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3章 雄心壯志

bookmark

當李雲天在南京各部院堂官的簇擁下出現在碼頭的時候,遠處的百姓們頓時羣情振奮,爆發出了震耳欲聾的歡呼聲,

其實,以百姓們所處的距離根本看不清李雲天的樣貌,不過這並不妨礙他們表達對李雲天恭敬和崇拜。

古晨皺着眉頭望着那些神情激動的百姓,心中有一種難以言喻的黯然,雖然他不願意承認,但李雲天確實是大明難得的好官,這些年使得大明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尤其是江南,變得比以前更加繁花似錦。

如果可以重新選擇一次的話,古晨說不定會辜負威國公的恩情,寧願一死也不會協助漢王造反,以至於落得如今身敗名裂的結局。

可惜世上沒有後悔藥,古晨在向李雲天復仇的路上走得太遠太遠,已經無法再停下行進的腳步,唯有硬着頭皮走下去,跟李雲天拼個你死我活,否則對不起威國公和那些追隨他投靠北元的將士。

碼頭前整整齊齊地列着一支數百人的隊伍,是此次出海人員的代表,齊刷刷地望着被衆多官員衆星捧月般簇擁着的李雲天。

那些停泊在港口船隻甲板上也列隊站滿了船員,紛紛目不斜視地望着前方,鴉雀無聲,神情異常嚴肅,使得現場的氛圍變得有些肅穆和蕭殺。

或許是知道李雲天要對出海的人員訓示,碼頭上的喧鬧逐漸平息了下來,百姓們目不轉睛地望着遠處碼頭上的官員,支着耳朵想要聽聽李雲天說些什麼。

不過,他們的努力很顯然是白費的,由於距離太遠即便是站在最前方的百姓都不可能聽見李雲天的聲音。

古晨對李雲天講些什麼沒有興趣,神情複雜地望着前方港口停着的鄭和寶船和三桅戰船,反正明天的《明新報》上肯定會登出李雲天所講的內容,他現在更爲感興趣的是模樣看起來有些獨特的三桅戰船。

在商業才華上,古晨在李雲天面前甘拜下風,永樂帝駕崩後他還以爲朝廷會中止勞民傷財的出海,那些鄭和寶船將成爲一堆爛木料。

不成想,李雲天卻利用交趾的特殊局勢說服了朝廷開展海外貿易,而全使得大明海外貿易趨於了常態,不僅給大明賺取了大量的外匯,促進了大明商業的繁榮,同時也使得水師蓬勃發展起來,原本停在港口等着腐爛的鄭和寶船因此得以重見天日不說,還新增了三桅戰船這一縱橫海面的大殺器。

古晨雖然沒有見識過三桅戰船作戰,但是卻有着相關的情報,知道三桅戰船是一種集運輸船和戰船於一體的新型船隻,配備有強大的火力,猶如一座活動的海上炮臺,在攻打小琉球島、瓊州島和大琉球島的時候打得倭寇們毫無還手之力。

而且,大明現在往返南美洲運送銀幣的船隻就是三桅戰船,每年三桅戰船都要往返於南美洲和大明,源源不斷地把在南美洲銀礦鑄造的銀幣和白銀運來大明。

現如今,從南美洲運來的銀幣已經在大明的交趾、廣西和江南地區得以流通,由於其有着標準的制式和精美的圖案,故而深受商賈和百姓們的歡迎。

銀幣的正面有一條盤坐着的龍,龍的上面是面額,後面是朝廷的年號,例如“宣德通寶”和“正統通寶”。

按照李雲天所定的規制,銀幣的面額分爲“一元”、“兩元”、“五元”和“十元”四種,面額越大的銀幣體積也越大。

值得一提的是,由於銀幣中不僅有銀,還混有其他的金屬,“一元”、“兩元”、“五元”和“十元”的銀幣中混有金屬的成分和比例不同,這使得銀幣的價值發生了變化。

所以,“兩元”銀幣並不是“一元”銀幣重量的兩倍,最重的“十元”銀幣是“一元”銀幣的四倍,這樣做主要是從攜帶方便的角度考慮。

在李雲天所制定的銀幣體系中,“一元”銀幣與一兩白銀相對應,重量只有六克多,大小和重量與現代一元硬幣相當,而一兩白銀的重量是五十克。

“十元”銀幣的重量約爲二十五克,大小和重量與民國時期的銀元相當。

雖然這樣看起來銀幣的價值好像與白銀不相符,不過講武堂下屬的錢莊會按正常的比例兌換白銀。

例如,拿“一元”銀幣去講武堂的錢莊話,錢莊會給其兌一兩白銀。

有一點必須要指明的是,李雲天並不是盲目地發行銀幣,而是根據從南美洲獲得的白銀儲備來制定發放到市面的數量,這樣一來他手裡就有足夠的白銀儲備來支持那些銀幣的流通,進而不會使得銀幣貶值。

由於大明本就缺乏銀礦,再加上製造銀幣的技術只有講武堂纔有,故而李雲天一點兒也不用擔心它被不法之徒仿製。

正是由於三桅戰船有着良好的遠洋航行能力,所以成爲了明軍水師船隻的主力,古晨是一名優秀的軍事將領,暗地裡希望能夠駕駛着三桅戰船在海上馳騁一番,不過以他的處境來看這將成爲一個奢望。

與此同時,李雲天在衆人的注視下大步走上了一個用木頭搭建起來的臺子,正前方是出海人員的那些代表所組成的隊列。

“將士們,你們這次出海將創造一個偉大的歷史,自始皇帝起,歷朝歷代的朝廷都沒有擁有過距離如此遙遠的海外疆土。作爲第一批踏上大明海外疆土的勇士,皇上和朝廷爲你們感到自豪,本王也深爲欽佩,你們是大明真正的英雄!”

環視了一眼隊列中望着自己的人員後,李雲天舉起右拳,慷慨激揚地說道,“何惜百死報家國,我願守土復開疆!”

“何惜百死報家國,我願守土復開疆!”聽聞此言,隊列中的將士們紛紛舉起右拳,跟着李雲天齊聲怒吼。

“何惜百死報家國,我願守土復開疆!”隨即,港口停泊着的船隻上的人員也舉起了右拳,異口同聲地高聲喝道,威武雄壯,聲震九霄。

何惜百死報家國,我願守土復開疆,是講武堂軍歌《忠君報國》中的兩句歌詞,同時也是此次出海水師將士的座右銘,李雲天希望他們能置之死地而後生,在海外立穩腳跟,開創出一番偉大的事業來。

“何惜百死報家國,我願守土復開疆。”人羣中的古晨口中喃喃地念叨了一句,隨後苦笑了一聲,神情落寞地轉身離去,曾幾何時這也是他的夢想,可現在他卻成爲了大明的罪人。

古晨對《忠君報國》這首歌非常熟悉,雖然朝廷並沒有給出什麼明確的說法,但《忠君報國》已然成爲了大明的軍歌,不僅講武堂下屬的軍隊,各地衛所軍也非常喜歡,時常在軍營中哼唱。

雖然這只是一首歌而已,但在戰場上卻能振奮軍心,鼓舞士氣,令古晨印象深刻的是,無論是在遼東戰場還是西域戰場,那些講武堂出身的軍隊或者與講武堂有淵源的軍隊都會在衝鋒的時候高唱着這首《忠君報國》衝向敵人奮勇廝殺,進而帶動衛所軍的士兵也跟着與敵人拼命。

就拿北元在黑水城一戰來說,即便是大帳汗國的騎兵衝散了明軍的陣營,但山北軍區的衛所軍還是給與了北元和大帳汗國軍隊重創,古晨親眼目睹了那些寧死不降的明軍士兵高唱着《忠君報國》衝向北元和大帳汗國的騎兵,其場景之悲壯令北元和大帳汗國的將領也爲之動容。

如果北元和大帳汗國不是仗着騎兵之利的話,那麼在戰場上與明軍生死相搏會造成重大的死傷。

黑水城之戰後,古晨心裡相當慶幸明軍的統帥是成國公宋海,如果換成周徵或者張昊,乃至牛世豪的話那麼後果都不好說,他們三人與李雲天關係親密,肯定會聽從李雲天的意見步步爲營,穩紮穩打,集中力量消滅北元,而不是分兵去追擊帖木兒帝國。

與李雲天鬥了這麼多年,古晨還從沒有贏過,每次的出招都被李雲天化解,或許就連他自己也不知道,他現在的行爲其實已經有些偏執,如果不贏李雲天一次即便是死了也不會安心。

古晨黯然離去的時候,李雲天率領着南京的文武重臣給出海的將士們敬酒。

如果可能的話他願意給五萬餘名將士一一倒酒,尤其是那些軍戶子弟更是值得李雲天欽佩,因爲他們都是響應了朝廷的號召自願報名去的海外,並不是李雲天生硬指派,也不是按照慣例把流放的囚犯發配過去。

其實,李雲天很清楚,那些軍戶子弟是受到了他的影響纔會抱着一腔熱血去給大明開闢新的疆土,他覺得有必要保證這些軍戶子弟的安全,因此必須要處理好大明海外疆土的相關事宜,這是他現在唯一能爲這些人做的。

敬酒結束後,李雲天叮囑了此次出海的船隊的正副統帥一番,讓他們一路上小心,然後目送將士們登船出港,立在岸邊向船上人揮手送別,眉頭微微皺着。

他比任何人都要清楚,此次出海將士的前途萬分兇險,在人生地不熟的海外任何事情都可能發生,屆時他們只能依靠自己,大明對此是鞭長莫及。

爲此,此次出海的將士們攜帶了講武堂最新式的兵器,以及一部分火器,關鍵時刻或許可以用來保命,給予敵人以威懾。

在所有的海外領土中,李雲天最關心的莫過於波斯灣了,波斯灣的局勢異常複雜,即便是霍爾都汗派遣了大軍前去那裡,也僅僅掌控住三分之一的地方,其他的地區被當地部族勢力所掌握,屆時將成爲大明的敵人。

岸邊送行的人羣裡,溫都一臉震撼地望着碼頭上那些體積龐大船隻的離開,雖然已經來到寧波港好幾天,但他還是被鄭和寶船和三桅戰船所震驚,無法想象出世上還有如此巨大的船隻。

如果說陸上力量帖木兒帝國還能與大明抗衡的話,海上交戰帖木兒帝國必敗無疑,一旦大明在在海上和陸地同時向帖木兒帝國發動進攻,帖木兒帝國將陷入雙線作戰的局面,軍戶沒有任何勝算。

這個時候,溫都不僅要慶幸李雲天並不是一個好戰者,否則的話帖木兒帝國將遇到一個大麻煩。

第1307章 多管閒事第169章 宣召金鑾殿第809章 風聲鶴唳第255章 口舌如簧第1047章 一場好戲第1097章 誘敵之計第924章 明知故問第1260章 心腹之患第102章 近鄉情怯第41章 心照不宣第299章 下馬威第1116章 反客爲主第353章 攻城第377章 塵埃落定第1034章 順利會師第710章 暗探第455章 得來全不費工夫第1236章 順水推舟第578章 南下杭州第1010章 大軍出征第1153章 意外衝突第820章 託孤第916章 大局爲重第1103章 栽贓陷害第33章 大獲全勝第134章 雷霆一擊第445章 各有煩惱第887章 蓄勢待發第1318章 脣槍舌劍第1081章 幡然醒悟第938章 暗中挑撥第505章 故意搪塞第330章 整軍備戰第1064章 倍感意外第1000章 東征往事第1371章 請君入甕第758章 爭貢第1427章 出人意料第293章 軍閣第944章 討價還價第795章 驚人推測第687章 離間第1261章 安插耳目第561章 有緣人第402章 帝王之術第78章 離奇案情第1046章 心思各異第166章 千鈞一髮第217章 緣由天生第576章 出爾反爾第1305章 連蒙帶騙第855章 劍拔弩張第5章 君子之仇第1025章 夜幕出逃第1190章 得償所願第225章 關卡第65章 大捷第787章 當局者迷第499章 海關的雛形第425章 小琉球倭患的由來第637章 接連再敗第1391章 用心良苦第1246章 按部就班第328章 聲東擊西第630章 新衙門第1329章 保媒第1298章 喜憂參半第1142章 歸途第885章 因時制宜第544章 火繩槍第592章 雲山霧罩第686章 收服第940章 挑明來意第337章 怒斥第76章 苦命鴛鴦第450章 連環雷陣第1073章 罪證確鑿第510章 賦稅變革第966章 前來試探第847章 暗度陳倉第1343章 捉摸不透第438章 馳援第59章 驚人消息第269章 勢如破竹第621章 殺手鐗第174章 知難而退第890章 大力招撫第929章 深謀遠慮第261章 別無選擇第529章 三堂會審第1395章 祭奠第401章 任免大權第157章 陷阱第664章 建州女真第1198章 精兵簡政第1069章 出手相助第365章 蠢蠢欲動的俘虜第942章 兩全之策第1306章 順水推舟第988章 使者進京
第1307章 多管閒事第169章 宣召金鑾殿第809章 風聲鶴唳第255章 口舌如簧第1047章 一場好戲第1097章 誘敵之計第924章 明知故問第1260章 心腹之患第102章 近鄉情怯第41章 心照不宣第299章 下馬威第1116章 反客爲主第353章 攻城第377章 塵埃落定第1034章 順利會師第710章 暗探第455章 得來全不費工夫第1236章 順水推舟第578章 南下杭州第1010章 大軍出征第1153章 意外衝突第820章 託孤第916章 大局爲重第1103章 栽贓陷害第33章 大獲全勝第134章 雷霆一擊第445章 各有煩惱第887章 蓄勢待發第1318章 脣槍舌劍第1081章 幡然醒悟第938章 暗中挑撥第505章 故意搪塞第330章 整軍備戰第1064章 倍感意外第1000章 東征往事第1371章 請君入甕第758章 爭貢第1427章 出人意料第293章 軍閣第944章 討價還價第795章 驚人推測第687章 離間第1261章 安插耳目第561章 有緣人第402章 帝王之術第78章 離奇案情第1046章 心思各異第166章 千鈞一髮第217章 緣由天生第576章 出爾反爾第1305章 連蒙帶騙第855章 劍拔弩張第5章 君子之仇第1025章 夜幕出逃第1190章 得償所願第225章 關卡第65章 大捷第787章 當局者迷第499章 海關的雛形第425章 小琉球倭患的由來第637章 接連再敗第1391章 用心良苦第1246章 按部就班第328章 聲東擊西第630章 新衙門第1329章 保媒第1298章 喜憂參半第1142章 歸途第885章 因時制宜第544章 火繩槍第592章 雲山霧罩第686章 收服第940章 挑明來意第337章 怒斥第76章 苦命鴛鴦第450章 連環雷陣第1073章 罪證確鑿第510章 賦稅變革第966章 前來試探第847章 暗度陳倉第1343章 捉摸不透第438章 馳援第59章 驚人消息第269章 勢如破竹第621章 殺手鐗第174章 知難而退第890章 大力招撫第929章 深謀遠慮第261章 別無選擇第529章 三堂會審第1395章 祭奠第401章 任免大權第157章 陷阱第664章 建州女真第1198章 精兵簡政第1069章 出手相助第365章 蠢蠢欲動的俘虜第942章 兩全之策第1306章 順水推舟第988章 使者進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