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半島淪陷後,意大利王國如今最大的地盤當屬西西里島和撒丁島了,至於其他的海洋小島,面積太小不適合人類居住,是沒有什麼發展潛力的。
西西里島和撒丁島可是地中海大島,人類在上面生存繁衍的歷史並不比歐洲大陸上的古國短多少,生活工業設施還算可以,當作反攻基地跳板完全可以勝任。
不過,西西里島是意大利王國成立時吞併的兩西西里王國的領土,曾經的撒丁王室現今的意大利王室對西西里島的人民和上層社會影響力很是平庸,畢竟意大利王國統一的時間並不長,對西西里島的統治力自然也不咋地,西西里島一直都處於半自治的狀態。
而撒丁島是撒丁王國最初的本土領地,意大利王室在撒丁島的根基很深,英國人能輕易扶持意大利民族英雄(矮子裡拔高個選出來的)加里波第掌控西西里島,另立政府國統,但撒丁島卻很難對其認同。
如今民族思想雖然早已蔓延,但民族思想不代表着全部否定王室的領導作用,簡單來說,在此時的歐陸主流國家中,民族主義思想與效忠王室並不衝突,這主要是有錢的資產階級與封建貴族王室之間緊密聯合的原因。
民族主義與後世的‘紅色主義’還是有本質區別的。
因此,撒丁島的人民,在這個時代裡還是蠻支持統治日久的撒丁王室的。
要是加里波第控制西西里島之後,宣佈繼續效忠損失慘重的意大利王室,或許還能維持意大利王國來之不易的統一成果。
然而,不知是加里波第突然野心爆棚天生反骨,還是英國人從中搗鬼,加里波第竟然在西西里島依靠英國艦隊的支持,建立了意大利民族共和國!
之所以叫做意大利民族共和國而不是西西里民族共和國,顯然是在向整個歐洲表達反攻意大利半島收復失地的決心。
wωw☢тt kǎn☢℃ O
這樣一來,統治意大利王國的撒丁王室該如何自處?
要知道,意大利王室在與漢軍交戰敗北後,逃出來的王室成員和心腹,都逃往了撒丁島,加里波第的舉措,相當於將本就瀕臨滅國的意大利王國從中剖開切成了兩半……
當然,無論是加里波第控制的西西里島還是撒丁王室控制的撒丁島,在如今的歐陸主流勢力中已經失去了絕大多數話語權。
別看西西里島和撒丁島上還有幾十萬人口,叫囂着反攻大陸的意大利半島奪回失地,但無論是西西里島還是撒丁島上,都沒有多少正規軍了,連武器彈藥也匱乏的令人髮指!
所以說,反攻只是一個口號,反漢聯盟取得絕對性勝利,意大利民族自然能光榮的反攻回去,反漢聯盟如果被林皓達擊敗,意大利民族恐怕就要被歷史除名了……
當然,意大利民族一旦被除名,絕不會感到孤單寂寞,會有一大堆歐陸白人民族陪同意大利民族一起被林皓達抹去,從精神到肉體,完完整整的抹去!
這就是全面戰爭系統霸道的地方,它不需要民心所向,只需要征服和擴張!
“意大利王室保持了沉默,既沒有支持加里波第在西西里島成立的意大利民族共和國,也沒有否認批判加里波第的‘叛變’行爲。”秦雪兒恭敬的回道,不敢流露出一絲一毫的媚態,因爲她今天是每個月都有那麼幾天的日子,她可不想挑撥起林皓達的慾望,不然的話,某些地方就要遭罪……
“呵呵,看來意大利王室在半島戰爭中的表現,讓反漢同盟那些歐洲強國失望透頂,連稍微扶持的心思都沒有了,加里波第能被英國人選中,應該與他在西西里半島上成立的西西里游擊隊造成的聲勢有關吧。
那些西西里游擊隊雖然戰鬥力不咋地,但人數實在是太多了,牽涉了不少動員兵兵力,我們現在的步兵主力幾乎全都擺在了西西里半島清剿游擊隊,意大利半島真是一個氣候適宜容易養人的地方,人口多有時候並不是一件好事啊……”
林皓達眼中閃爍着異樣的光芒,似乎在腦海裡思考如何一勞永逸解決西西里游擊隊的問題,屠殺雖然是最簡單省事的處理方式,但關鍵是林皓達還打算利用意大利半島的人力資源組建一支治安僞軍,來彌補他兵力不足的問題,所以,這屠刀就不能沒頭沒腦的切下去,要有一系列的甄別措施纔可以。
“是的主人,西西里游擊隊雖然沒有什麼大的戰果,但他們終歸是牽扯了我們不少兵力,這一點在反漢同盟國看來,就是我軍無力繼續對外擴張的根本原因,英國人自然更願意支持建立起西西里游擊隊的加里波第將軍,來成爲意大利民族的話事人。
撒丁王室之所以面對加里波第這種公然叛變王室的行爲保持沉默,恐怕也與反漢同盟國的警告有關,現如今的撒丁王室已經沒有多少資本和軍隊了,在反漢同盟眼中,撒丁王室與一隻螞蟻沒什麼區別,他們想要保住家族傳承,只能忍氣吞聲被動沉默,至少,反漢同盟沒有要求撒丁島向加里波第效忠。”
“嗯,不管怎麼說,反漢同盟這種分裂意大利人的方法對我們還是有些好處的,無論是加里波第還是撒丁王室,對我們都已經沒有什麼威脅,接下來我們的工作重點將從攻城拔地轉移到內政和僞軍建設工作上,庇護九世的教會得到了我們的支持,甚至連我本人都被宣揚爲上帝的使徒,是時候該讓教會履行他們的承諾了。
想必,這段時間足夠教會的傳教士重新掌控意大利半島大多數鄉村平民的信仰了吧,意大利人的宗教信仰氣氛還是比較濃厚的。
接下來我們通過教會安定地方,召集主動投靠我們的‘意大利奸’組建第一批意大利僞軍,我要求,一個月內要初見成果!”林皓達斬釘截鐵的下令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