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忠信在江畔餐廳當中,要了一杯下午茶,又點一個小份的西餐,便十分隨意地端詳起來那些個外國人留下來的老舊物件。
這個時候到江畔餐廳喝下午茶的人很少,屋子裡面很清靜,李忠信望着那些老物件,臉色逐漸壞了下來。
李忠信越看越是覺得,那些個老舊的物件,代表着國外發達國家的科技不斷地進步,代表着世界不斷地進步,而中國則在那個時候停滯不前,所以,這個時候,李忠信感覺到內心有些小小的抑鬱。
這樣說吧!李忠信一直就知道,中華有着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科技方面,一直處於世界領先的水平。
中華民族的科技活動有着悠久的歷史,曾經爲人類發展作出過巨大的貢獻,在十六世紀中期以前一直處於世界科技舞臺的中心。
最早的時候,中國的甲骨文中就有有關日食的記載,這個是世界上最早的日食記載。
而在戰國時期,中國有了一本《考工記》的書籍,這部書籍當中準確地記載了六種不同成份的銅錫合金及其不同用途,可以這樣說,那個時候的發現是很牛逼的一種成績。
在西漢時期,中國人發明了造紙術,中國科學家蔡倫又改進和提高了造紙技術,從而使造紙技術在中國迅速推廣開來,造紙術可以說是一想偉大的科技進程,改變了人文明的發展進度。
可以這樣來講,紙的誕生是人類歷史上的一座重要的里程碑,更是人類傳播史上的一次偉大的革命。
在第一張紙出現以前,人類不是沒有嘗試過其他的傳播媒介,中國的簡、帛,埃及的紙莎草紙,歐洲的羊皮書卷,都曾在人類傳播技術史上佔有過一席之地。
但是,當紙張出現以後,它們又都很快的一一的退出了歷史的舞臺,讓位於集萬千優勢於一身的紙張。
爲什麼會這樣呢?因爲,它們在帶給人類傳播和書寫的便利的同時又給人類帶來了更大的不便。
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在古代的中國,如果有人要寫一本書的話,就得把整個竹林砍倒纔夠書寫材料之用,一本書需要一片竹林,那要是十本書的話,那得需要多少的竹林。
這種書籍又怎麼能夠在人羣當中傳開?
那個時候,一個官員日常所要批閱的公文,每天至少也要55公斤的重量,可以說是把那些公文從地上搬到桌子上,然後再重複這些動作,每天都需要重複很多次。
在歐洲也同樣,生產一本聖經需要300多張羊皮,正是因爲這些個原因,這些東西無法擔負起記載文明和傳承文明的歷史重任。
千百年來,人類揹負着這一希望在文明與知識的黑暗中艱難的前行,直到紙張的橫空出世,這纔算是把禁錮人類文明的枷鎖打碎,文明與知識的雪花在一夜之間飄落到世界的每一個角落。
還可以這樣來講,紙張和印刷術的發明爲另一場偉大的革命--文藝復興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文藝復興普遍的表現是科學、文學、藝術的高漲,其目的是爲了適應新興資產階級在文化上的利益和要求,使人類的知識能夠更快更好的發展。
然而,在中世紀的歐洲,禁慾主義和宗教主義統治一切,神學和經院學壟斷文化領域,整個歐洲都處於中世紀的黑暗之中.根本原因是由於書寫材料和印刷術的限制,文化信息的傳播極其困難,人民處於矇昧之中而甘受統治.。
並非人民不願接近科學知識、學習科學知識,而是沒有機會,就好像我們前面所講到的,生產一本羊皮製的《聖經》需要300張羊皮,價格之昂貴是普通民衆所無法想象和接受的。
因爲這樣的一種情況,所以,那個時候,只有極少數的僧侶才能讀書寫字,才能受高等教育,平民是沒有任何機會的,同樣文藝復興在這時也是沒有任何機會的。
直到有了中國的造紙術和活字印刷術之後,才爲文藝復興提供了物質的可能性.
在這之後,中國人發明了瓷器,著名的“絲綢之路”溝通了中外文化間的交流,中國逐漸被譽爲“絲國”,伴隨着中國瓷器的外銷,中國又開始以“瓷國”享譽於世。
中國陶瓷開始向外輸出,經晚唐五代到宋初,達到了一個高潮。這一階段輸出的陶瓷品種有唐三彩、邢窯(包括定窯)白瓷、越窯青瓷、長沙窯彩繪瓷和橄欖釉青瓷(即廣東近海一帶的窯口生產的碗和作爲儲藏容器的罐)。
輸出的地區與國別有東北亞的朝鮮與日本;東南亞的新加坡、泰國、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菲律賓;南亞的斯里蘭卡、巴基斯坦和印度;西亞的伊朗、伊拉克、沙特阿拉伯、阿曼;北非的埃及;東非的肯尼亞和坦桑尼亞。
那個時候,海上交通路線主要有兩條,一是從揚州或明州(今寧波)經朝鮮或直達日本的航線;二是從廣州出發、到東南亞各國,或出馬六甲海峽、進入印度洋,經斯里蘭卡、印度、巴基斯坦到波斯灣的航線。
這一技術之後逐漸傳到波斯,由那裡經阿拉伯傳到意大利以及整個歐洲。
到唐朝,中國科學家發明了火藥,並紀首次將其用於戰爭之中。在宋朝,中國科學家發明的指南針和活字印刷技術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再後來,中國醫學家李時珍所著的《本草綱目》成爲中國古代醫學發展的集大成者,可以說是活人無數。
到此時爲止,中國古代科學的發展達到了頂峰時期,各種科技發明已經先後登上了歷史舞臺。
李忠信一直清楚,中國在古代的一些時間段,一直保持着一個西方所望塵莫及的科學知識水平,現代西方世界所應用的許多發明都來自中國,中國是一個發明的國度。
可是,由於從明代末期,中國對外長期實行“閉關鎖國”政策,影響了近代科學技術在中國的傳播和發展,並使之處於相對停滯狀態。
與此同時,歐洲成爲現代科學的發源地,生產力突飛猛進,科學技術獲得迅速進展,中國逐漸拉大了與世界先進國家的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