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學資料(二)

三、王灣

(二)詩歌

王灣詩今存十首,多酬贈之作。灣處初盛唐之交,新舊詩風的轉變,猶如其名作《次北固山下》中的佳句所描寫的“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

四、王之渙

(二)詩歌,王詩今存僅六首,狀景高遠,抒情慷慨,寓理蘊藉。

第二節 孟浩然、王維等山水田園詩人

一、孟浩然

(二)詩歌內容

1.山水田園詩

孟浩然的山水詩多爲行旅見聞,移步換形,異於王維的靜坐觀照。《過故人莊》《晚泊潯陽望廬山》《宿建德江》

2.牢騷詩

孟浩然的詩頗多不遇之憤和戀闕之情。《臨洞庭湖贈張丞相》《歲暮歸南山》

3.別情詩

孟浩然贈別懷友詩情真意摯,多上乘之作。

4.隱逸詩

孟浩然仕途受挫後,常與僧道往還,涉山水,樂隱逸。

(三)藝術特徵

1.擅長五言,清淡幽雅

2.境清入畫,趣多禪悅

二、王維

(二)思想

王維早年有儒家用時濟世的思想。

王維受家庭影響,早年即奉佛,晚年失節事敵後,更潛心禪理,隨緣任運。

(三)詩歌

1.內容

(1)山水田園詩

王維厭惡官場,在山水田園中尋找慰藉。筆下山水,多幽美之景,饒閒適之趣。《山居秋暝》《渭川田家》《鳥鳴澗》《鹿柴》《竹裡館》

(2)邊塞詩

王維的邊塞詩作在描寫征戰畋獵和邊塞風光中抒懷寓志,雄勁豪爽,多前期之作。《從軍行》 《燕支行》《老將行》《使至塞上》《觀獵》

(3)幽憤詩。或直抒胸臆,或詠史寓意,多用對比,寄寓他對人生仕途不平的憤慨,揭露權貴奢華跋扈。多爲前期之作。《西施詠》《隴頭吟》

(4)離別詩

在問答勸慰中抒情寄意,真摯動人。多爲五絕。《相思》《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送元二使安西》

2.藝術特點

(1)詩中有畫

王維詩書畫樂兼擅。他的山水田園詩成爲有聲有色、動靜結合的有聲畫

(2)詩中參禪

(3)追求自然美

(4)衆體皆工

(四)王孟比較

王詩渾厚高華精警,孟詩自然疏淡樸素。

王衆體兼擅,題材較廣;孟專精五言,內容較單薄。

王“詩中有畫”,孟純詩人氣質。

三、儲光羲

(二)詩歌內容

1.田園詩,代表作爲《田家雜興》八首。

2.離別詩

3.民生詩,久爲縣令,部分詩反映民生疾苦,憂念時事,爲王孟詩中所無。

(三)藝術特徵

儲光羲田園詩多寫農民,鄉土氣濃;王詩多寫隱士文人情雅。儲詩淡古直樸,與王詩的高華精麗有別,有孟詩的疏淡,而深遠不及。擅長五言古詩。

四、祖詠

(二)詩歌

1.山水詩,《終南望餘雪》

2.述志詩,《望薊門》

五、常建

(二)詩歌內容

1.邊塞 2.山水

(三)藝術特徵

清冷幽僻蕭森,風格有別於王孟而開啓了中晚唐詩的意境和格調。

第三節 高適、岑參等邊塞詩人

初唐邊患不斷,故多邊塞詩。以太宗君臣爲主體,作者有四五十人,作品近百篇,爲盛唐邊塞詩派奠定基礎。多沿用樂府舊題,沒有以邊塞詩名世的作家,也沒有形成流派。

盛唐出現了以高適、岑參、王昌齡、李頎等爲代表的邊塞詩派。他們大多有較長的入幕從軍的邊疆生活經歷,喜歡採用七言歌行和絕句的體裁,表達時代的精神和社會心理,反映邊疆戰爭及其所涉及的種種現實,具有寶貴的認識價值和史料價值。他們把梗概多氣的建安風骨和哀怨濃麗的齊樑筆調熔鑄在邊塞詩中,具有極高的美學價值。

一、高適

(二)詩歌內容

1.表現邊塞生活

(1)立功志向 抒發的報國立功的志向,有時代特色。其中不免有利祿富貴、榮親耀祖等庸俗思想。

(2)軍中矛盾 軍中苦樂不均等現象。

(3)和平願望 譴責窮兵黷武,表達人民和平願望。

(4)邊塞風光 描繪薊北、河西風光及少數民族習俗,真切動人。

2.反映社會民生

高適早期長年不遇,久居下僚,對社會民生有所體察,較早揭示了盛世中的時弊。

後期高適看到安史叛亂給人民帶來的巨大災難,憤怒譴責散兵敗卒的劫掠匪行

3.宣泄失路怨憤

宣泄了他長期不遇的怨憤,揭露權豪忌才和世態炎涼。

(三)藝術特色

1.沉雄悲壯

2.質直渾樸

3.體兼古近,尤工七古

二、岑參

(二)詩歌內容

1.邊塞生活《走馬川行》、《輪臺歌》、《白雪歌》爲其代表作。

(1)西域風光,飛雪風沙、火山熱海在岑參筆下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和動人的藝術魅力。

(2)西域風俗,少數民族能歌善舞,岑參詩不着力於摹聲狀姿,而多結合邊地風光,渲染樂舞的優美旋律,動人舞姿。還表現胡漢的融合。

(3)立功的雄心,刻骨的鄉思,岑參詩有立功的雄心,志壯氣豪;也有刻骨的鄉思,深摯悽惻。

2.社會民生

(三)藝術特徵

1.奇麗峻峭

2.擅長七古

(四)高岑比較

高岑都久居下僚,高對民生疾苦更爲了解;

兩人都有長期邊塞生活經歷,但高赴薊門、河西,岑至安西、北庭,所反映的邊塞風貌不同;

兩人晚年均入蜀;

藝術上都受建安文學的影響,悲壯遒勁是他們邊塞詩的共同特點,但高詩沉雄勁健,岑詩奇逸俊麗;

高尚質直,岑多比興。

三、王昌齡

(二)詩歌內容

1.邊塞詩

王昌齡邊塞詩不慼慼於邊塞的苦寒,多表現克敵制勝的英雄主義。

揭露朝廷窮兵黷武,將非其人,同情士卒。

2.婦女詩

宮怨詩描寫禁閉深宮的宮女被玩弄、遭遺棄的悲慘遭遇,蘊藉含蓄地表達出她們悲苦無告的怨恨。

3.贈別詩

王昌齡贈別詩構思婉曲,或借物寓情,或寓情於景,原是惜別,偏示慰別,化遠爲近,視二鄉爲一鄉,情味雋永。

(三)藝術特點

王昌齡詩思清緒密,意幽情深。所長七絕,含蓄雋永,可與李白頡頏,人稱“七絕聖手”。

四、李頎

(二)詩歌內容

1.邊塞詩

李頎邊塞詩不多,喜用樂府古題,表現怨恨不平之情,風格悲壯蒼涼,不同於初盛唐邊塞詩建功立業的題旨和雄渾勁健的風格,而更近於中晚唐邊塞詩。

2.贈別詩

李頎善用人物速寫素描的手法,生動扼要地勾勒出人物外貌、經歷、性格的特徵,在盛唐贈別詩中別具一格。

3.音樂詩

李頎不僅音樂審美能力強,而且善於想象音樂所表現的環境氣氛,表現聽覺的藝術感受,溝通視覺與聽覺、演員與聽衆的心情。詩中描摹細膩生動,妙喻迭出,反映唐代中西音樂交流的成果。代表作有《聽安萬善吹觱篥歌》、《聽董大彈胡笳聲》等。

(三)藝術特色

1.古體

李頎五七言古體卓然成家。七古尤蒼勁沉雄,近於高適。

2.近體

李頎長於七律,他與王維、高適、岑參一起,將初唐七律傳統的應制題材擴大到登臨、贈別、詠物等,風格清煉流利。

五、崔顥

(二)詩歌

1.邊塞詩

崔顥的邊塞詩有報國赴難、邊關鄉思、息戰和平等內容,風骨凜然,唱嘆有情,近似鮑照。

2.婦女詩

崔顥的宮怨詩,表現宮女的哀怨深曲細膩。

崔顥學習南朝民歌,表達婦女思想感情,真率自然。代表作有《長干曲》四首。

3.行旅詩

崔顥的登臨行旅詩意境壯闊,氣勢渾厚。名作《黃鶴樓》以歌行入律,反映歌行、七律的相互影響。

崔顥的《江畔老人愁》和《邯鄲宮人怨》,以七言歌行敘事紀傳抒情,平易流暢,上承盧駱,下啓元白長慶體。

六、王翰

(二)詩歌

王翰詩今存十四首。其中《涼州詞》二首及《飲馬長城窟行》爲邊塞詩。

第五章 李白

第二節 李白的思想

一、儒家思想

儒家用世濟時思想影響下,李白有強烈的建功立業的抱負,但染上了鮮明的縱橫家色彩。

儒家大同理想也摻雜了不少道家無爲而治的成分。

尊孔,又對孔子加以嘲諷。

受儒家思想影響,但絕不醇正。

二、道教及道家思想

服食煉丹、學道求仙幾乎貫穿李白的一生,並曾受道籙成爲道教徒。一生的重要交遊有不少是道徒。道教傳說中的神仙,也經常出現在他的詩中。

李白不屑科舉,以學道求仙爲養譽待時、建功立業的手段。道家崇尚自然,返樸歸真的思想也符合他熱愛自然、嚮往自由的性格。仕途失意後,學道求仙也是其傲世自高、鄙棄官場、排遣憤懣的方式。

道家思想對李白狂放不羈、蔑視封建等級制度、傲視權貴的性格和追求個性自由解放、憤世嫉俗、否定榮華富貴的精神有着重要的影響。當然,其遁世頹放、一死生、齊萬物,和光同塵思想也源於道家。

三、俠義及縱橫家思想

李白早期的重然諾、仗義疏財到後來的豪放不羈、抗爭叛逆精神都可看作戰國俠義精神在他身上的深化。李白的自信自負和干謁、養譽等做法,都有深厚的縱橫家色彩。李白仰慕的對象,也大多是縱橫者流。

李白功成身退的理想,是他濟時用世,建功立業,實現自我價值的同時,用以保持自己獨立的人格,不隨俗俯仰而能全身遠禍的手段。

四、佛教思想

李白也涉獵佛典,與僧徒有酬唱,但佛教對他的影響遠不及上述幾家。

第三節 李白詩歌的內容

一、謳歌理想、表現自我

二、抗爭命運,宣泄憤恨

三、揭露窳(yu3)政,鍼砭時弊

四、反映民衆生活

五、塑造婦女形象

六、歌頌祖國山河

第四節 李白詩歌的藝術特徵

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總體風格是豪放飄逸。“詩仙”。

一、崇尚詩騷、追求自然的文學思想

崇尚詩騷,鄙薄齊樑

崇尚自然,反對雕琢

二、豪放飄逸的總體風格特徵

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迥落天外的想象

新鮮生動的比喻擬人

大膽真實的誇張

跌宕開闔的結構

清新自然的語言

三、各有千秋的不同體裁特徵

(一)樂府歌行雄奇奔放

(二)絕句清新俊逸

(三)律詩一氣呵成

第五節 李白的散文和詞

一、散文

李白的散文,內容以表現求薦之望、友朋之情、不遇之憤、出世之想居多,文體則以賦、書、序、贊、銘爲主,行文駢散兼有。受莊子散文、縱橫家言論、西漢辭賦和六朝駢文的影響,李白的散文清雄奔放,有類其詩。

《春夜宴從弟桃李園序》《與韓荊州書》《上安州裴長史書》

二、詞

今傳李白詞,有《菩薩蠻》(平林漠漠煙如織)和《憶秦娥》(簫聲咽)、《清平調》三首等,被尊爲“百代詞曲之祖”。

而這兩首詞是否系李白所作,千年聚訟。

第六節 李白的文學淵源及影響

一、文學淵源

李白從前輩作家的優秀遺產及民間文學的精華中汲取豐富的營養。莊、騷、縱橫家文、兩漢辭賦、曹植、阮籍、鮑照、謝朓、庾信給他的影響甚大,而樂府民歌對他的影響也不容忽視。

漢樂府“感於哀樂,緣事而發”的傳統,晉樂府對理想世界的嚮往,北朝樂府的豪放粗獷,南朝民歌的清麗婉約,經李白熔鍊,在他的詩中得到和諧的統一。他豐富並發展了民歌的傳統表現手法。

二、影響

李白詩歌對中國文學史的影響澤惠萬世。

當時他就名動京師,蜚聲海內。可從蘇頲、杜甫、李陽冰、魏顥、任華、賀知章等人的評論中看出。

從他身後至今的千餘年中,幾乎沒有一個詩人不從他的詩中汲取滋養。

受影響尤深者如韓愈、李賀、杜牧、蘇軾、陸游、高啓、黃景仁、龔自珍等。

第六章 杜甫

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

用詩歌忠實而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亂前後的歷史,被譽爲“詩史”。

他的詩歌集古今詩人之大成,開後人無數法門。被奉爲“詩聖”。

第二節 杜甫的思想

一、致君堯舜、再淳風俗的儒家理想

青年時代杜甫即以稷、契自許,有建功立業的抱負,安史之亂更強化了他濟世拯物,以天下爲己任的人生理想。儘管以後他歷經艱辛,不免有悲憤失望之情,有時安於閒適恬靜,有時也嗟貧嘆老,但憂國傷時始終是他詩歌的主旋律。

杜甫政治理想的內涵不外傳統的儒家思想。而忠君是杜甫儒家思想的突出表現。由於唯心史觀的侷限,對君主他不免有愚忠和美化之處。

忠君憂國與憫時愛民的矛盾,杜甫用“上感九廟焚,下憫萬民瘡”加以統一。基於愛民憫時,他揭露苛政,譴責誅求;出於忠君憂國,他勉勵百姓顧全大局,忍辱負重。

第三節 杜甫詩歌的內容

一、憂念社稷,反映時局

憂國傷時是杜甫詩歌的重要內容,是其偉大胸懷的體現,也是杜詩成爲詩史的主要原因。早在安史之亂前夕,他通過對社會現實的體察,預感到大亂將作,在詩中表現出他的深憂。安史之亂爆發後,他對社稷蒼生,心憂如焚,用大量詩歌反映戰事的變化,表達了他對局勢的關注。

杜甫的憂國傷時之情,與賚志不酬,報國無路的痛苦相交織,或依託山河,或寄寓事物,或屬諸友誼,或見諸親情,無論窮老貧病,還是暫獲寧靜閒逸,此情不衰,此心不渝,不僅著名的《春望》、《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等詩而已。

二、譴責戰爭,希冀和平

杜甫對戰爭的態度,依其性質不同而異。他譴責胡漢統治者的窮兵黷武,真誠地希望民族和睦、友好相處。《兵車行》、《前後出塞》

安史之亂以及四川、湖南的地方軍閥叛亂,造成了空前的劫難。詩人譴責叛軍的燒殺劫掠,勸慰人民,勉勵朋輩殺敵靖亂報國。《三吏》、《三別》

三、哀憫蒼生,揭露暴政

杜詩不僅揭示出了社會貧富階級對立,而且揭示出階級壓迫剝削是造成百姓貧窮的根源。

在反映當時的兵燹(xian3)戰亂、苛稅雜役帶給人民的沉重災難方面,也達到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廣度。

杜甫以仁愛爲懷,推己及人,表現出高尚的情懷。在與廣大人民一起經歷的磨難中,他爲他們的純樸感情所感動,和他們建立起真摯的友誼。這種“民胞物與”的精神對後世文人如白居易、王安石產生過積極的影響。《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茅屋爲秋風所破歌》《羌村》、《又呈吳郎》

四、題畫詠物,描繪山水

(一)山水詩

這類詩不僅寫出了山川景物的不同風貌特徵,給人美的愉悅享受,而且寓情於景,把對祖國和人民的熱愛傾注于山嶽江河,把他飄零的身世、坎坷的遭遇、憂憤的情愫寄寓於登臨跋涉觀覽之中,使他的山水詩有豐富的意蘊、極高的審美價值。《秋興》、《登高》、《旅夜書懷》、《登岳陽樓》

杜甫在生活相對安定、情懷較爲閒逸時也寫過一些緣情體物、秀美工細的山水詩《水檻遣心》

(二)詠物詩

杜甫汲取了歷來詠物詩託物言志寓懷的傳統,加以發展,豐富了詠物詩的表現力。寫法上多以病態(如“病”、“枯”、“小”、“瘦”等)之物喻貧苦百姓。在貼切刻畫事物的基礎上,暗示其象徵意義,引發讀者玩索言外旨、弦外音。

杜甫借物自喻的詩,多詠馬鷹松柏等神俊高潔之物,寫貌取神,因物見人,風采寓意,篇篇不同。

(三)題畫詩

五、思念親友,抒發情誼

詩人以社稷蒼生爲懷,卻無妨其愛子心切,伉儷情篤,友朋誼深。他的家事親情詩富於典型意義和時代特徵。《月夜》《月夜憶舍弟》《羌村》《夢李白》

第四節 杜甫詩歌的藝術特徵

一、美學思想和詩論,追求壯美、寫真傳神、取精用宏,變化創新、驚世駭俗與毫髮無爽相統一的藝術效果

二、沉鬱頓挫的總體風格

三、千匯萬狀的多樣風格

四、體物工細,曲盡其妙

五、以文爲詩,議論風生

六、衆體俱佳,集成創新

七、千錘百煉的準確語言,精煉準確、豐富多彩、口語化,通俗化

第五節 杜詩的影響

杜甫的影響在中國古代詩歌史上並世無二,但要真正得其精髓,並不容易。

一、杜詩精神,沾溉萬代

杜甫每念社稷,動憂蒼生的愛國主義和人道精神,以詩歌反映社會,哀痛民瘼的現實主義精神沾溉萬代。後代詩人往往結合各自的時代和經歷加以發揚光大。

二、杜詩藝術,法門無數

後代詩人們從各自性格喜好、學力才分出發,學習杜詩的藝術技巧方法,各有所得。

第六節 李杜交往及比較

二、李杜比較

(一)才學風格的差異。

李敏才思,杜深學力。李白飄逸,杜甫沉鬱,李詩如海,杜詩如山。

(二)形象組合,抒情表達的差異

李詩的形象,多憑主觀想像幻化而成,往往從大處落墨,作總體勾勒,猶如潑墨寫意。杜詩形象,多來自生活,真實具體,且善作精雕細刻,猶如工筆。

在形象組合上,李白常以一句一聯表現一個形象,疏朗而顯飄逸空靈;杜甫常用一字一詞表現一個形象,緊密而顯沉著雄渾。

在抒情表達上,李白如江河直瀉,火山迸發,勢不可擋;杜甫則愁腸百結,十步九折,一唱三嘆。

表現在章法上,李白疏宕,跳躍騰挪;杜甫謹細,針嚴線密。

(三)體裁所長的差異

李白擅長樂府歌行絕句,律詩非其所長;杜甫五七言律臻於極致,而歌行絕句稍弱。

第七章 中唐前期的文學

第一節 元結、顧況

一、元結

(二)文學思想

元結要求詩文有美刺救時勸俗的作用,風格上反對浮豔雕飾,拘限聲病,崇尚古樸。這一文學思想上承陳子昂,又是時代使然,反映現實苦難、拯救民生,是時代對文學的要求。

(三)詩歌

1.內容

元結的詩歌創作,實踐了其文學主張,在深刻反映社會黑暗,揭露統治階級魚肉人民,反躬自責方面,與杜甫相呼應。《舂陵行》並序

2.藝術特點

元結詩古質真樸,從內容到形式繼承詩經、漢樂府的現實主義創作傳統。

元結忽視詩的抒情特點,過於強**化,對律詩重視不足,對藻飾聲律拒斥過甚,故其詩直率近拙,古樸嫌枯,奇字澀句偏多。

(四)散文

1.內容

揭露官同盜賊;同情民生疾苦;鍼砭時俗淡薄;描繪山水景色

2.藝術成就

(1)文體的改造,元結之文力抗時俗,以古爲新。壁記、章奏、墓表一類文章,在元結筆下,言之有物,時出新意。破除虛飾溢美、鋪敘敷衍等程式。

(2)文體的多樣,元結散文體裁多樣,有立意新穎,含意深遠的議論文,有深刻犀利的雜文,有優美動人的山水記,有寓意深邃的寓言,有短小雋永的箴銘讚頌。

(3)文風的激切危苦,元結散文的立意和手法深、新、奇,多用反語、比喻、排比、誇張進行諷刺,風格犀利、危苦、激切。創意用詞,多生語奇字,既有新奇之長,又有古奧澀怪之疵。這與元結尚古好奇的文學思想與憤世嫉俗的個性有關。

(五)影響

元結在唐代古文運動中,上承陳子昂,下啓韓柳。

二、顧況

(二)文學思想

1.抒發感情,服務政教

2.提高修養,文行相顧

顧況這一主張是針對大曆文人耽情山水嘲弄風月而發的。

(三)詩歌內容

1.揭露權貴奢靡

2.哀恤黎庶疾苦

3.題詠山水畫樂

(四)藝術特徵及影響

顧況詩多古體,絕句次之,律體最少,而歌行最有特色。

部分歌行學習吳地民歌,以俚詞俗語寫江南風土人情,以俗爲奇。給元白以啓迪。

還有部分歌行,奇險崛峭,對韓愈、李賀有影響。

顧詩風骨類元結,而意象詞彩過之,但有古奧艱澀和粗疏生硬之病。

第二節 劉長卿、韋應物

一、劉長卿

(一)詩歌內容 wωω¤ t tkan¤ C〇

1.憫時詩

劉長卿目睹安史之亂,對此他在詩中有所反映。但他沒有杜甫那樣顛沛流離的經歷,又長期生活於較爲安定的江南,所以哀嘆嗟傷之情多於濟危拯溺之志。這是中唐詩氣骨頓衰的重要原因之一。

2.傷己詩

時代的災難,個人兩度剛直被貶的遭遇,在詩人心中留下深重的創傷,所以他在贈別、酬唱、吟景時,常抒發感傷之情、哀怨之音。

3.弔古詩

經盛歷亂,使詩人的詠史弔古詩,感慨滄桑,悲嘆身世,諷刺荒亡,更顯深沉蒼涼。

4.邊塞詩

劉長卿的邊塞詩蒼涼悲愴,也融入個人遭際。

(二)藝術特徵

1.情融景中,興在象外

劉長卿遭亂被貶,於節氣物候的變異,人事的更遷有特殊的敏感,細緻的體味,善於把主觀感情和客觀景物融爲一體,追求意境完美,感情深摯,思致幽細。贈別、傷離之作,情致悽婉,尤多精品。

2.“五言長城”

劉長卿五言古律風格清淡幽冷,語言洗煉,意境疏朗。其蒼老沉鬱者類杜甫,而深厚雄渾不若,其疏淡幽遠,間有禪意者近王孟。

3.衆體皆工

劉長卿衆體皆工,一般說來,他的近體優於古體,律勝絕,五古勝七古,七律亦多佳作。

(三)歷史地位

劉長卿詩無論是內容還是形式,都表現出盛唐向中唐的轉變。他的詩已不再有盛唐恢宏的氣勢,飛揚的神采,而多憂生、哀時、傷感,審美情趣也由壯美渾成向婉轉纖巧轉變。爲盛唐餘音,中唐先聲。

二、韋應物

(一)詩歌內容

1.懷戀盛世,諷刺奢華

2.譴責割據,鼓勵平叛

3.揭露誅求,哀恤民瘼

4.吟詠山水田園

(二)藝術特徵

1.高雅閒淡的審美情趣

擅長山水詩,崇尚高雅閒淡,自然幽遠。反對刻意雕飾,主張直抒性情。

2.寓濃於淡的藝術風格。

抒真情,寓厚意,情韻悠長,善寫景,鮮隸事,多白描,絕雕飾,有景中情、畫外意,故能寓濃於淡。

3.長於五言和古體

(三)淵源和影響

上承陶淵明、謝靈運、王維,是大曆詩歌沖和、淡泊的風格,寧靜、幽遠的意境和重視提煉警句、秀句的首倡者。

韋詩對白居易、柳宗元有影響。

韋應物的《王母歌》、《採玉行》對李賀的《老夫採玉歌》和《夢天》詩的構思也不無啓迪。

第三節 大曆十才子

一、所謂十才子

大曆十才子的成員,記載歧義紛出。以姚合《極玄集》所載最早,《新唐書•文藝傳•盧綸傳》所載同,故後人多以此爲準。

李端與盧綸、吉中孚、韓翃、錢起、司空曙、苗發、崔峒、耿湋、夏侯審唱和,號十才子。

二、詩歌內容

(一)邊塞生活

十才子中盧綸的邊塞詩寫得較多且好。

(二)社會現實

十才子詩對戰亂後城鄉的荒敗貧苦,有些客觀的反映,個別詩有一定深度,但數量少,且不能代表他們作品的主要藝術風格。

(三)贈別吟景

初唐多應制之作,盛唐多邊塞之篇,中唐多送別之什。贈別酬唱、題詠山水在大曆十才子詩中約佔三分之一以上。

三、藝術特徵

(一)刻畫深細,描寫精工

(二)意境淡遠幽冷,表達委婉含蓄

(三)律絕工整煉飾

十才子詩工巧有餘,渾厚不足;重煉字句,疏於鑄意構篇。

第八章 古文運動和韓愈、柳宗元

第一節 古文運動的先驅

唐代古文運動在貞元、元和間形成**。

在此之前的醞釀過程中,倡導者除武后朝的陳子昂外,中唐時期先後有元結、李華、蕭穎士、獨孤及、樑肅、柳冕、權德輿等。

第二節 韓愈

二、思想

(一)以道統自居,弘揚儒道

(二)道統不醇,兼容諸家

(三)用世干時,拯溺濟危

1.尚兼濟,鄙獨善

2.主張中央集權,反對割據僭亂

3.主張仁政,抨擊時弊

4.獨抗流俗,力排佛老

5.弘揚師道,培養人才

(四)唯心思想

三、文學理論

(一)文以明道

韓愈以仁義道德爲道的內涵,以文章爲明道的手段,從而闡明瞭古文的內容與形式的關係。重道而不輕文,這是韓愈高於前輩及宋代理學家的地方。

(二)不平則鳴

韓愈強調詩文是不平則鳴的產物,把明道與批判社會不公,抒發鬱憤結合起來,把古文的實用性與文學性結合起來,是其理論之精華。

(三)重視修養

韓愈重視作家個人修養,包括思想道德的自我完善和勤學苦練,提高學養和藝術水平兩方面。強調只有在這兩方面

(四)含英咀華,出奇創新

主張於六經之外,對諸子散文、騷賦、史傳乃至駢文中的精華,兼收幷蓄,含英咀華,在此基礎上,創新出奇。

四、散文思想內容

(一)明道之文

表達他的政治主張和思想信仰。

反割據文:《平淮西碑》、《論淮西事宜狀》、《張中丞傳後序》、《曹成王碑》……

斥佛老文:《原道》、《論佛骨表》……

哀民瘼文:《御史臺上論天旱人飢狀》、《送許郢州序》……

(二)不平而鳴之文

自鳴不平:《進學解》、《送窮文》

爲人鳴不平:《送孟東野序》、《柳子厚墓誌銘》、《雜說》、《原毀》

(三)雜文

傳記人物、抒發親友之情,論述文學主張等

《祭十二郎文》、《藍田縣丞廳壁記》

五、散文藝術成就

(一)文體革新

1.碑誌,歷來碑誌,多用駢體。不外歷敘官秩,鋪陳閥閱,歌功頌德,華而不實。韓愈多數碑誌則巧於摹寫,各肖其神,寫法因人而異,剪裁得法,議論得當。

2.序記,前人多以流連光景、刻畫山川,間以敘說事由,發抒感慨,類似辭賦,率多浮淺。韓愈用而爲夾敘夾議之雜文,可以議政,可以論文,可以論學。

3.傳記,韓愈的傳記師法《史》、《漢》,並有創造。《毛穎傳》類傳奇小說。

4.書信

(二)風格立異

1.氣盛言宜,奇崛矯兀

2.構思運筆,雲譎波詭

3.論事析理,雄辯明快

4.修辭造語,巧妙靈活

六、詩歌

(一)內容

1.憂慮國計民生2.哀傷忠直遭貶3.謳歌山水4.吟詠事物

(二)風格特徵

1.雄奇狠重的風格2.以文爲詩的傾向3.七古雄傑,律詩工麗

七、詩文的歷史地位和影響

韓文成就高於詩。蘇軾認爲文起八代之衰,過於誇張,劉開謂集八代之美,差近之。其詩文開奇崛險奧一派,雖不無矯厲過當之處。

中唐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學家。

他積極參與王叔文集團的永貞革新。變革夭折後長流不赦,成爲其一生的轉折。

思想上傾向於唯物主義,批判天命、符瑞,但亦不免有唯心主義的影響,晚年更奉佛自遣。

文學上與韓愈一起大力提倡古文,併爲領袖。

詩歌風格近韋應物,並稱韋柳。

第三節 柳宗元

二、思想

(一)唯物無神的宇宙觀

(二)重“勢”的社會歷史觀

(三)興聖人之道、利安元元的政治理想

(四)統合儒佛

三、文學理論

(一)文以明道,褒貶諷諭

(二)修養志行,深入社會

(三)主張文道統一,反對浮藻誇飾

(四)旁推交通,各取其長

四、散文思想內容

(一)抨擊世襲割據,主張中央集權

柳宗元的《封建論》、《平淮夷雅》、《辨侵伐論》、《段太尉逸事狀》等抨擊藩鎮割據,宦官統軍,主張中央集權。

(二)抨擊吏治,主張任賢

(三)反映民生瘡痍,諷刺世俗時弊

(四)抒寫不幸遭遇,表達內心幽憤

(五)刻畫山水,寄寓情意

五、散文藝術成就

(一)思想深刻,立意新奇

(二)嬉笑怒罵,牢騷甚盛

(三)雄深雅健,簡明峻潔

(四)雜文遊記,尤擅勝場

六、詩歌

(一)內容

1.反映社會生活

2.抒發個人憤悱

(二)詩歌藝術特色

1.風格簡淡幽峭,感情濃烈深沉

2.刻畫工細深婉,意境孤寂幽峭

第九章 新樂府運動和元稹、白居易

第一節 新樂府運動的產生的理論

以元稹、白居易爲領袖;

政治上以振興李唐政權爲目的;

藝術上以“文章合爲時而著,歌詩合爲事而作”爲綱領。

主要參與者還有李紳、張籍、王建等。

一、新樂府運動產生的時代背景

安史亂後的大唐帝國,藩鎮叛亂迭起,外患頻仍,苛稅雜役,農民不勝負擔,社會有改革要求。

政治上出現了永貞改革,文學上掀起了古文運動和新樂府運動。

永貞革新雖遭遇失敗,但某些措施卻在元和初年得以實施。

整頓兩稅法,平定幾次藩鎮叛亂,抗擊吐蕃入侵,出現了所謂的“元和中興”。

二、文學淵源

新樂府運動繼承詩經及漢魏樂府“飢者歌其食,勞者歌其事”和“感於哀樂,緣事而發”的傳統,發揚了從陳子昂、杜甫到元結等人的現實主義創作精神,形成文學史上樂府詩創作的高峰。

三、文學理論

(一)文學的社會作用

元白強調詩文爲現實政治服務,重視其美刺褒貶的功能,主張爲時爲事而作,目的是救濟人病,裨補時闕。作用是“補察時政”、“泄導人情”。

(二)文學與現實生活的關係

元白認爲詩文創作應植根於現實,反映生活。

(三)內容與形式的關係

白居易以情義爲內容,言聲爲形式,反對淫辭麗藻,爲適應諷諭勸諫的需要,他對樂府提出真切通俗的要求。

(四)矛盾與侷限

元白在力主儒家正統的文學教化說、諷諭說的同時,也宣傳了緣情說,一定程度上糾正了以詩歌說教的偏頗。在他們倡導的新樂府運動與他們的政治生涯一起受挫之後,他們的創作實踐就轉向了緣情遣興感傷。

元白新樂府運動的文學理論有着明顯的侷限,並導致創作上的瑕疵。

如過於強調詩文的美刺褒貶等教化作用,而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美感作用,造成部分樂府詩抽象說教,詮解理念,有直白淺露,強聒不止之嫌,削弱了其藝術價值。

對程式風格規定過於死板,忽視了風格形式的多樣活潑,同時對中唐以來詩歌的意境說重視不夠,部分詩形象單薄,了無意境。

另外在文學批評上,也由於持論狹隘絕對,而對屈宋乃至李白的評論有欠公允。

第二節 元稹

二、詩歌

元稹一生,著述甚富。今存詩八百餘首。主要成就在新樂府、豔詩和悼亡詩。

(一)內容

1.揭露稅役無度,同情百姓悲苦

2.揭露邊將,同情邊民

3.借玄宗故事,諷當朝權貴。其長篇《連昌宮詞》受白居易《長恨歌》啓發,全用對話體鋪敘連昌宮的今昔盛衰,說明致亂原因,諷諫之意十分明顯。

4.詠物寓言,鍼砭奸邪

5.悼亡、豔情。元稹與薛濤、劉採春等女詩人有歌詩往還,其《贈雙文》、《春曉》、《鶯鶯詩》、《會真詩三十韻》、《夢遊春七十韻》均爲豔情詩。其悼韋氏所作三十餘首,感情深摯動人。代表作有《三遣悲懷》等。

6.酬贈唱和。元稹這類詩多爲律體,數量不少,而內容單薄。次韻排律爲其首創,也因逞才炫博,空泛敷衍而價值不高。

(二)藝術特色

1.濃筆重彩,渲染鋪敘2.細節描寫,刻畫心理3.寄託比興,褒貶善惡

三、傳奇

元稹的《鶯鶯傳》,又名《會真記》,一般認爲是其自傳性小說。李紳有《鶯鶯歌》述其事,楊巨源爲賦《崔娘》詩。元稹有《會真詩三十韻》與傳爲一體,蓋所謂小說中之“詩筆”也。元稹還爲白行簡的《李娃傳》寫過《李娃行》。他是唐傳奇的創作和倡導者。

(一)鶯鶯形象的悲劇美

1.容貌出衆,才藝過人;2.幾經動搖,勇決藩籬;3.終遭遺棄,怨而不怒

(二)張生形象的典型性

第三節 白居易

二、思想

(一)儒家思想

達則兼濟,窮則獨善,這一儒家的出處原則,白居易終生奉守,而謫守江州前以兼濟思想爲主導。

白居易的政治主張,也是儒家仁政惠民推己及人的思想,不外乎愛民節用,進賢遠佞、重農抑商、輕賦減稅、偃兵修政、納諫采詩等內容。

(二)佛道思想

白居易受佛道思想影響頗深。元和十年謫守江州之後,他深感宦海風波,黨爭不已,故以遠禍全身爲原則,以奉佛禮道爲手段,明哲保身,調和佛、道、儒,過着悠哉遊哉的中隱生活。

三、詩歌

白居易存詩近三千首,以新樂府五十首、《秦中吟》十首及《長恨歌》、《琵琶行》影響後世尤大。

(一)內容

1.諷諭詩

(1)諷諫君王(溫柔敦厚)《驪宮高》《海漫漫》

(2)諷刺時弊(鋒芒畢露)《杜陵叟》《輕肥》

(3)哀恤黎庶(民胞物與的情懷)《賣炭翁》《新豐折臂翁》、《上陽白髮人》

2.感傷詩《長恨歌》《琵琶行》

3.閒適詩、雜律詩

白居易的閒適詩中流連光景、平庸膚淺者不少,與元稹的往復唱和,更多矜才炫博、爲文造情之作。當然,也不乏清新工麗、情致宛然者。《錢塘湖春行》《暮江吟》《賦得古原草送別》《問劉十九》

(二)藝術特徵

平易、通俗、淺近、隨物賦形、直抒胸臆,是白居易各類詩總的風格特徵。

對於不同內容的詩歌,白居易有不同的藝術追求。

1.諷諭詩

(1)主題專一、人物事件典型化

(2)細節描寫,塑造形象

(3)對比手法

(4)敘事議論相結合。

2.感傷詩

《長恨歌》、《琵琶行》繼承了《孔雀東南飛》以來長篇敘事詩的藝術手法,在敘事寫人方面,與新樂府詩一樣,善用細節描寫,還長於渲染氣氛,描摹場景,襯托心理,借鑑了小說的描寫手法。

3.閒適、雜律詩

白居易的閒適雜律詩平淡自然,頗有恬淡閒適之趣,深受陶淵明、韋應物的影響。

(三)影響及缺陷

1.影響

白居易的詩歌在當時流傳之廣、影響之大,在中國古代文學史上罕有其比。因爲白詩風格平易近人,易於在廣大市民中傳播;其閒適詩的情調投合當時士大夫階層的口味;而感傷詩的內容則道出了中唐社會普遍懷戀盛唐的心理。

白居易的新樂府理論和創作對晚唐皮日休、聶夷中、杜荀鶴等人影響不小。白體,在宋初風行一時。

元白所創的七古新調,史稱長慶體,對後世影響很大。

2.缺陷

(1)議論與形象結合較差,部分詩缺少蘊藏含蓄的韻致和抑揚頓挫的氣勢。

(2)敷衍拉扯,意多重複,多見於聯韻和韻及部分閒適詩中。爲湊韻足句,意多重複,境無創新,令人生厭。

第四節 李紳、王建、張籍

第十章 中唐後期文學

第一節 孟郊、賈島等韓派詩人

從貞元后期、元和至長慶、大和年間,

詩壇上出現了韓愈、孟郊、盧仝、李賀、賈島、姚合等詩人。

他們大都出身貧寒,仕途坎坷,性格狷介。

他們苦吟以抒憤,並互相切磋酬唱,形成一種奇崛硬險的風格流派。

一、孟郊

(一)詩歌內容

1.訴苦泄憤2.憂國傷時3.哀恤民瘼

(二)藝術特徵

1.以悽幽衰敗之景物,表達愁怨憤激之情

2.平中顯奇,變常爲新

3.錘鍊語言,創新句式

(三)藝術特點的形成原因

1.苦吟2.美學追求

(四)缺點

題材狹窄,思致偏澀,有時說教議論過多,形象不夠完整。

二、賈島

(一)詩歌內容

1.訴說懷才不遇的幽怨

2.描繪窮愁潦倒的境況

3.抒發宦旅贈別的情思

4.吊亡

(二)藝術特徵

1.奇險瘦硬的風格

2.其他風格受陶謝、王孟影響,平淡自然。《尋隱者不遇》

雄豪悲壯。《劍客》

(三)郊島比較

1.郊島並稱

郊島生活遭際相似,賈島有意學習孟郊的苦吟和詩風。史稱郊島。

2.郊島之異

島工律絕,郊長古體

(四)影響

島詩矯元白之輕俗,對當時和後世有一定影響。

三、姚合

(一)詩歌內容

1.反映時事民生

2.摹寫僻邑官況

3.贈別酬唱

(二)藝術特點

1.苦吟尚尖新,狀物求精工

2.與賈島的異同

第二節 李賀

二、詩歌內容

(一)揭露社會弊病

(二)反映民衆生活

(三)塑造自我形象,抒發孤憤感情

(四)感喟滄海桑田,尋找聲色麻醉

三、藝術特徵

悽幽、濃豔、奇幻、險峭,風致獨標。

(一)以心造的幻境,抒發現實的情感

(二)馳騁想像,建構詩體

(三)修辭撰語,濃豔冷峭

四、淵源及影響

(一)淵源

李賀詩上天入地的想像、香草幽蘭的取譬、哀怨孤憤的情懷,深受楚騷、李白的影響;清麗濃豔則近南朝樂府、宮體。

(二)影響

李賀詩風靡當時,對溫李影響很大,流風及於元明。

第三節 劉禹錫

二、詩歌

(一)詩歌內容

1.劉禹錫長期流貶巴渝、湘沅等少數民族地區,寫下了大量反映少數民族風情民俗的詩歌。

劉禹錫多方採集民歌民謠,並採用民歌的曲調進行創作,題材相當廣泛。

2.詠史懷古是劉禹錫集中另外一類很有特色的詩歌。

反映了當時人們普遍懷戀盛唐、反思歷史、鑑戒盛衰的社會心理,以卓然精深的史識總結歷史教訓,提示歷史規律,議論警策,運筆蒼勁,感慨深沉,韻味雋永。

3.劉禹錫的抒情詩具有極其鮮明的思想和個性特色。

4.劉禹錫也有一些吟詠時事之作。

(二)藝術特點

劉禹錫的詩雄豪蒼勁,被白居易譽爲“詩豪”。他重視識度,又有辯證思維,所以對於國家隆替、人世滄桑、事物代謝,識見精深,議論警策,訴之於詩,則多慷慨奮發之調,少悽苦哀婉之音;有挺拔之力,無衰颯之氣。

劉禹錫注意向民歌學習,又受皎然的意境說影響,主張靜心觀照。

劉禹錫的七言律、絕成就最高。他的七律蒼勁流暢,在杜甫之後、李商隱之前與杜牧並擅勝場。他的七絕議論精警,寓意深長,承李益而啓杜牧。

第十一章 晚唐文學

第一節 杜牧

二、文學主張

杜牧論文重班馬韓柳,評詩崇屈宋李杜,認爲“文以意爲主,以氣爲輔,以辭彩章句爲之兵衛”,反對駢文只重形式、追求豔麗的弊病,主張文章應經世致用,有爲而作。所爲之文,多有的放矢,論列現實政治中的重大問題。

三、詩歌

(一)內容

1.感懷時事,憂慮朝政;《早雁》

2.詠史懷古詩;《泊秦淮》

3.書懷言志,發泄怨憤。也有少數輕薄之作,如《遣懷》、《贈別》等。

4.題詠江南景色,寄情寓意

5.與李商隱、溫庭筠、張祜等人的唱和之作

(二)藝術特色

1.杜牧的詩以俊爽豪宕、雄姿英發的風格在晚唐獨標風姿。

2.杜牧的七律,立意新奇,情致頓挫,議論精闢,聲律拗峭。

3.杜牧的七絕,幽美雋永,可與劉禹錫、李商隱鼎足而三。

第二節 李商隱

二、詩歌內容

1.抒情言志詩

《風雨》(淒涼寶劍篇)《錦瑟》

2.憂國傷時詩

甘露之變:《有感》、《重有感》、《曲江》

宦官干政:《贈劉司戶蕡》、《哭劉蕡》、《哭劉司戶蕡》、《哭劉司戶二首》

藩鎮割據:《賦得雞》

哀憫民生疾苦:《行次西郊作一百韻》

3.詠史、詠物詩

杜牧懷古多感慨興亡,詠史好翻案出奇。

李商隱詠史不就史論事,而旨在借古諷今,警戒荒亡;或託古抒懷,宣泄齎志難酬的鬱憤。《瑤池》、《馬嵬》

李商隱的詠史懷古詩也常寄寓身世之悲,不遇之憤。《籌筆驛》

李商隱的詠物詩,既以刻物精細稱工,又以託物寓志見長。《蟬》

4.愛情詩

李商隱的愛情詩在唐代詩人中是最高的。其中一部分是寫給其妻王氏的。《夜雨寄北》

另一部分是寫給他所追求和懷戀的其他女子的。對象、時間都難以考定。多以“無題”名篇。

三、藝術成就和影響

“深情綿邈”、“沈博豔麗”的風格特色

李商隱詩構思縝密,善用象徵、比興、擬人、託物等修辭手法,表現綿邈深曲的寓意和複雜曲折的感情,構成撲朔迷離的意境。

李商隱詩用典使事,精工靈活。

李商隱詩在詞語錘鍊、句式運用上也頗具特色。

衆體皆有佳作。七律成就尤高,師承杜甫,獨步當時。七絕寄託遙深,神韻雋永。

對後世影響深遠。北宋西昆派直至晚清近代。

第四節 聶夷中和杜荀鶴

一、聶夷中

聶夷中,字坦之,河南沁陽人。鹹通十二年進士及第,後任華陰尉。

聶夷中存詩不多,以憐貧憫農詩著稱。

揭露豪族貴胄的驕奢淫逸。

也有憤世嫉俗之作。

二、杜荀鶴

杜荀鶴,字彥之,池州人。黃巢起義,隱居廬山約十年。後取悅於朱溫,大順二年,進士及第。存詩三百餘首,都是律詩、絕句。

杜荀鶴出身微賤,生逢亂世,對民生疾苦有所瞭解,有所反映。《山中寡婦》

杜荀鶴有大量詩歌表現舉業辛酸,遊子思親。多是下第後的哀鳴悲吟。

杜荀鶴的五七言律、絕自然流暢,淺**易,善用口語俗詞,很少用典隸事,素樸而本色。

第五節 韓偓和司空圖

一、韓偓

韓偓早期詩歌,多寫男女之情。還有一些效六朝宮體,寫士大夫狹邪之情的。

韓偓被目爲香奩詩人,因他早年寫過不少吟詠男女之情的詩,也由於他成年之後所作的大量感時憂國的詩長期湮沒散佚。

即使在後期的寫景詠物詩中,韓偓也常常借景抒情,憂國傷時。

韓偓長於七言律詩和絕句,在晚唐溫李派詩人中,最得李商隱的真傳。

韓偓的香奩詩,善借景物、環境、動作,烘托、暗示、象徵女子的心情,含蓄宛曲,細膩傳神。師承義山,對五代花間詞及宋代婉約詞頗有影響。

韓偓的詩沉鬱慷慨,幽眇悱惻近於李商隱,雄健渾厚不及,而悲涼痛楚過之。

二、司空圖

司空圖詩論的成就及影響遠遠大於他的詩作,代表作是《詩品》(稱“二十四詩品”,以區別於鍾嶸《詩品》)。他在盛唐、中唐詩歌全面繁榮發展的實踐基礎上,汲取了前人,特別是殷璠、皎然詩歌理論的成果,發展了皎然《詩式•辨體》、皇甫湜《諭業》的形式,首次用詩歌的形式,以二十四品概括形容了詩歌的不同風格、意境,兼及詩人的思想修養和表現手法。

他綜合了釋、道兩家的審美觀,論詩崇尚味外味、韻外致。激賞陶潛、王維、韋應物、柳宗元的詩風,而對淺易近人的元白貶抑過甚。對後來嚴羽的妙悟說、王士禛的神韻說,影響極深。

司空圖發展了殷璠、皎然、劉禹錫等人開始涉及的詩歌意境說。主張“超以象外,得其環中”,超越事物的表象,施展藝術想象。這對意境的創造是極其重要的。

關於藝術創作的方法,司空圖強調厚積薄發的藝術修養和靜心觀照。

第十二章 唐代詩僧及敦煌文學

第一節 唐代的詩僧

僧侶作詩,魏晉有之,而僧以詩名,則盛於唐。《全唐詩》列名者多達百十人。

僧詩的內容,不免佛教內容,但一些出身下層,飽經憂患的詩僧也不管揭露社會黑暗,諷刺世道不公的詩作。另一方面,詩僧不忘世情,反映唐代佛教,特別是禪宗的世俗化傾向。

就風格而論,一類俚直明快,大量運用口語俗諺,幽默諷刺等手法,有通俗白話的傾向;另一類着力於幽遠閒淡意境的刻畫,表現悠然出世的情趣,風格清麗。

一、王梵志

(二)詩歌思想內容

王梵志詩作,久湮沒,僅片斷散見於唐宋筆記詩話,敦煌藏經洞中發現其詩手抄本,才引起重視。今人輯錄《王梵志詩校輯》計六卷近三百五十首詩。

1.揭露貧富對立、賦役沉重,宣揚因果輪迴,以德報怨

2.揭露世態俗相,勸善戒惡

3.鼓吹佛經禪理,諷刺僧侶欺世,道徒虛妄

(三)藝術特點及影響

1.文白摻雜,口語俚詞,不避粗俗

2.善詼諧嘲諷,寓諷諭鑑戒

3.擅長白描漫畫,勾畫各色人物世相。

二、寒山

(二)詩歌內容

1.譏諷時弊,警勵流俗

2.同情貧苦大衆,諷刺貪婪富翁

3.揭露舉業弊病,官場黑暗,假隱士虛僞,讀書人無能

4.吟詠山林幽隱

(三)藝術特點及影響

1.通俗質樸,形象生動

2.變雅成俗、寓莊於諧、化深爲淺

3.風格形式多樣

4.影響

王安石等人皆曾擬作。近代日本、西方,更有寒山熱,模仿其人,譯介其詩。

三、皎然

(二)詩論

1.意境說

2.靈感說

3.貴含蓄,尚自然

4.貴獨創,鄙模擬

(三)詩歌內容

1.酬贈吟景

2.論書品畫

(四)藝術特徵

皎然論詩重意境,故詩中山水,清淡幽靜,契了悟之機,多隱逸之趣。

第二節 敦煌通俗文學

1899年,在敦煌千佛洞中發現兩萬餘卷寫本,爲斯坦因掠至倫敦者六千卷,現藏大英博物館;爲伯希和掠至巴黎者一千五百卷,現藏法國國民圖書館;藏北京者有八千六百卷。其它散佚尚不少。形成世界範圍的“敦煌學”。

敦煌通俗文學是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除曲子詞外,大致可分爲講唱經文、變文、俗賦、詞文、話本等幾類,均是說唱文學的底本。

一、變文

(一)俗講

佛教東漸,僧徒爲弘揚教義,講經化俗,在佛寺進行“俗講”。由都講唱經,法師講經,兩人互相配合進行。“俗講”之名最早見於中唐,實由六朝唱導、轉讀等發展而來。

(二)俗講的底本

俗講的底本,可分爲三類:押座文(緣起)、講經文、變文,而以敷陳經文的講經文爲正宗,押座文(緣起)不過是引子,變文則爲吸引聽衆聽講經文而說唱的民間故事。

(三)變文

1.變文的起源和種類

變文,省稱“變”,始見於中唐,今存敦煌卷中題爲“變”或變文者,一類與佛經故事相關,一類演唱歷史故事;另一些吟唱時事,又具變文特點的,則由《敦煌變文集》編者擬稱變文。

變文這種韻散說唱相兼的形式,可追溯到荀卿《成相》

2.變文的體制特點

變文體制的基本特點是韻散相間、詩文結合,逐段鋪敘,有說有唱。散文用駢文、淺近文言或夾雜口語的白話;韻文以七言爲主,間有三四五六言的。

散文與韻文的關係,有的以散文串起情節,用韻文抒情鋪敘,兩者互相配合補充;有的是以散文講述故事,韻文重複歌詠散文敘述的內容,達到一唱三嘆的藝術效果。

3.演出特點

變文的演出特點是變文與變相相輔而和。演唱變文稱爲“轉變”,同時配合展示卷收畫卷(變相),猶如近代說唱曲藝中的“拉洋片”。

4.變文的思想意義

變文中除佛教故事外,也有反映愛國思想的,歌頌道德行爲的,謳歌經磨歷劫、萬死不悔精神的。

5.變文的藝術成就

發揮想像,塑造人物形象。善用烘托渲染,描繪人物內心活動。語言通俗生動,自由靈活。

二、詞文

所謂詞文,乃全是唱詞而無散文的記事詩。

今存《孝子董永傳》和《大漢三年季布罵陣詞文》。後者是根據《史記》、《漢書》季布傳的記載演繹而成的長篇七言敘事詩,一韻到底,沒有說白,由一人演唱。故事曲折起伏,鋪敘詳贍生動。

三、俗賦

敦煌寫卷中還有幾篇敘事體的俗賦,如《韓朋賦》、《晏子賦》、《燕子賦》等。用白話韻文賦體和問答式的韻文來演繹故事,故稱俗賦。

其淵源可上溯到對話體的荀卿的《成相篇》、枚乘《七發》,故事賦宋玉的《高唐賦》、《神女賦》等。但它們又是民間文學。

四、話本

敦煌話本小說是唐代民間藝人說講故事的底本。與變文的說唱相間不同,它以散文說白爲主,唱贊詩詞爲輔。今存《廬山遠公話》、《韓擒虎話本》、《唐太宗入冥記》等,均爲反映當時人民理想願望的歷史題材。

用白話俗語撰寫,不同於唐代文人傳奇。爲宋元話本之濫觴。

五、敦煌通俗文學的影響

(一)對唐傳奇的影響

唐傳奇中詩文相間或詩文相輔而行的形式源自變文。

(二)對宋話本的影響

宋代說話分爲說經、講史、小說等幾類,它們都源於俗講變文。話本的入話像俗講的緣起和押座文。

(三)對說唱曲藝戲曲的影響

第十三章 唐傳奇

一、所謂傳奇

(一)唐人以傳奇爲小說篇名或集名

唐陳翰《異聞錄》載元稹《鶯鶯傳》,題曰“傳奇”,而裴鉶則以傳奇名其小說集。後人用以通稱唐代文言小說。

(二)宋金元稱小說、野史、諸宮調、雜劇爲傳奇

(三)明清稱傳奇述異的小說、南戲爲傳奇

二、唐傳奇興盛的原因

(一)城市發達

(二)行卷風行

(三)古文運動崛起

(四)唐代民間說唱文學的影響

(五)唐代佛道的盛行

(六)史傳文學和魏晉小說的影響

三、唐傳奇與魏晉小說的主要區別

(一)唐人始有意爲小說

魏晉志怪小說,意在證明神道不誣;志人小說,重在記述事實,稱不上現代所謂的小說。唐人才開始有意識運用想像虛構等藝術手法創作小說 。

(二)追求藝術美:虛構想像、文采藻繪

(三)情節曲折,篇幅加大

四、唐傳奇的發展及分期概況

(一)初期

從唐初到唐代宗朝,是魏晉小說向唐傳奇的過渡時期。這一時期的主要特點是題材以神怪鬼異爲主。

王度《古鏡記》、《補江總白猿傳》、張鷟《遊仙窟》、陳玄祐《離魂記》

(二)全盛期

從德宗朝到憲宗朝,是傳奇的全盛期,作家輩出,佳作薈萃。出現文人創作的詩歌與傳奇相輔而行的局面。題材由志怪轉向男女愛情。

沈既濟的《枕中記》、《任氏傳》

李公佐的《南柯太守傳》、《謝小娥傳》、蔣防的《霍小玉傳》、李朝威的《柳毅傳》、白行簡的《李娃傳》、陳鴻的《東城父老傳》、《長恨歌傳》

(三)中晚期

從穆宗朝到唐朝滅亡是唐傳奇發展的中晚期。這一時期的傳奇俠義和歷史題材增多而愛情題材減少。其次,神仙鬼怪題材復熾。另外,出現大量傳奇集是這時期的又一特點。

牛僧孺的《玄怪錄》、裴鉶的《傳奇》、袁郊的《甘澤謠》、杜光庭的《虯髯客傳》

五、唐傳奇的影響

唐傳奇的題材、主題、思想和表現手法對後世戲曲、小說影響深遠。

第十四章 唐五代詞

第一節 唐代的詞和詞人

一、詞的特點及起源

(一)詞的特點

詞是唐五代興起的一種合樂而歌的新詩體。當時一般稱爲“曲”、“曲子”、“曲子詞”,後來才稱詞,別稱“樂府”、“詩餘”、“長短句”等。

它產生於隋唐之際,中唐以後文人創作漸多,晚唐五代日趨繁榮。

詞在音節、句式長短和用韻方面有固定的格律模式,是依曲拍調譜填制的,與先作辭後配樂的樂府在制辭程序和所配音樂上均有不同。

(二)詞的起源

1.民間詞曲

敦煌曲子詞中的《雲謠集雜曲子》所列十三種曲詞,有十二種見於盛唐崔令欽的《教坊記》。可見民間詞是文人詞的始祖。

2.音樂與詞

隋唐音樂集南北、胡漢、雅俗、宗教世俗等各種音樂之大成。尤其是西域音樂的傳入,需要歌辭與之相配。詞正是伴隨着新興的隋唐音樂繁榮而興盛的。

3.詩歌與詞

六朝以來,以樂配詩的形式有雜言歌辭和五七言律絕。前者雖內容與曲調名、句式長短與曲調制式較爲一致,但聲律寬泛不定,所配音樂也以清商曲爲多。後者的體制與樂曲牴牾頗多,歌伎不得不以添和聲、泛聲、散聲和數章聯詠、復章迭詠的辦法相就。

二、敦煌曲子詞

(一)思想內容

1.愛國情懷

2.思鄉懷遠

3.時局世事

4.婦女題材

5.文人生活

(二)藝術特徵

1.質樸明快,生動形象

2.形式創新

在形式上多有創新,如聯章鋪陳敘事,將人物性格化、故事情節化;用問答形式敘事抒情;爲表情達意需要,對詞牌調式時有突破和創新;早期文人詞中罕見的長調也爲數不少。

三、中唐文人詞

(一)主要內容

1.邊塞題材;戴叔倫、韋應物《調笑令》

2.詠史懷古

3.婦女題材;劉禹錫《竹枝》

4.文人生活;張志和《漁父》

5.風物人情;白居易《憶江南》

(二)藝術特徵

中唐文人詞受民間詞曲的影響,也不事雕飾。但敦煌曲子詞質樸俚直,而中唐文人詞自然清新,流麗婉轉,無民間曲子詞粗俗稚拙之疵。

四、溫庭筠的詩詞

(一)生平

溫庭筠是晚唐重要詩人,花間詞派的鼻祖。正史載其士行穢雜,試場鬻文、狎妓蒱飲,故淹蹇終生。其實溫飛卿恃才傲物,文多譏刺,纔是其落魄潦倒的主要原因。

(二)詩歌內容

1.感傷諷諭時事

2.抒發懷抱、憤懣

3.婦女題材

(三)詩歌藝術特色

1.濃豔絢麗的樂府七古

2.精工清麗的律詩

(四)詞作

1.豔麗婉約的風格

(1)緣情體物、寄託婉深;遣詞琢句,綺靡精麗

(2)着色豔麗,刻畫精細;形象繁富,轉換突兀

2.白描清麗的風格

五、韋莊的詩詞

(二)詩歌內容

1.秦婦吟

2.傷亂詩

3.詠史詩

4.題贈詩

(三)詩歌藝術特徵

韋莊學杜甫,沉鬱類之,雄勁頓挫不及。《秦婦吟》是元白長篇敘事詩的發展。部分律絕和七古,接近白居易。

(四)韋詞的內容

1.故國之思

2.懷舊之情

(五)韋詞藝術特徵

1.主觀抒情,風格疏淡

2.情深語秀,善用白描

第二節 花間詞

五代十國(907~960)。中原先後有後樑、後唐、後晉、後漢、後周五朝更替。南方有吳、南唐、前蜀、後蜀、吳越、楚、閩、南漢、南平、北漢等十國存在。

北方戰亂連年。南方相對安定,各國對北方大國稱臣進貢以圖苟安,君臣耽於逸樂,醉生夢死。爲花間詞、南唐詞的出現提供了可能。

一、所謂花間詞及其產生的原因

(一)所謂花間詞

中唐文人倚聲填詞,不過偶一爲之。到晚唐五代,詩風衰微,而倚聲之學日盛,出現了文人詞選集《花間集》。其中十八名作者,蜀人和遊宦於蜀者居多。詞的內容,花前月下,男女之情約佔十之七八。風格以剪紅刻翠、香軟濃豔爲主,史稱花間詞派。

(二)花間詞產生的原因

1.社會原因

統治者苟安享樂,君臣狎妓宴飲,聲色犬馬。

2.審美原因

受李商隱、溫庭筠、韓偓的愛情詩影響。“詞爲豔科”

二、花間詞的歷史地位

是第一部文人詞選集,標誌着詞的成熟。

題材以男女豔情爲主,樹立了“詞爲豔科”的樊籬。

它的風格婉約,確定了詞的“當行本色”。

使許多詞牌調式趨於定型、規範。

第三節 南唐詞

南唐小朝廷偏安江南,社會相對安定,城市經濟繁榮。中主李璟、後主李煜、宰相馮延巳雅好文學。

南唐詞稍晚於西蜀詞,而其社會背景、題材內容略同於花間集。

所不者者,南唐詞不僅寫豔情而且抒真情,如好景不長、人生易逝的感嘆,故國之戀、亡國之痛。開始突破豔科的樊籬,拓寬了詞的意境和內容。

在風格上,南唐詞以清麗淡雅白描見長,有別於花間的香軟濃豔雕飾。

一、李璟

中主詞大都散佚,僅存四首。《浣溪沙》兩首於傷春傷別中寓身世命運之慨。

二、李煜

(二)詞的內容

1.遊宴聲色之作,《玉樓春》

2.故國之思,亡國之痛,《浪淘沙》之二(簾外雨潺潺)、《虞美人》之一(春花秋月)、《烏夜啼》之三(無言獨上西樓)

(三)藝術特色

1.白描的手法

2.通俗而精煉的語言

3.抒情任真形象,結構縝密自然

(四)地位和影響

擴大了詞的題材,開拓了詞的意境;豐富了詞的表現技巧和手法;在詞調的運用上也有改造創新。被奉爲宋詞的開山祖師。

三、馮延巳

(二)詞的內容

馮詞內容不脫“佐歡”、“娛樂”的豔詞範圍,是花間詞的延續;但較少對女性服飾容貌的描寫;增加詞的抒情成分:在狂歡享樂時流露好景不長,人生易逝的悲嘆,對黨爭中升沉不定的身世及朝不慮夕的國運的憂傷,兆示了詞的內容開始變化。

(三)藝術特點

1.寓情於景

馮正中是位極敏感的詞人。善將其情思寄附於物,融化入景,給人情具意濃的感受。

2.清麗秀雅

馮詞委婉含蓄、吐詞典雅清麗。

(四)影響與地位

馮詞爲花間詞向北宋詞轉變之過渡。寫豔情而不失雅,抒哀愁而思之深,對北宋初晏殊、歐陽修等人影響尤大。

第0011章第0051章第0096章第0035章第0066章第0116章第0067章第0096章第0085章第0104章第0046章第0065章第0071章第0010章第0082章第0055章第0120章第0085章第0097章第0030章第0123章第0047章第0095章第0060章第0099章第0098章第0095章第0075章第0089章第0014章第0066章第0067章現代漢語知識點第0089章第0074章當代文學資料(二)第0076章第0012章第113章古代文學資料(二)第0054章第0093章第0063章第0072章第0047章第0054章第0024章第0104章第0024章第0020章第0072章第0084章第0121章第0084章第0028章第0120章第0098章第0086章第0087章第0073章第0057章第0053章第0057章第0049章第0093章第0086章第0077章第0043章第0116章第0037章第0086章第0100章第113章第0116章第0125章第0041章第0012章第0099章第0066章第0054章第0020章第0051章第0102章第0049章第0086章第0085章第0112章第0108章第0064章第0044章第0058章第0109章第0116章第0116章第0072章第0073章第0065章第0036章第0059章古代漢語複習資料
第0011章第0051章第0096章第0035章第0066章第0116章第0067章第0096章第0085章第0104章第0046章第0065章第0071章第0010章第0082章第0055章第0120章第0085章第0097章第0030章第0123章第0047章第0095章第0060章第0099章第0098章第0095章第0075章第0089章第0014章第0066章第0067章現代漢語知識點第0089章第0074章當代文學資料(二)第0076章第0012章第113章古代文學資料(二)第0054章第0093章第0063章第0072章第0047章第0054章第0024章第0104章第0024章第0020章第0072章第0084章第0121章第0084章第0028章第0120章第0098章第0086章第0087章第0073章第0057章第0053章第0057章第0049章第0093章第0086章第0077章第0043章第0116章第0037章第0086章第0100章第113章第0116章第0125章第0041章第0012章第0099章第0066章第0054章第0020章第0051章第0102章第0049章第0086章第0085章第0112章第0108章第0064章第0044章第0058章第0109章第0116章第0116章第0072章第0073章第0065章第0036章第0059章古代漢語複習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