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對倭寇作戰,關鍵的環節是兩地:一是巫虎所帶蠻族軍,抵住倭寇的進攻,進行大量殺傷;二是削勁這裡,倭寇被殺傷過多,勢必要往後撤退。這裡是抵住倭寇撤走的後路,驚恐的倭寇未了奪路而逃,肯定會全力進攻這裡的柵欄,破路逃遁。
堵住逃逸的倭寇,使之無法離開這裡谷地,接下來就是屠殺了。削勁所部承受的壓力也會是最大之一,而削勁所部算不上正規軍,雖說進行過大量軍事操練,正面戰場,他們還是第一回。
楊繼業留在這裡,對蠻族軍不而言,那是定海神針,精神家園。會讓蠻族軍兵有更強的戰鬥意志,發揮出更大的韌性。
忙碌的軍兵在挖壕溝,佈置柵欄等防禦,將大量原木固定起來,原木之間,留足孔隙纔是長槍攢刺之處。壕溝可直接通過柵欄,然後將通道封鎖等,都進行了周密的設計和推演。
削勁和楊繼業望着谷地潛伏,還沒傳來火槍射擊轟鳴聲,說明前方攻殺戰還沒開始,或者是已經開始但還沒有激烈。
削勁他們設立的地點,在巫虎所在戰場的五里樣子,主要是谷地隨着山勢而轉,擋住了前面的視野,便看不到之前的情況。
當初討論選擇哪裡堵住倭寇退路,最初的方案是更近一些,這樣讓倭寇的活動範圍更小,便於圍殺和搜捕。
但實際上的地形,卻是在目前所選的位置更好一些,因爲此地稍微窄小而兩側的山比較陡峭,倭寇難以從兩側的山脊逃離。
對敵的雙方也不知是哪一方、是哪一個人最先開始,打破了谷地對峙雙方的人馬。蠻族軍不足三千人,而倭寇不足兩萬人,雙方人數對比在7:1樣子。
或許是雙方都有感應,同時在動起來,很默契。蠻族軍這邊一個個軍兵將手中的長槍豎起、握緊,然後注目着山下的倭寇,這些軍兵沒有得到任何指令,但敵人在前就是對他們的號角。
倭寇也在同一時間從休整狀態醒來,轉換成將要拼殺的意志。紛紛站起來,握緊的手中的武器,看着不遠處站立的蠻族軍。
蠻族軍雖少,但每一個人迸發出來的力量,似乎都堅不可摧。而通往山坡的途中,要從他們的族人屍體踏過,這對倭寇而言既是復仇的決絕,卻又是死亡的警告。
這時候,不管是沒有的想法,都已經不可能改變接下來的對戰,對倭寇而言,前面的山坡上不過是少數的敵人,“只拿軍”再強,他們幾乎是對方的十倍,十個人殺一個還有殺不勝的?這樣的心態,讓倭寇的心平復多了,也充滿了對勝利的渴望。
宮崎山也驚醒了,但他沒有往最前線走,而是對身邊的幾個人果斷地說,“進擊——”
“進擊——”隨着一聲喊,最前面的倭寇三千兵,當即緊密排成陣勢,在這樣的軍令聲中,踏着整齊的步伐,往山坡進擊。
蠻族軍還沒有得到軍令,倭寇從小山包下出發,衝上來不過短短几分鐘。但他們並不慌亂,看到倭寇只有三千軍兵上來,蠻族軍這邊並不多動,只有一千軍兵往前邁出一步,離開人羣,往山下走出十幾步便站住了。
宮崎山和其他的倭寇見蠻族軍也出擊,但只有一千人的隊伍,都很好奇。這一千人,如何對陣倭寇的三千?
兩軍相隔也就七八十步,大約後世的一百米。蠻族軍真要從小山包衝下來,不過是幾個呼吸之間。當然,倭寇人多,分佈疏散,延綿上千米的距離,主要都集中在小溪流兩邊。
即將開戰,倭寇也在向小山包快速聚集,準備在三千人試探後,進行全面的猛攻。一旦開始進攻,見如同海浪一般滾滾向前,讓蠻族軍無暇應接,最後徹底潰散。
所以,接到軍令的倭寇們,也在小跑過來,匯聚向小山包下。
總人數不足兩萬,即便匯聚起來,也不會佔多數地,看起來也不會有多大聲勢。
進擊的三千倭寇在臨近倭寇屍體地段,不免放慢了速度。這時候,山坡上的蠻族軍依舊沒有發起衝擊,而是等倭寇越過那一段距離,與倭寇主力隔開。
倭寇開始射箭,然後越過那些死者屍身,兵不停留,見蠻族軍沒有動,只是用盾牌遮擋箭矢,都沒有用弓箭還擊。倭寇以爲蠻族軍是不裝備弓箭的,膽子就更大了。
“拼死進擊——”指揮官軍刀前指,那三千倭寇開始仰攻,不過,小山包坡度不大,往上跑也不困難。
等雙方距離在二十步了,蠻族軍這邊一聲令下,“殺——”
原本藏在盾牌下的蠻族軍,將獠牙露出來。長槍攢刺,藉助山坡之勢,形成三個錐尖形狀往倭寇羣衝擊。
同樣閃爍的槍尖,此在盾牌縫隙,將盾牌後的倭寇刺傷,隨後保護就被破開。長槍的攢刺緊密而兇狠,既是有盾牌、有刀砍剁,都無法阻擋不斷攢刺、收回、跨步進擊等堅強而有力的節奏。
倭寇最前面的鋒線,僅僅堅持一個呼吸,就如氣球遇上針刺而扎破。而列在稍後的倭寇,還茫然不知所以,長槍已經攢刺過來。密集的人羣,恰好是密集長槍攢刺最好發揮的狀態。
最前面的倭寇一排排倒下,後面的倭寇見勢不妙,轉身往山下逃跑。這一次的對戰,蠻族軍並沒有追擊,而是在敵人逃過倭寇屍體區域,就不再追擊。
這次短暫的對拼,倭寇丟下幾百死傷,退下山。蠻族軍清理戰場,將小山包下這段清空,留出一定的空間來作戰。
宮崎山在不遠處,臉色黑沉沉的,看着倭寇衝上然後在蠻族軍的反衝殺中,很快敗退,丟下一地屍身。這是宮崎山無法容忍的事實,隨後,宮崎山帶着幾個人,到陣前不願,將先前帶領軍兵衝殺的頭領揪出來,一刀砍掉。
宮崎山也明白,蠻族軍就在眼前,對方強悍。倭寇沒有決死之心,很可能會一直纏戰下去,這樣一來,對倭寇更不利。
“誰敢退後,死啦死啦的。”宮崎山大聲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