政危機時的做法,專門建立一個徵稅、出納機構,由宰相直領,提高其地位。

毫無疑問,這是把自己的權力往外剝離,不容易。

當然,話又說回來了。作爲官場老油條,杜曉很清楚自己的權力來源是誰,他提出這樣的建議,固然會被戶部罵,但那又如何?聖人記着他的好就行了啊。

“租庸使這個名字不好,改成稅務使吧。”邵樹德又道:“兩稅法已歷一百四十年,不是租庸調時代了。稅務使之職攸關國計民生,可憑此職入政事堂爲相。”

“陛下聖明。”杜曉讚道。

邵樹德繼續翻看《稅則》。

朝廷稅收,大概可分爲田稅、商稅兩大類。

田稅顧名思義,面向農民徵收,分戶稅、地稅兩大類,除少量現金外,大部分是實物,由地方官府負責徵收。

田稅中的大部分,如糧食,並不一定會解送至中央,因爲長途轉運消耗太大,如非必要,一般存於地方上的倉庫內。

縣有縣庫、州有州庫、國有國庫,戶部會定期派人巡查、對賬。

監察御史也有權力檢查。

相對高價值或輕便的物事,如布匹、皮子、銅錢等,轉運至中央的比例就高多了。戰爭頻繁時,地方上甚至一點不能留,全部解送進京。

“前唐藩鎮割據時期,定下了兩稅三分的原則,杜卿覺得如何?”邵樹德的目光落在田稅那一部分,問道。

兩稅三分的意思是收取到的戶稅、地稅,三分之一留州,三分之一送使(節度使)、三分之一上供(解送朝廷),比例相當清楚。

“臣以爲,諸道情況不同,不能一概而論。”杜曉說道。

這就是聰明人。

聖人提出分稅制改革,不就是要釐定各道田稅該怎麼分潤的問題麼?

按照傳統的兩稅三分的原則肯定是不行的了。

那樣的話,留在地方上的田稅將達到三分之二,朝廷只得三分之一。地方上有充足的資源搞建設,朝廷憑空少了一大筆收入,自然不開心。

說白了,就是中央與地方爭搶資源的問題。

況且,諸道的情況確實不一樣。

像安西、雲南、遼東等道,就算將三分之二的田稅留在地方上,也是合理的。

以安西道爲例,當地還在打仗,屯駐了大批兵力,自己所產的糧食猶嫌不足,還需從外界輸入,你再把田稅運來運去,不是自找麻煩,徒增消耗麼?

當地目前執行的實際是全部田稅留道、留州的政策。

而沒有戰亂,或者說田稅比較充裕的地區,則可適當提高一些比例,朝廷拿走一半甚至更多,都是可以的。

“朕亦是此意。”邵樹德說道:“江淮諸道,太平無事,又有魚米之鄉的美譽。河北地平無垠,沃野千里,朕覺得一半以上可爲上供,甚至更多。具體比例,你們再議一議。”

“臣遵旨。”杜曉倍感壓力,這事沒那麼好辦,怎麼調整比例,都會捱罵。

假如聖人要從江南收走七成田稅,而安西道田稅全部留在當地,江南人能樂意麼?這還算好的,在實際執行中,很可能還要給安西道補貼,也就是說他們自己的田稅不夠用,還需要從別的地方調入……

以江南之財賦,養北方之勁兵。這是聖人提出的基調,果然非常形象。

“現在說說商稅。”邵樹德招呼杜曉坐到他身旁,指着榷稅一欄,說道:“你建議裁撤一些稅種,甚好。一年收不到幾個錢,反倒弄得雞飛狗跳,百姓不安,確實該停徵,甚好。”

榷稅林林總總幾十種,第一名年收幾百萬緡,最後一名年收幾百緡。

雖然收得少,但一樣擾民,徒增厭惡,可能徵稅成本都不能覆蓋,不如取消。

對了,榷稅是朝廷直接收取的,與地方無關。

如榷茶錢,可以理解爲針對茶葉這種商品的消費稅。

後世中國一共有十五大類的商品,如菸酒、鞭炮焰火、高檔化妝品、珠寶玉石、成品油等有消費稅,其他品類沒有。

此時一樣,鹽、茶、漆、鐵、煤等少數商品有榷稅,大部分沒有。

中唐以後,朝廷爲了收鹽稅,派出榷鹽使;爲了收鐵稅,派出榷鐵使。

最初只有這兩種榷稅的時候,朝廷專門設了一個鹽鐵使來總領這些稅收。

鹽鐵使在各鎮有分支機構,專事徵稅。

後來加入了茶稅、漆稅等,名字沒改,仍由鹽鐵使負責。

這些直屬於朝廷的徵稅機構,理論上與地方藩鎮無關,藩鎮也無權干涉他們的工作。徵稅遇到困難時,朝廷派往各鎮的監軍還要督促節度使協助徵稅、轉運。

可以說,榷稅纔是朝廷財政的命脈,因爲這是獨屬於朝廷的稅收,無需與地方分潤——理論上而已,實際情況較爲複雜。

“諸般雜榷減免三十餘萬緡,然加徵榷酒錢,是否合適?”邵樹德問道。

“陛下,臣等以爲,雜榷已廢,百姓所受滋擾減少,而今只多收一個榷酒錢,當無大礙。”杜曉說道。

說完,他又詳細解釋了一番。

雜榷收不到幾個錢,但稅吏上門,趾高氣揚,擾民極盛。

你減少一個雜榷,百姓受到的滋擾就少一分。

這麼一算,罷免了十來個雜榷,百姓——主要是從事該行業的商人——的日子要好過很多,心裡舒爽了。

在這種情況下,加徵一個榷酒錢,委實算不得什麼。

“前唐上一次收榷酒錢是什麼時候,所得幾何?”邵樹德問道。

“唐文宗太和八年(834),收得156萬餘緡。”

“這個一百多萬緡,不包括河北吧?”

“主要是關中、河南、江南等地。”

“國朝能收得多少榷酒錢,你們估算過麼?”

“不下三百萬緡。”

“酒稅可不好收。”邵樹德說道:“前唐榷酒錢之所以時收時廢,不是沒有原因的。”

簡單來說,釀酒不是啥高科技。

老百姓在家裡自己都能釀,真不一定需要去酒肆裡買平攤了酒稅成本的高價酒。

唐代徵收時就遇到了這個問題,百姓私釀成風,屢禁不止。

官府一開始定了一斗酒收250文的稅率,後來發現壓根沒法執行,因爲人家不來買了。到最後,只能各自想辦法。

比如長安官府就挨個上門,規定酒肆、釀酒戶交一筆月錢了事,等於是徵收固定金額的稅款了,之前定的稅率屁用沒有。

有的地方試圖控制酒麴的買賣,從這個角度入手徵稅,真是小機靈鬼。

有的地方爲了完成朝廷定下的榷酒錢數額,乾脆攤派到田稅中,從所有民戶那裡收取。

朝廷一看亂象頻生,於是就禁止了,免得竭澤而漁。

只有實在缺錢的時候,臨時“吸一口”,緩過來後,立馬停徵,因爲這種稅收實在擾民,在破壞朝廷根基。

“榷酒錢算了。”邵樹德想了半天后,最終決定放棄,只聽他說道:“收不到幾個錢,反倒損害朝廷威信,有害無益。而今天下昇平,北地家家戶戶養牲畜,馬匹買賣盛行,一個榷馬錢,年入絹百萬匹,就抵得上榷酒錢了。”

說到這裡,又不得不提一下混亂的貨幣制度,這是真的坑。

因爲歷史遺留原因,從朔方軍時代開始,馬匹買賣就以絹來定價——不是銅錢、不是銀元,而是絹。

絹的價格不一,便宜的二三百錢一匹,中等的500-800錢,貴的幾千上萬,交易、徵稅十分麻煩,但目前也沒更好的辦法。只能想辦法讓商戶們慢慢改成銀元票交易,這樣一來,定價、交易、收稅都更爲方便。

“臣遵旨。”聽到聖人不打算收榷酒錢後,杜曉記下了,準備回去後就劃掉這一條。

同時也有些欽佩,聖人能在不擾民的情況下,生生創造新稅種,還讓人交得心甘情願——如果沒有大量的馬匹交易,榷馬錢也無從徵收。

另外,隨着煤炭的廣泛使用,榷煤錢突飛猛進,增長的速度讓人爲之咋舌,從最開始的幾萬緡,到了現在的約60萬緡,才稍稍平穩了一些。

榷鹼錢,去年收到了十餘萬緡。這還是在稅率極低的情況下收取的,那會爲了鼓勵草原滷鹼進入中原,故免稅或只徵收極低的稅款,將來肯定要慢慢提高的。

但煤炭和滷鹼卻已經讓人離不開了,前者可以做飯、取暖,比買柴划算,後者關係到羊毛脫脂,都是生產生活中急需的。

聖人抓住了馬匹、煤炭、滷鹼這幾項收稅,確實是神來之筆。

“榷稅是重中之重,年入千餘萬,無需與地方分潤,是朝廷捏在手裡的錢袋子。”邵樹德又道:“你回去後,再與人琢磨琢磨,擾民的雜榷就免了。其他的照常徵收,稅率你們再議一議。滷鹼的稅率可以稍稍提高一些,但不能提得太多。毛皮可以開始徵收榷稅了,稅率先不要定太高,免得嚇壞人。總之再完善一下吧,待一切塵埃落定,朕就召開觀風問對,屆時東宮、理蕃院、樞密院的人都會來。”

“臣遵旨。”杜曉應道。

又說了一會話後,他很快退去了。

邵樹德喊來了王彥範,道:“召齊王入覲。”

齊王邵觀誠也回京了,參與到了這場稅制改革之中。

邵樹德給他分配了任務,即完善商稅的另一大組成部分(關稅和除陌錢)的細則。

前者是他的老本行,後者需要與其他部門協調,至今已近一月,是時候看看進度了。

第591章 莎城第五十一章 債務第四十三章 顧此失彼第1231章 郎朗乾坤第1000章 不勞相送第三十五章 觀察使第十九章 騰籠換鳥第三十九章 討價還價第四十二章 巡邊(一)第七十七章 只有我能代表靜江軍第三十八章 你太嫩了第1316章 我不能看着他死第四十五章 行賞第三十三章 遊刃有餘第三十六章 鹽州定策(爲昨日菸草淡淡香盟主補更)第三十章 擊破第八章 蕃兵第三十八章 戰略欺騙第七章 勇於任事第五十六章 煩躁第二十三章 資源第三十七章 安得兩全第二十一章 舊人、新人第二十三章 祭拜與會見第四十八章 通道第四十二章 階段性成果第三十章 擊破第1135章 腐朽第四十七章 進京(給盟主江西胖哥加更)第八十九章 接力第1322章 鎮州陷落第1207章 麻桿打狼第五十章 大計第六十八章 汗王發個單章,來龍去脈。第五十章 南撤第四十一章 專業第959章 班底第五十五章 快快快!第967章 雜兵與搶糧第三十二章 崔洪第十三章 是可忍孰不可忍第五十章 交易第二十八章 稅制改革之四第二十一章 退兵第十八章 搏一搏第1144章 蓋牟第1101章 統戰第1262章 誰支持誰反對第七十七章 齊州第五十三章 背鍋第966章 更請一分第1254章 沉重第1270章 百年大計第二十八章 中央決定了第五十五章 潁陽第四十八章 自己人的出路第945章 恐慌第二十九章 你不要作死第四十四章 學生第三十九章 支點第十五章 中陵水之戰(二)(爲盟主漢明帝加更)第五章 朱瑄第1207章 麻桿打狼第1217章 人事與工作第十八章 整頓(爲盟主劉子敬加更)第十一章 就很突然第589章 新操作第三十九章 據點第六十三章 一頓操作猛如虎第七章 三北第八十五章 往事第十六章 權宜之計第1209章 皆吾赤子第三章 演員就位第十九章 唐倉鎮第十四章 築城第五十八章 一路向北第一章 廟小妖風大第四十四章 芒刺在背第十章 威權第十章 恭順已極又被審覈了第1217章 人事與工作第二十七章 汝潁路第八十五章 破軍第1258章 內部爆破第七十七章 作者第1342章 己之不可勝第四十八章 蚌埠住第四十八章 遺留問題之三兩個軍亂典型第1307章 辭行(爲盟主葡萄枝上的螞蟥加更)第四章 使團第十五章 條件第1268章 一門兩刺史第八章 招撫第五章 城建第六十章 落幕第五十六章 北歸(三)
第591章 莎城第五十一章 債務第四十三章 顧此失彼第1231章 郎朗乾坤第1000章 不勞相送第三十五章 觀察使第十九章 騰籠換鳥第三十九章 討價還價第四十二章 巡邊(一)第七十七章 只有我能代表靜江軍第三十八章 你太嫩了第1316章 我不能看着他死第四十五章 行賞第三十三章 遊刃有餘第三十六章 鹽州定策(爲昨日菸草淡淡香盟主補更)第三十章 擊破第八章 蕃兵第三十八章 戰略欺騙第七章 勇於任事第五十六章 煩躁第二十三章 資源第三十七章 安得兩全第二十一章 舊人、新人第二十三章 祭拜與會見第四十八章 通道第四十二章 階段性成果第三十章 擊破第1135章 腐朽第四十七章 進京(給盟主江西胖哥加更)第八十九章 接力第1322章 鎮州陷落第1207章 麻桿打狼第五十章 大計第六十八章 汗王發個單章,來龍去脈。第五十章 南撤第四十一章 專業第959章 班底第五十五章 快快快!第967章 雜兵與搶糧第三十二章 崔洪第十三章 是可忍孰不可忍第五十章 交易第二十八章 稅制改革之四第二十一章 退兵第十八章 搏一搏第1144章 蓋牟第1101章 統戰第1262章 誰支持誰反對第七十七章 齊州第五十三章 背鍋第966章 更請一分第1254章 沉重第1270章 百年大計第二十八章 中央決定了第五十五章 潁陽第四十八章 自己人的出路第945章 恐慌第二十九章 你不要作死第四十四章 學生第三十九章 支點第十五章 中陵水之戰(二)(爲盟主漢明帝加更)第五章 朱瑄第1207章 麻桿打狼第1217章 人事與工作第十八章 整頓(爲盟主劉子敬加更)第十一章 就很突然第589章 新操作第三十九章 據點第六十三章 一頓操作猛如虎第七章 三北第八十五章 往事第十六章 權宜之計第1209章 皆吾赤子第三章 演員就位第十九章 唐倉鎮第十四章 築城第五十八章 一路向北第一章 廟小妖風大第四十四章 芒刺在背第十章 威權第十章 恭順已極又被審覈了第1217章 人事與工作第二十七章 汝潁路第八十五章 破軍第1258章 內部爆破第七十七章 作者第1342章 己之不可勝第四十八章 蚌埠住第四十八章 遺留問題之三兩個軍亂典型第1307章 辭行(爲盟主葡萄枝上的螞蟥加更)第四章 使團第十五章 條件第1268章 一門兩刺史第八章 招撫第五章 城建第六十章 落幕第五十六章 北歸(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