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水涌獻弓

林暗草驚風,將軍夜引弓。平明尋白羽,沒在石棱中。

這詩讚的是那漢朝飛將軍李廣。那李廣箭一出弦,百步穿楊百發百中那還是小CASE,居然箭能裂石。難道他也練成了什麼什麼霸王神功,射出的箭有裂石之力?

李廣的武功雖然一流,但絕不能同楚霸項羽相比。箭能裂石,靠的是他手中那張靈寶穿石弓。那靈寶穿石弓排名於中國古代名兵器譜。

這故事要從秦末年間,他爺爺說起。

※※※

卻說章邯大軍退至濟北,即知會各地秦軍,兵分三路,征伐趙國亂黨。

卻是哪三路?

東路軍由章邯親自率領,整軍十五萬,兵車五百乘,從武城出兵西征,兵鋒所指,直撲趙國都城邯鄲。

南路軍由武成侯王離擔綱,治軍八萬,兵車三百乘,從滎陽出師北伐,鋒芒所向,直取上黨。

西路軍由老將揚威將軍涉間統轄,率領關中各地聚集的精兵五萬,兵車兩百乘,西出函谷,作出攻打河東之勢。

這秦軍東路軍兵馬最是強大,遇到的敵手卻是最弱,只有趙國左丞相張耳領五萬人駐防。西路軍最弱,遇到的對手卻是最強,有趙國名帥右丞相廣武君李左車領十三萬大軍駐守。而趙王歇爲防備王離的長城兵團,將上將軍陳餘的十萬大軍從常山調來上黨,兵力與王離在伯仲之間。

兩國軍馬看似不相上下,實則不然。那王離的長城軍團經蒙恬一手調教,又在王離手中東征西討,早已是身經百戰的鐵血雄師,戰力比諸陳餘的十萬大軍至少要強上一倍。而章邯的東路軍更是一路從函谷關血戰打來,作戰能力超強,對付張耳的五萬兵馬貌似以石擊卵。那邯鄲離濟北近在比鄰,章邯的這一手直有蛇打七寸,拿住趙國命門,擒賊擒王之勢。只有東路軍皆是招募不久的新兵,作牽掣李左車,配合東,南兩路大軍之用。

秦軍西路大軍,兵分四路,依次進發,直往趙境而來。第一路虎威將軍章平,領步騎共計兩萬;第二路典軍校尉李烈,領馬步軍二萬;第三路章邯,自提主力大軍八萬;第四路都尉董翳,引三萬軍殿後。大軍共計十五萬,浩浩蕩蕩,遮天蔽地。

趙國得斥候來報,朝野俱驚。眼下在邯鄲城的五萬駐軍,是絕難抵擋住章邯西進的步伐的。而趙國的兩位軍事大家李左車與陳餘皆大軍駐紮在外,遠水救不了近火。

趙王歇即召集文武,於大殿商議對策。

太史馮簡持笏出班道:“邯鄲兵微將寡,難擋秦師鋒銳。不如棄了邯鄲去往鉅鹿。現鉅鹿城有大將軍司馬卬領五萬軍馬駐守,城高牆厚,如兩軍合爲一處,可支撐一時,保吾王安全。再發檄調遣各地將軍,邀約諸侯來援。則秦師不可慮,趙室宗祠可存。”

此言一出,趙國朝堂便炸了鍋。

便有左丞相張耳出班駁斥道:“太史此言差矣。邯鄲乃吾國上郡,自先君襄子立爲國都,歷經近兩百年。吾王命途多舛,歷盡艱辛方能回先祖故居,延其犧牲社稷,怎能輕易捨棄?爲臣不才,願提一旅之師與秦賊廝殺,禦敵於國都之外。”

上大夫程及厲聲道:“丞相之語,實誤國之言!那章邯乃海內名將,麾下兵馬精足,戰將如雲。自出師以來,戰無不勝,多少關東豪傑皆敗在他手,汝又有何計能阻其鋒芒?”

張耳長笑道:“說什麼那章邯戰無不勝?新近他便敗在楚國武信君之手,師出齊國卻徒勞無功,反損兵折將空費錢糧。程大夫焉知本相不能敵章邯乎?”

眼看廷上脣槍舌劍便要爭起來,馮簡慢悠悠說道:“二位不要爭持,且聽丞相明言有何計能破秦賊,也好讓吾王與衆臣安心。”

張耳便緩緩道:“那章邯之所以能勝各路諸侯,是因有猛將英布。此人有絕世武功,一人可抵大將十員,是而成就了章邯之名。臣聞英布已棄秦而去,秦軍諸將再不可慮。本相麾下有上將李齊,只須領他出徵,便可破敵。”

那李齊乃趙國名將,武功睥睨河北。張耳此言一出,便博得武將們一致叫好。

程及搖頭道:“李齊雖勇,但兩軍交戰絕非憑武將之勇,當慮雙方實力。丞相若一戰不勝,則吾王危矣。”

他話一說出,便有一幫文臣紛紛附議。於是文武衆臣分成兩派,一派主戰,一派主張棄城而逃。這趙國的大臣有在大殿吵鬧爭辯的習慣,頓時殿上你言我語,鬧作一堂。

那趙歇便道:“諸位愛卿休要爭吵。不如一邊讓丞相領兵拒敵,一邊將邯鄲城錢糧廟器運往鉅鹿。若丞相得勝便罷,若敗則棄城。”

於是張耳提四萬軍馬前往肥鄉,大軍屯於黃河西岸,迎敵秦軍章邯。營盤密密匝匝,直鋪了十里開外。

(筆者按:滾滾黃河,在秦代流經河南滑縣一分爲二,北面入海流經鉅鹿,南面入海流經平原津渡口。那肥鄉正處於北面黃河西岸。)

※※※

且說魔界盟主伍子胥與羣魔駐立空中,正在觀看秦趙兩國交兵。

黃河邊上,兩軍各擺陣勢。秦軍一色的玄衣玄甲,趙軍一色的黃衣黃甲。

陣中兩將正在廝殺。一秦將年方弱冠,面孔黧黑,目如曜星,鼻若懸膽,猿臂蜂腰,頭頂虎頭盔,身穿連環鑌鐵鎧,手持一字亮銀點鋼槍,正是秦國先鋒章平;一趙將面如古銅,體態矯健,跨下颯露紫駒神駿如風,頷下美髯如柳,飄灑逸羣,正是有美髯公之譽的河北名將李齊。

原來這章平是章邯的幼弟,自幼便學習弓馬兵法,跟隨其兄長南征北戰,積下了赫赫的戰功,剛被擢升爲將軍,正是春風得意少年時。那英布棄秦而去,這章平便補了他的缺,作了秦國正印先鋒。

那章平果然得了他兄長的真傳,陣勢布得是層次分明,法度森嚴。只見旌旗獵獵,衣甲鮮亮,寒光掩映,殺氣如霜。

垓心二將各逞本事,二人“乒乒乓乓”打了起來。

那李齊果然是睥睨河北的名將,一杆碗口粗重杆虎頭槍使得勢大力沉虎虎生風,槍尖舞出有風捲殘雲之勢。章平雖得了章邯真傳,卻是不敵。戰到十合便左支右捂落在了下風。

秦陣中一將拍馬掄斧,高聲叫道:“章將軍休慌,吾來助你!”縱馬直趨戰團。他這一現身,趙軍一陣大譁。

原來這秦將乃是弒殺趙王武臣後投降了秦軍的李良。趙人每每唸到這逆賊李良,便切齒痛罵。想不到他竟有臉來幫秦人攻伐自己的故土家邦。

那李良引部屬三萬投降秦國太原郡守張南,卻被李左車追住截殺,用攻心計鼓譟李良部下臨陣譁變,將李良的三萬軍馬殺得只剩五千。

李良逃到太原,只被張南封了個偏將。也是秦人對降將素來不感冒,那張南將李良來降之事奏報了朝廷,請朝廷爲李良另行委任要職,殊知朝廷卻不聞不問。那李良便鬱郁不得志,一直在太原張南手下作個偏將。

這事前不久被章邯得知。章邯正欲攻打趙國,心想那李良對趙地山川地理無不清楚,正好可以利用這個降將作爲嚮導。於是一封調令,將李良急招到了濟北。

那章邯見了李良,假惺惺道:“本侯素聞將軍勇武。今將軍棄暗投明,使我得一猛將,秦室可興也!”李良便感激涕零,拜倒於地,盡表忠誠。

章邯便道:“今本侯欲征伐趙國,將軍久在趙地,當知山川地貌,軍力人事,汝有計獻於本侯乎?”

那李良爲了取得章邯信任,便將自己所知趙國內情盡泄給章邯。又手繪趙國軍事地圖數張,供秦軍征戰之用,可謂極盡賣國賊之能事。

章邯嘉勉李良幾句,又思幼弟章平年輕經驗不足,恐他擔任先鋒不稱,便封李良爲副先鋒,讓他盡提本部軍馬,隨章平作爲大軍前驅,攻打邯鄲。李良兵敗於李左車,對趙歇一黨正是懷恨在心,一聽攻打邯鄲便極爲上心,欣然前往。

※※※

閒話扯回,且說那趙軍將士見了李良,皆破口大罵起來。一時斥罵之聲,不絕於耳。

李良一心想做賣國賊,雖聽到那斥罵之聲卻充耳不聞。縱馬馳到垓心,與章平合力來鬥李齊。

李良也是趙國名將,有萬夫不當之勇,曾以一柄一丈六尺長開山大斧,拿下常山一郡。他這一上陣,果然形勢扭轉,擋住了李齊的兇猛攻勢。

章平與李良便如走馬燈般圍住李齊廝殺。那李齊以一敵二,公然不懼,仗着豪勇,將一杆虎頭槍使得如蛟龍出水,大河奔流。頷下一柳美髯隨風飄灑,姿態酣暢淋漓。看得趙軍一陣喝彩,把那戰鼓敲得震天作響。

李齊與二將戰到四十餘合,見天色已晚,喝道:“今日已晚,權寄你二人人頭於項上,明日吾再來拿。”章平久戰不勝也是不耐,便順水推舟罷戰。

※※※

羣魔在雲霄看罷,說道:“那李齊有過人之勇。秦國大軍被此人所阻,不知何日能進邯鄲?偏偏吾等又不能插手相助,奈何!”

伍子胥便道:“明裡不能插手戰事,儘可暗裡相助。吾手中有弓一張,有神箭十支,可射殺那趙將李齊。”

衆魔頭奇道:“伍君用法寶殺死趙將,不怕仙界中人追究麼?”伍子胥笑道:“不怕。這弓箭不是什麼法寶,只是比凡間兵器厲害一點。”

話畢,問道:“何位英雄飛得快,與吾走上一遭,去吾胥江伍君廟取那張弓來?”

當下有混天大聖鵬魔王道:“俺飛得快,一展翅便可飛出九萬里,願爲伍君一往。”伍子胥點頭道:“如此便有勞大聖了。”

那鵬魔王便現了本相,把那遮天覆地的翅膀一扇,果然是雲程萬里,倏忽不見。

哪消片刻,那鵬魔王振翅歸來,取回一弓十箭。

只見那弓弦長五尺有餘,看去似一整根獸筋,弓背也不知是採什麼巨型野獸的一段頭角打磨而成,望去顏色泛黃,顯是年歲久遠。整張弓毫無修飾鑲嵌,看去十分古拙。只有弓背尾處刻了五個小字,上書:靈寶穿石弓。那箭箭簇呈三翼型,色作烏青鋥鋥發亮,開鋒極銳,沾手滴血,箭桿也是一段獸骨打磨而成,又韌又直,箭尾粘有一根直長的白羽毛,饒是大家見多識廣,這羽毛卻無人能識,也不知是從什麼飛禽身上拔出。

衆魔問道:“伍君這弓箭有何妙處,爲何能射殺那趙將?”

伍子胥捋須笑道:“這是吾在兩百年前,跨幽靈澗斬惡龍精抽其筋,闖荊荒斬犀牛精斷其骨,上崑崙斬重明鳥取其羽,下南海採天外隕金打造的神弓利箭。用這弓射出這箭,又快又準,速度是尋常箭的一半,可穿透堅石,實是凡間征伐的利器。原想把這弓給我那不成器的徒弟夫差,奈何弓成之時,他已家破國亡,只好作罷。”

就算是尋常的箭,射出也是極快,而這箭居然速度只及平常的一半!這是什麼概念?就是說沒等對手反應過來,這箭已要了他的性命。而這弓還能穿透堅石,就算是對手身披重鎧,也會扎透一個窟窿。

羣魔皆是修行之人,雖說對這凡間征伐用的弓箭看不上眼,卻也嘖嘖稱奇。

有人道:“吾等就把這弓送到秦營,給那章平。”伍子胥搖頭道:“那章平的箭法雖可,卻也不是出類拔萃,給了他,豈不暴殄天物,辱沒了吾這神弓。”又有人道:“那就送給李良。”伍子胥還是搖頭:“李良只知揮斧大砍大殺,聽說他的箭法連他屬下都不及,更是不可。”

雲霄仙子道:“明日秦軍典軍校尉李烈將要率部渡河,聽說此人箭術甚高,能百步穿楊,不如將此弓箭送給他。”伍子胥道:“要送也不能這麼就送,要鬧出點動靜來,讓他知道這弓的神奇。”

說罷問道:“哪位英雄熟悉水性,再爲吾明日去黃河走上一遭。”

便有九頭蟲應聲道:“吾熟識水性,願爲伍君一往。”

※※※

次日卯時,趙國名將李齊,又在秦營前搦戰。

秦營內李良說道:“這廝甚是猖狂,偏偏武藝高強,吾等奈何他不得,不如掛起免戰牌,等其他各路兵馬到來再作論處。”章平嘆道:“吾兄長令吾作前驅攻取邯鄲,昨日一戰卻折了我軍銳氣。若避而不戰,吾這先鋒可要招人笑話了。”

正說話間,有典軍校尉李烈領第二批兩萬軍馬到來。

章平將李烈迎入寨中,談起日間戰況及李齊勇武,眉宇不展。

李烈笑道:“章將軍何必多慮。那廝匹夫之勇,何足掛齒。我今日過黃河時得了一件稀罕寶貝,只須用一計,可除李齊。”章平詫道:“那李齊有過人之勇,合我與副先鋒二人之力也只與他戰成平手。你有何寶物能殺此人?”

李烈便令人取來一弓,說道:“今日裡我領大軍絕水渡河,突然黃河中狂風大作,波濤涌現,巨浪翻騰,險些將我的樓船掀翻。隱約可見水中有一個九頭怪物,好似黿鼉模樣。大家正在驚駭萬分,那波浪忽然止歇,風平浪靜,甲板上多出了一張弓,還有十枝白羽箭,造得甚是怪異。隨後在空中現出一道紫煙,煙中現字,字雲:靈寶穿石,威震關東;若除李齊,須得此弓。吾得了這箭,試射一下,發現射出的箭速度是尋常弓的兩倍,且能射穿堅石。”

衆將望着這弓,看着那箭,嘖嘖稱奇,皆稱賀李烈得了神弓一張。

李烈道:“今日讓副先鋒上陣,佯作不敵,向我陣中逃來。那趙人最恨副先鋒,李齊必然來追。我便在陣中用此神弓射殺那廝。那李齊一除,趙軍必然心怯。將軍再一舉衝殺出去,可獲大勝。”

衆將大笑,說道:“明日便讓副先鋒去引誘那李齊,用這箭斬殺那廝!”

第二十六章 霸王遇姬第十八章 投鼎泗水第五十六章 決勝千里第三十四章 情何以堪第三十章 彭城大戰第二十五章 符合聽令第十一章 攻心爲上第三十三章 師兄出馬第十章 隱隱生痛第三十四章 水上爭雄第二十五章 九天玄女第二十三章 鳴鏑弒父第二章 分油傳說第二十二章 敲山震虎第三十九章 刑馬立約第四十章 鴻鵠高飛第三十八章 十大罪狀第三十五章 滄海橫渡第二十一章 硝煙過後第五章 名士駕到第十九章 霸王上弓第二十三章 墮入情網第二十一章 硝煙過後第四十五章 二戰章邯第二十九章 豔名遠播第九章 天要下雨第三章 青青子衿第十九章 世外桃源第三十六章 雖遠必誅第二十六章 新君入城第三十三章 一箭未發第五十六章 約法三章第四章 大喜之日第二十四章 魔君再現第二十一章 倒在槍口第二十八章 把臂同行第二十五章 符合聽令第二十三章 冷槍戰法第二十五章 軍師瘋了第十章 項軍驕女第十八章 掌教師尊第三十三章 懷王立約第十五章 自請爲王第二十四章 擺龍門陣第十二章 肅然起敬第五十一章 火攻降敵第二十六章 一念之間第十九章 擊其暮歸第三十五章 滄海橫渡第四十二章 佳音傳來第三十章 英布求官第六章 不知好歹第二十六章 一念之間第三十二章 指天盟誓第五十五章 自作自受第二十九章 非我族類第二十二章 身世之謎第五十六章 剝繭抽絲第七章 儒門高手第二十一章 山巔鬥法第十二章 登壇拜將第三十三章 一箭未發第五十二章 女將出馬第十九章 擊其暮歸第十九章 呂四小姐第十六章 大封文武第十八章 烏大娘子第四十三章 葉落歸根第十七章 初戰告捷第八章 鹿死誰手第二十二章 穿人之會第七章 如魚得水第五章 羣雄聚首第三章 土德之徵第五章 再遇伊人第十八章 成敗得失第十七章 秦軍戰陣第三十四章 將軍歸來第二十章 背水結陣第五十九章 瞬間白頭第一章 水中一蛟第二十三章 貌合神離第二十四章 妙虛宮主第五十九章 瞬間白頭第四章 做個看客第四十九章 救出兄弟第一章 千年倚夢第六章 一飯千金第四章 前車之鑑第十九章 擊其暮歸第十六章 君權爲重第十八章 大戰之前第二十章 分而化之第十章 三劫連環第十二章 八千子弟第五十一章 火攻降敵第三十一章 輕描淡寫第二十七章 左車獻計第四十七章 狹路相逢第二十四章 魔君再現
第二十六章 霸王遇姬第十八章 投鼎泗水第五十六章 決勝千里第三十四章 情何以堪第三十章 彭城大戰第二十五章 符合聽令第十一章 攻心爲上第三十三章 師兄出馬第十章 隱隱生痛第三十四章 水上爭雄第二十五章 九天玄女第二十三章 鳴鏑弒父第二章 分油傳說第二十二章 敲山震虎第三十九章 刑馬立約第四十章 鴻鵠高飛第三十八章 十大罪狀第三十五章 滄海橫渡第二十一章 硝煙過後第五章 名士駕到第十九章 霸王上弓第二十三章 墮入情網第二十一章 硝煙過後第四十五章 二戰章邯第二十九章 豔名遠播第九章 天要下雨第三章 青青子衿第十九章 世外桃源第三十六章 雖遠必誅第二十六章 新君入城第三十三章 一箭未發第五十六章 約法三章第四章 大喜之日第二十四章 魔君再現第二十一章 倒在槍口第二十八章 把臂同行第二十五章 符合聽令第二十三章 冷槍戰法第二十五章 軍師瘋了第十章 項軍驕女第十八章 掌教師尊第三十三章 懷王立約第十五章 自請爲王第二十四章 擺龍門陣第十二章 肅然起敬第五十一章 火攻降敵第二十六章 一念之間第十九章 擊其暮歸第三十五章 滄海橫渡第四十二章 佳音傳來第三十章 英布求官第六章 不知好歹第二十六章 一念之間第三十二章 指天盟誓第五十五章 自作自受第二十九章 非我族類第二十二章 身世之謎第五十六章 剝繭抽絲第七章 儒門高手第二十一章 山巔鬥法第十二章 登壇拜將第三十三章 一箭未發第五十二章 女將出馬第十九章 擊其暮歸第十九章 呂四小姐第十六章 大封文武第十八章 烏大娘子第四十三章 葉落歸根第十七章 初戰告捷第八章 鹿死誰手第二十二章 穿人之會第七章 如魚得水第五章 羣雄聚首第三章 土德之徵第五章 再遇伊人第十八章 成敗得失第十七章 秦軍戰陣第三十四章 將軍歸來第二十章 背水結陣第五十九章 瞬間白頭第一章 水中一蛟第二十三章 貌合神離第二十四章 妙虛宮主第五十九章 瞬間白頭第四章 做個看客第四十九章 救出兄弟第一章 千年倚夢第六章 一飯千金第四章 前車之鑑第十九章 擊其暮歸第十六章 君權爲重第十八章 大戰之前第二十章 分而化之第十章 三劫連環第十二章 八千子弟第五十一章 火攻降敵第三十一章 輕描淡寫第二十七章 左車獻計第四十七章 狹路相逢第二十四章 魔君再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