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漢語複習資料

古代漢語複習

第一章、音韻

一.三十六字母:

幫滂並明 重脣音

非敷奉微 輕脣音

端透定泥 舌頭音

知徹澄娘 舌上音

精清從心邪 齒頭音

照穿牀審禪 ★正齒音

見溪羣疑 牙音

影曉匣喻 喉音

來 半舌音

日 半齒音

★在唐代守溫三十字母基礎上補充發展而來

二.音韻相關術語

1.跟聲母有關的術語

(1)聲母:是指音節開頭的輔音。在音節開頭沒有輔音的情況下,也可以認爲有一個“零聲母”

(2)聲類:古代韻書中反切上字的歸類,是與聲母有關的最小單位。

紐:古人又稱聲母爲“聲紐”“紐”或“音紐”,大概古人認爲聲母是一個音節的樞紐,故稱之。最早提到“紐”的概念的是唐代孫愐的《唐韻•序》。

(3)聲:一般是指聲母的簡稱,特別是在“聲”“韻”對稱的情況下。但有時又用它來簡稱聲調,如“四聲。”

(4)字母:是古代學者給漢語音節中分析出的聲母選定的代表字。古代沒有拼音,也沒有音標,只好用漢字來代表。一般情況“字母”是指唐宋時期的“三十六字母”

(5)五音:脣、舌、齒、牙、喉

(6)七音:脣、舌、齒、牙、喉、半舌、半齒(發音部位)

2.跟韻母有關的術語

(1)開合與四呼(韻頭)

陰聲韻、陽聲韻、入聲韻 (韻尾)

(2)韻:韻頭韻腹韻尾【(1、(2)均不把握,記得不太清】

(3)平仄:中古的詩人爲了押韻,把漢語聲調分爲兩類:平聲和仄聲。平聲即爲中古四聲中的平聲。上聲、去聲、入聲爲仄聲。平聲又叫舒聲,仄聲又叫促聲。中古詩人寫格律詩,對平仄的要求極嚴。

(4)古四聲的演變:平分陰陽;濁上變去;入派四聲

(5)反切:用兩個字給一個字注音,反切的基本原則是上字與被切字的聲母相同,下字與被切字的韻母和聲調相同。合音不是反切。

3.三部韻書:切韻(中古音系,陸法言) 、廣韻(中古音系,陳彭年,206韻,5卷:上平聲,下平聲,上聲,去聲,入聲) 中原音韻(近代音系 元明時期)

4.上古聲母研究的結論

(1)錢大昕:古無輕脣音,古無舌上音

(2)章炳麟:娘日二紐歸泥紐

(3)曾運乾:喻三歸匣,喻四歸定

5.古今通假

音同或音近的兩字,以古音爲標準,在意義上毫無關係

6.詩律

近體詩的詩詞格律:

(1)字數和句數要求

-五言詩每句5字,七言詩每句7字;

-律詩全首八句;

-律絕全首四句;

-排律(長律)全首八句以上。

(2)押韻要求

-偶句押韻,奇句不押韻,但首句可押可不押;

-押平聲韻,不押仄聲韻 ;(韻字依照 “平水韻”)

-押韻句用平收式,不押韻句用仄收式;

-一韻到底,不能出韻。

(3)對、粘:同一聯的兩句,起式平仄相反,稱爲對。下一聯出句第二字與上一聯對句第二字的平仄相同,稱爲粘。

示例:

J1 ∣∣— —∣, — — ∣∣ — J2

國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仄起仄收 平起平收

J3 — — — ∣ ∣ ∣ ∣ ∣ — — J4

感時花濺淚 恨別鳥驚心

平起仄收 仄起平收

★一、三不論——指仄收式句第一、三字平仄可變

二、四分明——第二、四字是節奏點,平仄不能變

由此可見,辨別詩句是平起式還是仄起式,應依據第二個字的平仄;要辨別詩句是平收式還是仄收式,應依據最後一字的平仄。

仄起仄收首句不入韻:J1-J2-J3-J4-J1-J2-J3-J4

平起仄收首句不入韻:J3-J4-J1-J2-J3-J4-J1-J2

平起平收首句入韻:J2-J4-J1-J2-J3-J4-J1-J2

仄起平收首句入韻:J4-J2-J3-J4-J1-J2-J3-J4

七言句式:在五言句式前加兩個相反的平仄(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

(4)犯孤平:近體詩五言的“平平仄仄平”句式中第一個字,七言的“仄仄平平仄仄平”句式中第三個字必須是平。如果是仄 ,那麼除韻腳外,全句只有一個平聲字,這就是犯孤平。

(5)坳救:近體詩的平仄如果違反了格律,就叫做“拗”。“拗”了以後可以“救”。具體地說,就是該用平聲的地方用了仄聲,然後在本句或對句的適當位置,把該用仄聲的字改用平聲,以便補救。合起來叫做拗救。經過拗救的詩句仍然合律。

----孤平拗救-A 乙種句本句自救

— —丨丨— → 丨— 丨 丨— (坳) → 丨 — — 丨 —(救)

此類句式,第三字改爲平,可自救

例:溪柳自搖沙水清。

雙鬢向人無再青。

故園蕪欲平。

----孤平拗救-B 丙種句本句自救

— — — 丨 丨 → — — 丨 丨 丨(坳) → — — 丨 — 丨(救)

1.救之後,首字必平。

2.常用於尾聯出句。

例: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

任是山深更深處,也應無計避徵徭。

----孤平拗救-C 甲種句拗,乙種句救

丨丨— — 丨,— — 丨丨—

丨丨— 丨 丨,— — 丨丨—(坳)

丨丨— 丨 丨,— — — 丨—(救)

例:向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孤平拗救 D=A+C 甲乙種句拗,乙種句綜合救

例: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

高閣客竟去,小園花亂飛。

----孤平拗救- E 甲種句拗,乙種句救

丨丨— — 丨,— — 丨丨—

丨丨丨— 丨,— — 丨丨—(坳)

丨丨丨— 丨,— — — 丨—(救)

例: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

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

----孤平拗救-F=A+E 甲乙種句拗,乙種句綜合救

例: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溪雲初起日沉閣,山雨欲來風滿樓。

(6)特殊情況

----一三要論-1

— — 丨丨— 易犯孤平

丨丨丨— — 易三平調

----一三要論-2

— — — 丨丨 → — — 丨丨丨(坳) → — — 丨—丨(救)

1.救之後,首字必平。

2.常用於尾聯出句。

----四六不分明

— — — 丨丨 並添高閣迥(三四字可因坳救換位)

丨丨— — 丨 越鳥巢幹後(第四子可坳)

(7)三平調:古體詩中,詩句最後三個字全是平聲字,這樣的詩句就叫三平調。這是古體詩特有的句式。

(8)對仗:對仗,就是對偶、對襯的意思。仗字來源於儀仗。儀仗隊總是兩兩相對的,所以就把近體詩中字數相等、意思相對或相反、結構相同或相近的兩個句子稱爲對仗。構成對仗的兩句之間在形式上互相映襯、在內容上互相補充。

正對:江間波浪連天涌,塞上風雲接地陰。

反對:橫眉冷對前夫指,俯首甘爲孺子牛。

對仗要求:意義相對、詞性一致、平仄相反

常規對仗爲中間兩聯對仗,排律除首尾兩聯外,其餘對仗。絕句不對仗爲常。

----借對:利用漢字一字多義或兩字同音的特點,或者借用意義,或者借用聲音構成的對仗,叫做借對,也叫假對。借用意義的又稱爲字對,借用聲音的又稱爲聲對。

借用意義:行李淹吾舅,誅茅問老翁。——借用桃李之“李”的意義與“茅”對仗。

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八尺爲尋,二尋爲常,故借來與“七十”對仗。

借用聲音:思家步月清宵立,憶弟看雲白日眠。

----流水對:出句和對句字面是對仗,意思卻是前後相承,共同表達一個完整的意思。因上下文意連貫而下,如流水不斷,故名。也叫走馬對、串對、順對。

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裡嘆零丁。

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附:常見入聲字

一 白 濁 石 竹 獨 別 急

二、訓詁

1. 瞭解常見註解名詞

傳:以今言傳達古言,解說或註釋;解說經義

(1) 通過事實的記敘或論述解說經義

(2) 隨著經文解說字句。“傳”作爲註解名稱主要指這一類。

注:賈公彥:“注者,注義於經下,若水之注物也。”

箋:《說文》:“箋,表識書也。”

章句:分章析句來解說古書的意義。漢代

集解:

(1)通釋經傳

(2)匯集各家說解

疏:對於原文原注有骾阻的地方加以疏通,把經文的含義闡發出來。又叫“義注”“義章”“義證”“義略”“講疏”

2.註解的內容

解釋詞義,註明讀音,串講大義,分析句讀,闡明句法,說明修辭,註明出處,校勘文字

3.常用註解術語

(1)曰 爲 謂之:叫,叫做。用來解釋詞義,區別幾個相關的詞。解釋的詞語在前,被解釋詞語在後。

例:【毛亨傳】:山南曰陽

【毛亨傳】:圓者爲囷。

【毛亨傳】:西北隅謂之屋漏。

(2)謂 斥:說的是,指的是。解釋詞義,被解釋的詞語在前,解釋的詞語在後。

謂:被解釋的詞屬於某一特定概念。

斥:指明被解釋的詞語所實指的人物。

例:【毛亨傳】:天謂父也。”

【毛亨傳】:有謂富也,無謂貧也。”

【鄭玄箋】:彼君子,斥伐檀之人。

(3)猶:“猶”的用法比較複雜,概括起來主要有四種:

① 以同義詞或近義詞相釋。

例:【毛亨傳】:側,猶崖也。”

② 義隔而輾轉相通,被釋詞和用於解釋的詞語意義並非相同,只是在特定的上下文中,被釋詞可以這樣理解。

例:【趙岐注】:老猶敬也,幼猶愛也。

③ 以古語釋今語。即用後世通行的名詞來解釋古語。

例:【段注】:麗爾,古語;靡麗,今語。

④ 以本字釋借字。

例:【鄭玄注】:索猶散也。

(4)貌:……的樣子。“貌”字一般加在動詞或形容詞的後面,使用“貌”字時,被釋詞往往是表示某種狀態或性質的形容詞。

例:【王逸注】:冉冉,行貌。”

(5)渾言、析言:“渾言”是籠統地說,即只就兩詞的共同點而言,又稱“統言”“通言”。“析言”是分析地說,即只就兩詞各自的特點而言。這組術語常用來辨析同義詞,說明同義詞的“同”和“異”,也說明同義詞在不同的語言環境中詞義所表現的粗略和精細的不同。

“渾言”也可稱爲“散文”,即不相對而言的文辭;“析言”也可稱爲“對文”,即相對而言的文辭。

例:《說文•鳥部》:鳥,長尾禽總名也。

【段注】:短尾名“隹”,長尾名“鳥”,析言則然,渾言則不別也。

“隹”和“鳥”是同義詞,它們的區別是短尾的是“隹”,長尾的是“鳥”。若是析言它們有異,若是渾言它們可相通用。

《說文•貝部》:賜,予也。

【段注】:賜者,予之通稱。《禹貢》:“納賜大龜”,乃下與上之詞;又《玉藻》言:“賜君子,與小人”者,別言之。統言則不別。

“賜”和“予”都是“給”的意思(“予”與“與”通),但二者又有區別。給尊貴的人稱“賜”,給低賤的人稱“與”。籠統地說兩者可以通用。

(6)之言,之爲言: 這兩個術語常用於聲訓,使用這兩個術語時除了釋義之外,釋者和被釋者之間有時是同音的關係,有時是雙聲疊韻的關係。表示釋詞和被釋詞因音相通而有意義的聯繫。

例:《荀子•修身》:以不善先人者謂之諂,以不善和人者謂之諛。

【楊倞注】:諂之言陷,謂以佞言陷之。

《論語•季氏 》: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薔之內也。

【何晏集解】:蕭之言肅也;牆謂屏也。君臣相見之禮,至屏而加肅敬焉,是以謂之蕭牆

《荀子•修身》:以不善先人者謂之諂,以不善和人者謂之諛。

【楊倞注】:諂之言陷,謂以佞言陷之。

《論語•季氏 》: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薔之內也。

【何晏集解】:蕭之言肅也;牆謂屏也。君臣相見之禮,至屏而加肅敬焉,是以謂之蕭牆

《爾雅•釋訓》:鬼之爲言歸也。

(7)讀若、讀如:

《說文•口部》:噲,咽也。從口會聲。或讀若快。

《呂氏春秋•制樂》:飭其辭令。

【高誘注】:飭讀如敕。飭正其辭令也。

讀如有時也可用來說明假借字。

(8)如字:這個術語常用來爲一些多音多義或有異讀異解的字注音,它強調的是在特定的上下文裡被釋的字要按它本來的讀音來讀。

例:《禮記•大學》:所謂誠其意者,勿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

【陸德明經典釋文】:惡惡,上烏路反,下如字… … 好好,上呼報反,下如字。

這是說第一個“惡”字讀烏路反,是去聲,第二個“惡”字要讀它本來的音,即“惡劣”之“惡”,舊讀 入聲。第一個“好”字讀呼報反,是去聲,第二個“好”讀它本來的音,即“美好”的“好”,是上聲。

《春秋•隱西元年》:夏五月,鄭伯克段於鄢。

【杜預集解】:段不弟,故不言弟。

【陸德明經典釋文】:弟,又音悌,又如字

《莊子• 逍遙遊》:然後圖南,且適南冥也。

【陸德明經典釋文】:且適,如字,舊子餘反

(9)讀曰讀爲(辨析):這兩個術語往往是用本字來說明通假字的。假借字在前,本字在後。

例:《詩經•衛風•氓》:淇則有岸,隰則有泮。

【鄭箋】:泮讀爲畔。畔,涯也。“泮”是假借字,“畔”是本字,爲“畔岸”之義。

《尚書•舜典》:播時百穀。

【鄭玄注】:時讀曰蒔。

“時”是假借字,“蒔”是本字,爲“種植”之義。

----“讀如”有時也用本字來說明假借字。例如:

《禮記•儒行》:雖危,起居竟信其志,猶將不忘百姓之病也。

【鄭玄注】:信,讀如屈伸之伸,假借字也。

可見,讀曰(讀爲)和讀若(讀如)兩者有區別,但其界限並不很嚴格。

(10)破讀:所謂破讀就是用改變字詞的讀音以區別該詞不同的意義或詞性的一種方法。古注破讀,常用語爲“讀如”、“讀爲”、“讀曰”,有時也用“讀若”。

4.《毛詩正義》註解體例

《說文》收小篆9353個,古文、籀文1163個爲重文,共收10,516字。

《說文》被解說的正文用小篆,下面用隸書解說,後改隸爲楷。

正文下有的還列出“重文”,“重文”指古文和籀文。先推究字義,其次分析字形,其次再說明字音。

例:丕,大也。從一不聲。

吏,治人者也。從一從史,史亦聲。

5.十三經注疏

以清代學者阮元主持校刻的《十三經注疏》在“十三經”的註釋版本中最爲完善,是研究中國古代文化的重要參考資料。

《周易正義》十卷,魏•王弼、晉•韓康伯注、唐•孔穎達等正義

《尚書正義》二十卷,魏•王肅、僞漢•孔安國傳、唐.孔穎達等正義

《毛詩正義》七十卷,漢•毛亨傳、鄭玄箋、唐•孔穎達等正義

《周禮註疏》四十二卷,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

《儀禮註疏》五十卷,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

《禮記正義》六十三卷,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等正義

《春秋左傳正義》六十卷,晉•杜預集解、唐•孔穎達等正義

《春秋公羊傳註疏》二十八卷,漢•何休解詁、唐•徐彥疏

《春秋穀梁傳註疏》二十卷,晉•範寧集解、唐•楊士勳疏

《孝經註疏》九卷,唐玄宗注、宋•邢昺疏

《爾雅註疏》十卷,晉•郭璞注、宋•邢昺疏

《論語註疏》二十卷,魏•何晏等集解、宋•邢昺疏

《孟子註疏》十四卷,東漢•趙岐注、北宋•孫奭疏

三、修辭

1. 比喻=譬例:比喻是通過兩類本質不同的事物之間的相似點來打比方、以此喻彼的一種修辭方法。

比喻有三個要素:本體、喻體、喻詞。

比喻大致可分爲三類:明喻、暗喻(隱喻)、借喻。

2.借代=代稱:事物本來都有自己的名稱,但有時爲了修辭上的需要,不用事物本來的名稱,臨時借用與某事物有聯繫的詞語作爲稱謂,這種修辭方法叫代稱,也叫借代。借代不同於比喻。比喻是說“甲象乙”,實際上甲不是乙,不等於乙。代稱是直接代替,即以另一名稱代替某事物的本來的名稱。

以特徵代事物、以部分代全體、以原料代物品、以專名代通名、以人名代事物

3.誇張=誇飾

4.並提:在一個句子中,同時表述相關的兩件事,包含兩套平行的語法關係,以求句子緊湊、文辭簡練的修辭方法,叫做並提。也叫合敘、分承。

例:觀鳥獸之毛羽。=觀鳥之羽、獸之毛

飲食君之酒肉。=飲君之酒,食君之肉

師之耳目,在吾旗鼓。=師之耳在鼓,師之目在旗。

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自非亭午不見曦,自非夜分不見月。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否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句讀之不知,或師焉,小學;惑之不解,或否焉,大遺。

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爲聲,目遇之而成色。=江上之清風,耳得之而爲聲;山間之明月,目遇之而成色。

5.互文:爲了行文簡練或適應韻文對字數的限制,把本應合用的詞語前後分用,其義互相呼應,彼此關照。這種修辭方法叫做互文,也叫互言、互體、互備、參互、互見、互文見義。

例:不薄今人愛古人。=不鄙薄今人和古人,不偏愛古人和今人。

秦時明月漢時關。=秦漢時的明月,秦漢時的關隘。

6.倒置:在辭賦、駢文或散文中,爲了對仗、平仄、押韻的需要,或者爲了造成一種特殊的意境,常常故意顛倒詞語和順序,這種不規則的修辭方式叫做倒置。

例:諺所謂“室於怒市於色”者,楚之謂也。=怒於室,色於市。

香稻啄餘鸚鵡粒,碧梧棲老鳳凰枝。=鸚鵡啄餘香稻粒,鳳凰棲老碧梧枝。

第0098章第0099章第0066章第0023章第0091章第0009章第0049章第0078章第0061章第0024章當代文學資料(一)第0044章第0067章第0067章第0013章第0105章第0105章第0044章第0093章第0051章第0120章第0051章第0116章第0022章第0082章第0089章當代文學資料(一)當代文學資料(一)第0101章古代漢語複習資料當代文學資料(一)第0046章第0091章第0042章第0078章古代文學資料(二)第0069章第0094章第0037章第0098章第0119章第0056章第0108章第0102章第0052章第0082章第0051章古代文學資料(一)第0031章第0056章第0021章第0026章第0065章第0100章第0100章第0100章第0046章第0045章第0081章第0121章第一部分 大結局第0080章當代文學資料(二)第0077章第0073章第0095章第0044章第126章第126章第0116章第0069章第0118章第0064章第0057章第0078章第0008章第0014章第0014章第0052章第0040章第0048章第0116章第113章第0012章第0066章第0086章第0115章第0025章第0034章第0040章第0111章第0079章第0082章第0030章第0047章第0110章第0058章第0021章第0051章第0044章
第0098章第0099章第0066章第0023章第0091章第0009章第0049章第0078章第0061章第0024章當代文學資料(一)第0044章第0067章第0067章第0013章第0105章第0105章第0044章第0093章第0051章第0120章第0051章第0116章第0022章第0082章第0089章當代文學資料(一)當代文學資料(一)第0101章古代漢語複習資料當代文學資料(一)第0046章第0091章第0042章第0078章古代文學資料(二)第0069章第0094章第0037章第0098章第0119章第0056章第0108章第0102章第0052章第0082章第0051章古代文學資料(一)第0031章第0056章第0021章第0026章第0065章第0100章第0100章第0100章第0046章第0045章第0081章第0121章第一部分 大結局第0080章當代文學資料(二)第0077章第0073章第0095章第0044章第126章第126章第0116章第0069章第0118章第0064章第0057章第0078章第0008章第0014章第0014章第0052章第0040章第0048章第0116章第113章第0012章第0066章第0086章第0115章第0025章第0034章第0040章第0111章第0079章第0082章第0030章第0047章第0110章第0058章第0021章第0051章第0044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