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節 德國盟友

作爲德國近代最著名的領袖——阿道夫·希特勒,他對德國的影響和所作出的功績舉世有目共睹。這個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德軍下士於1919年底加入了德國工人黨,後來改爲德國國家社會主義工人黨(即納粹黨),經過十數年的不懈努力,他讓這個原本在德國毫無影響力加上他自己本身也只有區區55個黨員的小黨派一躍在1932年變成了德國第一的大黨並且在同一年的德國大選中問鼎了德國最高政權,逐步成爲了德國政治、軍事武裝力量的最高領導人和納粹黨元首。

他通過一系列獨創而強而有力的措施和政策有效地解決了當時還處在一戰戰敗陰影中的德國經濟蕭條、失業率猛增等百廢待興的情況,穩定了當時混亂和動盪不堪的德國社會局勢,使德國迅速擺脫了經濟衰退和結束了失業問題;他振興了德國的經濟、科研、教育等諸方面事業;讓國內建設事業飛速發展。他爲德國的底層百姓增加收入鋪平了道路,他建立了德國高速公路網;爲了使的普通德國人能“用輪子走路”,他發明了“平民車”,這種車堅固耐用、價錢便宜,一般人都買得起。在迅猛發展德國重工業的同時,他還下令嚴格控制環境污染問題,他鼓勵工業界作出努力完全消除有毒氣體。在德國重工業區——魯爾盆地,大多數工廠都安裝了消除污染的設施,新建立的工廠都配有防止空氣污染和水污染的設備。他對德國每一個城市甚至每一個小鎮都作出精確的建設規劃。另外,德國青少年的福利以及對青少年的培養也被他下令享有優先權,教育在他的手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他還在短短四年內就完善了德國的醫療衛生健康體制,使的德國的嬰兒的死亡率大大降低,甚至比英國還低,肺結核等疾病也大大減少。他讓德國人民富裕起來,連最窮苦的人民衣食住行條件也得到明顯改善。這個沒有任何不良嗜好,從來不吸菸不喝酒的素食者元首得到了全體德國人的愛戴和尊敬。

他讓在選舉德國總理職位的時候向人民承諾的“家家戶戶的餐桌上都有牛排和麪包”的諾言得到實現的同時,他也開始讓德國的武裝力量重新崛起。戰敗後的的德國軍隊由於受到《凡爾賽和約》的束縛僅僅保持10萬人的陸軍部隊,但是在1933年10月14日,在6500萬德國人狂熱的歡呼中,德國元首希特勒通過電臺正式向世界宣佈:德國不參加世界裁軍會議並且退出國際聯盟,德國政府將重建德國軍隊。

1933年11月11日,德國政府舉行大型紀念儀式,紀念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喪生的150萬官兵;同時他宣佈:德國陸軍擴建至40個師60萬人。

1934年8月18日,他宣佈德國空軍重新建立。

1934年10月5日,他宣佈德國海軍重新建立。

1936年3月7日,他下令德軍開進萊茵蘭,重新控制這一原屬德國的領土。

1937年9月12日,在他的一手策劃下,奧地利併入德國;同一年12月3日,匈牙利也併入德國。

1938年11月8日,捷克斯洛伐克也成爲了德國的一部分。

至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戰正式爆發之時,由他接手後短短七年的德國一下子從千瘡百孔的戰敗國一躍爲歐洲的政治、經濟、軍事、科技、教育強國。

後世各國學者研究這個堪比“鐵血宰相”埤斯麥的德國領袖的時候無一都發現,希特勒無論是在整頓清洗納粹黨的內部問題和問鼎政權外部等等情況以及各種重大問題重要變革:建立黨衛軍、清洗衝鋒隊、國會大火事件、選舉總理、退出國聯擴建陸軍、重建德國空軍和海軍等等,他的身邊總會有幾個東方黃色人的面孔的出現,這幾個屈指可數的人職位不高,身份不明,一直掩藏在神秘之中,但是希特勒卻對他們信任有加,很多重大事件都採取了他們的意見或者徵求了他們的建議,甚至在之後德國吞併奧地利、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等重大事件背後也能看到他們的影子。他們是希特勒最信任的幕僚。而在納粹德國政府之前的德國魏瑪政府高層,也已經有少數亞洲人的面孔在活動。用一個德國近代史研究專家的話說——“毫無疑問,在1929年甚至更早,德國高層中就出現了一小部分的亞洲人,這幾個東方人幾乎左右了德國甚至歐洲10年的近代歷史,而其對以後歷史的影響則起碼整整一個世紀”。

剛剛踏上德國這片處在歐巴羅洲十字架位置的國家的時候,一身商人打扮的林森腦中仍然回憶着兩個月前在東北瀋陽帥府中秘密面見少帥接受任務時候的場景——

“林森,在加入安全部之前你曾在德國留學過五年,能說一口流利的德語,熟悉德國的歷史,現在德國你還有不少熟人故友,是吧?”張學良翻着記載安全部歐洲部門工作人員之一的林森個人歷史的那幾張薄紙用一種少有的鄭重認真的表情面對着眼前。

“是的,少帥。”

“嗯,那你談談你現在對德國現在局面的看法吧。”

“德國是上次歐洲大戰的戰敗國,殖民地被瓜分,土地被割讓,軍隊被裁減,政府還承受了鉅額的戰爭賠款,國民生活在飢餓和騷亂中,失業率久高不下,各個大大小小政黨各方勢力爲了爭奪政權而相互攻訐爭鬥,總之一個字——亂!”林森很簡短地道。

“很好,相當地好!”張學良對他的描述十分滿意,接着又問道,“你知道德國國家社會主義工人黨這個政黨嗎?”

“呃,聽說過,這只是一個主要活動在德國巴伐利亞州的一個小型政黨,在德國國會多次選舉中都遭到慘敗,主要領導人叫阿道夫·希特勒,是個奧地利人,曾經參加過上次的歐洲戰爭。”

“很好,林森,我現在交給你一個重要的任務,這個任務關係到我們東北的未來。”張學良口氣霍然變得嚴肅起來,盯着林森的眼睛緩緩道,“我讓你前往德國,代表我支持希特勒和他的納粹黨奪取德國政權,讓德國成爲我們的盟友。”

林森先是毫不猶豫立正:“是!”,接受任務後又很不理解道,“少帥,我們是需要一個盟友,但是現在世界上有很多列強大國,我們爲什麼非要選擇破落的德國呢?而且這種行爲簡直就是製造一個強國呀,時間未免過長。即使選擇德國,也沒有必要選擇納粹黨這個微不足道的小黨吧?德國有很多的大黨都比納粹黨擁有更強大廣泛的影響力,更有希望奪取德國的政權。”

張學良露出的一個神秘莫測而有自信勃勃的微笑,“我相信我的判斷。你想想,現在的德國就像東方的中國一樣動盪,都是列強大國瓜分世界浪潮中的的淘汰者,可以說是難兄難弟,只有都處在困境中的人才會互相同情互相信任,這是一樣的道理。而英國法國美國蘇聯等大國現在只會高高地俯視我們,我們需要的是一個盟友而不是一個看不起我們的大國作靠山。更何況,德國的崛起不需要多久,最多五年。至於爲什麼選擇納粹黨嘛,這是秘密,你只要相信我的判斷就行了。”張學良說着又摸出一疊一指厚的手寫文件遞給林森,林森看了看標題,一下子張大的嘴巴——《我對德國以及歐洲在1929至1939十年間歷史的預測》, “這裡的十多萬字是我辛辛苦苦寫出來的,是我對德國和歐洲多年的研究成果,歐洲乃至德國這十年間的重大事件,政治格局等等預測都在之中,我自信絕對十有八九會兌現。你好好地研究研究,到時候你就好好地輔助希特勒先生吧。歐洲那邊自有人接應你的。”

帶着一肚子的疑問以及神聖的使命和一大筆張學良特批的黃金,林森帶着數名精幹的部下以東北商人的身份於1929年3月初乘坐德國商船“沙恩霍斯特”號來到了德國。一番輾轉後,林森等人終於在慕尼黑市尼克希廣場對面舊時王宮改建的納粹黨總部見到了張學良口中稱頌不已的阿道夫·希特勒,他難以置信地看着眼前這個不到40歲臉色蒼白其貌不揚的中年男子,心中想;“他真的會像少帥預測的那樣在幾年內就會成爲德國的最高領導人嗎?”此時的德國納粹黨只是一個小黨,僅僅有18萬黨員,在德國國會只有35個席位,奮鬥了八年,希特勒距離政權中心還是相當遙遠。

希特勒對這幾個從遙遠的遠東跑來的使者也感到極爲驚詫,他的眼裡只有德國,對手則是英國人、法國人、俄國人,從來沒有想過會和遠在地球那邊的中國人拉上關係。

在一間不大陰暗的會議廳內,希特勒和林森開始了初次會晤交談。希特勒顯得風度翩翩,很有禮貌地道:“中國的客人,首先歡迎你們來到德國這個美妙的國家作客。正如你們所見,現在的德國有很多令人不愉快的混亂,但是相信我,會在不遠的以後結束這一切的。”

林森也翩翩有禮地用流利的德語回到:“感謝希特勒元首的歡迎。我們完全相信元首您有這個能力改變現在德國的一切,我們的張少帥也是這樣認爲的。”

“張將軍也這樣認爲嗎?哦,他也這樣認爲,他可是一個年輕有爲的人。”希特勒也關注世界上各地的局勢重大事件,當然也略瞭解張學良。

“是的,張學良少帥多次拜讀您的大作《我的奮鬥》,他多次感慨說,德國現在這片破碎河山,誰能重新拾取呢?不是弗朗茲·馮·巴本,也不是興登堡,而是您,希特勒!”

林森一下子否定了德國的總理和總統,而把希特勒捧的高高的,一下子讓希特勒心懷大開,“當然了!那些迂腐的老頑固怎麼能帶領德國重新拾取日耳曼民族失去的榮耀呢!”

林森乘熱打鐵道:“希特勒元首先生,這也是我們前來的目的!張學良少帥十分同情德國人民的現實處境,他認爲高貴的德意志民族是不應該輸給那些早已經過時的發黴的英國人和法國人的!他命令我等前來就是爲了幫助您——他最推崇的未來德國領袖掌管德國!我們代表中國東北政府將給予您和納粹黨一切能夠給予的支援和幫助!”

希特勒又欣喜又驚詫不已:“首先我要感謝張學良將軍的正義和慷慨,但是我也有個小小的疑問,爲什麼張學良將軍要這樣做呢?”

林森肅然道:“希特勒元首先生,您不覺得現在的德國和中國很像嗎?都是英法美等國欺辱和壓榨的對象,中華民族和日耳曼民族是世界上最優秀的兩個民族,可是現在卻不得不忍受着東西方列強的凌辱,土地被瓜分,財富被掠奪,人民被壓迫,同樣悲慘命運的我們難道不要聯合起來,一起奮鬥振興自己的民族嗎?”林森兩眼炯炯有神起身向希特勒伸出右手。“張學良少帥迫切希望能夠和未來的德國聯合起來,一起同仇敵愾共同對付那些該死的東西方列強強盜,而未來德國的領袖,張學良少帥認爲非您莫屬!希特勒元首!”

被這番說到自己心坎裡面的話聽的熱血澎湃的希特勒簌地起身一把用力握住林森的右手,兩眼發亮大聲道:“說的太對了!林森先生,很久以來我一直在努力地喚醒德意志人民的覺醒,我一直疏忽了外界力量的支持。張學良將軍說的太對了!是的,德國需要一個同樣不幸但是同時正在努力奮發的盟友!我的東方朋友,我承諾!假如我,納粹黨能夠執掌德意志,我一定和東北政府執手聯盟起來!共同對付我們共同的敵人!”

“未來是屬於中國和德國的!”林森傲然道。

“是的!未來的世界是屬於德意志民族和中華民族的!”希特勒也高聲道。

來自東西方的兩隻手緊緊握在一起。

東北政府對納粹黨的援助不是空話,第一批支援資金200萬美金便立刻通過瑞士銀行到了納粹黨手裡。林森等人在已經位居德國魏瑪政府內部的數名東北間諜的策應下也全力支持希特勒問鼎政權道路。手持張學良那本對歐洲和德國十年預測稿本的林森更加猶如能未卜先知般爲納粹黨立下數不勝數的功績。納粹黨內的不穩定分子也由於張學良的情報機構而被提前揪出水面,到1932年,納粹黨的實際權力集中在七個人手中——希特勒、羅姆、格利戈爾·施特拉塞、戈林、戈培爾、弗蘭克以及中國東北人林森。其中的衝鋒隊隊長羅姆和格利戈爾·施特拉塞很快從這七個人之中清除,因爲林森提供了大批證據證明了他們的不可靠。在後來對衝鋒隊的清洗中,黨衛軍代替了它並且使的希特勒更加信任林森等東北顧問了。東北顧問們爲希特勒提供了大批資金和大批可靠有力的情報供其向德國的權力中心邁進,納粹黨內的反對者們被一一清除,希特勒距離中央政權越來越近,前進道路上的障礙被一一剷除。到了1932年初,納粹黨如浸了水的海綿一樣迅速膨脹到擁有380萬黨員、國會中擁有270個席位的大黨了。1932年7月31日,在新一輪國會大選中,納粹黨獲得了1450萬張選票,一躍超過德國所有政黨成爲德國第一大黨。9月12日的德國總理選舉中,希特勒奮鬥了13年的努力有了結果——他終於當選爲了德國總理(在張學良的干涉下,比歷史上整整早了1年)。在接下來繼續問鼎德國最高權力的道路上,在打擊其他黨派東北顧問們在張學良的策劃下提供了一個又一個“獨樹一幟”的方法,11月1日,希特勒在林森的協助策劃下陰謀製造了“國會大廈縱火”事件並且嫁禍給了德國共產黨,以此爲開始接下來數年內的德國爆發了一系列事變,使的德國其他黨派都遭到強而有力的打壓。納粹黨逐步在德國取得了統治地位,而且其勢力四面八方擴散進了德國的各個政府部門和軍隊中。黨內對衝鋒隊的清洗,使的羅姆、格利戈爾·施特拉塞爲首的最後一批反對希特勒的納粹勢力被徹底剷除。1935年8月7日,德國總統、陸軍元帥興登堡病逝於東普魯士總統府,隨後進行的總統大選中,4700萬選民中43829763票贊成希特勒擔任總統。德國國家新聞局向全國發表通報:德國總統和總理職務合而爲一,希特勒將擔任國家元首以及德國國家武裝部隊最高統帥。

1935年9月1日,在紐倫堡舉行的納粹黨代表大會上,希特勒心情特別愉快,他身邊站立着數名納粹黨元老,包括身着筆挺中山裝黃皮膚黑眼睛的林森。希特勒發表講話道:

“正像世界不能靠戰爭過活一樣,各民族也不能靠革命過活,革命在德國一直是罕見的。19世紀的神經緊張時代已經與我們告別......在今後一千年裡,德國將沒有其他革命!”

雷鳴般的掌聲中,希特勒在背後的東北政府大力支持下登上了德國權力的頂峰。

希特勒言而有信,從他擔任德國總理職位以來,他就用手中當時還有限的權力與東北開展了多方面的合作,其中三分之二是軍備研究,另外剩下的基本都是商業貿易。在東北會戰時候,希特勒不顧德國總統興登堡的反對執意通電世界首先宣佈德國支持中國東北政府,譴責日本政府。並且在東北戰事激烈時候,連同東北政府一起對搖擺不定的蘇聯政府施壓,迫使蘇聯不敢出兵東北。

自1930年起,從德國威廉港——中國東北秦皇島這條海上航線一下子成爲了世界上最繁忙的交通海上路線。一艘艘德國和東北貨輪來回往返,數以千名的德國科研專家、工程師、機械專家、艦艇專家、航空專家以及軍隊高級軍官、軍事人才和大批的機械設備來到東北,而大量的石油化工產品、稀有金屬、礦藏工業原料則搭載着返航的輪船去往德國。

1936年6月,是張學良正式接手東北的第八年,雖說經歷了東北會戰,但是此時的東北在他的苦心經營下可以說是百業俱興。第一個五年計劃已經超額完成,現在已經進入了第二個五年計劃。首先東北一系所控制的領域就由當時的東三省擴大到了北方六省二市,共188萬餘平方公里,人口4200餘萬。經濟勢力更加雄厚,可以說是一日千里騰飛。在一系列有效的宏觀政策控制和廣大東北百姓的艱苦奮鬥,其中僅僅1935年,東北糧食產量就達到8400萬噸,佔全國38.3%;棉產量84.6萬噸,佔全國32.1%;生鐵產量417.4萬噸,佔全國81.8%,鋼鐵產量358.9萬噸,佔全國87.5%;煤炭產量5900萬噸,佔全國62.7%;電力100.5億千瓦時,佔全國48.5%;原油產量877.8萬噸,佔全國99.9%。政府1935年財政收入達到47000餘萬元(法幣),平均經濟增長速度爲17.7%。工業總產值達到18.5億美元,現代工業在東北國民經濟中佔33.5%。這是因爲東北第一個五年計劃集中力量發展重工業,整個計劃由近500個大中型項目和3700多個小型建設項目組成,在這五年內,全東北共投資施工建設的工程達到6800多個,其中大中型項目439個,大大超過原計劃的188個,許多項目提前完成了任務。

東北的交通運輸事業成就也很大,全東北至於1935年底,新建了24條鐵路,使的張學良“讓東北大中型城市之間都有鐵路直通”的目標勝利完成;而公路的建設也是突飛猛進,在第一個五年計劃結束的時候,東北已經建立了完善的公路網,至1935年東北鐵路幹線全長2.2萬公里,公路9.8萬多公里,東北交通之發達冠於全國。至於爲什麼東北的交通建設事業這麼飛速,這要感謝日本人在東北留有大批的“開拓團”提供了大量廉價勞動力,這些開拓團主要是日本的平民和流浪武士還有退役軍人等等組成。東北會戰日軍戰敗後,這些日本人全部被張學良下令羈押逮捕,總數大約有40餘萬人。按照張學良的話“咱們也不能養着他們白吃飯不幹活呀”,在張學良的默許下這些日本開拓團被東北的民兵看押下被迫充當勞工修築東北的鐵路公路,東北民兵們對這些不請自來跑到自己國土上“開拓”的日本人自然沒有什麼好感,在修築公路鐵路的途中,只要發現消極怠工的日本人一律皮鞭棍棒伺候,所以在東北交通事日益興盛的背後則是大批大批日本勞工累死餓死凍死病死的黑幕。據相關資料不完全統計,在此期間非正常死亡的日本勞工超過10萬人,基本上每修築一公里的鐵路或者公路就倒斃一個日本勞工,所以後期有關歷史研究學者所說的“東北的鐵路和公路是由日本人屍骨鋪設的”這話一點也不誇張。

此時的東北也是人才濟濟。剛剛建設東北的時候,張學良就深知一點:人才比什麼都重要。在他的授意下,東北安全部成立相關工作部門用各種方法將國內的著名學者、科學家、工程師等科研和文藝兩方面的人才源源不斷弄到了東北。張學良指示他們——“對於這些國寶級的人才,無論如何都要弄到東北來,哪怕用綁也要綁來。”而且張學良還下令“請到的人才將按照人數對執行任務的人員進行嘉獎”,所以東北的特工人員們幹起來極爲賣力,幾乎是“不擇手段、無所不用其極”。在這種不懈努力下,著名數學家陳建功、蘇步青、華羅庚被東北安全部用高薪從浙江大學“聘請”到了東北理工大學任教;著名地質學家李四光也成了東北聯合大學的地質學教授;橋樑專家茅以升、氣象學家竺可楨、制鹼專家侯德榜、X射線學家吳有訓、已經作古的國學大師梁啓超的三個兒子——建築學家樑思成、考古學家樑思永、火箭專家樑思禮等等此時中國國內著名科學家幾乎一個不剩全被張學良“弄”到了東北。除了科研專家,國內的文藝學者也是張學良下手的目標。民國時期中國著名的六大文豪“魯郭茅巴老曹”——魯迅、郭沫若、矛盾、巴金、老舍、曹禺六人也被東北安全部的特工們或邀或請或綁或騙一個不落全部成爲了東北聯合大學的首席文學教授,除此還有著名文學家葉聖陶、沈從文、朱自清、趙樹理、謝婉瑩(即冰心)、周作人(魯迅先生的弟弟,著名科普作家,但是後期做了漢奸)、聶紺弩、戴望舒(著名詩人)、林語堂(國寶級文豪)、章太炎(國寶級樸學大師、思想家、民主革命家)、章士釗(國寶級大師、民主人士)、徐懋庸、王力、呂叔湘(語言學家)、葉蜚聲、徐通鏘、錢玄同(語言文字學家)、胡適、季羨林、傅抱石、蔣夢麟(著名學者)、于右任(國寶級學着)等等等等全都被張學良弄到了東北,其中錢鍾書連他的夫人楊降夫妻兩個本來分隔兩地卻一起被請到了東北在東北得以團圓。還有翻譯家朱生豪(翻譯《莎士比亞全集》)、傅雷,歷史學家陶菊隱、何兆武、王世襄及其夫人袁荃遒(美術學家),美學家朱光潛、宗白華,哲學家馮友蘭、陳望道,經濟學家薛暮橋,著名詩人徐志摩、穆旦,文學家皆民主人士聞一多、李公樸、臧克家,作曲家田漢、聶耳,戲劇家梅蘭芳、程硯秋,畫家徐悲鴻、齊白石、張大千、黃賓虹、林風眠,漫畫家豐子愷,劉海粟(藝術大師,中國近代美術教育事業奠基人),教育學家陶行知、黃炎培、陳鶴琴,思想家熊十力、徐復觀、歷史學家吳晗等等等等全部被弄到了東北,可以說中國國內的科研文藝大師人才十有八九此時全被張學良搞到了東北,甚至連阿炳(華彥鈞)都被東北的工作人員從道觀內請到了東北。大約有5000多名國內各方面科研專家、學者、工程師、文學家、藝術家、文藝工作者成爲了東北各大學的教授講師或者東北科學院的院士。剛開始其中半數以上的科研文藝工作者們對張學良這種所謂“求賢若渴、招聘人才”的粗暴方式很是不滿,有人諷刺張學良簡直就是梁山水泊的草寇作風,把人逼上梁山。他們中很多人都是被東北安全部的特工架上就走,連同親屬家眷一骨碌莫名其妙就到了東北。但是此時的東北確實不是混亂不堪的國統區可以比的,東北社會環境穩定,經濟繁榮,思想民主,一些遭到國民黨當局通緝迫害的人士在這裡還得到了安全保護(比方魯迅先生,他可一直在國民黨當局的黑名單上),他們的科研文藝事業在這裡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和鼓勵。張學良也給他們提供了安定的學習研究環境和先進的科研設備以及充足的研究資金,加上張學良本人不止一次親自前往看望和道歉,才慢慢地平息了這些科研文藝大家們的怒火。

把國內的人才搜刮殆盡後,張學良又把獵食的眼光投向了國外。首先就是那些中國在外留學的人才。在21世紀,張學良(楚飛)經常看到某某國籍的華人獲得諾貝爾獎,比如1957年度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李政道和楊振寧、1976年度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丁肇中、1986年度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李遠哲、199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崔琦、1997年度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朱棣文、2008年度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錢永健、200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高錕。還有美國,那麼多宇航員也全是華裔美國人,感覺特別遺憾,中國人如此優秀,出了這麼多的傑出人才,卻流落在外給別的國家工作,這些中華民族的精英一定要全部一個不剩弄回國內。首先張學良就想到了爲新中國兩彈一星作出傑出貢獻的“三錢”——錢學森、錢三強、錢偉長這三個科研泰斗。尤其錢學森,是世界著名物理學家和世界著名火箭專家,後期被譽爲“中國導彈之父”、“中國火箭之父”、“導彈之王”,被美國人稱爲“無論走到哪裡,都抵得上5個師的兵力”,可以說是泰斗中的巨星。可惜此時的錢學森只是20多歲的青年,尚且在中國交通大學機械工程系學習,還沒有像歷史上那樣於1935年前往美國研究航空工程和空氣動力學。張學良也不管這些,按照自己的記憶,將此時中國的未來科學巨星一一列了一個名單,包括:錢學森、錢三強、錢偉長、屠守鍔、吳健雄、鄧稼先、胡剛復、吳蘊初(中國近代化學家,發明味精)、建築學家朱啓鈴、核物理學家王金昌、黃昆、光學家蔣築英、植物學家胡先驌、生物學家童第周、醫學家林巧稚、鄭大章(物理學家,居里夫人的學生)、吳自良、朱光亞、王希季、趙忠堯、程開甲、楊承宗、謝希德、唐敖慶、徐光憲、吳文俊、郭永懷、張文峪、林蘭英、師昌緒、楊家犀、陳能寬、郭永懷(著名火箭導彈專家)、奧本海默(原子彈之父)、劉先志(穿甲彈專家)、錢驥(空間技術專家)、姚桐斌(冶金學和航天材料專家)、趙九章(兩彈一星元勳)、周光召(兩彈一星元勳)、楊嘉墀(兩彈一星元勳)、陳能寬(兩彈一星元勳)、陳芳允(兩彈一星元勳)、任新民(兩彈一星元勳)、孫家棟(兩彈一星元勳)、朱光亞(兩彈一星元勳)、王希季(兩彈一星元勳)、王大珩(兩彈一星元勳)、于敏(兩彈一星元勳)等等等等。當張學良把這份大約三百多人的名單交給東北安全部工作小組負責人的時候吩咐道:“這些人都是我們國家以後的棟樑之才,不惜一切代價無論如何都要弄到東北來,他們要多少錢都無所謂,即使由於學業沒有完成等原因一時間來不來東北也得給我預定好,等他們學業有成之時絕對不能讓他們飛到別人那裡!”甚至張學良還想把後期“中國雜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給弄到瀋陽,可惜他的思想太超前,此時的袁隆平纔是個三四歲的小孩子,因此不得不作罷。

其中最離奇的就是邀請張伯苓先生的過程,作爲中國著名的教育家的他自然也是張學良下手的對象。當東北安全部的政工人員在西南找到正在忙着籌辦南開大學的張老先生並說明來意的時候,沒想到固執的張老先生一點也不給張少帥面子,毫不領情根本就不願意前往東北。東北的政工人員曉之以情動之以理都打動不了張老先生的主意。碰了一鼻子灰的東北特工們本來打算撤退,但是張伯苓老先生已經被張學良“明碼標價”好了,張少帥曾說“只要誰能將張老先生請來,就獎勵3000大洋”。重賞之下的東北特工們情急之下居然在張伯苓的茶水裡面下了乙醚麻醉劑,等到張老先生醒來的時候,他和一家大小都已經到了東北聯合大學裡面的張學良給他特批的專屬洋樓住宅裡面了。氣的七竅生煙的張伯苓立刻帶着全家就要離開,但是剛剛出門就看見東北聯大的幾千學子密密麻麻站在外面打着“懇請張伯苓老師留下”的橫幅挽留他,連東北教育部副部長陶行知都親自前來挽留,啼笑皆非的張伯苓無奈之下只好留下就任東北聯合大學校長之職(原校長馮鏞擔任東北軍空軍副總司令,終日忙於東北軍的空軍建設事務,已經辭職)。博古通今學貫中西的張伯苓老先生也不愧是一代教育大師,在後來的短短數年的勵精圖治便將東北聯合大學建設成爲了進入世界前十名的一流學研殿堂,爲東北培育了大批的精英人才(此時北平大學和清華大學也是東北教育部下轄的高等學府)。

張學良就是靠這些令人不齒的無賴方法將中國國內外的各方面人才幾乎全部蒐羅到了東北,難怪後來國民政府中央科學研究院院長蔡元培哀嘆:“堂堂中央國府科研文藝人才凋零,全部跑到東北去了!”

在下決心把中國國內外華人人才搜刮一空後,張學良貪心不足又想着挖起了其他國家科研文藝人才的心眼。張學良(楚飛)記得自己在21世紀網絡上看過一張被譽爲“世界最強組合”的照片,那張黑白照片上29個人都是人類20世紀各國的科學巨匠,包括愛因斯坦、居里夫人、玻爾等人,每個人都起碼獲得過一次諾貝爾獎,其中愛因斯坦和居里夫人獲得過兩次諾貝爾獎。毫不誇張地說,20世紀人類科研成果盡在這29個人之中,哪個國家得到了這29個人其科學研究水平起碼一下子提升二十年。讓張學良心痛的就是這些世界著名科研巨頭後來基本被美國人撈了個乾淨,而現在自己就必須要搶在美國等國之前將這些世界科學巨星搞到東北來。尤其愛因斯坦這個滿頭白髮的老頭,在物理學上的造詣真是厲害的讓人五體投地。如果說錢學森抵得上五個師,那這個老頭簡直就可以抵得上一個整編集團軍了,被世人譽爲是繼牛頓之後的人類第二物理學泰斗。此時希特勒上臺後的在德國掀起的反猶太的風暴也幫了張學良的大忙,作爲德國猶太人的愛因斯坦自然也成爲了納粹當局迫害的對象,歷史上愛因斯坦最後不得不移民到了美國,而此時的現實就是:1933年7月11日,愛因斯坦攜着家人全被東北安全部的特工人員連哄帶騙安全秘密接到了東北,立刻被東北科學部安排在東北聯合大學擔任物理學高級教授並且擔任東北科學部終身院士。更加讓張學良欣喜若狂的是,和愛因斯坦一起陸陸續續來到東北的還有歐洲大批猶太籍科研專家。此時席捲德國的反猶浪潮讓德國的猶太人不得不通過各種渠道離開德國,由於歐洲各國懼怕德國所以基本不願意接納猶太人從而得罪德國,而作爲德國盟友的中國東北政府卻在歐洲大開通往東北的方便之門,因此大批的猶太人陸續來到東北落地紮根,其中不乏大量的各方面人才和工程師。除了這些猶太科研工作者,英法美蘇等國在東北安全部不懈努力下,也有不少科學家被請到了東北。其中有英國微生物學家亞歷山大·弗萊明(1928年發現青黴素)、法國量子物理學家德布羅意、丹麥物理學家尼·玻爾、英國射線學家威爾遜、美國光學家康普頓(1960年發現激光)、美國化學結構專家鮑林、德國物理學家斯特思、匈牙利猶太籍航空航天學家馮·卡門(錢學森的導師,航空航天物理學領域的泰山北斗級巨匠)、美國物理學家普朗克、美國核物理學家海森堡(美國原子彈之父)、哈恩·斯特拉斯曼(1938年12月首次製造核裂變),還有恩里科·費米、厄尼、盧瑟福、查得維克、蓋革、米勒等。

這裡還有一個著名的人物,那就是居里夫人。居里夫人原名:瑪麗·斯可羅多夫斯卡(波蘭文:Mabya Sklodowska)瑪麗·居里(Marie Curie)(1867.11.7—1934.7.4),出生于波蘭,因當時波蘭被佔領,轉入法國國籍,是法國的物理學家、化學家,世界著名科學家,專門研究放射性現象,發現鐳和釙兩種天然放射性元素,一生兩度獲諾貝爾獎(第一次獲得諾貝爾物理獎,第二次獲得諾貝爾化學獎)。在研究鐳的過程中,她和她的丈夫居里(也是著名物理化學專家,後來不幸於1916年死於車禍)用了3年又9個月才從成噸的礦渣中提煉出了鐳。1933年的居里夫人不但失去了丈夫而且自身由於多年從事放射性科學研究而身染多病,幾十年來由於長期從事放射性物質的研究工作加上惡劣的實驗環境和對身體保護的不夠嚴格,時常受到放射性元素的侵襲,使她的血液漸漸受到了破壞,患上白血病。她還患有肺病、眼病、膽病、腎病、膽結石甚至患過神經錯亂症。當時在法國的東北政府辦事處聲稱可以幫助居里夫人治療疾病而將其於1933年12月從法國接到了東北,雖然張學良下令調集全東北最好的醫生和藥物不惜一切代價救治這位20世紀世界科學界最偉大的女性,但是居里夫人還是於1937年8月20日不幸病逝於中國北平中央醫院(比歷史上去世時間推遲了3年),但是她在東北留下了大量寶貴的研究資料,並且她的幾名子女都留在了東北繼續從事放射物理學和化學的研究。

近萬名國內外優秀科研人才和文藝大師的到來讓東北的科學藝術發展水平突飛猛進,一時間中國東北瀋陽成爲了全中國乃至世界的科研和文藝的中心。張學良還下令東北政府撥款十六億美元爲基金儲入中國東北中央銀行成立“春秋”獎(取義中國春秋百家爭鳴之意),分爲自然科學獎、社會科學獎和人類和平獎,獎勵給每一年爲人類科學和藝術以及和平作出重大貢獻的傑出人物(這也爲世界頂峰科學獎項一直被諾貝爾獎壟斷而出一口惡氣)。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落下帷幕,德國遭到慘敗。軍隊被削減,但是大批雄心勃勃的軍官和下級官兵都不願意接受德國戰敗的現實,在接下來德國遭到英法美等戰勝國的制裁的悲慘下場更加讓德國軍隊上下乃至政府高層都迫切渴望能夠重振德國軍隊,在“下一次戰爭”中洗刷德意志的恥辱,爲德國爲日耳曼民族重新奪取榮譽和利益。在希特勒的納粹黨上臺之前,德國陸軍內部就有高層秘密開啓了多項新式武器研究計劃,但是由於遭到《凡爾賽和約》的束縛還不敢過於張揚,而希特勒這個大日耳曼主義者的上臺則更加愈發毫無顧忌發展軍備,而此時張學良的東北軍便成爲了德國的現成盟友。納粹和希特勒的上臺可以說離不開張學良派往德國的“顧問團”的功勞,所以希特勒和整個納粹黨都對中國東北政府充滿好感,那麼1932年以後的德國政府也當然是親東北的政府。在希特勒和張學良的多番秘密接觸後,東北和德國簽訂了一系列軍事裝備研究合作條約。在希特勒的親自指示下,超過5000名德國高級武器科研人員和武器設計工程師搭載貨船攜帶着數以噸計的設計圖紙和大量的科研機械設備陸續來到中國東北。在這裡,張學良慷慨地提供了雄厚的工業研究基礎和資金以及多處武器設計場所和武器測試場所。同時東北的武器研製專家也和德國專家展開了密切的合作,德國克虜伯、亨舍爾、保時捷等著名軍火公司也與東北金屬公司、東北重機械公司、東北軍工廠等東北軍工機構開展合作,在海陸空三軍領域的新型先進武器的開發研究上共同廣泛研究活動。一座座秘密的科研機構悄然在東北腹地深山老林中建立起來。同時兩方軍隊爲了培養優秀軍事人才,都紛紛派遣軍官學員前往對方軍校學習。據不完全統計,從1930年到1939年,德國政府大約派出超過4500名各軍種兵種軍官來到東北長城軍事學院學習,而東北軍空軍70%以上的飛行員也是在德國飛行學校培養出來的。爲了增加中德民族之間的文化交流,1935年8月在張學良和希特勒的共同批准和大力支持下,中德聯合大學正式成立,其德國分校和中國分校分別在柏林和瀋陽於同一天建立。

1933年底東北戰爭爆發時候,東北軍正規軍爲步兵25個師40萬人,預備役民兵部隊45萬人。會戰結束後由於已經和南京政府決裂,張學良索性乾脆直接表明宣佈東北軍擴軍,其中東北軍陸軍建立獨立步兵第1旅至獨立步兵第50旅共計50個旅40萬人,空軍擴建爲25個航空大隊。則東北軍正規軍便達到八十萬人,預備役民兵也在短短一年內膨脹爲一百萬人,加上其他特種部隊和武裝警察部隊,戰時東北軍可以調動200萬龐大規模的訓練有素部隊參戰,軍事實力之雄厚已經佔據當時整個中國各方實力總和一半以上,甚至超過了南京蔣委員長的中央軍。此舉極大引起了當時國內各方勢力的強烈反響,南京蔣委員長得知這一情況後大怒,娘希匹!誰給他的擴軍權力!南京政府幾乎每日一次通電全國發表聲明強烈譴責張學良“私自擴軍、意欲不軌、破壞統一、勞民傷財、引起糾紛”,靠近張學良東北地盤的山西閻錫山、山東韓復渠更加是惶惶不可終日緊張不已,生怕哪天張學良和蔣介石翻臉雙方正式大打出手東北軍出兵關內首先就將自己的一省之地給吞了,而他們自己由於還在名義上聽命於南京中央政府,所以根本不敢像張學良一樣肆無忌憚擴軍。

而1936年3月朝鮮戰爭爆發時候,東北軍陸軍主力一下子變成了陸軍25個師又50個旅,總兵力80萬,預備役民兵部隊100萬。部隊裝備更加是日新月異,其中第101步兵師,107步兵師等五個步兵師換裝裝甲師成爲了東北軍乃至全中國第一批機械化部隊,其餘20個主力師也已換裝半機械化部隊,其餘50個步兵旅則逐步轉化爲摩托化部隊。

東北軍的新式裝備基本和德軍一致。其中步兵使用的槍械,德國陸軍裝備部官員一致認爲東北軍使用的“三〇”步槍性能良好,而且經過實戰檢驗,無論在風沙泥水等惡劣作戰條件下都能保持精良的性能,性能優於世界上英法美蘇等國步槍,完全滿足接下來十年內的戰爭要求,便決定新的德國陸軍步兵部隊也採用東北軍的“三〇”式步槍作爲制式步槍。這樣德國軍部直接從東北進口“三〇”步槍的車牀,也節省了重新研製新式步槍的大量經費。

“三〇”式步槍資料:1930年由東北第一兵工廠槍械設計局設計定型,全長1250mm,槍管長750mm,容彈量 10發,有效射程400米,子彈初速950米每秒。同時該槍型還有大量衍生型,比如“三〇”式馬槍、“三〇”式狙擊步槍等等。

東北軍本來並不是很注重手槍的研製開發,直到1933年才和德國槍械專家研製出“三三”式制式手槍並廣泛裝備東北軍和德軍軍官。(“三三”式手槍主要性能數據:口徑,全槍長188mm,初速480米每秒,有效射程50米,彈匣容量20發。)

另外東北軍槍械設計局和德國步槍專家聯合研製下,並且請來蘇聯槍械專家卡拉什尼科夫參加研究,於1935年將張學良一直唸叨的“AK-47”提前現世,當然了它的名字也變成了“AK-35式全自動突擊步槍”,這款堅實耐用故障率極低的優秀步槍後來成爲了20世紀人類武裝力量的象徵,採用了導氣式自動原理、槍機迴轉閉鎖機構,它的槍管和機匣螺接在一起,槍管鍍鉻,彈匣用鋼製成,擊發機構爲擊錘迴轉式,發射機構直接控制擊錘,能事先單發和連發射擊。初速710米每秒,有效射程300米,射速600發每分鐘,彈匣容量30發,全槍長700mm,空槍重4300g,可以安裝刺刀。主要缺點是射程不遠,精度不高。

在確定用東北軍使用的“馬克沁”重機槍和“MG-43”式輕機槍、捷克式輕機槍作爲德軍的制式機槍後,德國槍械研製專家和東北兵工廠工程師還研製出後期被日美英法等國軍隊驚恐地稱之爲“死亡鐮刀”的“火神”六管重機槍,這種全重達到70kg的重機槍擁有六管槍口,全力發射時候暴風雨般的子彈能將一堵水泥牆掃翻,威力不亞於一門75mm步兵炮。後來在實戰中,這款機槍的火力能夠直接削斷進攻敵軍士兵軀體。被稱爲“有史以來最不人道”的機槍。

陸軍火炮的研究也成果極大,德國陸軍部對東北軍130mm加農炮、150mm加榴炮和180mm榴彈炮也極爲滿意,但是東北軍防空炮很少,後來引進了德國著名的88mm防空炮。同時雙方還研製了其他大口徑火炮和岸防炮等等。而陸軍武器研究的焦點莫過於“陸戰之王”坦克的研究了。

第45節 歐洲之行(1)第35節 東北閱兵第92節 忍者刺客第190節 紅色鐵騎(1)第1節 命運突變(1)第41節 碧血海天(3)第145節 新加坡戰役(1)第24節 日落朝鮮(1)第140節 老兵的回憶(1)第208節 登陸菲律賓第165節 喋血沖繩島(1)第174節 美蘇同盟第70節 重返國都(4)第66節 東北虎嘯(6)第29節 諜雲重重(1)第1節 命運突變(2)第106節 蝮蛇出擊(1)第80節 兵敗山倒(4)第183節 不戰不和第83節 血火金陵(1)第89節 中國龍魂第197節 斬首行動第46節 歐洲之行(2)第74節 重返國都(8)第81節 反戈一擊(1)第185節 較量(2)第216節 雪谷交鋒(1)第209節 雄踞大洋第118節 黑鷹墜落第125節 南亞風暴(3)第25節 日落朝鮮(2)第119節 重慶對決第153節 血戰東非(3)第71節 重返國都(5)第44節 整軍經武(2)第163節 血恥琉球(1)第207節 太平洋戰爭(3)第165節 喋血沖繩島(1)第22節 蛟龍在淵(2)第186節 較量 巷戰(1)第203節 暗戰交鋒(2)第56節 血戰南京(1)第13節 挺進朝鮮(2)第75節 重返國都(9)第151節 血戰東非(1)第146節 新加坡戰役(2)第29節 諜雲重重(1)第166節 喋血沖繩島(2)第188節 較量 巷戰(3)第130節 南疆烽火(2)第101節 轉劍北疆(1)第105節 轉劍北疆(5)第31節 諜雲重重(3)第221節 橫空出世第165節 喋血沖繩島(1)第132節 挺進泰國(1)第106節 蝮蛇出擊(1)第52節 淞滬大戰(2)第113節 臺灣光復第168節 喋血沖繩島(4)第27節 日落朝鮮(4)第81節 反戈一擊(1)第53節 淞滬大戰(3)第51節 淞滬大戰(1)第183節 不戰不和第68節 重返國都(2)第64節 東北虎嘯(4)第59節 血戰南京(4)第156節 雙線閃擊第143節 橫掃東南亞(1)第2節 風雲初起(1)第55節 淞滬大戰(5)第43節 整軍經武(1)第122節 海鷹歸來第9節 風雲再起第188節 較量 巷戰(3)第126節 進軍南洋(1)第90節 氣球炸彈第222節 原子塵埃第37節 黑夜行動(2)第11節 高麗烽火第76節 重返國都(10)第106節 蝮蛇出擊(1)第76節 重返國都(10)第88節 夜幕蒼茫第183節 不戰不和第77節 兵敗山倒(1)第92節 忍者刺客第145節 新加坡戰役(1)第55節 淞滬大戰(5)第33節 硝煙未散(1)第6節 東北狼煙(2)第124節 南亞風暴(2)第225節 東京審判(2)第77節 兵敗山倒(1)第74節 重返國都(8)第38節 黑夜行動(3)第71節 重返國都(5)第87節 血火金陵(5)第211節 決戰烏拉爾(2)
第45節 歐洲之行(1)第35節 東北閱兵第92節 忍者刺客第190節 紅色鐵騎(1)第1節 命運突變(1)第41節 碧血海天(3)第145節 新加坡戰役(1)第24節 日落朝鮮(1)第140節 老兵的回憶(1)第208節 登陸菲律賓第165節 喋血沖繩島(1)第174節 美蘇同盟第70節 重返國都(4)第66節 東北虎嘯(6)第29節 諜雲重重(1)第1節 命運突變(2)第106節 蝮蛇出擊(1)第80節 兵敗山倒(4)第183節 不戰不和第83節 血火金陵(1)第89節 中國龍魂第197節 斬首行動第46節 歐洲之行(2)第74節 重返國都(8)第81節 反戈一擊(1)第185節 較量(2)第216節 雪谷交鋒(1)第209節 雄踞大洋第118節 黑鷹墜落第125節 南亞風暴(3)第25節 日落朝鮮(2)第119節 重慶對決第153節 血戰東非(3)第71節 重返國都(5)第44節 整軍經武(2)第163節 血恥琉球(1)第207節 太平洋戰爭(3)第165節 喋血沖繩島(1)第22節 蛟龍在淵(2)第186節 較量 巷戰(1)第203節 暗戰交鋒(2)第56節 血戰南京(1)第13節 挺進朝鮮(2)第75節 重返國都(9)第151節 血戰東非(1)第146節 新加坡戰役(2)第29節 諜雲重重(1)第166節 喋血沖繩島(2)第188節 較量 巷戰(3)第130節 南疆烽火(2)第101節 轉劍北疆(1)第105節 轉劍北疆(5)第31節 諜雲重重(3)第221節 橫空出世第165節 喋血沖繩島(1)第132節 挺進泰國(1)第106節 蝮蛇出擊(1)第52節 淞滬大戰(2)第113節 臺灣光復第168節 喋血沖繩島(4)第27節 日落朝鮮(4)第81節 反戈一擊(1)第53節 淞滬大戰(3)第51節 淞滬大戰(1)第183節 不戰不和第68節 重返國都(2)第64節 東北虎嘯(4)第59節 血戰南京(4)第156節 雙線閃擊第143節 橫掃東南亞(1)第2節 風雲初起(1)第55節 淞滬大戰(5)第43節 整軍經武(1)第122節 海鷹歸來第9節 風雲再起第188節 較量 巷戰(3)第126節 進軍南洋(1)第90節 氣球炸彈第222節 原子塵埃第37節 黑夜行動(2)第11節 高麗烽火第76節 重返國都(10)第106節 蝮蛇出擊(1)第76節 重返國都(10)第88節 夜幕蒼茫第183節 不戰不和第77節 兵敗山倒(1)第92節 忍者刺客第145節 新加坡戰役(1)第55節 淞滬大戰(5)第33節 硝煙未散(1)第6節 東北狼煙(2)第124節 南亞風暴(2)第225節 東京審判(2)第77節 兵敗山倒(1)第74節 重返國都(8)第38節 黑夜行動(3)第71節 重返國都(5)第87節 血火金陵(5)第211節 決戰烏拉爾(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