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人相互看着,多少有些驚訝和意外,說不定是楊家存的好東西,這次以楊繼業的名頭送過來,顯示楊繼業不差嗎?
韓泉將第二個盒子打開,是一個夜明珠。珠子拇指頭大小,雖不算極品,卻也是很難得的物件。看着這珠子,韓泉和韓立仁都不說話。
楊家要是在京都,還是右丞相府的時代,他們家拿出什麼東西來,都不意外。可如今楊家的處境,卻能夠拿出這樣的寶物,就讓人難以想透。
最下面的盒子稍大,正方體狀。韓泉拆開後,見裡面是一尊金佛。金佛慈眉善眼,貌相端正,倒是正宗的流派佛像,爲年紀大一些的婦人在家中禮佛所喜。
這佛像算是比較大的,純金打造,當真造價不小。韓泉和韓立仁見了,都啞口無言。三個盒子的東西,顯然不是楊盛文的風格,更不可能是楊盛文爲兒子所準備。看樣子,這些東西還真是那個書呆子所備。只是,他從哪裡得到這些東西?
僅僅看三見物品,該是從王府得到。難道書呆子與鎮邊王府關係好?
呆立一振,韓立仁說,“收了吧。也不可能退回楊家。”
“父親,看來楊家的日子也不一定那樣清苦。”韓泉說。
“以後再說吧。等張老給楊家回覆,你妹妹也不可能回京城來,辦親事也得從簡,隨他楊家了吧。得知準信,到時候看能不能讓新勇走一趟荊蠻楚地吧。”
“荊蠻楚地千里迢迢,弟弟就算帶人前往,也不安穩。父親,索性等幾年再看吧。”韓泉知道,楊家的情況變化,完全在於朝堂最上面的那位,只要他說一句話,朱子善可能會倒,到時候說不定楊家復起,轉瞬間就是另外一種局面。
文朝各地都不平靜,韓新勇不過一介文人,就算帶兩三護衛跑荊蠻楚地,都不一定安全到達。這樣的安排,當真不是十全之策。
韓母對金佛確實喜愛,但更激起她對女兒的擔心。韓家兩女,大女嫁在京都一個文士家裡,日子倒是安穩。小女最爲聰慧,卻遠在天邊,也不知何日才能重逢。
“楊詠石這個名號也傳有一段日子,是不是你妹妹走之前,就知道《詠石》詩?”韓立仁說。
“父親,估計是如此。陳妹妹經常在外,對京都也熟悉,京都有什麼傳言,自然可得知的。”韓泉說。
“這就是了,卻不知文名與爲人,哎……”韓立仁也明白,今天在張洪庭面前點頭,如今女兒算是楊家的人了,以後韓楊兩家,是難以斬斷的關係。
楊繼業這時候在蘇杭,雖知道爸媽會爲他處理與韓玉芝之間的事情,但卻不知在新年之後,基本就處置好了。只等張洪庭這邊去信荊蠻楚地,交送驛站,傳遞到楊家。
如今,楊家在荊蠻楚地的地位似乎沒有什麼變化,但實際上還是改變太多。不論是鎮邊王府還是縣衙,對楊繼業的事情,都會上心去辦理。
楊繼業實際在荊蠻楚地的影響力、在垣武城的影響力,楊家這邊雖說不參與,卻也知道一些事情的真相。對於楊盛文而言,兒子做什麼樣的事情,他都不會干預。
包括這一次外出遊學,實際上是跟隨王府軍到蘇杭去剿滅倭寇,在那邊會有什麼樣的危險,誰也不敢擔保。可楊盛文依舊沒有攔阻,對兒子做這樣的事情,覺得就該有這樣的擔當。
大兒子戰死在北方,爲國捐軀。雖說國人未必會記住他,但生而爲男子,該有的擔當是不能逃避的。只有具備這種情懷和全力去做這樣的事,以後買菜可能真正爲國出力。
王府軍到蘇杭之後,取得一次全殲倭寇的戰績。王府那邊,將戰況與楊盛文溝通過,使得楊家這邊知道楊繼業的一些情況。但楊繼業外出遊學的目的地在哪,楊家也就楊盛文他們得知。家裡三個女人都不知情,陳羽霏見楊繼業過年都不回家,不免有些不滿。
韓玉芝自然也有些失落的,要特別是巫素貞一直都不出現,便知道巫素貞跟隨在楊繼業身邊,讓她多少有些吃味。可在人前,韓玉芝從沒有這方面的表現。
對於楊家這邊派人前往京都,到韓家求親的事情,韓玉芝是知道的,也感覺欣慰。從荊蠻楚地王京都,往返要點時間可不短。當然,要是有驛站順路,是會快不少。
家裡會有什麼樣的反應,韓玉芝雖不能完全確定,但也明白,她已經到楊家來,家裡還能有什麼態度?哪怕不願,也不得不順水推舟。
不過,楊繼業遊學之前,在家裡留下三個禮盒。陳羽霏幾次想要打開看,裡面是什麼,最後都是韓玉芝攔住了。不管是什麼,都是楊繼業的一份心意,何必計較東西的貴與賤?難得有情郎。
至於楊繼業爲何在秋試後,急急忙忙外出遊學,韓玉芝不知外面發生什麼事,也就無從判斷。想來,是楊繼業不能去京城會試,不想看到熟悉的人都去京都趕考?但又覺不該如此,他的心性不至於爲科考拘束住。
垣武城外,孫曉君、秦浩然和錢儒龍等人來不及等元宵節,就整裝趕赴京都,參加二月的會試。這時候去京都,那是因爲從垣武城前往京都,有一條官道,速度快一些,路上沒意外,是可以在考前抵達京都的。
孫家在京都有店面和住處,不需要提前到京都去訂房。除了他們三人,文峰社的幾個人,也沒有在去年就走。周新良、周學朝、周山遠等也是結伴同行,幾乎都是選則在正月初八出發,二十餘天,就可到京都。
兩夥人動身也是前後在同一條官道,不過,卻沒有結伴而行。孫曉君有些遺憾,說,“可惜楊詠石不能同行,年前年後,我均託人到柳河縣找他,沒找到。不然,我們四人如果在會試中,都高中,該多好?”
“楊詠石是潛龍在淵,他的前程,誰又可阻?”秦浩然說,“這一路上,我們既要趕路,也要安心複習功課,力求一舉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