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朝目前的狀況,讓這位七十五歲的老人,不由地想到長子那樣子。但他也不甘心,文昭帝想到長子那令人作嘔的身子,黯然嘆氣。
長子這個樣子,不是他的錯,只是,心性忠厚之人,生在皇家,又如何得以善終?他在皇位上差不多五十三年了,文昭帝確實減少過太多的風雨、紛爭、謀算和生死。
到如今,哪怕對自家血脈的生死,也不會動意。文朝大統要交給誰,至今在文昭帝心中都如風吹過,不留絲毫痕跡。
文朝面對的困境,十幾年前,文昭帝就意識到了。啓用楊盛文這個右丞相,結果如何?雖說國力提升,但只要的提升不過是在原來的基礎上,換一身新裝,看起來強大一些,但實際上還是沒有改變。
這樣的文朝,依然不能抵禦外來的侵襲和掠殺。
這不是文昭帝想要的,也因此,五年前,將楊盛文貶斥荊蠻楚地去戍邊,留在那裡,也能夠過好餘生。
朱子善爲左相,這是文昭帝想找另一條路,可在三年前就明白了。朱子善所作所爲,也是改變不了文朝國祚延綿不絕。
朱子善曲意奉承,做事滴水不漏,看似孤臣,但那不過是做給自己看的。真正的朱子善,不過在爲朱家謀求千萬年的富貴。有沒有不臣之心,文昭帝也不在意,只要他有任何這方面的苗頭,那就是取死之道。
楊盛文不能改變文朝危機,朱子善更做不到,近幾年,文昭帝一直在找文朝的出路而不得。到如今,也有些心灰意冷,意識到朝堂那些高官、大儒們,手掌兵權者,又有誰在真正爲文朝興盛而努力?
不過是爲了自家的富貴、安逸,說一套堂堂煌煌之言,要做直臣、做孤臣、做忠臣,不過都是在演戲而已。
這些人演戲,文昭帝也不戳破,懶得看了,便不上朝。將朝堂的事情,放手丟給左丞相府去辦。這樣一來,朱子善反而更加不敢有疏忽,也不敢有異心。
發生在蘇杭的事情,文昭帝雖說不至於完全知道具體的情況,但手邊也有秘密人員。不過,他沒將這些人頭髮在蘇杭而已。
倭寇亂境,不過三五萬人在作祟,不至於影響到文朝的大局。西北、東北兩面的壓力,那時隨時可能撲滅文朝的存在。所有的人員,基本調往這兩方面,時刻掌握邊軍的情況和蒙匈族、後金的動靜。
不過,蘇杭那邊再次傳來全殲倭寇的戰報,文昭帝自然是不信,但也在想,該不該讓人到蘇杭走一趟,細查一番蘇杭發生的事情?
有些人如果真不能用,那就及早清除,免得在危急之際壞了大事。蘇杭戰事,用徐金勝這個人,也是文昭帝想試一試這個大將軍的成色。
平倭軍確實不堪大用,軍士來源就亂,荊蠻楚地的王府軍、武夷土兵,即便不是強軍,但戰力應該強差人意。如何用好這兩萬人,當然要看徐金勝這個大將軍的手段。
如果直接給徐金勝一支威武強軍,哪怕戰勝了倭寇,也不能顯示出徐金勝的能力強弱。唯有將這樣的亂軍整治成軍,能夠戰勝倭寇,纔有可能領軍抗擊蒙匈族和後金的侵襲。
平倭軍第一次捷報是監軍張濤的手筆,當時就報了殲滅倭寇五千餘。隨後,平倭軍前軍戰敗的報信,則是由蘇杭知府的上書,同時,揭發了監軍張濤在蘇杭肆意而爲,濫用職權等罪狀,要求嚴懲張濤。
這份奏摺被左丞相府壓下,沒做任何處理。蘇杭那邊,自然不會再做糾纏。至於平倭軍監軍張濤,不過是一隻小螞蟻,這樣的存在文昭帝不會在意他的死活。不過,留着這種人,有時候還真有大用。
對於徐金勝的考察,文昭帝已經在好幾年前就動意了,也因此,才放任張濤在朝堂上對徐金勝進行攻擊,然後將徐金勝罰回家裡幾年,這樣說要練一練徐金勝的心。
這次蘇杭用兵,同樣是在檢驗徐金勝的成色,將張濤調任監軍,也是這個用意。目前看來,張濤表現的作用沒達到文昭帝想要的東西。
派人去蘇杭,查一查實際的戰況。這個不難,文昭帝這些年來,在文朝各地都佈下人手,平時沒動用而已。想了想,文昭帝說,“來人。”
“奴才在。”平時服侍在身邊的老太監小步快跑出現在面前,要給文昭帝跪下。文昭帝揮揮手,老太監卻沒有省下這筆點時間,跪下後才站起來。
“蘇杭的戰況如何,我要一個真實的、詳細的回報。”
“皇上放心,奴才這就吩咐他們去辦。三天可回報。”老太監說。
文昭帝不置可否,知道京都前往蘇杭太遠,除非用信鴿,或者八百里加急。用信鴿傳令,再用八百里加急傳回。但只要做都可能驚動其他人,反而不妙。
按照平時的情況,文昭帝不一定會這樣招搖,但這一次卻沒有阻止。八百里加急,除非是邊軍的軍情,或者哪裡發生大災情,不然,隨便使用八百里加急,會讓京都人心不穩。
老太監見皇上默許,也不疑問,準備退下去。文昭帝說,“不急。”老太監急忙轉到文昭帝身後,輕輕地爲皇上捏揉着肩膀。
“你說,蘇杭站倭寇,兩次全殲都是五千餘級。這些人怎麼想,豬腦子嗎?倭寇又不是每股都是五千人,他們以爲京都這邊都不知情?”文昭帝很不滿,對蘇杭那邊這種太無腦的軍報,很憤怒。
“皇上,這些人未必是蠢,他們豈能不知皇上您雄才偉略,洞察秋毫?我琢磨着,這個五千餘級,或許是有一些蹊蹺吧。”老太監明白,直接陪着皇上罵下面的人,未必能夠起到緩解皇上心懷,“過三天,蘇杭的事情就大白了。”
文昭帝果然換了心情,說,“以前楊盛文很沒趣,如今啊,這個朱子善更沒品。我煌煌文朝,竟然沒有一個可用之人?”
對這個話,老太監不會搭腔。這時候,有小太監傳信來,“皇上,太子出府,往皇宮而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