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杉輝虎不是一般人,對於身邊強盛的鄰居怎麼會沒有研究呢?特別是上回他率領一萬大軍與武田正信一萬大軍正面交戰,各自損失近千兵馬,這讓上杉輝虎對武田正信提到了對等的地位。
爲此上杉輝虎讓直江景綱派出大量忍者查探越中,同時他也對武田正信以往的戰績進行研究。
他發現武田正信雖然遭遇了好幾次圍攻,但是有一些共同點,那就是那些聯合進攻的都沒有一起集結兵力,反而分兵進攻,這就讓武田正信各個擊破了。
從武田正信進入越中與神保長職和椎名康胤,到能登加賀聯軍都是如此,所以對於這次武田晴信的行動,上杉輝虎覺得成功率極高。
而他答應武田晴信進攻越中,也是爲了壓制武田正信,現在的武田正信已經七十餘萬石領地,已經算得上是一流大名了。
以前他不搭理武田晴信,與武田正信聯盟,那是他看到武田正信對足利將軍十分忠心,而且那時候武田正信實力也不強,所以他對武田正信放鬆了警惕。
上杉輝虎決定秘密起兵也是打探了越中的消息最初的決定,他發現武田正信只是在鬆倉城駐紮重兵,但是越後越中交接的大片區域只有一些軍砦駐紮着少量的兵馬,用來當警戒用的。
這說明武田正信也不確定上杉輝虎的態度,只能在鬆倉城駐紮兵馬,策應東越中。
三月份,局勢越來越緊張了,各地使番來往頻繁,他們正在商議出兵的時間,畢竟他們不像武田正信兵農分離。
武田正信在武興城舉行誓師大會,其中常備足輕一萬人,預備役足輕五千人,總計一萬五千大軍出征,同時也招募了陣夫三千人運輸糧草。
他可不想等武田晴信聯繫好了大軍再行動,現在他要先出兵打垮加賀,去除一敵,加賀兵敗後,他只要死守地勢險峻的飛驒,遠藤家和武田晴信就進不了越中,那麼只要堅持到莊稼成熟,遠藤家和武田晴信就得退兵。
這次出兵極快,不到十天武田正信就帶着兵馬抵達能登,他所在的龍之風城處於能登、加賀和越中三國交界之地。
修整一天後,武田正信就率軍進入加賀國的加賀郡,首當其衝的就是高鬆城,高鬆城城主是加賀國人衆高鬆井綱。
由於這個時代長期的戰爭規則,農忙的時候大家都忙着耕種,沒人會出徵打仗,高鬆井綱也就放鬆了警惕,不過他也知道,本願寺的顯如法師將會在農閒的時候出兵攻打越中。
對於這樣的消息,高鬆井綱有些頭疼,加賀這幾年兩次進攻越中,第一次老慘了,他家中一族弟就喪命了,沒回來。第二次進攻,他就參與了攻城,差點被射殺,現在他的腿在陰雨天就痛。
所以他這次就不想去了,他總覺得去越中打仗肯定凶多吉少。
高鬆井綱杵着柺杖,走在田埂上看着農民耕種,嘆了一口氣,身邊的武士緊跟着高鬆井綱,深怕他摔倒。
一片祥和的景色很快就被打破了。
“敵襲!敵人來了!”一名足輕十分狼狽的跑着,手中的武器已經沒了,斗笠也不見了,身上全是泥土。
高鬆井綱沒聽到足輕喊什麼,但是看到那慌張的足輕,他的心底裡已經有不祥的預感了。
足輕看到了杵着柺杖的高鬆井綱,他連滾帶跑爬到了高鬆井綱面前說道:“城主大人,大事不好了,三裡外出現了武田軍!”
“納尼?”高鬆井綱嚇得差點摔倒,被身後的武士扶住後,丟開了手中的柺杖,撲到足輕身上,扯着他的衣領:“看清楚了嗎?!”
“看清楚了!城主大人,漫山遍野都是武田軍的旗幟,至少兩千人!”足輕哭道。
Www ★тt kдn ★¢Ο
高鬆井綱鬆開了足輕的衣領,嘆了一口氣:“完了,高鬆家完了,這是越中守大軍來了。”
武士扶住高鬆井綱,說道:“主公,不用灰心,我們還可以籠城固守,等待援軍。”
在高鬆城後就是朝日城,右邊還有弘顧寺城,之後還有鬆根城,光德寺城和津幡城。
雖說是城,但其實都只是一個小型城寨,根本就經不起上萬大軍的進攻。
高鬆井綱當機立斷說道:“趕緊跑回去告訴居館裡的人,收拾東西準備撤退,我們扛不住的。”說完這句話,他就癱軟在地。
武士想去扶起高鬆井綱,卻被高鬆井綱推開,他大喝一聲,催促武士離去。武士鞠躬後就快速跑回高鬆城。
武士跑進城內大喊道:“敵襲,武田軍來了!”
“唰唰唰……”
數道房門打開,高鬆家的一門衆和譜代家臣紛紛穿上鎧甲帶上武器往城主居館跑去。
進去之後,高鬆井綱的兒子高鬆瀨綱也是一身甲具,坐在主位上。
高鬆瀨綱說道:“父親大人的意思是,高鬆城守不住,只能儘早撤退,敵軍前軍就在三裡之外了。”
高鬆家譜代家臣竹下義方問道:“來犯之敵是武田軍?前軍多少人,領將是誰?”
武士說道:“來犯之敵確實是武田軍,人數兩千左右,不知敵將是誰,偵番沒有看清家紋。”
住下義方冷吸一口氣:“就是前軍就有兩千人,那武田軍的主力至少也有近萬人,主公何不直接投降?”
高鬆瀨綱搖頭道:“不行,武田正信或許只是乘着農忙時突然襲擊打垮我們,之後就無法跟隨甲府進攻越中了,所以武田正信不會在加賀呆太久。”
隨後高鬆家撤離了高鬆城,他們來不及召集農兵,只有幾名家臣帶着幾十個足輕陪同家眷撤往朝日城。
武田軍的前軍將領是山本一雄,他因戰功升任部將。他帶領兩千兵勢抵達高鬆城的時候,只有少許農民還在耕種田地。
山本一雄沒有對他們動粗,武田正信在進入加賀國的時候就告誡全軍,不能對加賀的農民做出什麼過分的事情。誰引起民怒,就用誰的性命去道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