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邪回到寢室後,就將第一次親密接觸的稿子發給了楚嫣然,讓她方便印刷。由於線上電子版和報紙連載不同步,所以吳邪決定清江都市報每天連載2章,而線上更新則是每天一章。
饒是每天一章,讀者依然瘋狂的催促作者,各種月票、催更票排山倒海般而來,希望作者快快更新。
三天後,吳邪起了個大早,圍着校門外的學院路跑了一圈,突然發現路邊報停擠滿了上班族以及青春男女。
“我去,你別搶我報紙,先來後到懂不。老闆,這份報紙我買了。”
“去你的。我大老遠就盯上了這報紙,它早就打上了我的烙印,誰也別搶。老闆,這份報紙我買了。”
“一份報紙有什麼好搶的?”
“喂,沒好搶的。你怎麼不放下你手中的報紙,捧得跟寶貝疙瘩似的。”
……
李師傅退休後就在報亭這作風小買賣,平日裡銷路暢通的一般都是些學生少女愛看的青春雜誌、白領上班族的麗人和性感雜誌等。像報紙,一般買的人少,一天銷路也就幾十塊錢。
但今天,不確切來說,從三天前開始,報紙的銷量天天穩步增長,銷售額也從每天的幾十變成了如今的一百出頭。
清江都市報!
李師傅頭回記住了這份報紙。
“都別搶,今天的清江都市報還有呢,你們等會!”
一分鐘後,李師傅從旁邊角落取出還帶着油墨味的報紙。看到這一幕,旁邊排隊的人羣眼神驚喜,愉悅之情難以言表。
“我去,李師傅你不早說,不讓平日裡像我這麼紳士的男子怎麼會跟一女的搶報紙,說出去都丟人。”
“哈哈哈,來得早不如來得巧,原來報紙還有剩下的,太棒啦!”
“你們搶一份報紙幹嘛?”李師傅問出了心中的疑惑。
……
第一次親密接觸!
李師傅今天不僅記住了報紙的名字,還記住了一本青春小說的名字。
這本小說,就是引得他報亭人流量激增、銷量暴漲的真兇。
“李師傅,你不知道。我特別喜歡這本小說,前天及無意中買了清江都市報,就被這第一次親密接觸吸引了。報上說每天更新2章,我就天天到你這買報紙。爲了就是看第一次親密接觸。”
“可不是,這作者聽說是一大學生,但文采好,痞子蔡和輕舞飛揚的人物形象太豐滿,太有個性了。我越看越愛不釋手。”
“第一次親密接觸我也天天看,就是作者網上更新太不給力了。而且也沒有實體書,我只能買來報紙,剪下來做成實體書,每天放在枕邊閱讀。”
“什麼,網上也能看?”
“是啊,你去起創中文網就能看了,目前更新到第十一章:消失。比報紙上連載多了4章。”
……
5天后。
“觀衆朋友們,大家好,我是清江都市臺的記者,梅曉芳。今天我接到熱心讀者爆料,說學院路附近報停李師傅的報紙生意特別好。大家都知道,隨着互聯網的發展,大家都喜歡電子化閱讀,報亭的生意一落千丈。但這家報亭爲什麼生意這麼好,有什麼秘訣呢,我們來聽聽李師傅怎麼說得?”
長這麼大,這還是李師傅頭一回面對記者。而帶給他這次人生初體驗的,竟然是一份報紙,一本書,一個作者。
清江都市報,第一次親密接觸,吳邪。
磕磕巴巴了幾秒鐘,李師傅面對鏡頭的緊張感減弱了不少,話也流利了不少。
“其……其實也沒什麼秘訣。就是因爲清江都市報,裡面連載的一部小說很受大家歡迎,叫第一次親密接觸,作者叫吳邪。其實是人家作者厲害、書好、報紙好,跟我的報亭沒什麼關係。”
梅曉芳怔住了,攝影師呆住了,連鏡頭都忘了轉動。
什麼鬼!
報亭生意火爆,絡繹不絕,是因爲報紙銷量帶動的。而報紙之所以銷量好,是因爲一本小說,第一次親密接觸。沒來之前,他們就有了猜測,因爲是某部雜誌或者李師傅背後的故事感動了附近的學生族和上班族,哪裡想到原因這麼簡單。
本着對觀衆、對領導負責的原則,梅曉芳刨根問底,但李師傅好說歹說就認爲是報紙帶動的人頭和銷量。
“如果非要說原因的話,是第一次親密接觸這本小說帶動的。記者同志,求你們了,我說的都是實話,就別逼我說假話啦。我李師傅平時就老實,不會騙你們的。不信的話,你們看看報紙上的文章,你們都是文化人,文章寫的好不好肯定曉得的。”
五分鐘後。
梅曉芳目光精彩連連。
這小說寫得不錯!
不,豈止是不錯,是太太太不錯了。
第一次親密接觸沒有華麗的辭藻,但句句真實,字字入心,句句容情;也沒有深刻含義的段落,只有樸素的真心;更沒有曲折的故事情節,但卻十分感人……
這篇文章,完全是用平凡的話語,卻足以表達作者內心深處,痞子蔡與輕舞飛揚之間最真摯的情感,保持那段網上愛情的本色。
“觀衆朋友們,你沒有聽錯,李師傅說的沒錯。她報亭生意火爆的原因,正如李師傅所說,是因爲一份報紙,一本小說,一個作者。”
“這本小說叫第一次親密接觸,是一個叫吳邪的大學生寫的。說來也巧,他是本市的大學生。想不到我們清江都市也有這麼一個大作家……”
梅曉芳誇誇其談,隆重向觀衆介紹了下這本小說。攝影師驚訝的嘴巴張大,梅姐平日裡採訪嚴肅認真,怎麼會忘了分寸,大力推廣這本小說和作者。他可很清楚,這次採訪可是普通採訪,不帶軟文和植入的。
五分鐘後,梅曉芳輕吐了口氣,紅着一張笑臉,看着攝影師無奈的嘴角,吐了吐小舌頭。
“師傅,對不住。這本小說太好看了,我一想到這麼好看的小說萬一被埋沒,就很痛心,所以沒忍住多介紹了幾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