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北伐

與此同時在陝西省府西安府之中,因爲陰差陽錯,李自成倉促在此登基稱帝,建立大順國,甚至於連西安府城中的剛剛大戰之後遺留下的遺蹟都沒有清理,便在西安府城中以西安布政司衙門爲他的皇宮,當了“皇帝”,所以西安府城中根本就沒有一點一朝天子登基的氣氛,城中到處還都散發着屍臭味,甚至於一些地方還有屍體尚未被清理出城。

原來歷史上李自成定都西安府,將西安府改稱爲大興城,但是這個時候卻被他改稱爲了大順國的中京,沒有一點帝王登基的氣象。

李自成雖然佔據漢中一帶也有兩年時間了,這兩年實力發展也很快,但是終歸還是因爲他思路的侷限性,使得許多基礎並未打牢,不管是地盤還是財政情況,都根本無法和刑天軍相比,而且他爲了儘快擴大地盤,不得不連連擴軍,將大部分可用的青壯都收入到了軍中,使得地方農業恢復也很是緩慢,僅能依靠一些老弱婦孺在田間耕作,他自己也無力給這些百姓提供什麼支持,以至於現在他養活這麼多兵馬,顯得非常力不從心。

雖然他拿下了西安府,但是陝西的情況不說大家也明白,經過十幾年的戰亂,早已是民生凋敝,人口劇減,李自成命中註定只能成爲一個草頭王,根本沒有機會發展成爲和刑天軍相匹敵的對手。

李自成在西安府倉促稱帝,明面上是手下人的勸進,其實說白了還是因爲他心中和肖天健在賭一口氣,八年前肖天健在鳳翔府一帶起兵的時候,他李自成已經是高迎祥麾下響噹噹的八隊闖將了,甚至於可以說已經成爲了獨領一方的義軍首領,在各路義軍之中都算是數得着的人物,當時碰上肖天健的時候,肖天健不過只是一個手下擁有區區千把人的小頭領,可是現如今肖天健卻發展成了一個龐然大物,他卻只能在陝西這塊窮鄉僻壤之間來回折騰,始終被肖天健壓着一頭,靠着仰肖天健鼻息過日子。

李自成的野心很大,但是現在卻自認爲運數不好,當聽聞肖天健要在南京城登基稱皇,建立什麼大中朝的時候,他便惱怒異常,爲了爭一口氣,於是便假惺惺的在手下一些別有用心之人的所謂勸進之下,慌慌張張的在打下西安府之後,也搞了一出寒酸到了極點的登基稱皇的鬧劇。

但是雖然他在西安府登基稱皇,可是他自己也很清楚,他這個所謂的大順皇帝是有很大水分的,論實力他根本就不是肖天健的對手,而且眼下中國境內可供他發展的空間除了陝西一帶之外,幾乎沒有他擴張的餘地。

所以在他登基稱皇之後,和手下諸將商議了一番,決定將勢力繼續向西發展,最起碼控制住陝西大部,今後一旦和肖天健反目的話,他大不了朝西邊跑,在西北之地佔據一片地方,繼續當他的草頭王。

可是讓他非常不痛快的是在他登基不久,便得到消息,暫時定都南京的那個肖天健昭告天下,宣稱不承認他這個大順皇帝,並且詔令他停止一切軍事行動,等候被大中朝軍隊整編。

肖天健的這份詔書真是徹底氣壞了李自成,對於這份詔書,其實就可以看做是肖天健徹底和他反目的一份宣戰書,在李自成看來,他這個大順皇帝名不正言不順,他肖天健的那個大中皇帝的身份,同樣也是名不正言不順,憑什麼他就可以昭告天下不承認他這個大順皇帝的身份?還大言不慚的說要令他接受整編呢?

所以李自成得知這個消息之後,頓時便火冒三丈,拍案而起,指着東方南京的方向破口大罵肖天健不是個東西,忘了早年他肖天健在他李自成手下“俯首帖耳”聽他調遣的時候,現如今他坐大了,便開始對他發號施令,這口氣他李自成是無論如何也都咽不下的。

於是李自成以牙還牙,也煞有介事的發詔,稱肖天健纔是僞皇帝,而他李自成纔是真正的真龍天子,證據是他在漢中挖出的那塊寫着“十八子主神器”的石碑,而肖天健狗屁不是,他絕不會聽從肖天健的什麼命令,並且宣告大中國今後便是他大順國的敵人,他必將和肖天健勢不兩立。

然後李自成隨即下旨宣稱要討伐肖天健的大中國,並且令手下的大將劉宗敏、李雙喜率領兩萬大順軍,朝着潼關方向開拔,做出一副要出潼關和肖天健決一死戰的架勢。

對此陝西北部的大中國第二鎮軍總都統劉寶,當即便調集了河南西北部的三個步兵營和一個炮營以及三個預備營的兵力,在陝州集結,並且立即兵發潼關,在大中國天元元年三月間先於李自成的大順兵馬一舉攻佔了陝西河南的重要關隘潼關。

說是攻佔潼關,其實不過只是接防罷了,這幾年來,駐守潼關的大明官軍,兵力日漸衰落,雖然陝西守臣始終都防備着刑天軍破潼關攻入陝西,但是這一年來,因爲李自成在漢中的復振,迫使汪喬年不得不一再調集陝西各處的官軍去對付李自成,潼關雖然重要,可是在李自成攻打西安府的時候,也已失去了它的應有地位,駐軍被大批調離了潼關,在劉寶派兵攻打潼關的時候,潼關僅剩下了兩千不足的老弱殘兵,守將也不過只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陝西參將李明峰。

這個參將李明峰很清楚眼下他鎮守的潼關面臨着什麼樣的境地,陝西三邊總督汪喬年死了,他東面就是讓官軍爲之膽寒的刑天軍,背後便是橫行於陝西境內的闖賊李自成,眼下朝廷也已失去了對陝西的控制能力,而他們這些老弱殘兵要糧沒糧要餉沒餉,不管跟誰作對,都唯有死路一條,於是他只能選擇投降李自成抑或是肖天健一方,這個問題是一個算術題,比對一下他們雙方的實力之後,很容易做出正確的選擇,於是李明峰得知李自成派兵朝潼關方向進發的時候,便立即派人聯絡大中陝州守將表示願意率軍投降大中朝。

於是這些大中兵馬,可以說是不費吹灰之力便接管了潼關這個關中東大門,並且在劉寶手下大將範勝的指揮下,開始迅速佈防。

對於這種事情,肖天健沒興趣過多去過問,他只需瞭解情況既可,各地戰區已經劃分,每鎮兵馬自有他們的指揮系統去進行調動,潼關屬於第二鎮劉寶負責,該怎麼做劉寶自會處置,雖說眼下他的主要精力要放在北伐的事情上,並不願這個時候和李自成撕破臉,被李自成牽制他的兵力,但是李自成的稱皇他必須要表明態度,既然李自成不願意聽他的,還想要來跟他搏一搏,那麼他也不會怕他,而且在他看來,對付李自成他無需花費太多的精力,有各鎮的兵將足矣來控制李自成的兵馬了。

所以對於這件事肖天健並未給予太多關注,而是將他的精力基本上都放在了北伐的事情上,在這次大規模北伐定下來之後,朝中又因爲肖天健是否該御駕親征的事情發生了激烈的爭論。

朝中文武大多人以爲,肖天健現在已經貴爲一朝之主,身份已經不同往常,他的身份已經不易再親自領兵北上了,最好還是選一個大將作爲統帥率軍北伐,這種觀點深得人心,當肖天健一提及要御駕親征,文武百官便紛紛上奏,勸肖天健留守南京城即可。

但是這樣的勸說對肖天健不起作用,在肖天健看來,他這麼多年來等的就是這一刻的到來,現如今大軍即將北伐,而他卻留在南京城這個大後方是絕對不可接受的,於是他當即便回絕了諸臣的建議,並且當即下詔明示他必須要親自北上,這件事不容再有人提出反對意見。

大中的諸臣其實也早已習慣了肖天健的強勢作風,見到勸進無效,於是只得偃旗息鼓了下來,各自都開始將精力放在了北伐的事情上。

這次北伐將是決定大中朝命運之戰,所以大中國上下無不都十分重視這一戰,而這一戰他們要對付的主要敵人已經不是大明官軍了,到了這會兒在肖天健的引導之下,所有人可以說都統一了認識,那就是他們此次北伐的主要敵人,將是北方叩關南下的建奴大軍。

所以不管是情報部門,還是財政、後勤部門,乃至是軍方各個系統,都開始爲這一次北伐做起了準備工作。

所有人都知道,這一次北伐將會是一場超大規模的戰事,兵力方面倒不是很大的問題,最大的問題便是後勤供應方面,大中朝立國之後,雖然眼下實力已經很強了,但是畢竟很多地方經營時間尚短,財政和物資的基礎還相對比較薄弱,這樣的大戰需要的物資是一個天文數字,沒有幾百萬兩銀子投進去是不可能的,更何況這還牽扯着大中朝工業系統的生產能力,而且給他們準備的時間也非常倉促,想要完成這樣大規模的物資調運和兵力調集,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

各部爲此都投入到了連軸轉的工作之中,許多事情被暫時擱置下來,全部精力幾乎都用在了戰爭前期的準備方面。

好在大中新立國不久,各部還未形成官僚作風,相互之間推諉扯皮的現象也不明顯,而且所有人都知道肖天健在這件事上傾注的熱情之大,誰也不想這個時候因爲扯皮惹怒了肖天健,所以各部之間只能通力合作,將大中剛剛建立起來的行政機器開足了馬力。

於是湖廣、南直隸、河南、山西各地的物資都開始在總後勤部的調配之下,大批民壯被調動起來,將這些物資開始大批量的通過水陸兩種方式,朝着北方前線送去,大批的糧食、彈藥、器甲、槍炮紛紛裝船或者裝車,運往了需要它們的地方。

長江和運河上的漕船以及各種貨船也再一次忙碌了起來,以運河爲主要運輸通道,大批駛入京杭大運河之中,前不見頭後不見尾的緩緩朝北行去。

大批大中國的兵馬,也從各地紛紛被抽調出來,朝着兵部給他們指定的位置集結了過去,此次肖天健下令除了李栓柱的第三鎮軍之外,其餘鎮軍全部都抽調出精銳兵將,參與這一次的北伐行動,這就牽扯到了很多地方的兵將的調動。

在兵部的調派之下,閻重喜第一鎮奉命抽調出兩萬步騎,朝着雁門關一帶集結,他們作爲左路軍承擔對大明京師西北部的攻擊以及對建奴軍右路人馬的抵禦,由閻重喜親自掛帥,王承平和李凌風爲輔,盧象升作爲監軍隨行,形成一個作戰集團。

而劉寶的第二鎮則集結一萬五千步騎兵馬,在順德府集結,以刁正掛帥,劉寶留鎮河南,形成中路軍朝京師方向攻進,他們的主要敵人是眼下在廣平府一帶佈防的傅宗龍的大明官軍集團,以及京輔各地的殘存官軍勢力。

至於肖天健本人,則以大中朝皇帝的身份,親自統帥石冉的第四鎮部分兵力和羅立、劉耀本的近衛軍大部,以及數量有限的羽林衛共四萬兵馬組成大中國北伐右路軍,在淮安府集結,沿着京杭大運河一路北上,朝着北直和山東方向攻進。

這三路大軍真正的主力其實還是肖天健親自統領的右路軍,而左路和中路軍則屬於輔助兵力,大軍北伐的時間定在了天元元年三月十七日的早晨。

而肖天健本人也在三月十日的早晨,離開了南京城,在鐵頭的羽林衛護隨之下,乘船先走長江然後在揚州府轉入運河,朝着淮安府方向開去。

第173章 困獸之地第173章 困獸之地第85章 善後第18章 老調重彈第40章 缺才第104章 焦頭爛額第196章 惹不起躲得起第120章 如山推進第48章 兵至大石橋第135章 破莊第4章 糧荒第107章 敲詐勒索第51章 以一當十第123章 各地局勢1第58章 石橋攻防戰8第40章 收心第68章 強行敲詐第186章 摘桃第40章 收心第122章 堅堡第4章 打劫目標第211章 乘勝追擊第51章 攜美出巡第139章 鐵範鑄炮第65章 下場第11章 忠臣赴死第151章 展示武力第138章 試炮第162章 不幸言中第80章 李自成的無奈第47章 蛇鼠一窩第114章 違紀第225章 班底第194 格殺令第186章 摘桃第27章 小事一樁第168章 先捏軟柿子第64章 世事難料第51章 石橋攻防戰第184章 賜宴第59章 勾心鬥角第148章 再探盧象升第53章 石橋攻防戰3第86章 老農第92章 鳳翔衛官軍第106章 敗退過河第134章 熊文燦的困局第24章 迷情夜2第141章 新兵第143章 建軍節大閱兵第57章 禍害第37章 殺降第22章 試探第56章 倒黴的多爾袞第99章 借題發揮第32章 援軍已至第48章 喜峰口第98章 夜襲1第71章 喜訊連連第143章 糾結的鄭芝龍第9章 時局第60章 棄城第11章 託大第99章 夜襲2第35章 起贓第65章 任重道遠新書快訊第22章 兵部特情處第42章 關寧鐵騎第40章 騎戰第137章 連下兩城第117章 任憑處置第82章 保長上任第190章 再返北京第219章 倒戈第94章 以漢制漢第149章 兵圍古城鎮第5章 口水戰第46章 檢驗第58章 大中牌絞肉機第117章 絕殺第183章 皇帝乞討第46章 事有異常第28章 永寧第99章 山海關之役5第38章 真相大白第154章 攻其必救第31章 攻關受挫第44章 標槍第60章 鍊鐵爐頭第132章 底定武昌第211章 暴起第144章 大考第23章 奇襲第11章 忠臣赴死第54章 肉盾第13章 成功脫逃第227章 大中國第68章 強行敲詐第183章 赴京聽封
第173章 困獸之地第173章 困獸之地第85章 善後第18章 老調重彈第40章 缺才第104章 焦頭爛額第196章 惹不起躲得起第120章 如山推進第48章 兵至大石橋第135章 破莊第4章 糧荒第107章 敲詐勒索第51章 以一當十第123章 各地局勢1第58章 石橋攻防戰8第40章 收心第68章 強行敲詐第186章 摘桃第40章 收心第122章 堅堡第4章 打劫目標第211章 乘勝追擊第51章 攜美出巡第139章 鐵範鑄炮第65章 下場第11章 忠臣赴死第151章 展示武力第138章 試炮第162章 不幸言中第80章 李自成的無奈第47章 蛇鼠一窩第114章 違紀第225章 班底第194 格殺令第186章 摘桃第27章 小事一樁第168章 先捏軟柿子第64章 世事難料第51章 石橋攻防戰第184章 賜宴第59章 勾心鬥角第148章 再探盧象升第53章 石橋攻防戰3第86章 老農第92章 鳳翔衛官軍第106章 敗退過河第134章 熊文燦的困局第24章 迷情夜2第141章 新兵第143章 建軍節大閱兵第57章 禍害第37章 殺降第22章 試探第56章 倒黴的多爾袞第99章 借題發揮第32章 援軍已至第48章 喜峰口第98章 夜襲1第71章 喜訊連連第143章 糾結的鄭芝龍第9章 時局第60章 棄城第11章 託大第99章 夜襲2第35章 起贓第65章 任重道遠新書快訊第22章 兵部特情處第42章 關寧鐵騎第40章 騎戰第137章 連下兩城第117章 任憑處置第82章 保長上任第190章 再返北京第219章 倒戈第94章 以漢制漢第149章 兵圍古城鎮第5章 口水戰第46章 檢驗第58章 大中牌絞肉機第117章 絕殺第183章 皇帝乞討第46章 事有異常第28章 永寧第99章 山海關之役5第38章 真相大白第154章 攻其必救第31章 攻關受挫第44章 標槍第60章 鍊鐵爐頭第132章 底定武昌第211章 暴起第144章 大考第23章 奇襲第11章 忠臣赴死第54章 肉盾第13章 成功脫逃第227章 大中國第68章 強行敲詐第183章 赴京聽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