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節是我最愛的創造課了,我還是來到了創造學院。上次課我選擇的是核彈危機,所以我可以繼續上次的存檔進行遊戲。
這時我還是那個少年張三,我選擇了繼續研究核武戰爭之後變異的物種用它們來改變和強化人類本身的體質和抵抗力。人類的體質被大幅度的提升了,然後第二小組還研究出來了有利的人類變異種族,被稱爲變種人。
第三小組在AI的幫助下研究出來了智慧型的機器人,並且還有一部分人類自願變成半機器人,這些研究讓我們能更加長壽的生存在地球上,人類的平均壽命增加到了500年以上,可控核聚變也實現了,我們探索了太陽系的所有行星。
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
又過了一百多年,我們已經能夠定居和充分利用各個行星的能源了。
人類開始着眼於如何充分利用太陽能,於是古代的人類提出的戴森球的想法被擺上了檯面。
首先我們要知道什麼叫戴森球:
1“戴森球”,是弗里曼·戴森在1960年就提出的一種理論。
2、所謂“戴森球”其實就是直徑2億km不等,用來包裹恆星開採恆星能的人造天體。
3、這是一個利用恆星做動力源的天然的核聚變反應堆。
4、戴森球是一種設想中的巨型人造結構,由弗里曼·戴森先生提出。
5、這樣一個“球體”是由環繞太陽的衛星所構成,完全包圍恆星並且獲得其絕大多數或全部的能量輸出。
6、戴森認爲這樣的結構是在宇宙中長期存在並且能源需求不斷上升的文明的邏輯必然,並且他建議搜尋這樣的人造天體結構以便找到外星超級文明。
7、從那時起,各種各樣的設計,包括建造人工天體或一系列這樣的結構以便包圍太陽,便不斷地由一些狂想的工程學家或科幻小說所提出,並冠以“戴森球”之名。
8、這些後續的設想沒有僅僅在從太陽能收集站上止步——許多工程設計還包括建設人類殖民地和工業基地。
一部分覺得戴森球無法實現的人們提出,儘管戴森球可以提供源源不斷的能源,但與它的建造過程相比,它所帶來的收益其實並沒有那麼好。況且,戴森球還有一個巨大的弊端,那就是它實在是太大了!
根據弗里曼·戴森的預測,如果戴森球的大小能夠包圍住整個恆星,那它的直徑至少也要達到2億公里!如此龐大的結構僅僅只是爲了攫取能源,未免也太過大材小用了。
不僅如此,從人類文明的發展過程我們可以看出,文明對能源的需求雖然在不斷增大,但無論從能量的製造還是存儲的角度來看,都有小型化的趨勢!很難想象文明需要帶着一顆恆星在宇宙中漂泊。
又有的人覺得太陽系的質量百分之99.86就集中在太陽上面,這些質量的物體無法制造一個包裹太陽的戴森球。
覺得戴森球能實驗的人認爲我們能展開三維的物體讓它變成二維,然後面積幾乎無窮大就能包裹住太陽這樣就能充分的利用太陽的能量了,但是按照目前的科技是無法完全實現這樣的。
於是太陽系聯盟的兄弟們建立了一個名叫戴森球的研究院去研究如何充分利用太陽的能量的組織。
我也是其中的一員,我每天進行着各種研究,但是很難有很大的突破,
大部分人逐漸放棄了製造戴森球的想法,但是我還是堅持想把它搞出來,於是我經常廢寢忘食,但是由於我的人類身體的緣故我很難做長時間的研究,於是我把自己除了大腦以外的部分都變成了機器。
有一天晚上我睡覺的時候就夢到一個三角形的光圍在一起。
於是第二天我在睡夢的啓示下嘗試把原子排成了一種三角形,但是並沒有多少改觀,因爲我需要十分穩固而且薄,能吸收光能的材料。做了無數次的實驗之後,在一次實驗中我把原子做成了一種三棱錐的形狀。
我發現這種原子結構能吸收光能,並且十分穩固和及其薄,既可以抵抗高溫還還具有很高的韌性。
於是我把這個方案和我的組員們分享之後他們很快就投入了實驗中,於是一個面積很大質量很小的物質被我們做了出來。
於是我們的把它做成戴森膜去做實驗,逐漸完善。
終於經過120年以後我們的戴森膜可以包裹住太陽的百分之85了。
由於我在戴森膜的實驗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我獲得了創造力增加50點並且我獲得了鑽石寶箱的獎勵。
我開出了30000華夏幣和一輛飛行汽車的獎勵。看到飛行汽車的獎勵我就想直接進行駕駛,但是媽媽阻止了我,她說:“啊昱你需要通關飛行汽車遊戲才行,”
於是我只好失望的走了下來,我想很快就玩飛行汽車的遊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