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錦盒不大,同樣是金絲楠木打造的,楊靖只不過是打開了盒子看了一眼裡面的東西,立刻就把盒子扔進了儲存空間中。
因爲盒子中除了一張疑似生宣紙一樣的紙之外就什麼都沒有了。
正是因爲盒子裡面盛放的是一張紙,楊靖這才慌不迭的直接連盒子一塊扔進了儲存空間。這裡的東西都已經放了一千多年了,鬼知道盒子打開之後裡面的這張紙會不會發生別的變化?
最主要的是,哪怕僅僅是看了一眼,楊靖也看出來了這張紙要遠遠比之前發現的那些手抄佛經所用的紙張要古老的多。
那些手抄佛經都是用硬黃紙寫的,硬黃紙保存好了,千年的時間是絕對沒問題的,可是剛剛看到的那張放在錦盒中的紙,顯然不是寫在硬黃紙上的,到更像是更早的蔡倫紙。
連盒子帶紙一塊扔進儲存空間之後,楊靖這才微微放了一下心,意識隨即就進入到了儲存空間,用意識再次打開了那個錦盒,並輕輕的打開了那張紙。
“還好,紙張保存的還不錯,最起碼沒有出現一碰就變成飛灰的事情......”楊靖提着的一顆心放了下來,但當他看到那張紙打開之後露出的字跡之後,剛剛落回原處的心臟竟然不受控制的再次猛烈的跳動起來。
“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於會稽山陰之蘭亭......”
僅僅是看了十幾個字,楊靖就覺得自己的腦袋瓜子“嗡”的一下!
“這、這莫非是《蘭亭集序》?”
怪不得楊靖這麼想,實在是剛剛看到的這十幾個字太熟悉了。
晉永和九年三月初三日,時任會稽內史的王羲之與友人謝安、孫綽等四十一人在會稽山陰的蘭亭雅集,飲酒賦詩。王羲之將這些詩賦輯成一集,並作序一篇,記述流觴曲水一事,並抒寫由此而引發的內心感慨。這篇序文就是《蘭亭集序》,王羲之親自揮筆寫了一篇《蘭亭集序》。
而這十幾個字的開頭,正是那篇天下聞名的《蘭亭集序》的開端部分。
楊靖深深地吸了一口氣,努力的放空自己,讓自己的心情平靜下來之後,這才繼續用意識看下去,結果,全文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與《蘭亭集序》分毫不差。
最關鍵的是,楊靖在這張疑似是王羲之真跡的紙上,只看到了數量不多的鑑賞鈐印,不像後世那些傳世臨本、摹本上到處都是鑑賞鈐印。
難道這真是王羲之的真跡?
要知道王羲之寫出了《蘭亭集序》之後,真跡就一直在家族中保存,一直到了唐太宗時期才被李二弄到了自己手裡,而據說李二死後,更是自私的把《蘭亭集序》的真跡給自己陪葬了。
如果要是李二真的把《蘭亭集序》的真跡陪葬了,那麼恰好能夠說明這幅《蘭亭集序》上的鑑賞鈐印爲何這麼少。
這篇《蘭亭集序》沒有經過後世那些收藏着的禍禍啊!
楊靖強忍住內心的激動,讓聖戒鑑定了一下這幅《蘭亭集序》,結果聖戒給出的答案卻是讓楊靖再也控制不住自己了,哪怕是戴着面罩,也興奮的大吼了兩嗓子。
“《蘭亭集序》,王羲之,353年。”
這幅《蘭亭集序》竟然是王羲之的真跡!
由不得楊靖不激動,實在是這《蘭亭集序》的名頭太大了。
說個不好聽的話,在某些方面,這片被譽爲“天下第一行書”的字帖,甚至比傳國玉璽的名頭還要大。
當然,要論珍貴程度,十幅《蘭亭集序》也比不過一方傳國玉璽。傳國玉璽那可是承載着華夏上千年國運的國之至寶,而《蘭亭集序》只不過是一幅書法而已,兩者之間根本就不在一個層次上。
用聖戒的話來講,傳國玉璽是屬於超品物品,而《蘭亭集序》充其量只能算是二品,甚至連《永樂大典》、《四庫全書》這樣的重寶都不如。
只是傳國玉璽已經失蹤了上千年,《永樂大典》的正本也失蹤了幾百年,留下來的都是一些副本,還都是殘缺的,現代人對於能夠找到這些重寶已經不存什麼信心了。
可這《蘭亭集序》的真跡雖然早早的就失蹤了,甚至比傳國玉璽失蹤的時間還長,但這幅字帖畢竟有臨本和摹本一直在民間流傳,到了現代,更是被收藏在博物館中供民衆欣賞,所以單論某些方面的名氣的話,《蘭亭集序》是極大的。
現在,這《蘭亭集序》的真跡就這麼猛然的出現在楊靖眼前,這如何能不讓楊靖高興?更別說他的幾位師父,尤其是二師父肖老更是一名著名的書法家,楊靖受到肖老的影響,對於書畫也是極爲喜愛的。
現在出現了《蘭亭集序》的真跡,楊靖當然要興奮了。
只是,這《蘭亭集序》怎麼會出現在這裡?這幅字帖不是跟着李二皇帝一塊被埋在昭陵了嗎?
提到唐太宗李世民大多數人首先會想到的是他卓越的政績,但其實李二除了是一位偉大的帝王外,還是一名書法愛好者,尤其喜愛書聖王羲之的書法。其他書法家的作品在李二的眼裡都黯然失色,其對王羲之書法的迷戀和癡迷一點也不亞於今天的追星族和發燒友。
於是李二開始了對王羲之書法真跡如癡如醉的搜尋。上有所好,下屬自然更加懂得投其所好,長安城內一時之間涌現出了各種王羲之的“書法真跡”,褚遂良、歐陽詢等老臣也開始了對王羲之書法真跡夜以繼日的鑑別。
據史書記載,衆臣共鑑定王羲之真跡多達兩千多張,最後一起獻給了李二。然而在衆多的真跡中獨獨缺了王羲之的文墨至寶《蘭亭集序》,這令李二皇帝無法釋懷,於是開始了對其下落的苦苦探究。
最終功夫不負有心人,李二得知《蘭亭集序》的真跡保存在王羲之七世孫智永的一名徒弟辯才和尚的手中,李二多次索取均被辯才回絕。爲了得到它,李二不惜派監察御史蕭翼裝扮成書生去接近辨才,才尋機取得《蘭亭集序》。
李二對得之不易的《蘭亭集序》真跡視若至寶,因此傳言其真跡在李二駕崩之時作爲殉葬品永別於世。
但有趣的是,五代時期歷史上鼎鼎有名的盜墓者溫韜在盜取了李二的昭陵後,在他的出土文物清單上卻並沒有看見《蘭亭集序》的蹤影,因此有傳言稱是李二的兒子唐高宗李治偷偷換取了《蘭亭集序》的真跡,後隨葬於李治與武則天合葬的乾陵之中。
可現在《蘭亭集序》的真跡卻出現在武則天爲自己建造的陵墓中,這又說明了什麼問題?
PS:鞠躬感謝“書友151224215958096”100的打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