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遼東

關於曹睿派人暗害東阿王,東阿王逃走的消息飛一樣傳遍了大魏國,這次的動盪遠比袁氏後人歸來要大的多。首先,曹植在曹魏頗得人心,也自有自己的一系人馬,有丁儀,極修等一大批才人智者隨在他的身邊,想傭他繼位,可惜的是,曹丕得到老狐狸賈詡的幫助,輕而易舉的就安定曹操之心,借曹操之手除去楊修,又在俠位時,把丁儀在內的曹植所有屬官司斬殺一盡。不過,雖然這樣,曹植以其文名才名和寬厚的待人風格,還是在朝中有着一大批的暗中勢力在,不然的話,曹丕死時,朝中也不會傳出讓曹植繼位的風聲,眼下曹睿加害曹植,以侄害叔,而曹植又成功逃走,這個消息不啻一聲驚雷,讓曹魏朝庭爲之動盪不已。

接連十幾天,在朝堂上以陳羣爲首的諸大臣紛紛上書,簡直是直接斥現曹睿,爲何要做出這等骨肉相聯繫殘之事,下氏太皇太后一日三哭,向孫子要自己的兒子,而郭太后正與瑛睿冷戰,此時雖未落井下石,但暗中收納力量以爲已用的事卻也做得不少。曹睿滿肚子火氣無處發散,竟把辛辛苦苦從青州趕回來的曹肇連打三十鞭,削去官職廖若晨星10打,發到鉛雀臺守大門去了。曹肇也只能自認倒黴,誰讓自己晚到一步,沒有見到那些人呢?可是,他自認沒有走露風聲,這消息是誰傳出去的呢?而且,曹植生死自己也吃不準,但爲什麼大魏國都在傳說他逃走了。而且傳說的有鼻子有眼睛,一個個彷彿親見。

後數日,魏帝詔陳羣談論國事,人皆不知羣臣所言爲何,而陳羣也並不泄漏半字。只發覺這位三朝老臣似乎更加沉默了。

玄武池畔。

此時天氣已冷,水面結了一層薄冰。近南岸的地方冰層已厚,漸可立足,冰也變成淡青色,北面卻還波光豔練,陽光下閃動着細碎地萬點浮金。玄武池是武帝曹操專門開鑿出來訓練水軍。以便南征而用的,可惜,這北方人工挖出的池子,再大也無法模擬出萬里長江波涌如山,波落如雪,煙波浩渺,橫貫天際的境界,自然在這個池子裡練出的水兵。也無法敵住江南那些自幼生長在水邊地魚蛇一樣狡猾,間龍一樣兇殘的敵人。那場大戰之後,這個池子就慢慢荒廢,變成了一處園林,一個遊玩的場所。

陳羣此時坐在池北。面對着午時的太陽,雙目微合,似閉非閉,有如睡着了一般,只緊皺的眉頭,證明着他在仔細的思索着什麼,過了片刻,腳步聲響起,陳羣並不回頭,叫道:“伯儒。”

身後來地,正是尚書令陳羣大人的副手,尚書僕射衛覬衛伯儒,衛覬是河東人,在少年時就積學有所成就,因有才學被世人所稱許,魏太祖曹操徵召他爲司空掾屬官,曹操被封爲魏王后,任衛覬爲侍中,他和王粲共同制定各種制度。曹丕繼位後,他轉任尚書僕射,作爲陳羣的副手,與司馬懿官職相同。衛覬爲人穩重,謹慎小心,深得曹家三代人重視,他又是當代書法大家,諸體皆善,與鍾繇並稱“鍾,衛”,曹魏無論頌行天下地詔旨書函,無不出於他的手筆。

衛覬走到陳羣旁,也坐了下來,兩人在官司場上雖有職務高低之別,在私上裡,相處只如朋友。

衛覬叫陳郡的字道:“長文史,你也不畏寒,居然在此地相邀。”

陳羣嘆道:“天地皆冷,身心亦冷,在哪裡都是一樣的。”

衛覬看看陳羣,忽然展顏一笑:“長文兄,你今日話語,爲何頹唐如許?”

“難道不是麼?今日大魏,西有強漢,南有頑吳,內憂外患,風雨交併,處此池之畔,遙想當年武帝飲馬長江,橫槊賦詩,前塵舊事,只如夢寐,豈不令人感傷?”

衛覬慚了片刻,道:“長文兄,你這些話只可在私不言講,若到朝堂之上,只怕爲陛下不喜。”

“是啊,陛下不喜,陛下喜歡明珠定玉,喜歡庭臺樓閣,我到哪裡給他找去?他年紀小,本領差,也就罷了,誰的本領也不是天生的,學就是了。可是陛下怎麼樣?御極以來,上疏遠太后,下別離羣臣,自己關在房中,閉門造車,暗下決斷。讓荊州的是他,棄幷州的是他,前些時悄沒聲的讓人去殺東阿王的還是他,我真不知他是怎麼想地。老弟啊,這些日子我一直氣苦,卻沒有人可以說,把我憋壞了。若這樣下去,我大魏天下,還能保得住麼?”

衛覬嚇得面色發白:“大人,您這是怎麼了,陛下雖然年青,但是天性仁厚,當年連母鹿都捨不得射,當時我們都親眼所見,如今……如今,這個,陛下雖然舉止略有失當,但他卻也是爲大魏着想,大人何以如此悲觀?”

陳羣長嘆一聲:“那時陛下年青,人是會變的……或許我是老了,好多世事我都看不懂了,陛下,或許陛下當真是有他自己的打算。但是,我……罷了,我過些天,向陛下辭職回鄉。”

“長文兄,你這樣做又是何苦,陛下年幼,你我相勸便是,雖然陛下暗殺東阿王的舉動有失王者之風,但兄長也不用如此做吧。”

陳羣苦笑:“伯儒,你有所不知,不是我不能容陛下,實是陛下亦不能容我了。前日。我獨自覲見陛下,打算將心中之話和盤托出,哪知道,未說幾句,陛下便說我心向東阿王,非是純臣。又說我先時曾隨劉備,渭南又被季漢所擒,有什麼資格來龍去脈管此事。賢弟,先帝定下四名託孤之臣,司馬懿在宛城引軍。名雖魏臣,實事自立,此時我再離開,已是去了半數。陛下年紀既長,不願再有人在旁指手劃腳了。也在情理之中。罷了。我若辭呈,陛下肯定詔準,到時賢弟也不必幫我解說。我離開之後,你在陛下身邊,要事事精心。鄴城雖得自袁紹,卻是我大魏起家之地,無論時局如何。萬不可從遷都之議,河北在,則大魏不亡,河北若失,我大魏便不存了。”

……

時隔不久,陳羣至仕反鄉。曹睿任命原尚書僕射衛覬爲尚書令,孫資,劉放爲尚書僕射,朝中一日內連調幾十個官員。一時間,朝中議論驟然停止,誰也不敢在當面指責陛下的作爲了。

。。。。。。。。。。。

海上雖冷,但結冰卻要遲一些,船行至遼東沓氏城,衆人上岸。又換了車輛,經平郭,汶縣,安市,新昌至襄平。

遼東是公孫恭的地盤兒,但眼下在名議上歸順了季漢。其實早在幾年前渭南大戰,公孫太守派去的人馬全數被擒之後,公孫太守見識了季漢地實力。便開始悄悄與季漢相勾連,私下交往,但那時的交往都是虛的。彼此試探,並不誠心,直到季漢魏延,李昴,關鳳等人在大漠召集諸部進憲會盟,平定了大草原,把勢力延伸到幽州之後,公孫恭才真正改弦異幟,轉投季漢。

不過。關索等人送曹植,卻沒把這個書生送入襄平,而是送到了襄平附近的一個小山谷,此谷名叫芳潔谷,當世大儒管寧居所。管寧字幼安,是東漢北海朱虛(今山東臨朐)人。東漢未年,天下大亂,他與王烈,邴原等避亂遼東。到遼東後,管寧只談經典,不言政事,結廬於襄平附近的山谷中,使大批避難者前來投靠,不久便成村落。於是,他便開始“開詩書,陳俎豆,飭威儀,明禮讓,非學者不見”,對遼東尤其是襄平一帶地學風以及社會風氣都產生了良好的影響。曹魏政權統一北方面軍後,中原稍安,避難者多歸故土,管寧仍安然沒有歸意。公孫康死後,因其弟公孫恭自立爲遼東太守,管寧認爲“廢嫡立庶,下有異心,亂所由起”,遂決這攜家眷浮海還鄉。臨行前,將公孫氏父子歷年來所饋贈禮物如數奉還,以示高潔,此時,公孫恭卻想自己準備投降季漢,管寧還鄉必歸曹魏,這等人才豈能讓曹魏得去,當下快馬攔阻,不肯放他,後來我得知此事,與公孫恭商議,願以大秦(古羅馬)明珠三百顆購管寧避居地山谷贈與管寧,並相約無論天下紛亂至何種程度,任何勢力不得入谷,否則季漢與公孫氏並討之。這個山谷本來就什麼也沒有,管寧等人在這裡讀書也不交稅糧,反到是每年要給他們各種供給,此時聽說季漢願意用這樣高難的價格來換,公孫恭自然滿口允諾。而管寧在遼東住了三十多年,與好朋友王烈,邴砂並稱“遼東三傑”,又有數不清的門人弟子。自然也不想離開,加上這些年曹魏也並不平靜,戰亂紛起,得此承諾後便留在了遼東。

我心知以曹植身份,肯定難爲所用,故把他送來這個專學術的世外小桃源,讓他在這裡好好過完下半輩子,也就對得起他了,至於讓他幫我對付曹魏,我想,這位才子雖然一輩子受人打擊,卻還不會變節。李晟等人將曹植送到這裡,纔將一切講明,曹植至此時也無可奈何,又兼得見管寧這個天下大儒,谷中多是隱士學者,自然比之活監獄封地不知強上多少,而管寧也早知曹子建大名,自然善待於他。

管寧見到曹植,果然很是開心,但對李晟等人卻極爲無理,正眼都不肯看上一眼,李晟知他大儒脾氣,卻也不放在心下,向他施禮罷,將一切說清,說自己算不得學者,不配入芒潔谷,當下施禮分別。

關索有些生氣:“這個管寧,對我們居然是這付樣子,陛下花那麼多明珠買地來送給他,就算不說遠來是客,可咱們也算得地方,進谷又能如何?”

李晟笑道:“他是前輩高人,自然是這個樣子。”

牽弘也道:“是啊,這位老先生,魏帝親自下旨徵召多少次,要封他爲太中大夫,後來要封他爲太尉,他都不肯。對了,你們有沒有聽說過他的牀啊。他常坐一木榻之上(也就是跪着),歷時積五十多年未嘗箕踞(其實這纔是坐着),榻上靠近膝蓋的地方都穿透了。他老先生對百姓比對官員好,對文字又比對人好,肯拿白眼看咱們這些軍人,就算是給咱們面子了。”

三人皆笑。

雖然曹植不可收買,但曹植身邊地人卻不一定不可收買,李晟等人在分兵時,把曹植的真正親信還是留了三個,又悄悄留了曹植的印信。曹植逃出生天,哪裡還會在乎什麼印信,根本就沒有放在心上,自然也想不到,他們會用他的名聲去禍害曹魏去,眼下幾人一齊同到襄平城,拜望遼東太守公了恭。公孫恭是故遼東太守公孫度之子,公孫康之弟。建安十二年,曹操追袁尚,未到遼東,公孫康斬袁尚首級獻操,操封康爲襄平侯;後公孫康病死,遺有二子;長子公孫晃,次子公孫淵(其實是私生子),皆幼;康弟公孫恭繼職。曹丕時封恭爲車騎將軍,襄平侯。

公孫恭自來體弱多病,但聽說季漢使者前來,卻還是親自接見,笑道:“真巧,眼下季漢還有幾位使者也在。”說話間,旁邊一人青衫飄飄,走了出來。

李晟一愣,叫道:“大哥。”正是李昴。

。。。。。。。

與李昴一起回到下久,幾個人重新見禮。眼下李昴是正牌的中郎將,御封的鐵騎王,論官位自然遠在諸人之上,但他自歸漢後,就不再如原來那樣距人千里,反變得十分隨和,簡單的問了一下幾人路上情況,又問及曹植的情況。聽幾人說起管寧的樣子,不由笑起來:“這位老先生是真正的智者,看透天下,了悟玄機,不是我等風夫俗子可比。”

李晟聽李晟話中有話,不由問道:“大哥,你這是什麼意思?”

李昴道:“他早在數年前就看出地問題,你們才發現麼?這遼東,要亂了。”

幾個人不由大驚,齊問道:“爲什麼?”

第64章 巨星隕落第60章 北疆 荊州 潼關 河東第50章 藏匿第3章 第一次轉折第50章 意外收穫第百零一章 歸來第42章 關平逞威第86章 龜陣與火攻第14章 初定關東第78章 “關公”顯靈第33章 遼東第14章 初定關東第60章 刺客第62章 劉曄回家第59章 大漠雙姝第64章 五泉山上第百一五章 七星在天第80章 突來疫病第97章 真相敗漏第21章 長安夜第76章 鳳翼初展第47章 好多奸細第百零六章 蠻人第48章 應對之策第79章 垂釣第37章 遺折第100章 天下歸一第100章 天下歸一第50章 意外收穫第十九章第百零九章 驚變第百一十章 馬忠第19章 讓漢中第85章 逆擊第49章 誘餌第19章 讓漢中第79章 垂釣第14章 初定關東第28章 墳墓第55章 吳魏勾結第39章 內亂第91章 東吳內鬥第100章 相見第23章 孫權稱帝第33章 錦馬超第38章 鬥將第39章 鏖兵漢虎第82章 第八十三章第10章 我要伴讀第64章 杜摯和毋丘儉第11章 公子“成名”第50章 意外收穫第68章 司馬再變第15章 御史冷麪侍中終入獄 丞相賢良廖立感衷情第40章 雛虎第80章 舉國動員的曹魏第48章 星隕第99章 條件第17章 舉士第18章 陽平關之戰第53章 狐狸家族第20章 軍校風雲第70章 危機早伏第百零六章 蠻人第42章 關平逞威第7章 白衣陸遜第85章 兵出徐州第67章 王濬大婚第64章 五泉山上第79章 大婚之日的戰書第35章 野戰第77章 青州之戰第36章 王雄的刺客第93章 王碰王第21章 惱人的六月第37章 破圍第23章 銘誓第24章 漠北兵鋒第15章 父債子還第15章 父債子還第67章 王濬大婚第12章 破城第90章 風起長安第77章 爲將之道第85章 兵出徐州第72章 將計就計第63章 親赴河東第100章 天下歸一第10章 攻城第38章 鬥將第59章 白帝之戰第56章 李昂,初次相見第51章 許儀逞雄第70章 危機早伏第6章 嚴督查李嚴彈諸葛 學治軍關鳳亂未央第80章 長城之戰第70章 初生的季漢第6章 淯水狂瀾第93章 王碰王第63章 血濺黃河
第64章 巨星隕落第60章 北疆 荊州 潼關 河東第50章 藏匿第3章 第一次轉折第50章 意外收穫第百零一章 歸來第42章 關平逞威第86章 龜陣與火攻第14章 初定關東第78章 “關公”顯靈第33章 遼東第14章 初定關東第60章 刺客第62章 劉曄回家第59章 大漠雙姝第64章 五泉山上第百一五章 七星在天第80章 突來疫病第97章 真相敗漏第21章 長安夜第76章 鳳翼初展第47章 好多奸細第百零六章 蠻人第48章 應對之策第79章 垂釣第37章 遺折第100章 天下歸一第100章 天下歸一第50章 意外收穫第十九章第百零九章 驚變第百一十章 馬忠第19章 讓漢中第85章 逆擊第49章 誘餌第19章 讓漢中第79章 垂釣第14章 初定關東第28章 墳墓第55章 吳魏勾結第39章 內亂第91章 東吳內鬥第100章 相見第23章 孫權稱帝第33章 錦馬超第38章 鬥將第39章 鏖兵漢虎第82章 第八十三章第10章 我要伴讀第64章 杜摯和毋丘儉第11章 公子“成名”第50章 意外收穫第68章 司馬再變第15章 御史冷麪侍中終入獄 丞相賢良廖立感衷情第40章 雛虎第80章 舉國動員的曹魏第48章 星隕第99章 條件第17章 舉士第18章 陽平關之戰第53章 狐狸家族第20章 軍校風雲第70章 危機早伏第百零六章 蠻人第42章 關平逞威第7章 白衣陸遜第85章 兵出徐州第67章 王濬大婚第64章 五泉山上第79章 大婚之日的戰書第35章 野戰第77章 青州之戰第36章 王雄的刺客第93章 王碰王第21章 惱人的六月第37章 破圍第23章 銘誓第24章 漠北兵鋒第15章 父債子還第15章 父債子還第67章 王濬大婚第12章 破城第90章 風起長安第77章 爲將之道第85章 兵出徐州第72章 將計就計第63章 親赴河東第100章 天下歸一第10章 攻城第38章 鬥將第59章 白帝之戰第56章 李昂,初次相見第51章 許儀逞雄第70章 危機早伏第6章 嚴督查李嚴彈諸葛 學治軍關鳳亂未央第80章 長城之戰第70章 初生的季漢第6章 淯水狂瀾第93章 王碰王第63章 血濺黃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