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八十一章 六部主官

吳王劉奇東進壽春之事,被荊州士林知曉後,出城之際,城內城外,幾乎人山人海。

“叔鸞,這六部之事,主公可與汝有所交代,會徵召哪些臣子入秣陵?”臨行前,虞翻跟在戴良身側,旁敲側擊地問詢了許久,戴良一直掖着藏着,眼見着快要出城門,他麪皮微微抽搐,終究是問出此言。

“莫非別駕有意回六部任職?”

“吳王治吳中四郡封地,六部則治江東五州之地,吾自然是想回秣陵。”

“未曾想別駕亦是這般看好新政。”戴良笑了笑,靠近一步虞翻,“不知別駕意欲哪一部任職?”

“自是那禮部尚書之職。”

聞言,戴良滿臉苦澀,“別駕,汝這可是爲難吾矣。”

“這兩日莫非叔鸞已得各地傳書?”虞翻聞言一驚,“亦或是主公早有屬意人選,可吾聽聞此事主公已全權交由叔鸞呈報,這……”

“別駕莫憂,以汝吾往日交情,良自當爲汝酌情考慮,只是這吏部乃六部之首,掌管吾江東五州之地官員任命,亦掌管春闈科考,禮部尚書,位高權重,公怕是爭不得。”

虞翻聞言面色一白,“那該如何是好?”

“公若當真要入六部,何不改任侍郎。”神神秘秘地留下一句話,戴良便策馬前行,朝他揮了揮手,跟着車馬出了城門。

“侍郎?莫非那史部尚書乃是方山書院三位山長不成?”虞翻得知昔日劉繇老臣孫邵、是儀都已於吳王府任職,早已是鬆了一口氣,未曾想這吏部尚書之位,竟是引得衆人爭搶。

不僅是他,但凡是江東士族出身的官吏,上到州郡主官,只怕對着吏部尚書都有幾分興趣。

出城東進,行了十日,每一日戴良手中的書信都會堆積厚厚一疊,大多都是來自吳中各地的書信,每一份書信上的署名更是讓他眼皮微微一跳,幾乎每人都不好去得罪。

“兵部尚書,如今各位將軍都在外統軍征戰,這兵部尚書倒是可以遙領,若論江東軍中,以功勳、從龍資歷論起,當是子義將軍。”戴良坐在顛簸的馬車內,提筆在兵部尚書一欄寫下“太史慈”之名。

“左侍郎可由吳憲、朱桓二位將軍中一人任之,此外這右侍郎,須得是吳中四郡之勇將,否則,前二者皆在外統軍征戰,怕是無人於秣陵理政。”

只是,戴良幾乎絞盡腦汁也想不出這右侍郎該落到何人頭上。

“戶部尚書可由張昭代之,左右侍郎皆可從一郡太守調遣。”

“禮部當爲長者代之,或許喬國老當是不二人選,再請一些下野之大賢擔任左右侍郎即可。”

“刑部當明正典刑,須得剛正不阿之士任之,興許毛孝先可任刑部尚書。”

“工部尚書可由君上族兄劉曄任之,左右侍郎則從秣陵工匠坊中挑選即可,至於次之的主事,更是有不少人選。”

次日,戴良小心翼翼地將各部主事的名冊也整理出來後,呈送到劉奇的馬車之內。

不多時,劉奇便命人將他招來。

兩人同乘一車,劉奇看着窗外的景緻,一邊朝着帶戴良說道:“汝挑選之人,皆爲吾江東骨幹,甚好。”

戴良微微擡手,“不敢得主公讚譽,吾只是將各地呈送來的各位重臣自薦之書翻看之後,一一列選爾。”

劉奇深深地看了他一眼,“汝深得吾心。”

這一次,戴良沒敢回話。

“叔鸞啊,這六部尚書日後當於吳王府偏殿理事。”

“喏。”

“此外,除六部尚書之外,吾欲命步騭、徐庶在淮北之戰後,亦回秣陵任職,官位可補於六部之上,與孫邵、是儀、可議吾江東大事。”

“主公,倘若調步刺史回秣陵,那荊州交與何人?”

“呂蒙雖年少,亦可代司馬與刺史之職。”

戴良欲言又止,那呂蒙未過二十之齡便已官任一州司馬,統帥七萬北伐大軍,若是再將荊州任免生殺大權的刺史之位交與他,只怕不太好。

“既然汝有異議,那便再命桓階爲荊州刺史,汝以爲如何?”

“主公,桓階乃長沙士族,只怕……”

“只怕他有偏袒家族之嫌?”劉奇輕笑一聲,“那便讓張紘任荊州刺史,如何?”

“此人甚好。”

“那淮北、淮南之事,汝以爲,孤當交與何人?”

戴良思忖片刻,“倘若淮北息戰,怕是蜀中征討南蠻之戰亦是捷報回傳,主公或可命蒯越或諸葛亮二人爲揚州司馬,鎮守淮南、淮北之地爾。”

“叔鸞,以汝這擢拔人才之賢明,當留任吏部矣。”

“承蒙主公錯愛,吾仍是願追隨主公左右,在這吳王府任職。”戴良可不傻,取了吏部雖然看似風光,這江東之下五州的大小官吏和那些通過州試成爲孝廉的士子們,都會對他使命巴結。

可一旦吳王劉奇能橫掃天下,匡扶漢室,興大業於江東,他便是這吳王府的從龍老臣,到時孫邵、是儀、徐庶、步騭等人可爲三公之選,他再如何亦可入九卿之列爾。

“此份名冊暫時留中不發,待淮北戰後再議。”

“主公是想見一見那陳公臺後再議罷。”

劉奇輕笑一聲,“孤這心思,卻都瞞不過卿。”

“主公吶,汝可繼續以陳宮爲將否?”

“張遼、臧霸、高順三將,足以鎮守徐州各郡。”

戴良面色如常,“可若陳公臺尚在,此三將於其麾下,當猶如臂使,歷年征戰,亦連戰連勝,爲吾軍收復不少徐州郡縣。”

“且讓他自行抉擇罷,孤非小肚雞腸之輩,他陳公臺統帥徐州有功,此番徐州上下不欲撤軍,有守土之責,有大將之勇,知敗軍之恥,孤何嘗不知他們心中所想。”

“孤下令撤回陳宮,一來可迷惑曹操袁譚,二來則可讓陳公臺自行抉擇,是否入秣陵出任六部之一。”

言及此處,劉奇突然攤開面前長案的一張紙,身側戴良立即爲他磨墨。

“封國詔令既已傳達江東,日後這秣陵之名亦可改一改。”

“喚作何名?”

劉奇目光悠長,提筆寫下二字。

戴良定睛看去,卻是“建業”之字爾。

第一百三十六章 吾要這壽春有何用?第兩百一十九章 張羨據荊南第一百八十九章 五千戰一萬第兩百八十八章 李嚴獻計第兩百一十八章 毛太守,有禮了第三百九十一章 見曹卸甲第四十五章 錢唐長闞澤第兩百一十一章 忍痛,還是割愛第四百四十一章 拆牆巷戰第四百三十三章 雨夜,山路難行第兩百六十六章 考場如官場第十九章 半渡而擊第八十二章 點將臺第五百零四章 趙雲釋劉第四百七十七章 孟德訓子第一百零三章 陳登定計!呂劉之盟第五百三十七章 雨天不射第三百章 隆中臥龍矣第三百九十八章 百獸破陣第兩百一十八章 毛太守,有禮了第三百九十二章 丞相爲何不救?第三百五十九章 陸遜初戰第一百八十四章 水師退夏侯第兩百三十三章 劉表遞戰表第三百二十三章 寧可錯殺,不容姑息第三百八十四章 陳宮論戰第八十八章 歙縣之戰(上)第五百二十一章 曹操:扶我起來第四百五十九章 天下熙熙皆爲利來第兩百五十八章 問罪堂前第一百一十五章 望風而降第一百二十七章 周瑜揮淚舍朱治第四百二十六章 驛卒張任第五百五十五章 涿縣之戰(三)第一百二十九章 歷史的會晤第四百五十一章 八陣圖第三百八十四章 陳宮論戰第四百二十三章 三面包圍成都第八十八章 歙縣之戰(上)第一百一十六章 連環計第兩百四十章 水鬼探江第三十五章 小霸王渡江第三百八十四章 陳宮論戰第一百六十八章 淮北之戰——行船,行女第九十章 歙縣之戰(下)第二十七章 鄱陽宗帥第兩百七十九章 千軍辟易第五十八章 淮陰步氏第一百五十五章 周瑜:金蟬脫殼第三百八十八章 連環陷馬坑第兩百九十九章 麋子仲僕從何人?第五百二十二章 曹操死了?第四百零三章 開疆拓土者,賞金封侯第九十八章 江東盡縞素第五百六十三章 曹丕的絕筆書第兩百七十二章 大喬如露,小喬如水第兩百六十七章 審卷第五百五十章 願請老曹爲相第十章 捷報連傳第九十四章 車船入江第五百三十章 蹋頓反叛第二十二章 吳郡一統第四百四十一章 拆牆巷戰第兩百六十八章 迴歸秣陵第兩百零五章 杜氏第五百三十五章 時不待朕第三百零三章 蒯子柔,請吧第三百四十九章 嚴顏第二十三章 鄱陽水賊第兩百四十五章 火燒赤壁第兩百六十二章 士燮質子第三百一十四章 準備撤軍第五百五十三章 涿縣之戰(一)第四百四十一章 拆牆巷戰第三百五十三章 迎天子否?第四百六十三章 五年革新第四百零八章 望風而降第兩百零六章 湖蟹第四百七十七章 孟德訓子第三百四十七章 捐糧授爵第兩百八十二章 劉曄說玄德第五百四十四章 馬忠:我是撿漏王第一百零八章 徐庶VS劉曄第三百九十七章 進退張弛第四百三十八章 誰爲刀俎?第四百零一章 馬忠:小老弟,沒想到吧第五百二十八章 明曹暗劉第一百八十九章 五千戰一萬第五十一章 慘烈的戰後第五百四十二章 是故,孫權還活着第三百九十三章 袁本初遲暮之心第二十六章 鄱陽第三百二十三章 寧可錯殺,不容姑息第一百五十七章 曹使入廣陵第二十四章 武將四境第四百一十五章 無當飛軍第四百五十七章 火爆場面第五百一十二章 破兩關,呂蒙獻策第五十章 夜襲衝營,太史慈趕到第三百六十八章 司祿校尉從事弘諮
第一百三十六章 吾要這壽春有何用?第兩百一十九章 張羨據荊南第一百八十九章 五千戰一萬第兩百八十八章 李嚴獻計第兩百一十八章 毛太守,有禮了第三百九十一章 見曹卸甲第四十五章 錢唐長闞澤第兩百一十一章 忍痛,還是割愛第四百四十一章 拆牆巷戰第四百三十三章 雨夜,山路難行第兩百六十六章 考場如官場第十九章 半渡而擊第八十二章 點將臺第五百零四章 趙雲釋劉第四百七十七章 孟德訓子第一百零三章 陳登定計!呂劉之盟第五百三十七章 雨天不射第三百章 隆中臥龍矣第三百九十八章 百獸破陣第兩百一十八章 毛太守,有禮了第三百九十二章 丞相爲何不救?第三百五十九章 陸遜初戰第一百八十四章 水師退夏侯第兩百三十三章 劉表遞戰表第三百二十三章 寧可錯殺,不容姑息第三百八十四章 陳宮論戰第八十八章 歙縣之戰(上)第五百二十一章 曹操:扶我起來第四百五十九章 天下熙熙皆爲利來第兩百五十八章 問罪堂前第一百一十五章 望風而降第一百二十七章 周瑜揮淚舍朱治第四百二十六章 驛卒張任第五百五十五章 涿縣之戰(三)第一百二十九章 歷史的會晤第四百五十一章 八陣圖第三百八十四章 陳宮論戰第四百二十三章 三面包圍成都第八十八章 歙縣之戰(上)第一百一十六章 連環計第兩百四十章 水鬼探江第三十五章 小霸王渡江第三百八十四章 陳宮論戰第一百六十八章 淮北之戰——行船,行女第九十章 歙縣之戰(下)第二十七章 鄱陽宗帥第兩百七十九章 千軍辟易第五十八章 淮陰步氏第一百五十五章 周瑜:金蟬脫殼第三百八十八章 連環陷馬坑第兩百九十九章 麋子仲僕從何人?第五百二十二章 曹操死了?第四百零三章 開疆拓土者,賞金封侯第九十八章 江東盡縞素第五百六十三章 曹丕的絕筆書第兩百七十二章 大喬如露,小喬如水第兩百六十七章 審卷第五百五十章 願請老曹爲相第十章 捷報連傳第九十四章 車船入江第五百三十章 蹋頓反叛第二十二章 吳郡一統第四百四十一章 拆牆巷戰第兩百六十八章 迴歸秣陵第兩百零五章 杜氏第五百三十五章 時不待朕第三百零三章 蒯子柔,請吧第三百四十九章 嚴顏第二十三章 鄱陽水賊第兩百四十五章 火燒赤壁第兩百六十二章 士燮質子第三百一十四章 準備撤軍第五百五十三章 涿縣之戰(一)第四百四十一章 拆牆巷戰第三百五十三章 迎天子否?第四百六十三章 五年革新第四百零八章 望風而降第兩百零六章 湖蟹第四百七十七章 孟德訓子第三百四十七章 捐糧授爵第兩百八十二章 劉曄說玄德第五百四十四章 馬忠:我是撿漏王第一百零八章 徐庶VS劉曄第三百九十七章 進退張弛第四百三十八章 誰爲刀俎?第四百零一章 馬忠:小老弟,沒想到吧第五百二十八章 明曹暗劉第一百八十九章 五千戰一萬第五十一章 慘烈的戰後第五百四十二章 是故,孫權還活着第三百九十三章 袁本初遲暮之心第二十六章 鄱陽第三百二十三章 寧可錯殺,不容姑息第一百五十七章 曹使入廣陵第二十四章 武將四境第四百一十五章 無當飛軍第四百五十七章 火爆場面第五百一十二章 破兩關,呂蒙獻策第五十章 夜襲衝營,太史慈趕到第三百六十八章 司祿校尉從事弘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