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錄2:1941年頂峰時期的東北軍

附錄2 1941年頂峰時期的東北軍

附錄2:

至1941年上半年,中國國民革命軍東北邊防軍(又稱中國東北野戰軍)在正式參加對蘇和對美全面戰爭之前的完整軍力報告:

一、陸軍:

新編第1團:該部隊前身是張學良的近衛旅(由原奉軍第17師以及張學良指揮的奉軍第3旅和奉軍第6旅的部分精幹抽調組集而成),後來整編爲近衛團,一直擔負着瀋陽和張學良的安全保衛任務。如果喜歡本小說,請推薦給您的朋友,後來是劉多荃少將,最終是譚海上校;其正式番號爲“東北邊防軍新編第1團”,全團兵員編制爲5000餘人,全部配發最新式裝備,堪稱東北軍的精銳部隊;

第101師至第125師:共25個甲等整編師(1928年東北易幟後所建),其中包括第101、第105、第107、第118、第120師等共10個重裝甲師和第108、第111、第116師等5個輕裝甲師,以及10個機械化步兵師或摩托化步兵師。每個甲等整編師的兵員編制約爲17500人,其中第101重裝甲師兵員編制人數約爲25000人,爲東北軍的第1號王牌部隊;

獨立第1騎兵旅至獨立第5騎兵旅:共5個騎兵旅(1928年東北易幟後由原奉軍騎兵部隊縮編而建),每個騎兵旅編制爲8000名騎兵,並擁有附屬炮兵部隊;

獨立第1旅至獨立第50旅:共50個甲等作戰旅(1934年上半年時,東北邊防部在東北會戰後擅自擴編所建),包括5個機械化步兵旅、12個摩托化步兵旅、5個沙漠作戰旅、8個山地叢林作戰旅,以及隸屬海軍的12個海軍陸戰旅和隸屬空軍的8個空降旅,每個旅的兵員編制約爲8000人;其中獨立第45快速反應步兵旅(首先裝備了直升機)在朝鮮戰爭的飛虎山戰役中表現優秀而被東北邊防部授予“飛虎旅”稱號,堪稱東北軍獨立旅部隊的第1號勁旅,全旅兵員編制此時已經達到10000餘人;

第250師至第350師:共101個乙等整編師(1939年中國南北和談後東北邊防部奉國防部和中央軍事委員會命令所建),基本爲步兵野戰師,每個師的兵員編制爲12000餘人。

新編第1旅至新編第200旅:共200個乙等作戰旅(1940年下半年,東北軍即將對蘇聯和美國開戰前東北邊防部擅自擴編所建);基本爲步兵野戰旅,每個旅的兵員編制約爲5000人。

щшш ★ttκд n ★C○

東北軍陸軍炮兵部隊的主力爲33個直屬東北邊防部的重炮團,總司令爲吳克仁中將,副司令爲鄒作華中將。東北軍主要使用的各種火炮的型號爲:

75mm步兵炮(又名“75mm山炮”,東北軍陸軍步兵部隊使用的最爲廣泛的一種火炮,並且海軍陸戰旅和空軍空降旅也使用)、37mm反坦克步兵炮;

80mm輕型迫擊炮、120mm重型迫擊炮;

105mm輕型榴彈炮、130mm中型加農炮(即“野炮”)、155mm中型加榴炮、180mm重型榴彈炮、208mm巨型攻榴彈炮(由東北第九兵工廠研製生產);

240mm鐵道炮、380mm臼炮(由於使用壽命短,所以產量很少);

40mm高射炮(基本四聯使用,廣泛用於防空部隊和海軍艦艇);88mm高射炮(德國經典火炮,經常充當反坦克炮使用);

100mm式自行突擊炮(綽號“野牛”)、155mm自行加榴炮;

“鐵拳”反坦克火箭筒、二九式六管火箭炮、“天火”重型汽車牽引式火箭炮(模仿蘇聯“喀秋莎”火箭炮);等等。——東北軍火炮的設計、製造水平以及威力都已經達到世界前列水平,這是東北軍最大也最引以爲傲的優勢。曾經有一次,軸心國高層軍官代表齊聚東北觀看東北軍的炮兵演習,演習活動結束後,德國人感嘆道:“最完美的軍隊應該由德國的軍官和武器、中國東北的士兵和火炮、美國的後勤保障、蘇聯的冬季裝、英國的夏季裝、法國的娛樂活動以及芬蘭的側翼掩護和意大利的伙食美酒組成。”

除以上東北軍正規野戰軍部隊之外,東北軍的陸軍作戰部隊還包括:“幽靈”陸軍特種部隊、“暗箭”陸軍狙擊部隊;臺灣防衛部隊,下轄臺灣防衛第1旅至臺灣防衛第5旅,共5個旅,每個旅的兵員編制約爲7000人;瓊灣防衛部隊,下轄瓊灣防衛第1旅至瓊灣防衛第3旅,共3個旅,每個旅的兵員編制約爲7000人;東北軍憲兵部隊,下轄第1憲兵大隊至第40憲兵大隊,共40個大隊的編制,每個大隊約有憲兵1000人;東北武裝警察部隊,約有5萬餘名東北武裝警察;東北特種武裝警察部隊(即“雪狼”突擊隊),約有1萬名特警(主要處理東北境內的重大犯罪活動和負責打擊國家分裂主義者以及恐怖分子);以及陸軍岸防部隊、陸軍防空部隊、陸軍航空兵部隊、陸軍雷達預警部隊、陸軍電子作戰部隊等特殊部隊。

被東北邊防部所直接控制的非東北軍嫡系的其他部隊如下:

西疆自治區邊防部隊,包括疆防第1旅至疆防第10旅,共10個沙漠作戰旅,每個旅的兵員編制爲7500餘人;新建川軍第30集團軍,下轄第44軍和第45軍,共8個整編山地作戰師和2個摩托化步兵旅,兵力共計11.8萬餘人,新建川軍預備役民兵部隊約14.5萬人;新建滇軍第33集團軍,下轄第58軍和第60軍,共6個整編山地作戰師和2個摩托化步兵旅,共計兵力10.5萬餘人,新建滇軍預備役民兵部隊約7.5萬人;新建黔軍第25軍,共5個整編山地作戰師,共計兵力6.3萬餘人,新建黔軍預備役民兵部隊約爲5萬人;另外,西康省(川邊特別區)軍政主席劉文輝上將在西南戰役中見識到了東北軍的強盛後,主動在1939年後期投靠向張學良的東北系,其部下西康軍第24軍被東北軍改編整頓爲4個整編山地作戰師,共計兵力4.5萬餘人,西康軍預備役民兵部隊約3.3萬餘人。

截止到1941年3月底,東北軍陸軍作戰部隊包括25個甲等整編師、50個甲等作戰旅、5個騎兵旅(甲等部隊總兵力爲100萬);101個乙等整編師、200個乙等作戰旅(乙等部隊總兵力爲200萬)等直屬部隊;再加上其他地區的附屬部隊(約50餘萬兵力),總兵力達到350餘萬;另外,友軍西北軍的正規軍和民兵團的總兵力共約50萬;東北軍陸軍重型裝備有“東北虎”主戰重型坦克3500餘輛、其他各型輕中型坦克和衍生改裝版坦克4500餘輛、裝甲車和步兵戰車1500餘輛、各型汽車4.5萬餘輛、輕重機槍約1.9萬挺、輕重迫擊炮1.7萬多門、75mm口徑以上火炮1.1萬多門、“黑鷹”式武裝直升機和“夜鷹”式運輸直升機共120餘架、其他各型陸軍航空兵飛機500餘架。而東北軍陸軍的預備役民兵部隊(屯墾軍)則在這次東北軍的第四次大擴軍後一直保持約300個大隊的編制,共計100餘萬兵員。

東北軍陸軍主要使用的重裝備爲:

“捷克”式輕機槍、“MG-34”式德式輕機槍、“馬克沁”型重機槍;

“火神”六管重機槍(後期被架設到了“黑鷹”武裝直升機和“2號”中型坦克上);

“1號”輕型坦克(重15噸,主要執行掩護步兵突擊和偵查任務);

“2號”中型坦克(重35噸,曾是東北軍的主力坦克,此款坦克衍生改裝版的坦克種類較多,有海軍陸戰旅使用的“鱷”式兩棲突擊坦克、“火神”六管重機槍車載式坦克、二九式火箭炮車載式坦克、噴火坦克、彈藥人員運輸坦克、工兵架橋坦克等等);

“3號”重型坦克(又名“東北虎”主戰坦克,重55噸,武器爲1門88mm滑膛炮、1挺高平兩用機槍、1挺坦克機槍和1個噴火器;綜合戰鬥力達到世界領先水平);

“金錢豹”六輪步兵戰車(重5噸,有改裝版的輕型傘兵突擊車)、“穿山甲”中型裝甲車(重12噸,產量大約300輛左右);等等。

二、海軍:

東北軍的海軍艦隊主要分爲四大艦隊,分別爲北海艦隊(總基地位於北朝鮮省的清津軍港)、東海艦隊(總基地位於臺灣省的基隆軍港)、南海艦隊(總基地位於瓊灣省的三亞軍港)、渤海艦隊(總基地位於遼寧省的旅順軍港)。

東北軍海軍部隊擁有的作戰艦艇數目如下:

東北“黃帝”級重型航空母艦3艘(標準排水量45500噸):“黃帝”號、“炎帝”號、“蚩尤”號;

東北“秦皇”級中型航空母艦5艘(標準排水量23300噸):“秦皇”號、“漢帝”號、“唐宗”號、“明祖”號以及“勝利”號(原法國海軍“貝亞恩”號中型航母);

德國“沙恩霍斯特”級戰列巡洋艦4艘(標準排水量22100噸):“神武”號、“振武”號、“崇武”號、“尚武”號;

法國“敦刻爾克”級戰列艦2艘(標準排水量27500噸):“震海”號、“震洋”號;

法國“阿爾及爾”級重型巡洋艦7艘(標準排水量10500噸):“挑戰者”號、“突擊者”號、“征服者”號、“復仇者”號、“終結者”號、“無畏者”號、“掠奪者”號;

東北“臺灣”級重型防空反潛巡洋艦4艘(標準排水量11500噸級):“臺灣”號、“瓊灣”號、“香港”號、“澳門”號;

“長春”級驅逐艦(標準排水量2500噸)30艘;

“旅順”級護衛艦(標準排水量1500噸)48艘;

“金槍魚”式魚雷炮艇(15噸級,攜帶1挺高平兩用12.7毫米機槍、1門37mm速射炮以及2枚“長矛”魚雷)300多艘;

U型戰鬥潛艇(750噸級)共288艘,各式佈雷掃雷潛艇、運輸潛艇、偵察潛艇、微型特製潛艇、遠洋特製潛艇60多艘;其他各種型號的運輸艦艇、登陸艦艇、佈雷掃雷艦艇、醫療船、打撈船等軍用船舶總計200多艘;總噸位77.7萬噸(此時東北軍還有十多艘大型水面戰艦在晝夜建造中)。東北軍的造艦工廠和軍港基地主要位於秦皇島、葫蘆島、旅順、大連、仁川、清津、威海、青島、基隆、高雄、三亞、海口,年造船能力已突破五十萬噸。

東北軍的海軍部隊還包括12個海軍陸戰旅(共約10萬人)、海軍“虎鯊”蛙人特種部隊、海軍岸防部隊、海軍防空部隊、海軍雷達預警部隊以及海軍航空兵部隊;其中海軍航空兵部隊包括10個戰鬥機大隊、18個轟炸攻擊機大隊、5個運輸機大隊以及其他航空大隊,擁有“大黃蜂”式艦載俯衝轟炸機、“賊鷗”式艦載戰鬥機、“魚鷹”式魚雷攻擊機等各型作戰飛機1250餘架。

三、空軍:

東北軍的空軍包括航空兵部隊、空降兵部隊、空軍“飛鷹”傘兵特種部隊、空軍岸防兵部隊、空軍防空兵部隊、空軍雷達預警部隊等組成;其中空降兵部隊由8個空降旅組成,共約5萬兵力;航空兵部隊由40個戰鬥機大隊、30個轟炸機大隊、18個運輸機大隊以及8個新建戰略轟炸機大隊組成,擁有各式作戰飛機約4000餘架,“飛豹”戰略遠程重型轟炸機數量達到1000多架。

東北軍的空軍主要服役飛機的型號爲:

33-B2型“獵隼”式單引擎中型戰鬥機(即東北版的德國Bf-109式戰鬥機),

36-B4型“獵隼-2”式雙引擎對地火箭攻擊機(採取了部分德國Bf-110式飛機技術),

40-A5型“獵隼-3”式雙引擎中型戰鬥機(“獵隼”戰鬥機的加強改進型號),

Fw-190型戰鬥機(德國原裝版戰鬥機),

38-K3型“戰鷹”式高空截擊機(由東北航空部門自行研製),

39-A5型“金雕”式俯衝轟炸機(即德國Ju-87型“斯圖卡”式俯衝轟炸機),

ZH-2D型“蚊”式輕型轟炸機(由東北航空部門自行研製),

ZH-3C型“鵜鶘”式雙引擎中型轟炸機(和德國He-111型中型轟炸機是姊妹關係),

ZH-7M型“禿鷲”式四引擎重型轟炸機(由東北航空部門在1940年後期自行研製成功),

Y-31C型“鸕鶿”式中型運輸機(採取了德國Ju-88“容克”運輸機的技術),

Ju-88型“容克”式中型運輸機(德國原裝版運輸機),

ZC-36A型“黑蝙蝠”輕型偵察機(由東北航空部門自行研製)

Me-275型“飛豹”戰略遠程重型轟炸機(由東北和德國聯合研製成功,裝彈量8噸,綽號“空中彈藥庫”)等。

讀者朋友們,穿越小說雖然是架空歷史然後對歷史進行天馬行空式假設想象的虛幻小說,但它卻並非是胡思亂想YY的產物。穿越小說要想寫得好看和精彩,則貴在真實,這是最大的原則。《我的東北軍》書中歷史被改變的原因僅僅是因爲“1928年張學良的思想被換成了21世紀一個大學生的思想”,僅此而已,而至於東北如何振興崛起,那還是要主角帶領東北人民靠腳踏實地的奮發圖強;東北軍如何抗擊日寇並承擔起復興中華民族的歷史責任,那也是要靠主角率領東北軍進行金戈鐵馬的浴血廝殺。穿越小說書中涉及到的大量歷史事件、各方人物的真實姓名、他們的政治立場和生平經歷、國家地區等地理名詞、軍隊番號、飛機坦克軍艦的型號、國家之間的軍事戰爭和政治博弈、國內各軍閥的歷史和實力、各方秘密機構以及它們互相的暗戰…等等等等資料以及主角穿越帶來的歷史影響和“蝴蝶效應”變化,都絕對不能胡編亂造,都要認真詳細地參閱資料。只有這樣用心地寫,穿越小說纔會有血有肉,纔會豐富多彩,纔會好看。我曾看過一些三流穿越小說,講得是解放軍一個特種軍(世界上根本就沒有“特種軍”這種編制,可見作者軍事常識的匱乏程度)的一萬多精銳士兵帶着一大堆主戰坦克、武裝直升機、J-10殲擊機以及幾十顆核導彈穿越了過去,然後一通狂轟濫炸,一天搞定日本(用氫彈直接轟平了東京),一星期統一全國,一個月將中國變成超級大國繼而稱霸世界。呵呵,這種小說,我覺得和玩單機遊戲開外掛一樣,輕輕鬆鬆必勝,但毫無意思,給讀者留不了任何回味的內容。

《我的東北軍》第121節內“共和黎明”被和諧後,本書主體思路改成“國內國共兩黨處於不戰不和的談判狀態,張學良的東北軍則放手參加世界大戰”的構思(我也不想張學良的東北軍成爲割據軍閥,但沒辦法),本小說不再描寫國共政治或盡力迴避政治方面的東西,因爲那些敏感的東西確實不能碰。看過我小說的讀者都知道,我書中對中共以及中共領導人的描述很少,基本沒有寫到他們如何指點江山、叱吒風雲等情節,通常是一帶而過。這倒不是我不會寫,其實我也是非常崇敬毛主席、周總理、朱總司令等革命先輩們的,但我卻不敢寫他們,一來,這些偉人的思想確實不是我們凡人能揣摩的到的,二來…想必我顧忌的東西大家現在已經很清楚了吧。

不管怎麼樣,如此出乎我意料的巨大變動,無疑會對本書的歷史邏輯性和前後文章的連貫性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在小說內容上也肯定會出現上下斷層和前後矛盾之處。對此,我也十分無奈,但也無能爲力,因爲VIP章節是不能隨便修改的,我只能在後面章節中盡力彌補不足。所以特地在這裡和所有的讀者朋友聲明一下,希望大家理解和見諒我的難言之隱,騎士不甚感謝。

第220節 新式兵器第21節 蛟龍在淵(1)第62節 東北虎嘯(2)第9節 風雲再起第220節 新式兵器第74節 重返國都(8)第147節 挺進印度洋第23節 錦江戰事第116節 雷暴之前第101節 轉劍北疆(1)第90節 氣球炸彈第144節 橫掃東南亞(2)第158節 帝國精神(2)第216節 雪谷交鋒(1)第47節 歐洲之行(3)第50節 皇城長話第12節 挺進朝鮮(1)第146節 新加坡戰役(2)第104節 轉劍北疆(4)第125節 南亞風暴(3)第133節 挺進泰國(2)第84節 血火金陵(2)第129節 南疆烽火(1)第91節 驚龍計劃第162節 決戰北非(4)第52節 淞滬大戰(2)第158節 帝國精神(2)第143節 橫掃東南亞(1)第13節 挺進朝鮮(2)第48節 飛鷹展翅(1)第198節 巨炮之王第186節 較量 巷戰(1)第127節 進軍南洋(2)第31節 諜雲重重(3)第187節 較量 巷戰(2)第46節 歐洲之行(2)第203節 暗戰交鋒(2)第79節 兵敗山倒(3)第221節 橫空出世第176節 中國之刃第185節 較量(2)第39節 碧血海天(1)第111節 鷹擊長空(2)第194節 刺刀戰役(2)第181節 目標:蘇聯(4)第156節 雙線閃擊第61節 東北虎嘯(1)第195節 風暴作戰(1)第106節 蝮蛇出擊(1)第43節 整軍經武(1)第223節 日本投降第5節 東北狼煙(1)第66節 東北虎嘯(6)第113節 臺灣光復第109節 轟炸日本第123節 南亞風暴(1)第134節 解放西藏(1)第83節 血火金陵(1)第20節 平壤諜影(2)第115節 亞洲第一第181節 目標:蘇聯(4)第174節 美蘇同盟第59節 血戰南京(4)第15節 浴血飛虎第6節 東北狼煙(2)第125節 南亞風暴(3)第63節 東北虎嘯(3)第210節 決戰烏拉爾(1)第186節 較量 巷戰(1)第158節 帝國精神(2)第143節 橫掃東南亞(1)第1節 命運突變(1)第43節 整軍經武(1)第113節 臺灣光復第181節 目標:蘇聯(4)第71節 重返國都(5)第66節 東北虎嘯(6)第216節 雪谷交鋒(1)第61節 東北虎嘯(1)第86節 血火金陵(4)第56節 血戰南京(1)第4節 山雨欲來第159節 決戰北非(1)第217節 雪谷交鋒(2)第59節 血戰南京(4)第80節 兵敗山倒(4)第225節 東京審判(2)第182節 美國參戰第146節 新加坡戰役(2)第194節 刺刀戰役(2)第100節 西南首役第2節 風雲初起(1)第213節 雪虎前進第94節 長江流血(1)第175節 外交博弈第137節 雙路並進(1)第34節 硝煙未散(2)第210節 決戰烏拉爾(1)第11節 高麗烽火第20節 平壤諜影(2)
第220節 新式兵器第21節 蛟龍在淵(1)第62節 東北虎嘯(2)第9節 風雲再起第220節 新式兵器第74節 重返國都(8)第147節 挺進印度洋第23節 錦江戰事第116節 雷暴之前第101節 轉劍北疆(1)第90節 氣球炸彈第144節 橫掃東南亞(2)第158節 帝國精神(2)第216節 雪谷交鋒(1)第47節 歐洲之行(3)第50節 皇城長話第12節 挺進朝鮮(1)第146節 新加坡戰役(2)第104節 轉劍北疆(4)第125節 南亞風暴(3)第133節 挺進泰國(2)第84節 血火金陵(2)第129節 南疆烽火(1)第91節 驚龍計劃第162節 決戰北非(4)第52節 淞滬大戰(2)第158節 帝國精神(2)第143節 橫掃東南亞(1)第13節 挺進朝鮮(2)第48節 飛鷹展翅(1)第198節 巨炮之王第186節 較量 巷戰(1)第127節 進軍南洋(2)第31節 諜雲重重(3)第187節 較量 巷戰(2)第46節 歐洲之行(2)第203節 暗戰交鋒(2)第79節 兵敗山倒(3)第221節 橫空出世第176節 中國之刃第185節 較量(2)第39節 碧血海天(1)第111節 鷹擊長空(2)第194節 刺刀戰役(2)第181節 目標:蘇聯(4)第156節 雙線閃擊第61節 東北虎嘯(1)第195節 風暴作戰(1)第106節 蝮蛇出擊(1)第43節 整軍經武(1)第223節 日本投降第5節 東北狼煙(1)第66節 東北虎嘯(6)第113節 臺灣光復第109節 轟炸日本第123節 南亞風暴(1)第134節 解放西藏(1)第83節 血火金陵(1)第20節 平壤諜影(2)第115節 亞洲第一第181節 目標:蘇聯(4)第174節 美蘇同盟第59節 血戰南京(4)第15節 浴血飛虎第6節 東北狼煙(2)第125節 南亞風暴(3)第63節 東北虎嘯(3)第210節 決戰烏拉爾(1)第186節 較量 巷戰(1)第158節 帝國精神(2)第143節 橫掃東南亞(1)第1節 命運突變(1)第43節 整軍經武(1)第113節 臺灣光復第181節 目標:蘇聯(4)第71節 重返國都(5)第66節 東北虎嘯(6)第216節 雪谷交鋒(1)第61節 東北虎嘯(1)第86節 血火金陵(4)第56節 血戰南京(1)第4節 山雨欲來第159節 決戰北非(1)第217節 雪谷交鋒(2)第59節 血戰南京(4)第80節 兵敗山倒(4)第225節 東京審判(2)第182節 美國參戰第146節 新加坡戰役(2)第194節 刺刀戰役(2)第100節 西南首役第2節 風雲初起(1)第213節 雪虎前進第94節 長江流血(1)第175節 外交博弈第137節 雙路並進(1)第34節 硝煙未散(2)第210節 決戰烏拉爾(1)第11節 高麗烽火第20節 平壤諜影(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