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王廷的天牢,不時傳出石國斥候瘮人的慘叫聲。
過了半日,爲夏王廷制定了《大夏律》以及一整套刑罰制度的文臣公孫鞅出來,身上長袍沾有血漬。
“石國斥候已經將他們所知全部坦白。”
公孫鞅前去未央宮面見主公柴雲天。他使用法力,身上的長袍又幹淨如初。
公孫鞅的表情很淡定,似乎拷問石國斥候、獲取情報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情。
但是柴雲天知道被石國挑選爲斥候者,絕大多數會守口如瓶,而公孫鞅可以讓他們開口,一定動用了酷刑。
公孫鞅執法極其嚴厲,不惜一切代價都會讓對方開口。
“石國乃是北方一諸侯國,國力強大,正在急劇開拓土地。各個皇子率領石國騎兵征戰四方,滅召國的乃是石國九皇子的鷹師。”
“僅僅是一個石國皇子就滅了召國?”
“正是。”
“石國竟如此強大……”
柴雲天不由動容。
石國僅僅派出了一個九皇子,便可以征服和大乾王朝同體量的召國。
石國的強大,實在是可怕至極。
“如果石國傾巢而出,我們現在恐怕還無力抵擋。除非再給我們十幾二十年,甚至是幾十年的時間。”
柴雲天也不得不承認,三年的歷練還是太短了,華夏軍團還要更長的時間纔可以和石國抗衡。
公孫鞅還是一臉平靜:“主公無需憂慮,只要我們謀略妥當,縱使強大如石國也會被我們玩弄在股掌之間。”
“噢?”柴雲天知道公孫鞅如此冷靜,想必是知道了更加詳細的情報,纔有恃無恐,“公孫卿不要賣關子。”
“是。石國皇帝有梟雄之姿,志在開疆拓土,垂暮之年卻沒有立下皇太子。各個皇子投其所好,率領各部精兵滅鄰國,向其邀功,纔有召國之禍。石國雖強,此舉大興武力、互相爭功卻是亡國之兆也。”
“石國有皇子奪嫡?”
柴雲天算是明白爲何公孫鞅面對強敵,卻如此冷靜。
各個皇子爲了爭奪皇位繼承權,相互爭鬥,石國皇帝又讓皇子們率兵開疆拓土,看似石國武力昌盛,卻容易禍起蕭牆,手足相殘。
皇子奪嫡,歷朝歷代,均不罕見。
最堅固的要塞往往不攻自破,最強大的國家也會亡於內部。
“石國九皇子攻召國,立下滅國之功,若是他認爲有把握再滅乾國,絕不願將此功勞與其他皇子平分。這,便是我們的機會。”
公孫鞅本身也擅長計謀,他的雙眼有神,已胸有成竹。
“可惜我們與石國接觸不多,否則我們還可以挑撥離間各個皇子之間的關係。”
柴雲天發現自己缺少一名巧舌如簧的縱橫家。
如果有張儀、蘇秦那樣的縱橫家前去挑撥石國幾個皇子之間的關係,估計柴雲天也不必和石國九皇子大戰,直接讓張儀、蘇秦張張嘴,石國的皇子們自己便會大打出手,而他只需袖手旁觀,坐收漁翁之利。
“主公,當下使用離間計已來不及部署。石國九皇子既然派出斥候刺探我方虛實,一旦稍微摸清我方虛實,定當急功近利,急攻我方。若是我方可擊敗石國九皇子,破壞石國皇子間的均勢,石國可不攻自破。”
“有一點需注意,我方獲勝,也要假裝慘勝,讓石國其他皇子認爲我們不堪一擊。他們纔會放棄我們,轉而急於吞併九皇子的參與勢力,彼此發生火併。”
公孫鞅不僅用刑狠,用計也狠。
擊敗石國九皇子,石國皇子們的均勢被打破,很有可能會互相征伐,而不理會“慘勝”的夏王廷。到時夏王廷可在一旁舔舐傷口,隨時準備出去狩獵。
“此計甚妙。前提是王廷擊敗石國九皇子,他帶了多少兵馬征服召國?”
柴雲天對公孫鞅以小博大的謀略贊同,但是他需要擊敗石國九皇子,方可打破石國內部的均衡之勢。
“石國調兵,爲求保密,僅有皇子和親信大將得知虛實。幾個被臣等俘虜的石國斥候一無所知。唯一可以知道的是,石國九皇子率領的精銳騎兵軍團被稱爲鷹師,一共有九個鷹師,人數從五千騎到兩萬騎不等。高順將軍在要塞見到的五千精騎應該就是其中一支鷹師。
“除此以外,石國九皇子還有大量普通的石國騎兵,數量不詳。根據投靠北義王的召國大將觀虎所說,但凡作戰,九皇子慣用普通騎兵正面牽制敵人主力,而後以鷹師從兩翼突擊,快速擊潰敵人主力。召國大將觀虎動輒徵調幾百萬兵馬阻擋石國騎兵,不但難以運轉,反而常常爲石國騎兵迂迴突襲所破,故十七戰十五敗。九皇子滅召國,聲望大振。我方若是以騎制騎,定當有所改觀。”
“可否知道石國九皇子以及他一衆大將的修爲?”
“不知。”
“你已經做得很好。未知的敵人才是最可怕的,而已知的敵人,我們有把握滅之。”
柴雲天瞭解部分石國的情況,胸有成竹。
石國很強大,卻有着致命的缺點。老皇帝在繼承人方面,於各個皇子之間徘徊不定,當局者迷旁觀者清,這將會是強大的石國最致命的缺陷。
“臣下去整頓秦銳士,準備跟隨主公前往北方邊塞作戰。”
公孫鞅退下。
他除了是一名文臣,還是一名秦國的將領,現在統領5000秦銳士,是商鞅變法後秦國的精銳部隊,已初顯秦國強軍的姿態!
歷史上帶兵的文官數不勝數,公孫鞅、范仲淹都是這種類型的文官。
此次戰石國九皇子,即使是文臣,也要率兵到前線廝殺。
至於後勤,公孫鞅、范仲淹已經在過去三年建立了王廷的文官集團,即使范仲淹、公孫鞅不在,他們也會源源不斷地安排士卒、糧草、箭矢運輸到前線。
“石國的九皇子,如果他可以知難而退最好,要是真的敢進攻王廷,那麼只能擊敗他!”
柴雲天手中擁有華夏軍團,在過去三年不僅僅是華夏人傑修爲有所提升,士卒的修爲也大爲精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