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6章 百姓日用方是道

朱翊鈞並不是一個聽不進去一點意見的獨裁者,否則的話,林輔成這種整日裡對着朝政指指點點的人,早就被人給封喉了,哪裡輪得到他喋喋不休?

林輔成一直十分謹慎的在紅線的邊緣徘徊。

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你人不在那個位置上,不知道要面對的是怎樣的困難,指出問題當然可以,但是你非要對具體的政令做出規劃,那可以走科舉仕途的路線,一步一步爬到最高的位置。

一如張居正會當凌絕頂,一覽衆山小那般,對國朝的命運做出規劃來。

張居正這麼一個鮮活的例子在這裡擺着。

朱翊鈞最後看了一眼李贄,這次入京看起來對他打擊還是蠻大的,整個人都有點失魂落魄的感覺。

一個紈絝公子,把他李贄噴的啞口無言,讓李贄有點懷疑人生,他覺得京堂果然是臥虎藏龍!

黃公子、王公子那是一般人?一個背靠大將軍府、一個背靠次輔刑部尚書父親,那都不是一般人,而且這二位能言善辯,也是京師人人皆知之事,能舌戰羣儒而不弱於下風,在多次聚談中出盡了風頭的林輔成,都不是黃公子的對手。

黃公子哪裡是什麼紈絝子弟,分明就是勇士挑戰大魔王的那個魔王本身,魔王不僅不呆在宮裡,不設立各種層層級級的挑戰,讓勇士在挑戰的路上獲得戰友、裝備,而是直接堵在新手村門前大殺四方,那自然是百戰不殆了,也多少有點不講武德。

“把這個李贄的過往查一下,送到宮中來。”朱翊鈞對着緹帥趙夢祐交待了一下,一天,大明皇帝要知道這個李贄的全部信息,三分鐘那就有點太難爲人了。

趙夢祐領命,交待給了提刑千戶,李贄這樣的山人,還輪不到趙夢祐親自出馬。

李贄、林輔成這類的自由派出現非常正常,因爲大明的經濟結構正在悄然發生着翻天覆地的變化,尤其是以五大市舶司爲主,林輔成是松江府人,李贄是泉州人,他們都在開海的最前沿,在中外文化交流和融合中,思考大明應當何去何從。

國朝經濟結構在變化,社會結構也因此而急劇變化,社會就會向轉型邁進,這轉型的時間裡,大明上下都在思考制度的改變,大思辨的浪潮中,一定會涌現出各種各樣的人物,百家爭鳴,百花齊放。

李贄聽聞了京師的聚談之風,不來纔怪。

這種沒有任何底線,沒有任何規則的聚談其實非常危險,會撕裂整個大明的各個集體,而後圍繞着各種主張爭鬥不止,而自由派是最先涌現的,因爲他們的膽子最大,最是沒有約束,最是追求打破陳規舊俗,最是敢於質疑,並且敢於表達。

朱翊鈞看熱鬧,甚至親自下場把勇士們堵在了新手村,其實是在立規矩,規矩就是你發現問題、表達意見可以,但不可以對政策指手畫腳,以一種我絕對正確的姿態攻擊朝堂的政令,並且做出進一步讓大明局勢惡化的行徑。

以李贄的這次聚談主張爲例,他拋出了一個暴論,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而後不停的鼓譟這種暴論,讓越來越多的人相信,讓越來越多的人支持,最後成爲一股影響朝廷政令的合力。

沒有代表就不納稅,那朝中沒有窮民苦力的代表,窮民苦力就不必納稅了,這看起來非常的美好,但是張冠李戴、冒名頂替,那些個階級在窮民苦力之上的人,就會把窮民苦力的定義搶走,因爲沒有規矩,就會更加肆無忌憚的向下朘剝。

這在大明是已經在發生的事兒,不是朱翊鈞在杞人憂天,大明國初,在各府設有大量的養濟院,還有官舍,用來安置走投無路的遊民度過嚴冬,但是這些養濟院,這些官舍,都被一些人給佔據了,他們明明掌握了大量的資源,卻仍要貪圖窮民苦力那點活命的糧食,斷絕他們最後的希望。

朱翊鈞回到了宮裡,李贄的個人履歷已經擺在了朱翊鈞的御案之前,李贄在入京前的寫的所有文章也放在了皇帝的面前。

李贄已經不年輕了,嘉靖六年出生,現年已經五十六歲了,也就比張居正小兩歲而已,五十六歲的他是一個山人,而張居正在十一年前,四十七歲的時候,就已經是帝國首輔了。

李贄和張居正都是大明的讀書人,他們都走進了科舉這個舞臺,李贄在二十二歲才成爲秀才,二十六歲成爲了舉人,但李贄沒有考中進士,和海瑞一樣成爲了一名教諭,李贄任教諭那年是嘉靖三十六年,到萬曆九年,在雲南姚安知府的位置上致仕。

“先做官,後做和尚,也沒什麼稀奇的。”朱翊鈞看着李贄的生平,發現相比較海瑞擡着棺材上諫的骨鯁,張居正以丞相攝政試圖挽天傾相比,李贄爲官的政績,並不突出,不是不突出,是籍籍無名之輩,幾年考評都算不上太好。

站在朱翊鈞皇帝的立場上去看,李贄沒能在官場上捲上來。

從雲南姚安知府致仕之後,李贄住在耿定向的弟弟耿定理家中,耿定向非常不喜歡李贄的離經叛道,所以在耿定理病重後,李贄搬到了麻城,而後回到了泉州,再從泉州來到了京師。

京師聚談之風極盛,李贄入京聚談也是爲了自己的主張,屬於他李贄的自由論。

在十二歲的時候,李贄就開始批評孔子了,或者說李贄從來就是那種不怎麼願意被規矩束縛的人。

他這種人在官場上不討喜,因爲官場是個規矩大於天的地方,不守規矩只能閉門自若的李贄仕途自然不順。

“老農老圃論。”朱翊鈞看到了李贄十二歲時候評價孔子的話。

老農老圃,出自《論語·子路》。

孔子的弟子樊遲請學種地,孔子說:我不如老農;樊遲再請學如何種菜,孔子說:我不如菜農;

等到樊遲離開後,孔子對弟子們說:小人哉,樊須也!上好禮,則民莫敢不敬;上好義,則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則四方之民襁負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樊遲小人,上位者好禮,則沒有百姓敢不恭敬,上好道義,則沒有百姓敢不服從;上好成行,則沒有百姓敢不誠實,只要用禮義信,那麼四方百姓就會揹着襁褓裡的孩子來投奔,哪裡需要用到種地的呢?

這和孟子用分工駁斥農學的道理是殊途同歸的,儒家追求的大同世界是個等級森嚴的世界,各自做好各自的事兒。

‘賢者與民並耕’是農學許行的主張,而孟子用分工駁斥了許行。

在孔孟之道中,禮大於一切,那麼皇帝每年春天的時候,在祭祀春神的時候,推一下犁,意思意思就行了,表示一種共同參與的態度即可。

朱翊鈞親事農桑是非常離經叛道的行爲,當初沒鬧出亂子來,是大家都覺得十歲的孩子在胡鬧罷了,當時滿朝士大夫就找不出一個會種地的,還是張居正撈到了一個在京師活動的徐貞明,送到了皇帝面前。

但十年後的今天,大明番薯育苗的火室已經遍佈了大江南北,番薯這種救荒的糧食,得到了廣泛的種植,與此同時,各種來自泰西的牧草也種滿了整個綏遠,甘蔗、橡膠樹、棕櫚種滿了這個南洋的種植園。

某種程度上來說,朱翊鈞的行爲非常契合李贄的學說。

比如李贄認爲女子也應該讀書,大明的女校織院,就是中原有史以來,第一個給女子提供讀書之地的公學,之前的女子讀書都是家學。

李贄說朝堂上沒有窮民苦力的代表,而大明窮民苦力和農戶是高度重合的。

一個會種地的皇帝,是不是農戶,或者說有資格成爲窮民苦力的代表呢?大明朝堂上制定的種種政令,需要向皇帝解釋,也就是要對天下農戶負責。

朱翊鈞認爲自己有這個資格,他十歲開始就種地,每年都要親事農桑,而且還親自去過崗漠地上,看到了大明農戶的勤勞和無奈,林輔成指着保定府罵皇帝無能這種事,朱翊鈞作爲最終審稿人都忍了林輔成,讓他罵,不就是爲了讓百姓們好過一點嗎?

詔廢賤奴籍,仁極至功德,鄉野田畝間,遍是苦命人;

皇帝聖旨廢除了賤奴籍,朝中的士大夫們都在歌功頌德,這自然是仁政,但是鄉野田地之間,仍然都是苦命的人,大明皇帝的聖旨,就跟放了個屁一樣,什麼用都沒有。

這是在否定朱翊鈞的努力,甚至是指責朱翊鈞無能,你一個堂堂皇帝,下了聖旨都沒什麼用,不是無能是什麼?朱翊鈞也只是把這首酸詞刪除了,但整篇文章保留了,整篇文章,都是批評皇帝的政令沒有得到貫徹。

朱翊鈞覺得自己這個皇帝,是有資格代表窮民苦力的,寧願捱罵,也願意讓百姓們的生活變好一些。

李贄在十二歲批評孔子,多少有點童言無忌,李贄在十二歲就問:不研究怎麼種地,他孔夫子吃什麼喝什麼?

李贄是個很不守規矩的人,所以他和八股文天生絕緣,用李贄自己的話說就是‘吾不能契朱夫子深心,因自怪,欲棄置不事’,我這個人比較怪,無法契合朱熹那一套,就只能放棄不事了。

朱翊鈞對李贄的文章很喜歡,李贄,賤儒一生之敵,相比較之下,朝中對賤儒的批評就顯得十分溫和了,朱翊鈞的批評都顯得溫和。

李贄連孔夫子都罵,那孟子、朱程理學,在李贄的筆下,根本就是掃進歷史垃圾堆裡的垃圾。

“按着李贄的說法,就該立刻再來一次焚書坑儒。”朱翊鈞看着李贄的文章,樂呵呵的對着馮保說道。

馮保探着身子看了看,頗爲嫌棄的說道:“狂夫狂言,他說這些話的時候,還沒有矛盾說呢,把儒家經典都焚燬了,把儒生都坑殺了,用什麼啊?他說的好聽,就這些個民間狂夫,素來如此,覺得自己掌握了真理,指手畫腳最是惹人厭煩。”

“先生和陛下共作矛盾說,纔算是有了能替換用的東西,這不得慢慢纔能有效果嗎?真照着他說的辦,那纔是天下大亂,就跟人要穿衣服一樣,把衣服燒了,又沒有新衣服,穿什麼?”

馮保對這種狂夫一點都不喜歡,甚至包括林輔成,吃陛下的喝陛下的,託庇於陛下,反過來陰陽怪氣陛下,什麼東西!

要不是陛下攔着,林輔成早就倒大黴了,東廠那些番子也不是白吃皇糧的。

“挺好的。”朱翊鈞對李贄的文章還是很喜歡的,他就不該拋出暴論,把這些年他寫的那些文集整理一下,刊印發行,也能成爲京堂筆正裡的中流砥柱了。

李贄也就是碰到了堵新手村的魔王,要不然在京堂文壇,也是大殺四方的存在。

“哈哈,這個李贄原來不是自己來的,是被泉州地面給攆到京師來的,哈哈哈。”朱翊鈞看着看着就樂了起來。李贄是被‘禮送出境’的,李贄回到了泉州後,泉州府知府一看,好嘛,這麼一個大噴子回來了,您老還是去京堂叱吒風雲吧!泉州地面太小,容不下這尊大佛,給了一筆路費,把他送到京師來了。

“地方對這種意見簍子,也是沒什麼辦法,打壓吧,就是阻塞言路,不打壓吧,又實在是招人恨,索性送出轄區,讓別人頭疼,這泉州知府全無忠君之心,這麼個燙手的山芋,往京城來送。”馮保惡狠狠的說道,能說文官壞話的時候,馮保嘴裡絕無一句好話。

譚綸當初還是晉黨的時候,馮保也是對着譚綸一頓輸出,後來譚綸直接挑明瞭不再和晉黨一起後,馮保立刻讚許譚綸迷途知返。

“看他在黃州府的經歷,就很適合,唉。”朱翊鈞認真的研究了下李贄的文章,確信李贄是有很多東西的,只不過是出錯牌了,李贄在致仕後的遭遇,已經不是用悲劇可以形容了。

此時的光德書坊內,李贄帶着禮物拜訪了林輔成。

林輔成作爲松江自由學派的魁首,李贄這個自由派年紀大也得拜一拜山頭,林輔成本來不想收禮,準備把人和禮物一起趕出去的,但最終林輔成還是大度的原諒了李贄,沒有斤斤計較。

黃公子喜歡看熱鬧,但也就是看,很少親自下場,這次既然長篇大論,自然是李贄的論述是有些可取之處的,所以才願意和李贄聊那麼多。

“日後莫要再說我是自由派的叛徒了,你也看到了,京堂就這個環境,一個黃公子都這麼厲害了,朝堂的明公得多厲害啊。”林輔成給李贄看了杯茶,十分鄭重的說道:“咱們這門裡鬥,不是給外人看去了笑話嗎?”

“林公所言有理。”李贄也是擦了把冷汗,出師不利,這京堂確實難混。

“不過這明公,也就是萬曆朝才厲害,之前的也不過爾爾而已,那嚴嵩爲了平倭之權,設計陷害張經李天寵,致使倭患兇焰滔天,那李春芳就是個青詞宰相,倖進之臣,徐階更是欺世盜名之徒,扛着清流的大旗,貪的比嚴嵩還多。”

“高拱廉潔,賢名在外,但是他到底做了什麼?天下大計他庇佑晉人,致使晉黨做大,反貪抓貪,皆是小吏,想做什麼又不敢,倔又倔的很。”

“也就是江陵公厲害,這短短十年,天下已有大興之景象,當真是厲害的很,王崇古也很厲害,但是若不是江陵公壓着他,王崇古就是個大逆不道僭越之臣罷了。”

李贄在萬曆九年才辭去了姚安知府,每一期邸報他都看過,對於朝堂,他比林輔成認識的清楚,明公沒有林輔成想的那麼神秘,若說有才,那個個都有才,若說厲害,那自然是都厲害,但是用沒用到正地方,那就兩說了。

“看來,居士對江陵公的評價也很高啊。”林輔成笑着說道:“還以爲居士對張居正多有怨言呢,我可聽說,百官對江陵公的怨言可不小。”

李贄無奈的說道:“我就是沒本事,我要是有本事,非要博一個特賜恩科進士!李某無能,連續九年未能拿到上上評,終究是止步知府了。到底是江陵公給了天下寒門一個搏一搏的機會,博不上,總不能埋怨江陵公開的門太小了吧。”

李贄身在官場,他也只能做到潔身自好,閉門自若,但是也多少有點眼高手低,成爲了官場競爭的失敗者。

“你這個無代表不納稅的主張,是從何而來?”林輔成有些好奇的問道,難不成也是從泰西而來?

李贄也沒藏着掖着,笑着說道:“從矛盾說而來,矛盾講事物的統一對立性,所以現在大明的政策,是自上而下,也是自下而上,不得不說,這矛盾說是真的厲害,如果當初我在雲南能早些研讀到,也未嘗不能更進一步了。”

李贄人在雲南,矛盾說的刊行本傳到雲南是萬曆三年,李贄起初有點不屑,就沒研究,直到在萬曆五年纔開始研讀,這一研讀,就立刻驚爲天人,但官場素來如此,你落後別人一步,等於別人領先兩步。

最終沒能捲過別人。

“尼德蘭地區的抵抗,是正義的,我是在有了這個想法之後,才知道了泰西還有個尼德蘭地區提出了這樣的主張來。”李贄詳細的說了說自己主張的淵源。

“如此。”林輔成點頭說道,自由派的源頭的確來自泰西,林輔成承認,不過很快就完成了本土化,外來的和尚其實很難唸經,無論是佛教、景教、回回教,都要本土化,否則寸步難行。

大明的回回寺,沒有一個是圓頂,全都是和寺廟一樣的漢式建築。

陝西總督石茂華在萬曆七年的時候,將寧夏同心回回大寺進行了重建,把圓頂拆除,改回了漢式的屋檐,石茂華在奏疏中說,是正本清源,廣州懷寧寺是中原第一個回回寺,隋朝時候興建,從一開始,就不是圓頂的。

羅馬半球圓頂、波斯陀螺圓頂、奧斯曼的鍋蓋圓頂、帖木兒蘿蔔頭圓頂、莫臥兒洋蔥圓頂,都不是大明回回寺該有的樣子,石茂華拆同心回回大寺的目的,自然是爲了甘肅設省,更是爲了重開西域大事,不是無事生非。

所以任何的宗教學說傳入大明都要進行本土化,自由說也不能例外。

林輔成將其和逍遙結合在了一起,現在林輔成的有限自由派,那個佛得角的自由之城已經沒有任何關係了,他現在叫逍遙派掌門才更合適。

“黃公子的長篇大論,你聽明白了嗎?”林輔成笑着問道。

李贄一臉複雜的說道:“有點感悟,黃公子話裡話外的意思是批評可以,但不能教朝廷做事。”

“然也。”林輔成不斷的點頭,大明朝廷的明公有自己的難處,批評指出問題可以,但伱要是非要教人家做事,還是得爬到人家頭上才行,明公位高權重,不跟你計較批評已經是大度了。

說實話,林輔成有的時候覺得自己還能活着,都是因爲黃公子真的權勢滔天,他發表的那些文章,哪一篇都有取死之道,他活着就是大明朝廷文化開放的標誌。

“說起來慚愧,黎牙實還是偷到了點東西,把我的那個怪談,翻譯到了泰西去。”林輔成說起了自己逍遙逸聞上刊發的一篇文章。

黎牙實翻譯自由說,翻譯逍遙逸聞,把那個三座大山的構想,翻譯成了拉丁文,陛下做了批覆,說不合適。但黎牙實最終還是把那篇文章交給了索倫,讓索倫帶回了泰西。

對於大明而言,確實不適合,但是對於附庸封建制走到了盡頭的西班牙而言,那也是出路的一種,總要每條路都試試,總不能就這麼糊里糊塗的下去,到時候被人堵在了直布羅陀海峽之內,動彈不得,到那時,再想做點什麼就來不及了。

西班牙必須贏下和英格蘭、尼德蘭的競爭,否則真的有可能被堵在地中海里出不去。

“我看過你那篇文章,實在是過於自由了。”李贄還真的看過林輔成討論的那種架構,他猛地站了起來,眉頭緊蹙的說道:“你那個規劃,好像和我的民選官,不謀而合啊!”

“我好像知道黃公子爲何要那麼嚴厲的批評我了!”

林輔成呆滯了下,不依託於江山萬民的三座大山制度,真的和李贄拋出的論點,非常非常的契合!尤其是制度不成熟、探索不充分的情況下,似乎會必然經歷這個階段。

“幸好被黃公子給駁斥了,險些釀成大禍。”李贄心有餘悸的說道,三座大山再加上不成熟的民選官,到時候會弄出什麼樣的亂子來,可想而知。

李贄和林輔成深入的討論了一下,越討論就越是心驚膽戰,得虧是被黃公子給駁斥了,否則真的是把天捅個窟窿出來。

“我這裡有些過去寫的文章。”李贄拿出了自己的文集,他入京後就將這些文集刊刻了,但是銷量極爲慘淡,所以他纔想着到太白樓聚談,人,都是要吃飯的。

李贄想要藉助林輔成逍遙逸聞的銷量,闖蕩出名聲來。

“上茶,上好茶。”林輔成翻開看了看,一部分市面上已經在賣了,一部分是李贄的存稿,林輔成一看,就立刻讓人上好茶,他的那個保定府札記的本被人給偷了,偷了也就偷了,他所見所聞,除了官逼民反沒有表達出來,基本已經寫完了。

正在發愁素材的林輔成,又找到了新的素材。

“你看你,說什麼稅收呢?就寫這個,把這個寫出來,發到逍遙逸聞上去!”林輔成看完了素材之後,五味成雜的說道。

李贄的二女兒,三女兒餓死在了黃州府。

李贄是舉人,是有功名在身的,他還是官老爺,正經做到了知府,萬曆九年才致仕,但是他的三個女兒跟着他,餓死了兩個,李贄是個清官,他爲官極爲清廉,並無餘財,清廉到不肯讓人詭寄田畝。

在黃州府的時候,李贄只有薄田七畝,他平時自己種地,結果天災人禍之下,所置田僅收數斛稗,二女兒三女兒都餓死了,若不是好友鄧石陽資助了一些,李贄和大女兒也要餓死。

“百姓日用方是道!”林輔成看着李贄說道:“就寫這個!穿衣吃飯,即是人倫物理!除卻穿衣吃飯,無倫物矣!”

“會不會有點太尖銳了?”李贄面色複雜的說道。

“又不涉及具體的政令,怕什麼?!出了事,黃公子和王公子兜着,寫出來,發逍遙逸聞!”林輔成極爲確信的說道:“你要相信黃公子的權勢滔天,看看這個,正五品的五經博士牙牌,黃公子弄來的。”

爲了讓李贄有信心,林輔成拿出了自己的官身牙牌。

林輔成不在官場,他不懂這個牙牌的流程,但李贄可太懂了!

這個牙牌有問題,有大問題!大明的官身,尤其是有緹騎保護的五經博士,真的是一個大將軍府的公子能搞來的?!

第一十一章 幕後指使之人浮出水面第二百四十六章 難道,還有高手?第一百七十一章 新鄭公來去匆匆,寧遠伯入京面聖第539章 伏闕,大明皇帝有罪於天下第444章 投之以桃,報之以李第八十三章 《矛盾說》已然大成,成書刊刻天下第316章 黑夜待久了,總怕太陽不會升起第一百二十三章 刀筆吏所以敗人壞事之法第一百零六章 憑空造牌小皇帝第460章 自由的界限第八十三章 《矛盾說》已然大成,成書刊刻天下第四十五章 發乎己者有不忠第539章 伏闕,大明皇帝有罪於天下第二百零六章 不能帶陛下去青樓!第462章 勞動使人自由第三章 皇帝學武,不務正業第481章 被玩弄於股掌之間的冤大頭第419章 三馬之力的蒸汽機第446章 氪金戰士VS血肉之軀第338章 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第八章 大明軍容耀天威第一百五十一章 重新定義清流第355章 生於斯長於斯,成於斯功於斯第379章 人心都是肉長的,經不起這樣扎第二百零四章 《勞動圖說》朱中興第二十章 君民同耕,大逆不道第548章 《王謙發家的四個秘密》第408章 人就是人,我就是我第472章 世界的參差不齊第321章 陛下何故謀反?第一百八十章 李太后歸政,乾清宮大火第349章 稽稅院,擴編!第289章 你問朕是什麼人?朕的名字不可探聞第508章 出身寒微不是恥辱請假條高燒第377章 戰場上得不到的,談判桌上也休想第395章 老奴酋的七宗罪第一十三章 有辱斯文第448章 在死亡的邊緣試探第289章 你問朕是什麼人?朕的名字不可探聞第549章 奇觀:正衙鐘鼓樓第二百二十章 如果這條路走得通的話,就走通了第二十四章 大明皇帝鋤大地第一百三十六章 大明和西班牙的共同困境第九十二章 此物甚好,送於首輔先生使用第407章 愛我家園,清潔先行第二百六十七章 真誠,是最大的必殺技第二百三十一章 正奇相生,變化無窮第323章 大明處處都是迴旋鏢第542章 有內鬼,這是借刀殺人第555章 欠陛下的債,還不完,根本還不完第二百零三章 讀書人最後一絲臉面第572章 《根本盛枝葉無窮昇平疏》第二百三十章 祥瑞新解第一百五十六章 百萬漕工,衣食所繫第304章 打起來了,北虜的使團打起來了!第441章 利者,人之所欲也第382章 賤儒?收買起來不值錢第405章 置之死地而後生第314章 出使泰西使者返京,只帶了一堆的書第356章 精紡毛呢的最後盛宴第517章 大明水師閱艦式第二百六十四章 傲慢,是失敗的開始第287章 民以食爲天,萬務民爲首第503章 買不盡的松江布,收不盡的魏塘紗第326章 至此,只是人間君王第二百六十一章 熟練度拉滿的裡挑外撅第327章 陛下,臣真的沒敢多拿一釐錢!第二百七十六章 銀錠不是貨幣,銀幣纔是第一百八十二章 莫須有和意欲爲(爲盟主“人生那麼多不完美”賀!)第五十一章 朕以皇帝的名義許諾第481章 被玩弄於股掌之間的冤大頭第290章 你拿這個來考驗朕,朕怎麼可能經受第382章 賤儒?收買起來不值錢第367章 國破,山河亦不在第505章 我們要做的就是,殺光海寇第317章 勿有大功於家國,但求小恩於君王第310章 一套反坐的處斬方案第五十九章 讀書人的事兒,竊不是偷第515章 自有大明律處置他!第二百二十章 如果這條路走得通的話,就走通了第544章 大明神劍的磨刀石第一百七十九章 王法?陛下的意志就是大明最大的王法!第576章 把權力關進牢裡第一百六十六章 你去把唐僧師徒除掉第二百一十八章 不想說,不敢說,不能說第473章 朕這一生的成就,全靠自己努力第三十三章 狼、虎、龍第489章 仁天子御極之世,天下至幸!第二百七十一章 我只是收買了仙姑的侍女第405章 置之死地而後生第一百八十六章 許願池裡的王八都搖頭第428章 識時務者爲俊傑第一百七十四章 祖宗成法不可違,踐履之實不可棄,兩難如何自解?第八十八章 元輔先生,朕帶你去看彩虹第579章 半分封半郡縣的開拓之路第501章 新栽楊柳三千里,引得春風度玉關第一百九十八章 苦一苦權豪縉紳,罵名張居正來擔第532章 禮法不能是新政的絆腳石
第一十一章 幕後指使之人浮出水面第二百四十六章 難道,還有高手?第一百七十一章 新鄭公來去匆匆,寧遠伯入京面聖第539章 伏闕,大明皇帝有罪於天下第444章 投之以桃,報之以李第八十三章 《矛盾說》已然大成,成書刊刻天下第316章 黑夜待久了,總怕太陽不會升起第一百二十三章 刀筆吏所以敗人壞事之法第一百零六章 憑空造牌小皇帝第460章 自由的界限第八十三章 《矛盾說》已然大成,成書刊刻天下第四十五章 發乎己者有不忠第539章 伏闕,大明皇帝有罪於天下第二百零六章 不能帶陛下去青樓!第462章 勞動使人自由第三章 皇帝學武,不務正業第481章 被玩弄於股掌之間的冤大頭第419章 三馬之力的蒸汽機第446章 氪金戰士VS血肉之軀第338章 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第八章 大明軍容耀天威第一百五十一章 重新定義清流第355章 生於斯長於斯,成於斯功於斯第379章 人心都是肉長的,經不起這樣扎第二百零四章 《勞動圖說》朱中興第二十章 君民同耕,大逆不道第548章 《王謙發家的四個秘密》第408章 人就是人,我就是我第472章 世界的參差不齊第321章 陛下何故謀反?第一百八十章 李太后歸政,乾清宮大火第349章 稽稅院,擴編!第289章 你問朕是什麼人?朕的名字不可探聞第508章 出身寒微不是恥辱請假條高燒第377章 戰場上得不到的,談判桌上也休想第395章 老奴酋的七宗罪第一十三章 有辱斯文第448章 在死亡的邊緣試探第289章 你問朕是什麼人?朕的名字不可探聞第549章 奇觀:正衙鐘鼓樓第二百二十章 如果這條路走得通的話,就走通了第二十四章 大明皇帝鋤大地第一百三十六章 大明和西班牙的共同困境第九十二章 此物甚好,送於首輔先生使用第407章 愛我家園,清潔先行第二百六十七章 真誠,是最大的必殺技第二百三十一章 正奇相生,變化無窮第323章 大明處處都是迴旋鏢第542章 有內鬼,這是借刀殺人第555章 欠陛下的債,還不完,根本還不完第二百零三章 讀書人最後一絲臉面第572章 《根本盛枝葉無窮昇平疏》第二百三十章 祥瑞新解第一百五十六章 百萬漕工,衣食所繫第304章 打起來了,北虜的使團打起來了!第441章 利者,人之所欲也第382章 賤儒?收買起來不值錢第405章 置之死地而後生第314章 出使泰西使者返京,只帶了一堆的書第356章 精紡毛呢的最後盛宴第517章 大明水師閱艦式第二百六十四章 傲慢,是失敗的開始第287章 民以食爲天,萬務民爲首第503章 買不盡的松江布,收不盡的魏塘紗第326章 至此,只是人間君王第二百六十一章 熟練度拉滿的裡挑外撅第327章 陛下,臣真的沒敢多拿一釐錢!第二百七十六章 銀錠不是貨幣,銀幣纔是第一百八十二章 莫須有和意欲爲(爲盟主“人生那麼多不完美”賀!)第五十一章 朕以皇帝的名義許諾第481章 被玩弄於股掌之間的冤大頭第290章 你拿這個來考驗朕,朕怎麼可能經受第382章 賤儒?收買起來不值錢第367章 國破,山河亦不在第505章 我們要做的就是,殺光海寇第317章 勿有大功於家國,但求小恩於君王第310章 一套反坐的處斬方案第五十九章 讀書人的事兒,竊不是偷第515章 自有大明律處置他!第二百二十章 如果這條路走得通的話,就走通了第544章 大明神劍的磨刀石第一百七十九章 王法?陛下的意志就是大明最大的王法!第576章 把權力關進牢裡第一百六十六章 你去把唐僧師徒除掉第二百一十八章 不想說,不敢說,不能說第473章 朕這一生的成就,全靠自己努力第三十三章 狼、虎、龍第489章 仁天子御極之世,天下至幸!第二百七十一章 我只是收買了仙姑的侍女第405章 置之死地而後生第一百八十六章 許願池裡的王八都搖頭第428章 識時務者爲俊傑第一百七十四章 祖宗成法不可違,踐履之實不可棄,兩難如何自解?第八十八章 元輔先生,朕帶你去看彩虹第579章 半分封半郡縣的開拓之路第501章 新栽楊柳三千里,引得春風度玉關第一百九十八章 苦一苦權豪縉紳,罵名張居正來擔第532章 禮法不能是新政的絆腳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