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臺澳美食行

臺北鼎泰豐

臺北的“鼎泰豐”,旅行慣的人都去過,不必我再作介紹,這次主要的是看它的中央廚房。老闆楊紀華在門口相迎,介紹了廚長呂若望。

щщщ⊙ TTKΛN⊙ co

地方並不是很大,目前的生產只供應本店,今後則一天的生產量可以達到一萬五千個蒸餃、八千個燒賣和三千個大包,處理七至八百公斤的原料,可滿足七八間分店。

之前先換上白袍,戴口罩,穿長膠靴,就要進入消毒室風吹、洗手、浸靴,再到廚房。一羣人在包小籠包和餃子,其中有十幾個香港派去的師傅在學習,和我親切地打了招呼。

“放鬆點兒,不要用力。”楊老闆看了指導。香港來的小姑娘還是那麼緊張,一個水餃要折十八迭纔是標準,手忙腳亂。我看得技癢,拿了一塊皮自己包,別說能折多少迭了,弄得一塌糊塗,滿手肉餡。

再走到另一張桌子,七八個師傅圍着,其中一名將包了肉餡的麪糰放在電子秤上,不多不少,標準重量二十一克。“訓練到這個程度,需要多久?”我問。“包餃子三個月。”呂廚長說,“包小籠包三個月。店裡全部產品的製作都學會的話,兩年吧。”

香港師傅之前來了北京的師傅,北京師傅之前來了日本師傅,都要在這裡長時間訓練了纔可以去開分店。

“就算蒸籠,也要講究。”呂廚長說,“竹頭太乾了會爆裂,太溼了會發黴。”在香港製造的蒸籠,拿樣版給他們看了四次,纔算合格。

與我同行的香港記者問了楊老闆很多店裡成功的因素,他簡單回答:“一次做得好很容易,幾十年來都做得同樣好就比較難一點兒。”

問來問去,還是沒有問到招呼客人的系統。我指出:“這一套學問我去了那麼多間餐廳還沒看過,簡直可以開班教課,大家到店裡看看就知道。”

在臺北信義路二段、永康街口的本店外,永遠排着長龍,已是這都市的一個現象。一般客人用餐時間平均爲四十分鐘,怎麼充分去利用來做多幾轉?

第一,先把菜單拿到排隊客人的手中,給他們仔細研究,再下單,單子一下即刻由戴着無線電麥克風的侍女們傳到櫃檯,打入計算機。連座位也排好,從點菜出菜到結賬,一次過把資料keyin。據楊老闆說:“平均錯誤率不到一個巴仙(東南亞一帶的華人用語,即百分點)。”

一坐下來,就看到牆上掛着給員工的指示:“一般服務該做到,客人一叫就要到,客人揮手要看到,客人一動就知道,時時注意勤做到,完美境界可達到。”客人一動就知道的知道,言下之意,是知道要埋單。說得容易,做得到嗎?至少在香港就沒看過,但在臺北“鼎泰豐”,的確是做到了。

“你是不是給他們很多錢?”客人問楊老闆。他笑着不回答。客人一多,過鍾費當然是給足了,同時還加上對員工的關懷吧?香港的記者們看得感嘆,向我說:“你有沒有看到侍應們每一個都從心裡笑着?”

無處不在的主管娟娟也有關係,她是一名猛將,一切看得清清楚楚,指導無微不至,這種人才放在餐廳裡是“總控”,命運安排在政壇的話,一定是部長級人物了。

麥當勞生意也興隆,但東西好吃嗎?我不知道,“鼎泰豐”的小籠包的確不錯,價錢臺灣人都說貴,但每籠才二十幾塊港幣,我們不覺得。“日本的三家分店賣多少?”我問。“臺灣的一點五倍。”楊老闆說。

從前去吃,只叫了小籠包、蝦仁燒賣和原盅土雞湯,這次試盡了店裡的菜譜,共有:蟹粉小籠、菜肉蒸餃、豆沙小包、蝦仁蒸餃、糯肉燒賣、鮮肉糉子、豆沙糉子、鹹甜大包、千層油糕、赤豆鬆糕、原盅牛肉湯、紅燒牛肉湯、酸辣湯、油豆腐細粉、蝦仁餛飩、菜肉餛飩、酸菜肉絲麪、排骨麪、蝦仁面、肉絲蛋炒飯、排骨蛋炒飯和炸排骨,因爲不是遇到星期六和禮拜天,只試不到小籠湯包。

小籠湯包是全店的寶貝,一粒粒櫻桃般大,裡面還充滿汁,最不容易做了。“師傅至少要學上三年。”楊老闆解釋。怪不得只在那兩天才有得賣,還只限從早上九點到十點那一小時之內供應呢。

到臺北,不去“鼎泰豐”等於沒去過,尤其是早餐。公幹時午餐晚餐時間排滿了,一提到早餐,所有的臺北朋友或做生意的對白都一定建議去那裡。

友人亞爾拔·李帶了小女兒去臺北三天,一面談公事一面度假。訂了三個早餐約會,每天都是同個地方。小女兒抱怨:“爸爸,我下次來,一定不去鼎泰豐了。”

地址:臺北信義路二段一九四號。電話:2321-8927。

赤崁樓

這次去臺南,發現除了阿霞飯店之外,還有一個寶。那就是“赤崁”了。赤崁,名字取自臺南府城的赤崁樓,是曾鳳玉創店的第一個檔口,賣臺南最著名的擔仔麪。

一說到臺南擔仔麪,大家都會想到度小月,赤崁反而被比了下去。我上幾次都光顧度小月,爲什麼這回會到赤崁去呢?

原來在“阿霞”晚宴時,臺南旅遊局派了一位高官來助興,對當地食物最瞭解,問他沒錯:“除了阿霞,還有什麼可以推薦的?”“赤崁呀。”他毫不猶豫地。“我也聽過,那不只是賣擔仔麪的嗎?”我說,“我們一大羣人,擠不進去。”“赤崁已經從擔仔麪發展成一個大餐廳,集中所有臺南著名小吃,辦成一桌菜。”

這倒引起我的興趣,專程爲了這桌菜,自己先跑一趟。我試菜,不能只叫幾個,一來就是一桌,當天的菜單有:安平老街四果蜜餞、辦桌菜尾湯、白肚浮水魚羹、黃金炸蝦卷、排骨酥湯、古早味筍乾肘肉、府城鱔魚意麪、蚵仔麪線、迷你糉、竹葉米糕、西紅柿沾醬憶童年、古早味米糕粥、蝦仁肉丸。青草茶當飲品。

味道着實不錯,是原原本本、基基礎礎的烹調,老實、中肯、充飢,一點兒花巧也沒有。在五花八門混合個鳥的當今料理,這桌菜像個清泉,涌之不盡。吃完我還加了幾道,蔬菜太少,要了個熱燙番薯葉,淋上肉臊和豬油。甜品要個紅豆、花生和湯圓的豆腐花,還有別忘記原本的擔仔麪。

組織了一個旅行團,和大夥去了。臺灣一年四季水果多,過剩的做蜜餞,用糖和鹽手工醃漬於陶甕中,酸酸甜甜的味道最爲開胃,菜未上桌時大家抓來吃,無不叫好,大包小包買回去當手信。

蝦卷是將蝦烤過後剝出肉來和魚漿、肉臊等包紮後炸出來。其他餐廳也有這道菜,但包的是腐皮,這家人還是堅持用豬網油來包,炸後溶入餡中,多汁可口。“菜尾”即是剩菜,源自臺灣的辦桌文化,一辦桌即有十二道菜,一定吃不完。在剩菜中的豬、雞、魚、蝦之中加入金針菜、竹筍等再大熬特熬,你說那湯怎會不甜?

其他佳餚已不一一說明,讓各位去試好了。兩三人去的話,可到“赤崁”的總店,坐落於臺南市古蹟密度最高的民族路上,西側爲赤崁樓,南爲文武廟和大天后宮。建築物原是日據時代的牙醫診所,當今保留珍貴的裝飾,重闢爲小食店,你可以點上述幾道菜的其中一二,包君滿意。

赤崁的東寧店就以大紅花爲主調,美輪美奐,請一桌人的話,到那邊去,食物好吃之外還甚有體面。像我們的團體,就要去剛剛開設的VIP店了,以銀和黑爲主調,地方寬敞,可擺二三十桌,吃得舒服,坐得舒服。

女主人曾鳳玉笑眯眯相迎,看樣子,只有四十幾歲的人,面相端莊,態度親切,寒暄幾句後她到廚房去監督,我走去看掛在牆上她的生平:

一個出生在漁港邊小賭場的女性,十二個小孩子的老幺,小學便失學,長大後和臺南擔仔麪世家長子結婚,生三女,在婆家擔仔麪攤幫手。丈夫迷上當年風行臺灣的大家樂,十五年婚姻畫上句號,扛下前夫近千萬債務,從地下錢莊借來六十萬創立赤崁擔仔麪,當今她的負債還是沒有還完,反而欠得更多,但是臉上笑容是滿足的,是珍惜的。

好一個生平,像明朝的一篇小品文,從她的第三家店看來,債應還清,連臺南有關當局也去支持她,把她選擇的食物搬到“總統府”,成爲宴請中西貴賓的國宴。

門口設一擔仔麪面檔,曾鳳玉說:“有時,我們會請小朋友們,讓他們看看擔仔麪的製作過程。”

你要是在那裡請客,也能請師傅表演,這次我們看到的是應節的甜品發糕製作。一根大湯杓,廣東人叫爲鑊鏟,是廚房裡師傅用來炒菜的那種。洗乾淨,放白糖和黃砂糖進去,在火上煮溶,另外準備了一湯匙的蘇打粉,又叫發粉的,等到糖漿拌勻後,即刻加入,這時糖漿發脹,發到表面裂開,成一笑口,大功告成。

秘訣在於把一茶匙話梅粉加在發粉之中,這麼一來,發粉的苦味就能清除了。我們的團友紛紛實驗,試了幾次就成功了,來自德國的太太做了更是大樂,她說回到德國即刻表演給德國小孩子吃,她自己笑得很開心。

曾鳳玉至今還是單身母親,所有工作人員都專選單身母親,也笑得很開心。電話:打手機找陳經理886-800-211-800。

臺灣內臟飲食文化

這次臺北舉行的“美食高峰會”請來了德國飲食雜誌的編輯,她是一位不苟言笑的老太婆,看她不敢吃這個吃那個,我有點兒懷疑她對食物熱誠。而且,德國人一向也不是以美食家見稱的民族。

與她意見最大的不同,是她痛恨動物的內臟,要臺灣人少吃這道不健康的東西。哈哈哈哈,這簡直是要消滅臺灣飲食文化。因爲,我認爲臺灣菜,做得最出神入化的,就是內臟烹調。走進他們的菜市場就知道,豬肝豬肚豬腸,賣的價錢,比豬肉還要貴,這代表了什麼?

香港從前也有過這種紀錄,但當今大家都注重健康了,內臟沒人吃不要緊,連煮也煮得退步,這纔是要命,你到菜市場,看見一副豬腦,問多少錢時,要是小販看你順眼,即免費送上。在美國更視爲毒品,倪匡兄到舊金山肉檔買五塊錢豬肝,小販笑道:“你要五塊錢膽固醇?”

但是臺灣不同,臺灣人還是不怕死,拼命發揚他們的內臟飲食文化。一大早去他們的切仔面檔,看玻璃櫥窗中充滿內臟,點一樣,小販切一碟,叫“黑白切”。“黑白”,閩南語“亂”的意思,說人“黑白講”,就是亂講。“黑白切”將豬腸、豬心、豬肚等亂切一番,加一撮薑絲,淋上濃郁的醬油膏,就此上桌,美味無比。

著名的臺灣小食“四神湯”,也少不了豬腸。有時他們滾了一大鍋豬腸,加入米線,湯呈白色,也是美味無比的。

對豬肝的處理,臺灣人稱第二,沒人敢叫第一,小販攤中賣的“粉肝”,看起來像是滾水燙熟而已,其實是用了很多功夫去筋,又把醬油裝進針筒內,打入血管,蒸熟後風乾,再切片來吃,口感似粉,故以粉肝稱之。

張大千住臺灣時也教過女弟子做“蒸肝”,即是把肝煲個半熟,待涼後磨成粉,隔掉渣,再放入碗中蒸出來,像是豬肝豆腐。可惜做這道菜過程太過繁複,沒有餐廳肯花功夫,家庭主婦又懶,很難吃得到了。

外國人連豬肝也不敢試,最多是吃幾片乳牛肝,而且他們除了煎和燒烤之外,沒其他做法。他們的煎牛肝還算吃得進口,但煎乳牛腰就很嚇死東方人,因爲他們連尿線也不清除,吃了滿口異味,要在歐洲待上一段時間,才學會接受這個吃法。

說到豬腰,臺灣人做得最爲上乘,他們的“麻油腰子”,簡直是一絕,先把豬腰切半,利刀清除不潔,洗個乾乾淨淨,再拋進冰水中冷卻收縮,表面切上花紋後就可以炒了。火一定要猛,把麻油爆得生煙時,即下豬腰,翻兜一兩次,下薑絲、鹽和米酒,即成。

至於問我哪一家做得最好,我很難答覆,像香港的雲吞麪,每一間店都有水平,所做的內臟,不會太讓客人失望。非叫我推薦一間不可的話,那麼我會選“高家莊”。“高家莊”開在林森北路,就在晶華飯店後面,這次我去參加美食會,每餐上百個菜,再飽,也要去“高家莊”吃內臟。

早去也沒用,這家人只從晚上八點鐘纔開門,一直做到黎明五點半。店很小,牆上掛一個牌,寫着食物賣出的流行榜五種:一、紅燒大腸。二、色拉魚卵。三、芥末軟絲。四、紅燒肉。五、高家粉肝。

單單是第一道的紅燒大腸,吃過一次就讓人上癮,像我一樣光顧了又光顧。腸的做法是先把它洗得乾乾淨淨,只用醬油和香料去煮罷了,一煮就是好幾小時,全靠經驗,煮得軟熟恰好,但又要保持吃到豬腸的味道,實在不易。紅燒後的顏色並不瘀黑,我懷疑在滷汁中加了西紅柿,才紅得那麼可愛,名副其實的紅燒。

排第二名的色拉魚卵。色拉,就是香港人叫的沙律,其實也不過是在蒸熟的魚卵上撒些白色的奶油醬而已,但魚卵又香又甜,不加奶油更好,點醬油膏最妙。

芥末軟絲的“軟絲”,是臺灣人對鮮魷的叫法。一般魷魚都肉硬,臺灣的獨有品種很軟,故稱之。

紅燒肉是和大腸一塊炮製的,沒有什麼大道理,要吃肉不如吃腸。高家粉肝就做得出奇地好,熱吃冷吃皆無妨,嘗過的人都對臺灣的內臟飲食文化甘拜下風。

在店中還看到一個大鐵鍋,煮了白色的粉條,那就是臺灣人叫的“米苔目”了。其實就是廣東人的瀨粉,但說是中山人的“攦粉”更接近。“苔目”是筲箕的縫的意思,把粉團放在筲箕上大力壓下,一條條的米粉就擠了出來。湯是用豬骨熬了十幾個鍾,去掉油來煮粉條,要那麼一大鍋煮,纔夠味。

到了臺北,吃過了“高家莊”,已值回票價。地址:臺北林森北路二七九號。電話:8862-2567-8012。

蝨目魚

臺北已和其他大城市一樣,被高樓大廈佔據,如果要找回數十年前的優閒和純樸,還是南投縣最佳。

南投離臺中一個多小時車程,是日月潭所在地,蔣介石走遍臺灣尋找環境最優美的地方來建別墅,目光錯不了,他就在這裡蓋起涵碧樓來,當今重建,是全臺灣最好的一家酒店。中臺禪寺的惟覺老和尚也在南投建築了古今結合的大寺廟,因爲這裡的靈氣特別強吧?

南投人不但熱情,也特別會燒菜,這次他們的美食節叫了我去評點。因爲我喜歡南投,經常寫文章介紹,南投縣縣長李朝卿給了我一個獎狀,封我做南投縣的美食代言人。

大吃大喝了三天之後,我乘車到臺南市,入住“大欐雅緻酒店”,這家人爲臺南最好的,隔壁就是三越百貨,購物方便,我們旅行團每次都在那裡下榻,所以對周圍的環境很熟悉。翌日當然不吃酒店的自助餐,走出門,向右轉,經幾個街口,就有一家鹹粥店,專賣蝨目魚。

“蝨目魚”這個名字很怪,有人說是鄭成功來到臺灣,吃了這種帶有牛奶味道的魚,問說:“什麼魚?”當地人敬仰他,以爲他指的是閩南語的“蝨目”,就叫“蝨目魚”了。

這種說法沒什麼根據,雖然臺灣人也叫此魚爲“國姓魚”。也有人說此魚在中南美洲叫Sabador,由西班牙名而來,但只有荷蘭人佔據過臺灣,此說不通。另外一說,是西拉雅土族的“麻薩末”番語演變的。

比較能說服我的,是此魚有極發達的“脂眼瞼(AdiposeEyelid)”,那層厚膜幾乎遮住魚眼,故臺灣人也叫它爲“遮目魚”。而“遮目”和“塞目”在閩南語是通的,“蝨目魚”的名稱應該由此而來。

回到香港,談起了蝨目魚,倪匡兄這位魚癡也不知道其他地方叫什麼名字,問對美食和食物歷史頗有研究的朱振藩。“就是英語的牛奶魚(MilkFish)。”他說。回到家裡翻翻ThePenguinCompaniontoFood(《企鵝的食物指南》)一書,說此魚學名爲ChanosChanos,菲律賓人叫Bangus,印度尼西亞人叫IkanBandeng,澳大利亞人叫SalmonHerring。

既然有Herring一名,此魚應屬鯡魚家族,分佈極廣,從南非、印度,經紅海、日本到澳大利亞,凡是暖流經過的海域都能生長。而養殖的,氣溫一低,也就大量死亡。此魚全身銀色,流線體形,尾部有明顯的分叉,通常兩英尺長,但大起來可長成四五英尺,沒有牙齒,專吃水藻和水母,故臺灣人也叫爲“海草魚”。

在海中活動得很靈敏,它有神經質,一被捕獲即死,死時僵硬,頭和尾翹起,身凹進去,在菜市場中見到,別以爲是冷凍,其實很新鮮,只要看發着光亮的細鱗就知道了。

和所有骨頭愈多肉愈鮮甜的魚一樣,蝨目魚全身一共有二百二十二條刺。菲律賓人不會起骨,只愛吃它的皮,西方人則用壓力鍋煲之,煮得像罐頭魚,刺都化掉了。

臺南的粥店老闆是劏魚高手,不到一分鐘,已把魚分解。硬骨的部分拿去打磨成魚丸,軟骨部分也不能就那麼吃,要切成薄片,把軟骨全部切斷了纔不會傷喉。

靠肚的部位完全無骨,也是脂肪最厚的,店裡拿來白灼或煎熟,香甜肥美,最爲高級。魚腸帶苦,但有人也專門愛吃這種苦味,遇到廣東人,就說爲甘了。魚的肝,吃起來並不遜法國鵝肝。也許說得太過分了,應該是各有千秋吧,皆爲天下美味。

把軟骨切碎的肉拿去煲粥,亦鮮甜無比。這一頓吃下來,是最豐富的早餐,而且只有在臺灣才能吃得到。

“把當天抓到的蝨目拿來做才行。”店主說,“一過了就腥,所以吃蝨目魚應該是早上吃。”“怎麼看得出是野生的,還是養的?”我問。“很簡單,魚分背部和腹部,背上白色的就是養的,黑色的就是野生的。”他說。

吃完了鹹粥,再到孔廟對面的藥膳香腸店吃烤豬腸。店主很熱情,又帶着我,經過旁邊的一條古老幽靜的小巷,當今已開發成旅遊區,食肆林立,到了大街,又有一家人,專賣蝨目魚魚丸。

魚丸湯上桌,先喝一口湯,很甜。再吃魚丸,像閩南語說的,很Q,那是爽脆彈牙的意思。想起在馬來西亞吃的西刀魚魚丸,二者很相似,又想起倪匡兄,如果能帶他來享受這兩頓蝨目魚魚宴,他一定大樂。

南投美食遊

國民黨到臺灣,當然懷念起老家的黃酒,就在埔里釀,稱之爲“紹興酒”。數十年前的臺灣紹興酒實在難喝,所以在酒中加話梅,由此誕生。話梅雖說用鹽漬,但主要是加了很多糖精,臺灣紹興酒浸話梅,就等於喝糖精水了。

時間讓大家進步,埔里的酒愈釀愈佳,愈存愈醇,後來出了一種叫“陳紹”的,很喝得過。當今在埔里的餐廳中喝到二十年三十年的老酒,已比大陸的大量生產質量高出許多,不能說臺灣沒有好的黃酒了。

南投縣的食肆無數,佼佼者有在埔里的“金都餐廳”,不只食物獨特,地方也寬大到可以擺數十桌酒席。我光顧了多次,認爲是當地水平最高的,他們做的“紹興宣紙蔗香扣肉”,是把甘蔗去皮,斬成數截,鋪在鍋底,中層有炒香的甘蔗心,最上面是宣紙包紮的扣肉,用紹興酒、醬油和各種該店調配的香料燜成,肉香無比。

扣肉固佳,但我最欣賞的是另一道菜,和廣東人生炒糯米飯有得匹敵,做法是用霧社地區生產的小米,有點糯米的粘性,炊至半熟,把切成一片片的臘肉鋪上,臘肉用五花腩做成,一層肥肉夾一層瘦肉,香得不得了。另一邊,再鋪上用紹興酒灌的香腸,也切成一片片。最後是把肉臊碎肉用蒜頭炒香,填在中間。吃時再淋上等老抽和豬油,更令人無法抗拒。

這次重遊埔里,見店裡把這個飯改良了一下,用一個小竹筒削半,將米飯和肉類填滿,拿去再蒸了才上桌,不但扮相好,鮮竹味跑進了飯中,一流。

“金都”的總廚叫劉恆宏,烹調基礎打得極深,又經老闆和老闆娘大力支持,鼓勵他去創新,當今一道又一道的新菜出籠,都很美味。

我已經和老闆夏文正及太太林素貞成爲好朋友,見他們年紀輕輕,但做事的幹勁和待人的親切,是老一派臺灣人的作風,臺北已罕見,南投人還有不少。

林素貞要帶我到她生長的鄉下。“叫什麼地方?”我問。“凍頂。”她回答,“出茶的。”我還以爲那是臺灣茶的一個品種的名稱,原來有一個真正叫凍頂的地方。

茶樹種在梯田上,葉子必要肥沃的土地培養,也需不受遮掩的陽光直射,又得充足的雨量及晝夜的濃霧籠罩,凍頂這個地方各條件皆備。我們一路上山,一路讚賞一片片如詩如畫的景色。

茶葉人手採摘,經日光萎凋、室內浪青、殺青和揉捻。初幹後,揉成圓形、再幹、揀梗、烘焙到最後的包裝,程序複雜得很。

我們這次是剛好碰上鄉里的茶賽,有兩千多種由茶農提供的茶葉,經五六十個專業評選人盲目給分,每種茶只有一個號碼。初賽後再準決賽到最後的大賽,像是選美,當選的茶王,一公斤茶要賣到幾萬塊港幣。

拿了好茶試飲,當地負責人等我讚賞,我只說了:“好香,好香。”我們潮州人喝茶,當然注意新茶的香,但也有中茶的甘,和老茶的色。臺灣人喝凍頂,只得一個香字,大家的口味不同,不能說誰對誰錯。

負責人看我那麼說,指着自己:“我和你一樣是一個上年紀的人,也當喝底子厚的茶,要有餘韻。”“對,對。”我說,“從前,臺灣人叫爲老人茶。”

研究歷史,凍頂茶是鹿谷鄉的一個叫林鳳池的人,在1855的咸豐五年到福建應試,考了舉人回鄉,同時帶了三十六株茶苗,結果種活了十二株,發展至今。

凍頂茶一出了名,臺灣所有種出來的茶都叫凍頂烏龍,反而凍頂這個地區沒人知道。如果臺灣有關當局能像法國一樣,只允許干邑地方出產的白蘭地,纔可以叫干邑;香檳區出產的汽酒,才能叫香檳的話,才能補償凍頂的聲譽。

車子爬上了凍頂山,有一個叫“小半天”的竹林休憩中心,裡面有木屋和竹屋,由此兩種建築材料蓋成的別墅家庭房,除了客廳臥室之外,還有廚房和餐廳,在這裡買了山中綠茶和溪魚自己煮來吃,再用新鮮的茶葉代替九層塔金不換,做茶葉三杯過山雞,也是一個好主意。

閒而住上兩三天,看白雲、看日出日落、聽鳥啼、喝茶,當仙人去。

極品軒和煉珍堂

我到臺灣去,一向追求懷舊的臺菜,像“辦桌”之類,頭盤還要擺一罐響螺罐頭,以示貨真價實的那種,愈土愈好。吃多了,我才發現忽略了一種更老土的佳餚,那就是上海菜。

當今在內地和香港,幾乎吃不到純正的滬菜,除非是家庭主婦燒的,不然到了館子,來來去去都是些用植物油煮,淡出鳥來的新派菜,已經忘記了上海烹調的真髓濃油赤醬了。

可喜的是臺北還有幾家這一類的老餐廳,看到朱振藩在他那本書《食味萬千》中介紹過,像“三分俗氣”和“極品軒”中所提到的原汁原味浙江菜,令我垂涎。這回到臺灣去拍電視特輯,我第一個打電話去找的就是朱振藩,要他安排,有熟人推薦,師傅會更用心。這是不公平的事,但如果能使用到這種特權,我倒是十分願意。

第一晚就到“三分俗氣”去,主人曹先生是音響專家,性沉靜,能燒一手好菜。曹太太更是整間店的靈魂,烹調出來的每一道菜都精彩,而且絕非因爲熟人而特別做出,當成家常,吃得我埋頭苦幹,連鏡頭也不理。

有了這個經驗,對朱振藩的介紹更是深信不疑,第二天就到他寫過的“極品軒”去。這家在市中心衡陽路的鋪子,裝修得相當摩登,但我們不是去吃裝修,坐下打開餐牌,一堆久未見到的菜名,已讓我神往,計有:鮝烤圈子、蝦子蹄筋、香根牛肉絲、蔥烤海蔘、扁尖腐衣、二筋一湯、蔥開煨面、桂花糖藕等等。

但決定還是點幾個最普通的,先上烤麩,一試對路了。再來就是鱔糊,一碟炒得黑漆漆的鱔條上桌,中間被圓鑊鏟壓得凹入,侍者手持一小銀盃,澆上一股滾熟的沸油,嗞的一聲淋在鱔糊中間的那堆蒜茸,正冒煙發泡時,用筷子連連攪拌,一下子把整碟菜吃得精光,那是數十年前的回憶,美味至極。

另外點的是蛤蜊燉蛋,這道菜,當今館子裡的師傅也最多隻有十個會做。新派的還先把蛋蒸熟,蛤蜊打開拆出一面殼擺在蛋上當裝飾,大叫這是中國人的茶碗蒸。蛋是蛋了,是一個大笨蛋。

真正的蛤蜊燉蛋,是把蛤蜊放在碗底,蛋燉熟了,蛤蜊打開,甜汁混入蛋漿中。這點,“極品軒”做到了。那麼簡單的程序,別的地方做不到嗎?說了你也不相信,十個廚子,有九個聽都沒有聽過。

店主陳力榮笑嘻嘻前來,說是昨天還在美國探母,聽了朱振藩的介紹,趕回來的。“餐廳這一帶我有印象,四十年前來過,也是吃上海菜的。”我說。“對了,這家店就是從前的‘三六九’的舊址,我當年在這裡當學徒的。”陳力榮說。

“那麼後面的新公園還在嗎?”我問。“還在,還在,現在的名字叫‘二二八公園’,是後來改的。”“公園旁邊的牛肉麪呢?”“我帶你去!”他說完,我們兩人散步過去,那家叫“新福”的牛肉麪,依然故我,不知道還有沒有從前的水平,要下次再來試,今天實在太飽了。“明早五點見。”

陳力榮在“極品軒”那座大廈的八樓開了一個私家廚房,開放式的,可以一面燒菜一面和客人聊天,當天在菜市場買到什麼,就做什麼,朱振藩爲這個地方命名“煉珍堂”,取自唐代宰相段文昌的廚房。

翌日天未亮,我們在中央市場見了面,走到海邊,看一艘艘的漁船載滿了魚,選了幾尾,後來又到肉販市場去買豬油來炸,最後跑到蔬菜市場,看到一種未見過的,菜如蘆筍,但上面開着一粒粒的花蕊,小販說:“這就是夜來香了。”

買完菜到“煉珍堂”去,把魚肚中的卵挖出來,撕破膜,用豬油爆香,再加鹹酸菜和辣椒絲去炒,並非滬菜或閩菜,陳力榮說:“做菜只要材料新鮮,花點心思,接着儘量發揮自己的創意就行。”

其他菜還有麻油豬腰和肚尖、帶魚煮蘿蔔,蘿蔔較帶魚好吃,及墨魚燜五花腩等。同席的食家王宜一和朱振藩兩位女弟子都是老饕,說:“要是用墨魚乾,就好過新鮮墨魚,我們來過那麼多次,還沒吃過你今天燒的幾種,你對我們不公平。”

陳力榮笑說你們不跟我去買菜嘛。他的拿手菜還有東坡肉的原韻“烤方”“青魚煎糟”“薺菜鮮筍炒年糕”“鹹菜大湯黃魚”“竹笙甜豆湯”“芹菜鳩珍”和“爆墨魚鰓”等等,等下次才一一去試吧。

今天的“清炒夜來香”只是蒜爆,有點蘆筍味,花帶苦,沒吃過,很特別。最後上的甜品“玫瑰湯圓”,雖有玫瑰爲名,但只以金棗、瓜子肉、冬瓜糖、白芝麻、桂花滷、桂圓滷和肥板油爲餡,畫上這一餐完美的符號。地址:臺北衡陽路十八號之一。電話:886-02-2388-5880。

臺灣老饕

到臺灣,絕對不能去高級餐廳吃東西,他們的上海菜不像上海菜,廣東菜不像廣東菜,總之沒有一間是正宗的。至於日本料理,更是氣死人,臺灣朋友以爲好大面子地請我去,指着一塊粉紅色的魚,大叫:“Toro!Toro!”其實那並不是金槍魚的肚腩部分,是一種旗魚KajikiMaguro的次等魚,釣到了,旗魚飛躍,血倒流,白肉變成粉紅色罷了。但是嘗試解釋給他們聽,他們立刻發脾氣,說你不識貨亂講!

較像樣的還是他們的四川菜,這一點我承認香港一直沒有好好發揚,香港吃得過去的四川菜館不多,臺灣每間都有點兒水平。湖南菜也不錯,福州菜更好,香港根本就吃不到福州菜。

典型的福州菜包有紅糟和醋溜。紅糟雞、豬、羊,顏色鮮美,吃進口中,一股酒味,肉鬆化,是他們至高的文化。如果你不是醉客,那叫他們的醋溜腰子好了。一個腰子切成四大片,整齊地割着花紋,把鍋子中的油爆得冒煙時,將豬腰、海蜇皮頭、油炸鬼塊一齊扔進去,淋上糖醋,即起。腰子入口即化,海蜇頭彈牙,油炸鬼吸汁,酸酸甜甜,可吃白飯三大碗。

談到他們的白飯,是用一個個的小麻繩簍盛着米,隔水蒸熟。侍者把蒸熟白飯的簍子一擠,香噴噴的一團飯倒在你面前的空碗中,包你沒吃過那麼好的白飯。

喜歡吃麪的話,福州海鮮麪是一絕,用整隻的膏蟹,加蝦、魚片、墨斗、蟶子等種海產熬了的湯,變成乳白色。在黃顏色的油麪煨了一煨上桌,和白飯的水平一樣,再次包你沒有吃過那麼好的面。

但是來到臺灣吃什麼福州東西?最上乘的當然是光顧地道的臺灣餐。你向朋友要求,他們即刻抓頭皮,因爲他們也沒吃過臺灣餐。臺灣沒有臺灣餐,那不是開玩笑嗎?的的確確,一般上只有“青葉”“梅子”餐廳等臺灣小吃,正式的臺灣餐,要找到臺灣老饕才能找到。

臺灣餐份量很足,一席十個菜,十二個人也吃不完,要是人數少,可叫“半席”,那只有五味。

頭盤的冷熱葷是在一個大盤中盛着鮑魚片,這是不經炮製,把罐頭鮑魚切片,就此而已。多春魚的柳葉魚是炸的,有十二尾。五香卷用豬肉、肉豬肝等以腐竹皮包了炸香切片。滷肉,豬的五花腩滷後切片。炸魚片,當天有什麼新鮮魚就用什麼魚炸成一團團地,沾日本丘比嬰兒牌的沙律醬吃。林林總總的花樣中,最惹人注目的是中間擺的響螺肉,響螺先前在舊臺灣很珍貴,幾乎吃不到新鮮的,他們的響螺也不是香港的那麼巨大,只是像在日本觀光地燒着賣的蠑螺Sazae,拳頭般大,棄其腸殼,只有顆栗子那麼小的螺肉,裝進小罐頭中。上桌時,爲表示貨真價實,整罐罐頭放在盤中,還可以看到未完全打開的鐵蓋上的鋸子痕。

接下來的菜很特別,名堂叫不出,臺灣等基本上是福建菜,湯水特別多。像蒸鯧魚,潮州是用碟子盛,他們的蒸鯧魚可以說是“煮鯧魚”,用鹹酸菜,肥豬肉絲、香菇絲、中國芹菜加紅辣椒絲等等蒸之,蒸時用了大量的湯,以大碗分盛後上桌。客人除了吃魚肉和配菜之外,還用湯匙喝湯;酒徒不喜歡吃東西,只喝湯,特別合胃口。

有些菜乾脆用整個鍋上桌,鍋中的東西有點像新界的盤菜,是一層層的。最下面用大粒的蛤蜊鋪底,加一層芋頭,芋頭上鋪的是:一層炸過的排骨、一層粉絲、一層白菜、一層豬雜、一層冬菇、一層魚肉、一層韮菜黃再一層雞肉、一層蛋卷等等,數之不清,整鍋東西加了大量上湯燉個數小時,你說味道鮮不鮮甜?

海蔘的做法是用蔥、姜、紹酒把海蔘發了之後,煮雞湯、豬肉湯,把肉扔掉,留湯煨之,再將豬肚、豬舌、鴨肝、鴨肫、冬筍等爆後撈起,加蓮子、切成小塊的豬腦拌後炒之,味道錯綜複雜,絕非紅燒海蔘或蝦子海蔘那麼簡單。

上面四種只是副菜,主菜爲臺灣式的佛跳牆,單單是材料有:一、魚翅。二、魚脣。三、刺蔘。四、乾貝。五、鮑魚。六、魚肚。七、火腿。八、豬蹄尖。九、豬蹄筋。十、豬肚。十一、羊肘。十二、鴨。十三、雞。十四、雞腎。十五、雞蛋。十六、冬菇。十七、冬筍。十八、紅蘿蔔。十九、醬油。二十、酒。二十一、茴香。二十二、冰糖。二十三、桂皮。二十四、蔥白。二十五、姜。二十六、豬油。炮製方法和時間不贅,已知是絕品。

最後有臺灣炒麪和炒米粉,其實只是這兩樣,已經飽腹。臺灣菜的師傅已經賣少見少,能夠享受一次,是福氣。

到臺灣如果吃不到臺灣菜的話,那隻好吃街邊小吃,包括有:滷肉飯、排骨飯、牛肉麪、苦瓜排骨湯、切仔面、蠔仔面線、烤香腸、槓丸湯、豬血湯、金菰魷魚羹、金不換炒羊肉等等,我的口水已經流個不止……一次去臺灣,爲了談生意,被人家請到來來飯店的滬菜廳。主人客氣地問道:太太呢,怎麼不一齊來?我板着臉地:“她去吃大排檔,她比我幸福。”

臺南擔仔麪

到臺北參加友人謝家孝的葬禮。一下飛機,又下雨。由桃園的中正機場走出來是上午十點半,一路塞車,到凱悅酒店已是下午兩點四十五分,足足開了兩個鍾又十五分的車,學臺灣人驚歎:哇賽!比東京的成田機場到帝國酒店還要花時間!

謝家孝是位國字型面孔的文人,歷任大報館的編輯,所著之《張大千傳》,爲研究大師一生最好的資料。家孝一生攜兒帶女地流浪於西德、丹麥、美國等地,開餐廳當報販,給黑人打搶過幾次,最後還遇一次嚴重的車禍,弄得共患難的妻子也跟人跑掉,死前獨居在臺北,友人家這裡住住那裡住住,省下錢來供兒女唸書,但他們對這位仁慈的老父並無親情,家孝是苦命人,他的死,是死於憂鬱的。讓我們做朋友的人的眼淚化成臺北的雨水,不斷地爲他淌下吧。

忘記了這篇文章應該是談歡樂的事,話題還是回到臺北市這個地方吧。我從來未曾憎惡過世界上的任何一個角落,就算是印度的深山野嶺,我總會去發掘出它的好處。臺北的優點在它的街邊小吃,千變萬化,可連食三天三夜還有無窮的新花樣出現,但一踏入大餐廳,即刻重演又貴又不好吃的悲劇。

象徵臺北的一家叫“臺南擔仔麪”的餐室,你如果沒有去過,就不認識臺北了。位置於華西街,華西街像四十年前的油麻地,一條長長的街上雙邊充滿各式各樣的商店,是由大排檔發展爲鋪位的。在這個雜亂無章的地區中出現了一座皇宮,那便是“臺南擔仔麪”。

派頭是十足的,先有個大停車場,停車場擺了幾個路燈頭,一看認得出是巴黎路燈,剛從法國運來,還沒有裝好。餐廳的門口保持着該店未發跡前的大排檔格式,擺着各種海鮮,讓客人挑選後才入店去吃,要是你不會在這裡點菜,那便是生客。

龍蝦、鮑魚不在話下,新奇的海鮮有魚扣、魚肚、魚脂肪、魚軟骨、魚**;各式罕見的貝殼類,各種日本魚生,還有最貴的小烏魚,臺灣人叫花條,是種淡水魚,肉極細膩鮮甜,通常是用薑絲煮湯,但就那麼在水上烤來吃,天下絕口。只要客人指指點點,侍者即刻暗記下來,配上各類蔬菜,煎、炒、煮,上菜時絕對不會搞錯,在攤前點菜,已是一種show。

一進入餐室,哇塞,水晶吊燈、法國沙發,紅紅白白地極不調和,是俗氣這兩個字的活生生的化身。桌上擺着英國威治活的瓷杯瓷盤、奇裡士多夫的銀頭筷子、法國的巴加拉水晶杯。店主怕你不懂貨,還印了一張過膠的說明書,畫上各國的國旗,展示餐具的高貴。

這一餐吃下來,沒有港幣幾千上萬走不出店鋪。餐廳沒有餐牌,牆上也無標明訂價,總之你得伸長出頭頸項待斬。吹脹的是:這裡的海鮮,的確好吃。

至於店名上的臺南擔仔麪,主要原料是一撮小小的麪條,淋上用油爆香的肉碎,要求之下,可加一粒滷蛋,別小看這碗東西,其味之佳,可連吞七八碗。我極愛吃麪,尤其是這種臺南擔仔麪,幹吃或溼吃都美味,但是自從它用威治活的碗來盛,不中不西地,味道差當年的土碗十萬八千里,試了一碗便停筷。

臺北這近十年來經濟起飛,爲外匯儲存得最多的地方,所有物價之貴,絕對只可以用物無所值來形容。臺灣是個島,相當地閉塞。各處顏魯公的肥胖字體招牌,更不堪入目。都市人有錢不懂得如何展示,只靠勞力士金錶和奔馳汽車,在生活貧苦的羣衆身邊誇耀。“臺南擔仔麪”便是極典型的例子,它代表了臺灣人暴發戶的心態,故意忽視附近還有甲乙丙丁的存在。

澳門餐

我們到澳門去拍電視飲食節目,一共兩集,監製問我:“那麼多菜,要怎麼分法?”“澳門有了外資賭場後,變化極大。不如這樣吧,第一集拍所有豪華奢侈的,第二集迴歸平淡,是從前的澳門留給我的印象。”監製沒有意見,隨我胡來,但爲我安排好一切,這個節目少了她,就沒拍得那麼順利。

老友周忠師傅給米高梅請去,在新酒店中創辦了“金殿堂”餐廳,非捧場不可。他爲我們準備了五個菜,埋單盛惠一萬三千。

“萬壽果”是周忠獨創名菜,出現在三十多年前的凱悅酒店中餐廳,萬壽果就是木瓜,構想出自冬瓜盅,他將之改爲夏威夷木瓜,裡面燉的材料和冬瓜盅一樣,不過已變成一人一份。最初功夫多,賣不起價錢,我建議加上海膽,他照做,結果大受外國客人歡迎,因爲他們都不慣和別人分來吃。從此香港捲起一陣熱潮,中菜成爲可以一人份一人份像西餐那麼上,我並不贊同這種吃法,但外國友人喜歡,我也沒話說。當今這道菜,名字是“雲丹海虎翅萬壽果”,加入粗大的翅、海膽、松茸等,都是貴貨。

“吊燒鵝肝金錢雞”依古法炮製,本來的金錢雞是一片雞肝、一片叉燒夾着一片肥豬肉,豪華版不用肥豬肉了,有錢人都怕胖嘛,就改了一片法國鵝肝和一片鮑魚菇,叉燒則照舊。

“黑松露油泡龍脷球”的主角當然是龍脷,起了肉,將魚骨整片炸脆來伴碟,龍脷和黑松露一起炒完上碟,其實骨頭比肉更好吃。“烏魚子露筍炒龍蝦球”的龍蝦也是全只上,但只剩下殼當裝飾,肉則和臺灣的烏魚子夾着吃。“蔥爆雞樅菌和牛”顧名思義,是用日本牛肉來炒四川的雞樅菌。

最後的“官燕珊瑚柴把菇”,主角是中間的那團燕窩,上面加點魚子醬。珍貴的反而是配角的“柴把菇”,將蔬菜削成長條,再用瓢絲捆綁,像捆着木柴一樣,這是古老菜之一,已沒人那麼有空去做了。

接着拍攝的餵了三十六個月橡木果的黑蝸牛吧,魚子醬吧,香檳吧等等,又有意大利白松露宴。早餐是在我們的套房廳中吃,把整套龍蝦火腿都搬了出來,還有鮑魚,豪華之極。最後當然沒有忘記澳門最早的高級法國餐廳“Robuchon”,它仍舊保持那麼高的水平。

來澳門拍攝,不去大三巴好像說不過去,但我向監製Markar說:“這太過單調了,不如請澳門小姐一齊參加。”女主持蘇玉華、AmandaS和黃宇詩都贊成。“人多了纔好玩。”她們說。

主辦了那麼多屆,今年的纔算正式,來了冠軍的呂蓉茵、季軍的伍家怡和友誼小姐陳小玉。呂蓉茵一直有加入旅遊業的志向,她爲人親切和藹,是幹這一行的料。季軍伍家怡在競選時排“七”號,和名字最巧合了。“伍”字和“五”發音一樣,中間的“家”字和“加”相同,最後的“怡”字,廣東話念成“二”。五加二,剛好是七。友誼小姐陳小玉是舞蹈演員出身,跳得一手非常好的中國古典舞。

“想帶我們去哪一家餐廳吃東西?”她們問。我說:“有沒有去過澳門退休人士協會,吃土生澳門菜?”大家都搖頭。

一般人以爲澳門菜就是葡萄牙菜,其實大有分別。澳門菜是吸收了葡萄牙菜的做法,加上中國人的口味變化出來。像葡萄牙最著名的烤乳豬,澳門的不只是燒烤那麼簡單,是在乳豬下面加了飯,飯是用乳豬肉碎和蔬菜加白飯炒個半生熟,再把乳豬放在上面焗出來。乳豬滴下來的油混入飯中,那種美妙的滋味是其他飯難找的,在烹調技巧上,不遜西班牙的海鮮飯(paella)。

乳豬飯上桌,大家吃得津津有味,三位香港的女主持沒吃過,澳門小姐更說這是她們試過的最好一餐。再下來的是鹹魚、豬肉和蝦醬一塊炆出來的澳門菜,不必親自試,單單聽食材的配合,已知非常惹味。

大白烚就受葡萄牙菜影響極深,用豬皮、肉腸、血腸和大量椰菜煮出來。不同的是澳門做法沒那麼鹹,菜汁可當湯喝,而肉類和蔬菜嫌淡時,就點蝦醬吃。澳門人的蝦醬是經過發酵的,源自非洲的葡萄牙殖民地,在開普敦有個馬來村,也許是馬來人把這種吃法帶到馬六甲,娘惹菜中也有蝦醬鹹魚豬肉這道菜。

我們還吃了馬介休球、燴牛面珠登、燴雞飯、肉批、角仔、山椒牛肉、燒腸、咖喱毛茄蝦和石鑿,甜品有香橙蛋糕、無花果大菜糕和經典的米糠布甸。

地道的澳門食肆,還有“兆記”的粥,是用木柴慢火煮出來的,“六記”的錦滷雲吞,“祥記”的蝦子撈麪,“杏香園”的椰汁雪糕紅豆西米涼粉甜品,“細龜”的炒河,“李康記”的豆花,“六棉”的釀青椒等等,也沒忘記我最愛去的營地街街市熟食檔中的各種美味,和檔主們都成了好友,像回到家裡吃飯。

澳門一面已經繁華奢侈,另一面還是那麼老舊,那麼有人情味,雖說物價已經高漲,但我們去的地方最多貴個一兩塊錢。遊客們賭完回去,澳門平民的日子,還是照樣要過下去。這句話聽起來甚是無奈,但澳門老百姓自得其樂,還是值得歡慰的。

澳門佑漢市場

在澳門,結識了友人周先生,一聽到他的廣東話,即刻知道他是福建人。

“澳門有多少人口?”“四十多萬。”他說。“那麼福建人有多少?”“十幾萬。”“譁,那不是四分之一以上嗎?”我叫了出來,“爲什麼沒有一間像樣的餐廳呢?”

周先生也不知道是什麼原因,他任職的“皇家金堡”從前由一個福建家族經營,也在二樓的餐廳嘗試賣福建菜,從廈門請了一羣大師傅表演,我一聽到大喜,即刻參加,吃得不亦樂乎。當今這家酒店已易手,餐廳中還有幾位廚子是福建人,時常進口地道的小食“土筍凍”,但並非天天供應,吃個炒麪,還是有的。

福建分南部和北部,兩個地方連方言也不同,別說菜式,南部以廈門和泉州爲代表,也稱閩南,臺灣人多數是閩南人後裔。北部則以福州爲代表,方言福州和福清話,極爲難懂,名菜是佛跳牆。

南部廈門一帶的人,則最喜歡吃“土筍凍”,所謂“土筍”,其實是沙蟲,有幼指般粗,像條蚯蚓,古老的做法是將沙蟲抓來,用腳踐踏,讓它吐沙,然後煮之。沙蟲有膠質,冷了結成凍,切片後點蒜茸醋或辣椒醬來吃。當今的做法當然不必用腳,味道一樣,聽起來恐怖,但是吃了感到甘甜無比,會上癮的。如果你不喜歡吃土筍凍,就不是一個真正的閩南人。

“從廈門每天有巴士到珠海,再從拱北關口進入澳門,有人帶土筍凍來這裡賣。”周先生說。一聽大有興趣:“澳門的什麼地方?”“黑沙灣,佑漢街市。”

即刻請周先生開車帶我去,從文華酒店出發,往拱北方向走去,黑沙灣在澳門本島,不必過橋,十五分鐘左右抵達,一棟棟的高樓,有新有舊,住滿了人,多數是來自福建的,這裡的生活水平較低,賣的東西也相對地便宜。

佑漢市場就在這些像從前香港徙置區住宅的高樓之中,有舊九龍城的影子,周先生帶我走了一圈,因爲他還有事,我也不麻煩他,說翌日自己再來。

回到酒店,遇澳門的廣東友人,警告說:“佑漢一帶很複雜,你自己一個最好別去亂走。”“從前我進入九龍城寨,一有事我講潮州話就解決,我的潮州話沒我的福建話那麼流利,去了佑漢,我可以用閩南話對付,不擔心。”我笑着說。

第二天一早,我乘的士前往,在佑漢市場前面下車,周圍有兩家露天茶座,已坐滿了客人。我四處走走看賣的點心有什麼不同,蝦餃燒賣叉燒包等是一樣的,但也有一盅盅燉出來的食物,仔細一看,原來是燉豬肚,湯甚濃,若宿醉,來一盅鎮胃,是酒徒的恩物。

茶樓旁邊有一檔賣豬肉丸的,叫爲爽爽,招牌上寫着古法制作,用手把豬肉打爛做成,爽脆無比云云,即刻要了一碗,果然又脆又有肉味,的確不錯。

走進菜市場,一樓賣魚,二樓賣菜,三樓賣肉。福建運來的小食,像蒸丸、炸肉丸,炸魚等等,要到下午纔到,賣油麪的攤子倒是不少。海鮮很豐富,雖說這一區的人經濟較差,但也可以用低微的價錢買到游水的魚蝦,光顧的家庭主婦不少。各種蔬菜瓜類也肥美,新鮮得很。

走到三樓,哇,幾乎是清一色賣豬肉,牛肉攤只有三四檔,小販們勤勞地把各部分的肉分解。看到一位友善的肉販向我笑笑,就問道:“這裡一共有多少家賣豬肉的?”“三十三檔。”他說。“怎麼生存?”“鬥便宜囉。”他回答得實在。傳說有些肉是從拱北走私進來,有些家庭主婦把豬肉綁在腿上偷運,但據小販說這種個案只是發生過,當今已無人那麼做了。

再走上去,是熟食中心,共有兩層,攤檔甚多,但賣的食物重複,餃子鍋貼一檔又一檔。看到一家賣豬腸粉的,很乾淨,印象特別好,要了一客蝦米腸,味道果然不錯。

總計起來,食物的變化沒有營地街街市那麼豐富,水平也差過那裡,但價錢簡直是便宜得令人發笑。鄰桌的客人告訴我,這個熟食檔開到深夜,中午和晚上來,種類就多起來,我會和友人一塊兒光顧。

又吃了一碗牛腩油麪和一杯濃茶,已飽,捧着大肚子走下來,看到鮮花檔中,有姜花和茉莉出售。在澳門從前常見小販把姜花一朵朵採下,用橡皮筋綁成一束,每束一元澳幣,的士大佬最喜歡買來掛在倒後鏡上,當今已罕見,都是連枝帶葉的。問價錢,市中心的花文件要賣五塊的,這裡一束兩塊,茉莉也是,各買二束,才八大洋,回到酒店插入水杯中,香了兩天。

第4章 日韓食尚第3章 覓香東南亞第2章 臺澳美食行第4章 日韓食尚第4章 日韓食尚第1章 吃遍內地第1章 吃遍內地第2章 臺澳美食行第4章 日韓食尚第1章 吃遍內地第2章 臺澳美食行第4章 日韓食尚第2章 臺澳美食行第3章 覓香東南亞第4章 日韓食尚第4章 日韓食尚第2章 臺澳美食行第1章 吃遍內地第1章 吃遍內地第4章 日韓食尚第3章 覓香東南亞第2章 臺澳美食行第2章 臺澳美食行第4章 日韓食尚第3章 覓香東南亞第3章 覓香東南亞第1章 吃遍內地第4章 日韓食尚第1章 吃遍內地第3章 覓香東南亞第1章 吃遍內地第2章 臺澳美食行第1章 吃遍內地第1章 吃遍內地第2章 臺澳美食行第1章 吃遍內地第3章 覓香東南亞第2章 臺澳美食行第3章 覓香東南亞第2章 臺澳美食行第2章 臺澳美食行第4章 日韓食尚第4章 日韓食尚第2章 臺澳美食行第2章 臺澳美食行第1章 吃遍內地第1章 吃遍內地第2章 臺澳美食行第4章 日韓食尚第4章 日韓食尚第3章 覓香東南亞第3章 覓香東南亞第3章 覓香東南亞第1章 吃遍內地第3章 覓香東南亞第2章 臺澳美食行第3章 覓香東南亞第4章 日韓食尚第4章 日韓食尚第3章 覓香東南亞第3章 覓香東南亞第3章 覓香東南亞第3章 覓香東南亞第3章 覓香東南亞第4章 日韓食尚第3章 覓香東南亞第3章 覓香東南亞第1章 吃遍內地第3章 覓香東南亞第4章 日韓食尚第4章 日韓食尚第4章 日韓食尚第4章 日韓食尚第1章 吃遍內地第1章 吃遍內地第1章 吃遍內地第1章 吃遍內地第2章 臺澳美食行
第4章 日韓食尚第3章 覓香東南亞第2章 臺澳美食行第4章 日韓食尚第4章 日韓食尚第1章 吃遍內地第1章 吃遍內地第2章 臺澳美食行第4章 日韓食尚第1章 吃遍內地第2章 臺澳美食行第4章 日韓食尚第2章 臺澳美食行第3章 覓香東南亞第4章 日韓食尚第4章 日韓食尚第2章 臺澳美食行第1章 吃遍內地第1章 吃遍內地第4章 日韓食尚第3章 覓香東南亞第2章 臺澳美食行第2章 臺澳美食行第4章 日韓食尚第3章 覓香東南亞第3章 覓香東南亞第1章 吃遍內地第4章 日韓食尚第1章 吃遍內地第3章 覓香東南亞第1章 吃遍內地第2章 臺澳美食行第1章 吃遍內地第1章 吃遍內地第2章 臺澳美食行第1章 吃遍內地第3章 覓香東南亞第2章 臺澳美食行第3章 覓香東南亞第2章 臺澳美食行第2章 臺澳美食行第4章 日韓食尚第4章 日韓食尚第2章 臺澳美食行第2章 臺澳美食行第1章 吃遍內地第1章 吃遍內地第2章 臺澳美食行第4章 日韓食尚第4章 日韓食尚第3章 覓香東南亞第3章 覓香東南亞第3章 覓香東南亞第1章 吃遍內地第3章 覓香東南亞第2章 臺澳美食行第3章 覓香東南亞第4章 日韓食尚第4章 日韓食尚第3章 覓香東南亞第3章 覓香東南亞第3章 覓香東南亞第3章 覓香東南亞第3章 覓香東南亞第4章 日韓食尚第3章 覓香東南亞第3章 覓香東南亞第1章 吃遍內地第3章 覓香東南亞第4章 日韓食尚第4章 日韓食尚第4章 日韓食尚第4章 日韓食尚第1章 吃遍內地第1章 吃遍內地第1章 吃遍內地第1章 吃遍內地第2章 臺澳美食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