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投身義軍

貂魔聞言,哈哈大笑:“這下這小子恐怕是插翅難飛了。公叔假,你果然是帶兵之人,竟想得出這等主意。”

他們談得甚是高興,似乎韓信已成甕中之鱉,卻未留意韓信身旁還有一位老道。

鬼谷懸策閃身而前,輕捋銀鬚,朗聲笑道:“拐魔,可識得貧道否?”

拐魔行無定這纔看到韓信身旁的老道。定睛一看,原來是清溪隱叟鬼谷懸策,臉色頓時大變,急道:“快撤!”

三十年前,拐魔剛剛出道,正是血氣方剛無畏無懼的少年。那時他喜好漁獵美色,時常採花作案。

有一次正要得手時,撞到了這個鬼谷懸策。清溪隱叟出言阻止,他當時猶不服氣,想和清溪隱叟一較高下。誰知鬼谷懸策只動了一下手,便有一股浩瀚的力道洶涌捲來,自己的一隻右腿便爾折斷。

那鬼谷懸策念他一身武功來得不易,只略施薄懲,打折了行無定的一條腿,並告誡道:“若再犯案定斬不饒。”從此行無定再也不敢作採花的行徑。

他又打造了一杆百十斤重的鐵柺,用之作爲兵器,勤修苦練,練得一套出神入化的獨腿鐵柺招術。

此番突見鬼谷懸策也在場中,哪敢多言,急忙下令撤兵。

而那公孫假不識鬼谷懸策的厲害,嚷道:“老拐,你說什麼?這韓信已如囊中之物,朝廷的欽犯在此,怎能說撤便撤?”行無定一指鬼谷懸策,冷笑道:“公孫將軍,你可知他是誰?”公孫假茫然道:“不知。”

行無定緩緩道:“入世有三劍,世外有三仙。這便是世外三仙中排名第一的清溪隱叟,你還不撤兵?”

公孫假狂喜道:“妙極!原來又是一個朝廷捉拿的欽犯。老拐,咱們一併將他們亂箭射死,豈不是大功一件?”行無定冷冷一笑:“你要想射,是你自己的事,恕我們這幫兄弟不奉陪了。”

話畢,領了隱武軍團十餘名高手,閃身退到一旁。

公叔假見行無定說閃就閃,心裡頗有幾分不爽,暗想等我捉住了朝廷欽犯,獨享功勞也好。便仗着攜有強弩,手一揮,道聲:“放箭!”

“颼颼颼颼”,一排箭雨,如蝗蟲般疾射過來。看那架勢,將觀門前站着的三人扎作三堆刺蝟,只在眨眼工夫。

鬼谷懸策不動聲色,衣袂輕輕抖動,瞬間那右邊寬寬蕩蕩的衣袖,脹大如柱。他緩緩伸手在身前劃了個弧線,只聽一聲如龍吟獅吼的嘯聲響起,衣袖又癟了下去。

驀然間,一天箭矢,和着那如飄潑般的雨珠,在三人面前,如漩渦般快速旋轉起來。似乎有股強大的力道,將漫天的箭矢,和紛飛的雨珠,盡數吸捲進漩渦中心,又紛紛墜下。

漩渦一起,衆人只覺氣流激盪,嘯聲大作,鼻翼處空氣悉數吸走,胸口處陡生一股窒息。

那漩渦產生的強大氣流,竟能將方圓十丈之內,變成負壓之場!

只聽“哚哚”之聲不絕於耳,只那麼簡簡單單的一招,韓淮楚三人身前已聳起一個如桌案般的小堆,盡是那墜地的箭矢壘成。

千餘秦軍,和那十餘名隱武軍團的高手,剎那間瞠目結舌,呆若木雞。

這等身手,他們何曾見過?公孫假此時方知鬼谷懸策的厲害,終於明白拐魔行無定,爲何一見這老道便要撤了。

鬼谷懸策淡淡說道:“公叔假,要不要貧道將這些箭,原樣送還給你們?”

公叔假心知鬼谷懸策並非虛言恫嚇。他只須一揮手,這堆如桌案般的小堆,便會化爲排梭般的利箭,轉頭向自己這廂射來。

公叔假驚喊一聲:“撤!”掉頭便走。

那千餘秦軍,與隱武軍團,轉瞬便走得無影無蹤。觀外空空蕩蕩,只剩下韓淮楚三人。

韓淮楚讚道:“師傅真是神乎其技,一出手便將千餘秦軍嚇退了。”鬼谷懸策淡淡道:“徒兒休要羨慕。你只須勤加苦練,將先天真炁修煉到第九重,也可如師傅一般的進境了。”

韓淮楚便問:“如已至第九重,再將如何?”鬼谷懸策哈哈一笑,說道:“武功之道僅此而矣。若想更進一步,只有如爲師這般去斟悟仙道了。”

那《鬼谷子十四篇》的最後一篇“卻亂”篇,韓淮楚也曾閱過。只是心有雜念,不能似鬼谷懸策般靜下心修煉罷了。

鬼谷懸策又道:“秦軍雖去,還會再來。看來這清風觀是呆不下去了。”

韓淮楚問道:“師傅將去何方?”鬼谷懸策嘆道:“原想此處有王者之氣,在此清風觀內靜觀其變。豈料今日暴露行藏,爲師只有去雲遊四海,再去覓地修煉。”韓淮楚道:“讓徒兒隨師傅一起,一同雲遊四海。”

鬼谷懸策搖頭道:“真龍已出,徒兒你須盡心佐之。豈可學爲師一般,如閒雲野鶴般閉世修行。”

韓淮楚猶豫道:“若要徒兒幫那劉邦,徒兒自當盡心竭力。只是眼下這沛縣難以容身,徒兒也不能留在此間。”

利蒼忽然插言問道:“誰是真龍天子?誰是劉邦?”韓淮楚答道:“劉邦即是此間泗水亭亭長。”利蒼道:“素聞道長相面神技,難道那劉邦便是真龍天子?合該劉邦推翻秦朝,創立新政?”

鬼谷懸策微微頷首,笑而不答。

利蒼瞬時激動起來,喜道:“這麼說來,我儒家還有救,不會覆滅?”

韓淮楚心想,“這兩千年以來,就你儒家一門獨尊,受盡歷朝統治者推崇,怎會覆滅?”便道:“只須新君接納儒家,你們儒家便可重振聲威。”

漢高祖劉邦創立漢朝以後,不再排斥百家,儒家便保留下來。到了漢武帝劉徹之時,有大儒董仲舒上疏朝廷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爲漢武帝採納。儒學便成爲官方哲學,並延續至今。充斥廟堂的盡數出自儒門。

利蒼聞韓淮楚之言,滿心歡喜,說道:“不知那劉邦,是否喜歡我們儒士?”

韓淮楚記得史書上說過,那劉邦素來不喜儒生。聽說還曾將儒生的冠帽掀下來灑過尿。見那利蒼喜不自勝的樣子,韓淮楚一時之間倒不知如何作答。他想了一想,說道:“利兄放心,終有一日,你們儒家會守得雲開見日天,到時你們這些儒生便可揚眉吐氣。只是眼下那劉邦還未成氣候。天地之大,你我不知何處才能容身。”

利蒼尋思一陣,忽道:“聽說有個陳勝在蘄縣揭竿而起,興兵反秦,正在到處攻城掠地。何如韓兄弟與我一道,去投奔義軍?”

韓淮楚心知陳勝之興兵,只能喧囂一時,終究成不了多大氣候,心中大爲猶豫。舉目望向鬼谷懸策,想聽他老人家的意見。

鬼谷懸策頷首道:“秦廷無道,剷除暴秦乃天下有志之士燃眉之急。徒兒你可去助義軍一臂之力。”

三人商議妥當,便收拾好隨身行李,離開清風觀。

※※※

在一個三岔路口,韓淮楚和鬼谷懸策灑淚告別。韓淮楚與利蒼二人,結伴南下,去投奔陳勝的反秦義軍。

沿途只見大批大批的人,從四面八方涌來,均是要去參加陳勝的義軍。有難民,有乞丐,也有農人,還有江湖俠士,山林流寇。

世人受秦廷塗毒日久,已怨聲載道。陳勝在大澤鄉點燃了星星之火,公然打出了反秦的大旗。各方豪傑無不震動,蜂擁追附驥尾。

韓淮楚與利蒼在路上聽人說,陳勝此時不在蘄縣,已打下了陳城,自立爲王,國號張楚。並已假冒秦國大太子蘇扶和楚國大帥項燕之名,向全國各地發出繳文,要求各路英雄起來造反,共同推翻暴秦。

※※※

陳城乃原陳國之國都,春秋末年楚滅陳置縣,作爲經略中原的重要基地。

公元278年,秦將白起率軍攻破楚郢都,楚頃襄王東遷陳城,後至楚考列王因參與諸侯攻秦不利而徙都壽春。楚人曾以陳城爲都長達36年,城高牆厚,易守難攻。

待到韓淮楚和利蒼折向東行到達陳城之時,便見城門大開,各路豪傑絡繹而來。城中張燈結綵,喜氣揚揚,均在歡迎投奔義軍的壯士。

韓淮楚正思如何去謁見陳勝。走在路上,被一羣乞丐認了出來。原來他們乃是丐幫幫主呂臣的手下,參與過龍武坡之戰,故而認識這位義軍統帥韓信。

丐幫弟子見了韓淮楚,喜道:“是韓少俠麼?你也來投奔我們陳王的嗎?”韓淮楚道:“原來你們也都來了,你們的呂幫主呢?”丐幫弟子答道:“幫主已投在前將軍葛嬰帳下,正在營中。”韓淮楚心想,“有呂臣這故人將自己見薦陳勝最好不過。”於是便讓那幫乞丐,引領自己和利蒼到呂臣的營中。

只見義軍營中,兵車縱橫,槍戟林立,衆人皆因臨時組軍,未及統一戰服,均以青布包頭,以作記號。

在此之前,義軍所到之處勢如破竹,各郡縣百姓苦於秦法苛刻,爭相殺地方長吏以響應。短短月餘,便攻下了六縣一郡。衆人士氣高漲。

韓淮楚和利蒼被領到呂臣帳中,呂臣一見舊友大喜,親自迎接。

寒喧幾句,韓淮楚便提及讓呂臣引薦之事。呂臣滿口答應,說道:“少俠在龍武坡一役,帶領羣雄大敗蒙毅,天下知名。陳王若然得知,必會授以要職,統領重兵摧城掠地攻打咸陽。明日一早,呂某便到宮中爲韓少俠說項。”

韓淮楚又問朝中有何文臣武將扶佐。呂臣雲:“吳廣和陳王一同起義,功勞最大,被封爲上將軍、假王、總督軍事。蔡賜爲上柱國,總理行政。曹咎爲大司馬,邵騷爲大司徒,孔鮒爲尚書,武臣爲左將軍,周文爲右將軍,葛嬰爲前將軍,正欲出略九江。”

韓淮楚和利蒼便留在呂臣營中,開懷暢飲,訴說別情,談論天下之勢,只等次日呂臣見過陳勝,陳勝傳旨召見。

第四十章 背信棄義第二十二章 神兵天降第十七章 美人發飆第二十九章 連場大戰第三十九章 刑馬立約第十章 愛莫能助第六十九章 天高任飛第四章 前車之鑑第十章 勞燕分飛第三十三章 釜底抽薪第三十九章 霸王出山第十三章 沛公犯病第二十一章 硝煙過後第五十四章 破泣爲笑第四十一章 趁火打劫第六十六章 李代桃僵第二十一章 硝煙過後第十九章 不解之術第二十四章 大失所望第十四章 定陶紮營第二十二章 吸血狂魔第三十八章 黥首服役第六章 不知好歹第十章 師弟作說第十九章 世外桃源第二十三章 貌合神離第十六章 色膽包天第十三章 問路殺樵第二十五章 御駕親征第十九章 情義纏綿第二十八章 千古一帝第四十八章 智取陳倉第十六章 君權爲重第二十六章 千鈞重擔第十三章 匪夷所思第十六章 萬千波瀾第九章 夙根未盡第三十七章 假詔合謀第十章 劍舞送君第十三章 苦行頭陀第十章 隱隱生痛第十四章 裂土封王第二十一章 硝煙過後第十章 海市蜃樓第十四章 索築秦宮第四十三章 葉落歸根第五章 再遇伊人第四十章 仁義之師第一章 相提並論第十一章 張良拾鞋第一章 風雲突起第一章 天子之氣第五章 新婚之夜第十七章 秦軍戰陣第二章 婚宴重逢第五十五章 自作自受第十四章 悲從中來第三章 土德之徵第四章 焚天大陣第十九章 不解之術第六十章 毛遂自薦第二十七章 左車獻計第十六章 大封文武第二十七章 拜帥之爭第四十五章 寄人籬下第三十五章 雲霄脫困第二十五章 摩天巨手第二十三章 戰友對決第三十四章 萬妙清音第十章 連下三郡第二十八章 隱龍護身第二十六章 木馬屠城第四十一章 陰陵迷路第十一章 攻心爲上第五章 羣雄聚首第三章 周室少君第二十六章 霸王遇姬第三十七章 奸臣授首第二十章 鄰家小妹第三章 三晉盟主第三十三章 懷王立約第八章 韓信佈陣第九章 不白之冤第三十三章 芒碭起義第三十一章 鴻溝劃界第二十一章 金針刺穴第二章 相遇韓信第四章 落井下石第二十一章 硝煙過後第七章 滅天見證第二十三章 魔道同門第三十四章 蕭何弄計第十九章 成竹在胸第三十章 佳人請君第二十九章 豔名遠播第五十一章 周勃奪軍第三十八章 對牛彈琴第十一章 徐福東渡第十二章 肅然起敬第三章 漂母饋食
第四十章 背信棄義第二十二章 神兵天降第十七章 美人發飆第二十九章 連場大戰第三十九章 刑馬立約第十章 愛莫能助第六十九章 天高任飛第四章 前車之鑑第十章 勞燕分飛第三十三章 釜底抽薪第三十九章 霸王出山第十三章 沛公犯病第二十一章 硝煙過後第五十四章 破泣爲笑第四十一章 趁火打劫第六十六章 李代桃僵第二十一章 硝煙過後第十九章 不解之術第二十四章 大失所望第十四章 定陶紮營第二十二章 吸血狂魔第三十八章 黥首服役第六章 不知好歹第十章 師弟作說第十九章 世外桃源第二十三章 貌合神離第十六章 色膽包天第十三章 問路殺樵第二十五章 御駕親征第十九章 情義纏綿第二十八章 千古一帝第四十八章 智取陳倉第十六章 君權爲重第二十六章 千鈞重擔第十三章 匪夷所思第十六章 萬千波瀾第九章 夙根未盡第三十七章 假詔合謀第十章 劍舞送君第十三章 苦行頭陀第十章 隱隱生痛第十四章 裂土封王第二十一章 硝煙過後第十章 海市蜃樓第十四章 索築秦宮第四十三章 葉落歸根第五章 再遇伊人第四十章 仁義之師第一章 相提並論第十一章 張良拾鞋第一章 風雲突起第一章 天子之氣第五章 新婚之夜第十七章 秦軍戰陣第二章 婚宴重逢第五十五章 自作自受第十四章 悲從中來第三章 土德之徵第四章 焚天大陣第十九章 不解之術第六十章 毛遂自薦第二十七章 左車獻計第十六章 大封文武第二十七章 拜帥之爭第四十五章 寄人籬下第三十五章 雲霄脫困第二十五章 摩天巨手第二十三章 戰友對決第三十四章 萬妙清音第十章 連下三郡第二十八章 隱龍護身第二十六章 木馬屠城第四十一章 陰陵迷路第十一章 攻心爲上第五章 羣雄聚首第三章 周室少君第二十六章 霸王遇姬第三十七章 奸臣授首第二十章 鄰家小妹第三章 三晉盟主第三十三章 懷王立約第八章 韓信佈陣第九章 不白之冤第三十三章 芒碭起義第三十一章 鴻溝劃界第二十一章 金針刺穴第二章 相遇韓信第四章 落井下石第二十一章 硝煙過後第七章 滅天見證第二十三章 魔道同門第三十四章 蕭何弄計第十九章 成竹在胸第三十章 佳人請君第二十九章 豔名遠播第五十一章 周勃奪軍第三十八章 對牛彈琴第十一章 徐福東渡第十二章 肅然起敬第三章 漂母饋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