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9章 少年講武堂

講武堂的學員們在集鎮口分兩邊坐下來休息,大家吃點乾糧,喝點水,就連彼此間的說話也是細聲細氣,壓根就沒有擾民。

李中易滿意的點了點頭,這纔是他苦心打造的模範軍隊,好樣的!

當面一套,背後又是一套的陽奉陰違,不管是誰,肯定都不喜歡,李中易更是如此!

羅長綱親自帶領本屆學員,遠出數百里外的洛陽進行野外拉練,李中易正好在鄭州,於是就藉機會看一看這些學員以及羅長綱在私下裡的真實面目。

身爲一國之君,李中易成天被花言巧語所包圍,時間一長,難免會出現頭腦發熱的情況。

爲了避免頭腦發熱導致的決策錯誤,李中易需要掌握一手的資料,微服私訪也就成了勢在必行。

一支模範軍隊,不僅需要戰鬥力驚人,更要懂得愛民!

在講武堂學習的學員,全都是軍官或是預備軍官,從他們開始進行潛移默化的培養,將來他們手下的士兵,也會受到極大的影響。

在任何一支軍隊裡面,基層軍官團都是極其重要的存在。如果說士兵是枝葉,那麼軍官團就是樹幹,講武堂則是樹根。

李中易在茶樓上坐了大約兩個時辰,他親眼目睹,講武堂的學員們直到集市中人羣逐漸稀少之時,這才列隊進入了集市。

集市的附近,靠近鄭州的方向,有一座兵站。兵站,是李中易的創舉,每個州都有至少一座大型兵站。兵站的用途,主要是容納或是轉運附近州縣緊急徵召的官兵。

李中易奉行的是精兵政策,朝廷養的精銳禁軍,其總員額不超過三十萬人。遇見緊急情況之下,則通過總參議司的調兵令,召集各州縣的鄉軍和廂軍士兵。

在小農社會,由於統治者防備屁民造反的心態,遇見外敵時的國防動員速度,可謂是慢得出奇。

國防動員,不僅包括基層士兵的動員,還有物資、裝備和糧食的集中。

藉助於一杆子插到底的村正、亭正和州縣巡檢體制,李氏強漢朝對於基層的控制力度,遠遠好過了歷朝歷代。

就目前而言,凡是有轉職村正的地方,也就是朝廷可以直接控制的地區,都可以進行有效的國防動員。

羅長綱率領講武堂的學員離開了集市之後,李中易緩緩起身,神態輕鬆的下了樓。

在回鄭州的路上,李中易靠在車廂壁上,微合着雙眼,仔細的琢磨着另一件大事,即少年講武堂的設置問題。

華夏民族,時而尚武,時而又不尚武,歸根到底,這與和平時期重文輕武,有着密不可分的聯繫。

按照李中易的構想,將來如果征服了安南等中南半島的大糧倉之後,就要着手普及中小學教育的事宜。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不管在哪個時代,人才永遠都排在第一位!

人才的培養機制,顯然呈現金字塔狀,越往上走,精英型的人才就越少。

目前,受限國力的不充裕,李中易暫時沒條件普及全民九年義務制教育,但是,他卻可以在全國的數百軍州設立數百個少年講武堂,選拔符合條件的少年進入軍校學習。

少年軍校的體制,在歐洲最爲盛行,尤其是北方的老毛子,其軍校體制遍佈全國各個州和加盟共和國。

軍事人才的興盛,賦予了老毛子軍事立國的根基,這也是老毛子屢屢出現名將的基礎,比如說,歷史上著名的名將,蘇沃諾夫、庫圖佐夫和朱可夫等人。

按照歷史規律,農耕民族,只要和平的時期超過五十年以上,重文輕武以及以文制武的思想,就會迅速擡頭,以至於到了皇朝的末期,竟然無將可用。

在立國之初,李中易刻意把帝國的軍事機器,擺在了不受文臣集團影響的位置,就是想避免出現文臣領軍的荒唐現象。

當然了,在和平時期,文臣和武將集團的鬥爭,往往以文臣集團的獲勝而告終。

其中,最著名的例子是,明朝時期的土木堡之變。

在土木堡之變的過程中,文臣集團翻手爲雲覆手爲雨的推波助瀾,起到的很可能是極其負面的作用。

李中易已經考慮好了,少年講武堂將在每州設立一座,課程的安排是上午學文化,下午搞軍事訓練。

之所以這麼安排,李中易其實考慮的很深遠。文武兼修的少年學員們,在學成畢業之後,除了進入軍隊當見習官的出路之外,還可以進入軍政學堂進行深造。

和講武堂的純粹軍事訓練不同,軍政學堂培養的主要是軍政雙優的人才,以政爲主。

嫡系人才的培養,也就是所謂的天子門生,一直是李中易掌握大政的基礎。

回到鄭州之後,李中易就一直待在兵馬總管府內,一邊處理手頭的軍政事務,一邊密切的注視着開封那邊的局勢變化。

根據幾個情報來源遞過來的消息,隨着孔昆的被貶,打算鬧事的文臣集團,明顯出現了重大的分歧。

在文臣集團之中,有人主張應該從長計議,不能搞只爭朝夕的那一套。畢竟,李中易不是光桿皇帝,而是擁有幾十萬精銳大軍的統帥。

只是,這一派的意見明顯不佔上風。因爲,反對派的理由也十分充分。

答案其實非常簡單,李中易的兒子們並沒有延請儒學的名師。換句話說,既得利益的儒臣集團,要想影響皇子們的可能性,被極大的削弱了。

說白了,以讀書人不謀一時的特性,如果皇子們都請的是儒學師傅,他們倒不至於有膽子和李中易爭一時之長短。

然而,讀書人們都看得很清楚。若是本朝的皇子們一直延續不請儒學師傅的傳統,那麼,獨尊儒術的基本國策,遲早會變成一個笑話。

千百年來,獨尊儒術已經成了統治者和讀書人之間的一種默契,即,讀書人支持統治者坐穩江山的基礎是:只重用儒門子弟。

也就是所謂的與士大夫共天下!

然而,李中易是不吃這一套的,他的邏輯是與全天下的有識之士共天下!

第1182章 學政第342章 莽軍漢第1165章 恐嚇第1470章 際會第1253章 大進軍之北進第663章 摸金校尉第373章 紫金腰牌第421章 訣竅第250章 彼此試探第1163章 誘捕第二十六章 驅敵升官第950章 軍令如山倒第253章 心思第1441章 產業工人第113章 分爺(2更送上,求月票)第479章 大軍入關第1167章 選誰呢?第162章 看老子的精兵(四更,求月票)第1118章 好戲連臺第182章 便宜佔大了第1311章 餘波第十一章 破局第1159章 內閣第1107章 新型東廠第743章 紙老虎第32章 “損友”成都侯第263章 何爲忠臣第528章 暗戰之明第1202章 開花彈第1483章 破寨第666章 寶物第483章 橫禍第554章 三分軍權第254章 分進第1088章 韓通死了第439章 鋼軍第1413章 洪州城下第811章 魚龍變幻第1230章 壞運氣第930章 知遇第1117章 內閣驚變第1168章 好戲連臺第199章 女忍者第1091章 仰望第941章 十惡不赦第1283章 狡詐的休哥第734章 李筠跑了第429章 風雨滿樓第757章 小肥羊第1283章 狡詐的休哥第171章 小霸王第134章 糧食的海洋第490章 寢宮驚魂第925章 暗渡陳倉第1012章 黑血第1499章 進攻陽平第402章 兵權第223章 雲瀟第1304章 垂拱第261章 封賞第1506章 劍門關下第238章 計中計第825章 大丈夫當殺人第628章 擴軍第1075章 天時第842章 緩急第225章 何去何從?第349章 官司第1185章 絞監候第380章 議儲第1273章 劇變第1444章 出岔子了第1127章 打預防針第1462章 瓦肆第154章 陳橋驛第1012章 黑血第557章 局變第1251章 雙喜臨門第1196章 烏鴉嘴第624章 天大難題第778章 高麗版土改第765章 開戰第1423章 大周氏撒野第1185章 絞監候第1226章 聲西擊東第二十六章 驅敵升官第326章 回京第1196章 烏鴉嘴第1351章 南征序幕第729章 流氓相公第789章 順藤摸瓜第405章 情勢逆轉第446章 毒手連連第1369章 行軍途中第十一章 破局第91章 翹家的女人第693章 破襲第210章 團聚第1490章 訛錢
第1182章 學政第342章 莽軍漢第1165章 恐嚇第1470章 際會第1253章 大進軍之北進第663章 摸金校尉第373章 紫金腰牌第421章 訣竅第250章 彼此試探第1163章 誘捕第二十六章 驅敵升官第950章 軍令如山倒第253章 心思第1441章 產業工人第113章 分爺(2更送上,求月票)第479章 大軍入關第1167章 選誰呢?第162章 看老子的精兵(四更,求月票)第1118章 好戲連臺第182章 便宜佔大了第1311章 餘波第十一章 破局第1159章 內閣第1107章 新型東廠第743章 紙老虎第32章 “損友”成都侯第263章 何爲忠臣第528章 暗戰之明第1202章 開花彈第1483章 破寨第666章 寶物第483章 橫禍第554章 三分軍權第254章 分進第1088章 韓通死了第439章 鋼軍第1413章 洪州城下第811章 魚龍變幻第1230章 壞運氣第930章 知遇第1117章 內閣驚變第1168章 好戲連臺第199章 女忍者第1091章 仰望第941章 十惡不赦第1283章 狡詐的休哥第734章 李筠跑了第429章 風雨滿樓第757章 小肥羊第1283章 狡詐的休哥第171章 小霸王第134章 糧食的海洋第490章 寢宮驚魂第925章 暗渡陳倉第1012章 黑血第1499章 進攻陽平第402章 兵權第223章 雲瀟第1304章 垂拱第261章 封賞第1506章 劍門關下第238章 計中計第825章 大丈夫當殺人第628章 擴軍第1075章 天時第842章 緩急第225章 何去何從?第349章 官司第1185章 絞監候第380章 議儲第1273章 劇變第1444章 出岔子了第1127章 打預防針第1462章 瓦肆第154章 陳橋驛第1012章 黑血第557章 局變第1251章 雙喜臨門第1196章 烏鴉嘴第624章 天大難題第778章 高麗版土改第765章 開戰第1423章 大周氏撒野第1185章 絞監候第1226章 聲西擊東第二十六章 驅敵升官第326章 回京第1196章 烏鴉嘴第1351章 南征序幕第729章 流氓相公第789章 順藤摸瓜第405章 情勢逆轉第446章 毒手連連第1369章 行軍途中第十一章 破局第91章 翹家的女人第693章 破襲第210章 團聚第1490章 訛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