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百五十從選擇到另一個選擇

二百五十 從選擇到另一個選擇

在吳三桂準備投靠李自成的時候,一個使者的出現,了這一切,而這個使者,卻是兩手空空而來,他就是睿親王多爾袞派來的使者!

見到吳三桂的這個使者,什麼也沒有帶來,只是雙手奉上了一本冊子,恭恭敬敬地說道:“吳將軍,這是我們睿親王讓我帶來的,請您過目。”

吳三桂接了過來,才翻了兩頁臉色就微微有些變化,原來,這本冊子上記載的不是別的,正是他當初撤離寧遠時,留在城中的一切家產。吳三桂心中一片雪亮,卻佯裝並不知情,詫異道:“這是什麼東西?”

“這是吳將軍留在寧遠忘記帶走的。”使者垂着雙手說道:“睿親王讓我轉告您,無論您是願意自己回去拿,還是要讓我們爲您送來,都只管開口,睿親王無有不立刻照辦的。還有,我們的兵丁在進您府上的時候,無意間損壞了一些東西,按照折價,這是賠償給您的銀子…”

吳三桂接過了那張銀票,並不多,兩千兩而已。他本以爲是筆鉅款,卻沒有想到只有這麼一點,心中奇怪,看了眼使者,卻聽那使者不卑不亢地說道:

“就是這麼多了,小人並沒有貪墨一毫一釐。睿親王說了,吳將軍是世上難得一見的英雄,若是以銀子來收買您,無疑是對您的侮辱。因此,我們損壞了多少,便照價賠償多少。一兩不少,但一兩也不會多…”

吳三桂地臉上終於露出了幾分笑意,這時就聽那使者繼續說道:

“還有,在進寧遠城前,睿親王再三叮囑,不得損壞吳家一草一木。可是我們管教無方,還是有兩名士兵損壞了一些,睿親王大怒,當場就抓了那兩名士兵。本來想就地正法的,可再仔細想,還是交給吳將軍發落得好…”

他回身拍了拍手,隨即走進兩個人來,一進來便雙膝跪在了地上。

“這就是那兩名犯事的兵丁。”使者淡淡地說道:“現在就交給吳將軍處置了。”

這一舉動倒讓吳三桂怔在了那。他連連擺手說道:“使不得,使不得,睿親王的心意我領了,可想來這二人也是無心之失,責罰我看就免可吧…”

“這不行”誰想那使者難得的用強硬的口氣說道:“軍規就是軍規,絕對不能更改,想來吳將軍之關寧鐵騎縱橫天下,也正因爲軍規森嚴吧?”

說着,他把頭轉向那兩人道:“你們知道應該怎麼做了吧?”

這二人大聲道:“我們進到將軍府中後,砸壞了一些東西。清單俱在這裡!”

尚未等吳三桂反應過來,只見這二人已經從懷裡各自摸出一把雪亮地匕首,左手持刀,狠命向着自己右手一刀斬下,周圍驚呼聲中,兩隻斷手已經落到地上。

這兩人疼得滿頭是汗。卻直挺挺地跪在那道:“請吳將軍驗手!”

吳三桂趕緊將二人扶起,命人送去下面治療,嘆息着對那使者說道:“睿親王的一片好意,吳三桂記住了,可是,可是我終究是大明的臣子啊…”

“睿親王並沒有要讓將軍到我大清來。”使者微笑着說道:“來之前,睿親王對我說,當年你曾經救過他一命。我滿人都是知恩必報的好漢子,誰對咱好,咱就得對誰好。將軍是來我大清這也好,還是繼續效忠大明好。我們絕不干涉。終睿親王優生之年,絕不向將軍鎮守的邊關發一兵一卒!”

這次吳三桂真的是呆了,他萬萬想不到多爾袞會這麼做。怔怔地呆在那半晌,才說道:“那,那難道清軍不想入關?”

“想!”使者很乾脆地說道:“我們天天都在那想,可現在山海關卻是將軍在這鎮守,睿親王就絕對不會來,我們寧可繞道而行,爲大明皇帝報仇,也一定不和將軍刀戎相見!哪怕有朝一日大清打敗了闖賊,將軍也將永鎮山海關!”

“睿親王誠不欺我!”吳三桂仰天長嘆着道:“只可惜我吳三桂已經當了大明的臣子了…”

“還是那一句話,咱們滿人說過的話絕不更改。”使者笑容不減:“只是睿親王只有一個要求,就是不管將軍將來何去何從,千萬千萬不能降了闖賊!”

見吳三桂眉毛微微跳動,使者繼續說道:“第一,闖賊乃是弒君之人,可謂與將軍有不共戴天之大仇,降清不過是名節稍有虧損,況且將軍又是無奈之舉。可降賊,將軍必在青史留下萬載不滅地罵名,此其一也。其二,我們也知道闖賊給將軍派來了使者招降將軍,可難道將軍到現在還不知道家人在京城裡的遭遇嗎?”

看到吳三桂緩緩地搖了搖頭,使者嘆了口氣,把事情的經過一五一十說了一遍。

李自成率賊軍一進北京,就採取一項重大行動,即對京中各級官吏實行追贓派餉,予以無情地打擊。從三月二十日開始,至二十五、二十六日,農民軍遍街提士大夫。

又以大冊登記姓名,每一百人爲一組,由八名騎兵武裝押送到各營拘禁,從早到晚,“冤號之聲不絕於耳”。追贓助餉,是從翰林官開始的。當三月二十三日,李自成發現一翰林家藏巨金時,便下了一道命令:無論新舊翰林官,每人派餉銀萬兩以上。其後,明朝幾乎所有的官吏被刑拷,追贓銀,以向賊軍助餉。

吳襄自爲御營提督,自然不能倖免。李自成爲了要挾吳三桂就範,是把吳襄一家作爲人質關押。他們被拘禁於劉宗敏寓所,也同樣受刑追贓。

吳襄被定下應該交納的銀子爲二十萬。但他只湊到了五千,結果以劉宗敏殘暴地個性,吳襄所受到的苦頭也自不。

使者的說話讓吳三桂將信將疑,正在這個時候,外面忽然響起哭聲,吳三桂正待發怒。忽見跌跌撞撞衝進一個人,一進門便放聲大哭:

“公子,快去救救老爺啊!”

吳三桂仔細看時,卻是父親手下的旗鼓官傅海山,只聽那傅海山哭訴道:

“公子,自闖賊進京師之後,老爺一家人即被關押,每日都受到賊人打。幾次都差點被活活地打死啊,老爺命我偷偷潛出京師,向公子告急。公子,再晚去一步,只怕老爺一家人地性命都不得保全了啊…”

吳三桂哦身子晃了一晃:“那封書信可是我父所寫?”

“公子是說的那封勸降信嗎?”傅海山恨恨地說道:“那哪裡是老爺寫地,分明是賊人牛金星事先寫好,再命老爺抄寫一遍的,爾後纔派人送來的!”

“李自成!”吳三桂忽然指着京師的方向大罵道:“李自成,你使我主蒙難,山河破碎。又辱我之家人,欺騙於我,國恨家仇,吳三桂和你誓不兩立!”

就在這一瞬間,吳三桂地心態發生了徹底的改變。

從嚴格意義上來講,大順軍在北京所作所爲。還停留在打家劫舍的低水平的鬥爭上。李自成等不像是一個創業之君,他只是一個只圖痛快一時,而無遠謀地草莽。

李自成、劉宗敏盲目蠻幹,連吳三桂的家也給抄了,父母親屬都被拘禁,何等愚蠢的行爲!稍有點頭腦的人絕不會幹出這種事情來。大順軍嚴重傷害了吳三桂一家地切身利益,他當然不能置若罔聞。

吳三桂本來就是出身行伍,是在同滿清的戰爭中成長起來的一員驍將。他年歲正輕,血氣剛烈,在君死、親人蒙難、的情況下,他怎能忍辱再投向李自成投降?

此刻父母遭難。頓時把他地勉強投降的信念擊得粉碎,想到國仇家恨,怒火中燒,他再也按捺不住對農民軍地極端仇恨,對部下說:“我不忠不孝,尚何顏面立於天地間!”他拔刀欲自刎。部將們急制止,說道:

“將軍何至此?我等誓死隨將軍死戰!”

“公子,可是老爺該怎麼辦啊!”傅海山心急如焚地提醒。

“國家蒙難,主上遭殃,身爲大明的臣子,本該以死效忠,何能投效仇敵,雖是被逼無奈,亦是我吳家只羞,拿筆來!”吳三桂冷冷地說道。

吳三桂一揮而就,寫道:

“不肖男三桂泣血百拜,上父親大人膝下:兒以父蔭,熟聞義訓,得待罪戎行,日夜勵志,冀得一當以酬聖眷。屬邊警方急,寧遠巨鎮爲國門戶,淪陷幾盡。兒方力圖恢復,以爲李賊猖獗,不久便當撲滅,恐往復道路,兩失事機,故暫羈時日。不意我國無人,望風而靡。吾父督理御營,勢非小弱,巍巍百雉,何致一、二日內便已失墜?使兒卷甲赴關,事己後期,實屬可悲可恨…

父既不能爲忠臣,兒亦安能爲孝子乎?兒與父訣,請自今日。父不早圖,賊雖置父鼎俎之旁以誘三桂不顧也。男三桂再百拜!”

吳三桂的這封信,明裡是針對父親,實則也是針對李自成、牛金星等賊軍領袖而寫。他直斥父親隱忍偷生投降,對他訓以非義,斷然表示拒絕,並宣佈自寫信之日即與父親斷絕關係,即使李自成將父親置於油鍋或菜板之上,他也毫不動心,義無反顧。

這封信不僅與父訣別,而且也是同農民軍的徹底決裂。吳三桂是在感情激動的情況下傾注了他的全部心聲,悲壯慷慨,氣衝霄漢,讀來有撼人心肺地氣勢。

此時吳三桂已把山海關交給了李自成的使者唐通,自己率部駐紮在山海關外十餘里出,準備進北京投降李自成。

滿腔憤怒的吳三桂,於四月四日突然返至山海關,向唐通部發動襲擊。唐通根本沒料到吳三桂會中途變卦,毫無防備,倉促迎戰,被關寧軍殺得人馬幾盡,僅剩八騎逃還北京。山海關重新被吳軍佔領。吳三桂率部返回關上,人們對這一事變都感到突然,不免驚惶不止。

吳三桂返回關城後,決心征討李自成。他陳兵演武場,舉行閱兵誓師,激勵將士的戰鬥意志。他的兵力,在這個時候已達五萬人,號十五萬人。

在他累累軍功積累起來的聲望,和獨特魅力的激勵下,這支數目可觀的戰鬥部隊,已顯示出一股敢戰勇鬥地氣勢。同時這一舉動,博得了當地士紳的歡心,他們以美酒肥牛慰勞吳軍。

當地甚至有人專門爲吳三桂的這一舉動寫了一首詩讚美:

“一朝忽下令,南郊大閱兵。飛騎喚吾儕,偕來予參評。壯士貫甲冑,健兒擁旆旌。將軍據高座,貔貅列環營。相見申大義,誓與仇爭!”

當時吳三桂的軍營裡還關押着了李自成派來地兩名使臣,一個叫李甲,巡撫;一個叫陳乙,兵備道。吳三桂問鄉紳們:

“可殺李賊否?”

衆鄉紳以李、陳在此,生怕日後遭到報復而不敢答,他出其不意下達命令,立斬李甲,割下首級祭旗;接着割下陳乙兩耳,放他回京,讓他傳話說:

“令李賊自送頭來!”

這等沖天幹雲的豪氣,頓時讓關寧軍所有將士都跪了下來,大聲道:

“吾帥忠孝人也!”

吳三桂以他超凡的勇氣,無與倫比的魄力,贏得了當時所有軍民之心,但在其後的選擇,卻又讓這位大明傑出的將領,走上了一條他自己本不想走的道路!

一百五十三入城七十八雷霆鐵腕一百四十五意外之變四百零五收復琉球五二百十八亂局二百四十一平西伯一百四十六殺人四百十五伐虜七大殺四百十八大吉盤龍三百十萬將士二十二出征平匪六十六水軍二百六十六大勝三百三十六國子監祭酒五百五十七北京條約五百四十二利益爭奪三百七十三孔聖人和讀書人八十五皇上的口喻四百三十三三月二十六日二百八十六才子之爭二百八十九廣元大火一百六十一天威難測二百八十七保國公的部下四百四十八兩個縣令五十九初到浙江二百七十七暗潮涌動二百九十四重回寧遠三百四十七戰和之間一百六十五條件和交換七十九弔喪一百四十一構築大淩河四十九巡撫九十七海鹽陶家一百五十二軍令狀十七分別三百零八班師三百七十七針鋒相對四百七十一卡克勃爾大決戰上二百三十一突圍杏山四百二十三仇恨五百四十三薩非王朝的介入二百四十五大明出擊四十六什麼叫威風七十初戰五百三十三形勢突變三十凱旋五百五十五驕傲的扎薩克圖的汗王一百二十七招攬三百七十六盛京城的皇宮四百六十二踏平倭島第一戰三十凱旋一百七十三將星一百二十七招攬一百八十八邪惡的鞭子一百六十三絲絲四百三十三三月二十六日三百十九擒賊五百二十大明之天子下九十八借錢第480章 倭島之亡(二)八關寧鐵騎在此五百三十二皇帝和臣子之間一百三十一歷史軌跡三百三十九請願三百九十二日月昭昭天佑吾皇三百六十二新君二百五十二進軍山海關三百十九擒賊一百八十五鳳陽會諸將三百零二敢死隊二百十四武英王和睿親王三百零四萬萬金四百七十九倭島之亡一三百七十草原三百十一必須承受的陣痛二十七兩路夾攻五百五十三信任二百七十一獻計二百十五是功是罪二十一剿匪任務五百十三克倫威爾二十一剿匪任務五百零七諾利斯二十守備大人的學問五百三十五大海戰上四百八十六倭島之亡八一百四十一構築大淩河三百二十四佈局五百二十九開戰二百八十九廣元大火一百五十七誰是密探二百九十四重回寧遠三百三十一北大年大起義六十七娘娘腔的千總八關寧鐵騎在此五十六八十八個兄弟一百六十再見崇禎四百五十一噶木南的火刑一百八十一洛陽會戰三一百二十三龍秀才
一百五十三入城七十八雷霆鐵腕一百四十五意外之變四百零五收復琉球五二百十八亂局二百四十一平西伯一百四十六殺人四百十五伐虜七大殺四百十八大吉盤龍三百十萬將士二十二出征平匪六十六水軍二百六十六大勝三百三十六國子監祭酒五百五十七北京條約五百四十二利益爭奪三百七十三孔聖人和讀書人八十五皇上的口喻四百三十三三月二十六日二百八十六才子之爭二百八十九廣元大火一百六十一天威難測二百八十七保國公的部下四百四十八兩個縣令五十九初到浙江二百七十七暗潮涌動二百九十四重回寧遠三百四十七戰和之間一百六十五條件和交換七十九弔喪一百四十一構築大淩河四十九巡撫九十七海鹽陶家一百五十二軍令狀十七分別三百零八班師三百七十七針鋒相對四百七十一卡克勃爾大決戰上二百三十一突圍杏山四百二十三仇恨五百四十三薩非王朝的介入二百四十五大明出擊四十六什麼叫威風七十初戰五百三十三形勢突變三十凱旋五百五十五驕傲的扎薩克圖的汗王一百二十七招攬三百七十六盛京城的皇宮四百六十二踏平倭島第一戰三十凱旋一百七十三將星一百二十七招攬一百八十八邪惡的鞭子一百六十三絲絲四百三十三三月二十六日三百十九擒賊五百二十大明之天子下九十八借錢第480章 倭島之亡(二)八關寧鐵騎在此五百三十二皇帝和臣子之間一百三十一歷史軌跡三百三十九請願三百九十二日月昭昭天佑吾皇三百六十二新君二百五十二進軍山海關三百十九擒賊一百八十五鳳陽會諸將三百零二敢死隊二百十四武英王和睿親王三百零四萬萬金四百七十九倭島之亡一三百七十草原三百十一必須承受的陣痛二十七兩路夾攻五百五十三信任二百七十一獻計二百十五是功是罪二十一剿匪任務五百十三克倫威爾二十一剿匪任務五百零七諾利斯二十守備大人的學問五百三十五大海戰上四百八十六倭島之亡八一百四十一構築大淩河三百二十四佈局五百二十九開戰二百八十九廣元大火一百五十七誰是密探二百九十四重回寧遠三百三十一北大年大起義六十七娘娘腔的千總八關寧鐵騎在此五十六八十八個兄弟一百六十再見崇禎四百五十一噶木南的火刑一百八十一洛陽會戰三一百二十三龍秀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