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2章 暗流洶涌

bookmark

楊溥離開講武堂揚州司務處的時候已經是深夜,江南地區稅務革新對楊溥來說是一個新鮮事務,故而很多地方都要向李雲天討教。

江南作爲大明最爲繁華富庶之地,朝廷不希望看見其出現動盪,因此楊溥此次前來可謂肩負重擔,使得江南地區的稅務革新能平穩過渡。

當然了,楊溥在此次江南地區稅務革新中擔任李雲天的助手,稅務革新是李雲天提出來的,又在交趾進行了系統完善的實施,故而大明沒人比他更爲合適來主導此事。

對李雲天來說楊溥的到來無疑幫他穩定住了陣腳,雖然他也是文官出身與文官集團有着非常密切的淵源,但嚴格來說他屬於朝堂上講武堂一系,與兩京十三省的文官集團並不是同一陣營。

楊溥則是文官集團的代表人物,雖然內閣與六部之間有着權益上的糾紛,但在遇到涉及文官集團根本利益的時候卻會一致對外。

內閣和六部在江南地區都有不少的利益,所以楊溥的到來使得江南官場的官員們暗自鬆了一口氣,這意味着李雲天不會在江南官場掀起血雨腥風。

“王振”送走了楊溥,李雲天回到房間後眉頭微微皺了起來,心中感到有些無奈,看來歷史還是驚人的相似,王振與歷史上一樣憑藉着正統帝的寵愛迅速崛起,

從目前的局勢來看,張氏太皇太后一旦去世,那麼內廷和文官集團之間勢必爆發激烈的衝突。

雖然這樣一來李雲天能坐山觀虎鬥,進而趁機從中漁利,但他對此並不感到有多高興,說實話他有些厭倦官場上的勾心鬥角和爾虞我詐,寧願率兵打仗給大明開疆拓土,也不願意窩裡鬥。

張氏太皇太后演了那麼一出要殺宋大山和王振的苦情戲,其良苦用心李雲天心知肚明,希望內廷能成爲正統帝抗衡外臣的助力。

說起來有幾分可笑,王振之所以能夠飛揚跋扈,很大程度上是張氏太皇太后的縱容,否則宣德帝駕崩後內廷早就被文官集團和勳貴集團聯手給滅了,要知道那些輔政大臣都對內廷的那些閹宦心存鄙夷,不希望受到內廷的制約。

在正統帝年幼無法親政的情形下,內廷的宦官們唯有依靠張氏太皇太后才能自保,而張氏太皇太后爲了制衡文官集團和勳貴集團不得不依賴宦官們,畢竟宦官是皇家的奴才,相當於皇家的財產,依附皇家才能生存,自然也受到皇家的信賴。

原本,張氏太皇太后希望正統帝能像宣德帝一樣能從容駕馭那些宦官,使得宦官們不敢造次,一心爲皇家服務。

可惜張氏太皇太后的身體情況使得她看不見那一天的到來,正統帝雖然被她悉心培養但畢竟年紀尚輕,還無法駕馭那些資歷深厚的朝臣,也掌控不了那些圓滑的宦官,爲了使得那些宦官順服唯有進行敲打和威懾。

讓李雲天感到有些欣慰的是,正統帝的身邊並不僅僅只有王振,還有一個與他關係密切的宋大山,誰也不清楚兩人之間有着秘密交情,李雲天正是從宋大山那裡得到宮裡的動靜。

值得一提的是,宋大山的家人在宣德初就已經從人們的視線中消失,誰也不知道他們去了哪裡。

在李雲天的安排下,宋大山一家獲得了新的身份,不僅加入了九州商會,而且其家族子弟還進入了講武堂,使得宋大山沒了後顧之憂。

像宋大山這樣的宦官,雖然有着足夠的權力的名利,但由於沒有子嗣只能把未來寄託在家人的身上,希望使得家人能過上好日子,家族興旺發達。

如果按照親疏關係,宋大山與正統帝的關係比王振更近一步,而且宋大山的官職始終壓了王振一頭。

當年宋大山和王振跟着宣德帝避開漢王的追殺進京登基後,宋大山成爲了御馬監左監丞,而王振只是御馬監右監丞。

即便是現在兩人升了官,宋大山的御馬監左少監依舊要比王振的御馬監右少監高上那麼半級,兩人中以宋大山爲尊。

王振之所以飛揚跋扈,成爲了內廷中風頭最爲強勁的人,是因爲宋大山聽從了李雲天的安排並沒有介入到朝廷的權勢中,對司禮監敬而遠之,其目標是掌控了宮中禁軍的御馬監。

雖然王振有些趾高氣揚不可一世,但是對宋大山還是非常客氣,畢竟兩人的靠山都是正統帝,而且正統帝對宋大山更爲信任一些,再加上宋大山無心司禮監,兩人之間的關係一直非常好,結成了牢固的同盟。

有宋大山暗中牽制王振,李雲天對此感到放心,王振的一舉一動都會傳到他的耳朵裡,使得他能清楚王振下一步的動向。

“王爺,倘若張氏太皇太后病重咱們該如何應對”跟在李雲天身後的林馨聽見了李雲天的那聲感慨,沉吟了一下後嬌聲問道。

從楊溥凝重的神色上林馨覺得張氏太皇太后的時日好像不多了,李雲天應該佈局安排張氏太皇太后死後的事宜。

很顯然,失去了張氏太皇太后的威懾後,京城的各派勢力必將進行一番混戰,以重新劃分朝堂上的格局。

“靜觀其變。”李雲天早就考慮好了對策,聞言不動聲色地回答,他並不想介入朝堂上的這次勢力大洗牌。

實際上,內廷和文官集團在朝堂上爭奪的地盤是兩江十三省,而李雲天的地盤是交趾、遼東和關西等偏遠之地。

由於李雲天依舊是交趾、廣西總督,故而內廷和文官集團都不會對廣西下手,廣西的官員絕大部分都已經換成了武官,再加上屬於蠻夷之地,因此無論是內廷還是文官集團都不會對它感興趣。

這樣一來,李雲天與雙方都沒有利益上的衝突,所以自然也就沒有必要趟這渾水。

“可是,如果他們鬧起來的話肯定都會找王爺的。”林馨的眉頭頓時微微一蹙,不無憂心地望着李雲天。

雖然李雲天出身文官,但他與王振、宋大山可是共同經歷過生死,當年一起護送宣德帝從南京城到北京城登基,那個時候雙方就已經有了交情。

因此,一旦內廷和文官集團鬧得不可開交肯定會想到李雲天,都想從李雲天那裡得到幫助把對方給打下去。

“等到了那個時候,朝鮮國和倭國的事情也該解決了,本王屆時要親征。”李雲天的嘴角流露出一絲笑意,準備到時遠遠地躲開京城這個是非之地。

“王爺此舉實在是高,等王爺凱旋而回的時候他們恐怕已經鬥得兩敗俱傷,王爺正好來收拾殘局。”林馨眼前不由得亮了一下,一臉興奮地笑道。

她差點忘了朝鮮國和倭國的事情,如果要征服這兩個國家非李雲天坐鎮不可,畢竟這不單單是打仗的事情,更重要的是如何治理,這一點大明滿朝文武無有出李雲天之右者。

“本王並不願意看見他們內鬥,如果大家萬衆一心的話大明將更加強盛。”李雲天聞言苦笑着搖了搖頭,內廷和文官集團之間的利益之爭很難化解,他既然沒有什麼好辦法那就不進行摻和了。

“稟王爺,京城急報”李雲天的話音剛落,一名侍衛就急匆匆地快步走來,躬身把手裡的一份公文遞了過去。

“唉”李雲天打開一看,眉頭頓時皺了起來,臉上的神色顯得有些凝重,良久長長地嘆了一口氣。

“王爺,出了何事”林馨見狀頓時吃了一驚,她很少見到李雲天的臉色如此嚴肅。

“後院失火呀”李雲天苦笑着搖了搖頭,把手裡的公文遞給了林馨。

林馨還是以爲忠王府出事了,連忙接過公文仔細查看了起來,隨後鬆了一口氣,原來李雲天說的後院不是忠王府,而是指的內閣首輔楊士奇。

楊士奇的長子楊稷在老家江西泰和縣,不久前的一次大朝上,京城數位言官在大殿上書揭露楊稷的罪行,請求正統帝嚴懲橫行鄉里、仗勢欺人、殺害良善的楊稷。

鑑於楊稷行兇爲惡之事有數十起之多,謀害人命十餘條,故而正統帝派遣御史前去泰和縣徹查此事。

李雲天對此感到非常無奈,楊士奇的一世英名恐怕就要會在楊稷的手裡,因爲楊稷確實是有名的惡人,這實在是令人感到無比惋惜。

在李雲天看來,楊士奇是一位雅善知人、通曉大體的政治家,他擔任內閣首輔十餘年,慧眼識珠,先後不拘一格地舉薦了五十多人做官。

其中最著名的莫過於名流千古的于謙,以及能臣幹吏況鍾、周忱、曹鼎等,都是由於得到了楊士奇賞識器重這才歷練成爲了國家的棟樑之才,個個政績顯著,官聲極佳。

可惜的是,這位被明史譽爲“有大雅之明哲”的宰輔,雖有識人之明卻獨不識其子,“晚年泥愛其子,莫知其惡”,以致玷污了其一世的清白。

明朝李賢的古穰雜錄和焦竑的玉堂叢語都記有楊士奇晚年的這一悲劇,楊士奇在京城爲官長達四十餘年,期間提拔官員數以百計但沒有提拔過兩個兒子,也沒給他們謀得那些待遇優厚的差事,這使得舉國上下皆交口稱讚。

楊士奇的長子楊稷沒有做官,遠居老家江西泰和縣,由於楊士奇的原因衣食無憂過得逍遙快活,其楊士奇長子的身份自然受到不少人的追捧和奉承。

面對周圍人的阿諛奉承,使得楊稷逐漸飄飄然起來,仗着楊士奇的權勢威望,膽大妄爲,橫行鄉里,公然犯下了幾宗人命案。

雖然楊稷的惡劣行徑其所在府縣的官員早已耳聞,只是投鼠忌器忌憚楊士奇而不敢介入,這使得楊士奇很長一段時間都被矇在鼓裡,沒人吃飽了撐的跑去告訴他楊稷爲惡的事情,那豈不是自己找不自在

況且,楊士奇身爲大明內閣首輔也不是誰想見就能見得了的,能接觸到楊士奇的莫不是大明的高官顯貴。

終於,有人把楊稷暴橫鄉里的事情告訴了楊士奇後,楊士奇先是大吃一驚,隨即又懷疑對方所言的真僞,他不相信兒子會犯下如此大罪。

按理說,楊士奇既然懷疑楊稷事情的真假,那麼就應該派人或責成當地官員進行查探,然而他卻犯下了一個身爲父親的人所犯下的溺愛兒子的大錯,只是寫信警醒楊稷,告訴他莫要在鄉間胡作非爲,要自省自律,如果有橫行無忌的事情就要改正過來,下不爲例。

楊稷本來以爲楊士奇要嚴懲於他,誰料想楊士奇只是風輕雲淡地提醒他要自律,言語間並無責備之意,這使得他行事更加肆無忌憚,倚勢作惡愈演愈烈,在當地府縣鬧得雞飛狗跳終釀大禍。

第591章 突生變故第937章 轟動京都第1347章 無計可施第1219章 羊入虎口第493章 敷衍第1319章 真假難辨第775章 步步爲營第123章 亡羊補牢第984章 彎刀之爭第1349章 李代桃僵第841章 左右爲難第1127章 勸降第573章 恩威並施第1297章 請辭第1178章 冤深似海第579章 引蛇出洞第290章 名揚京師第398章 醉翁之意第356章 伺機而動第566章 技驚四座第1227章 得償所願第464章 東風來第1299章 義禁府審案第463章 信口開河第1071章 誘捕第1149章 軍務道第93章 隱忍第171章 針鋒相對第618章 迅雷之勢第1286章 真正的對手第1431章 入城第34章 聲威初顯第975章 心灰意冷第1427章 出人意料第513章 軟硬兼施第1036章 巧舌如簧第616章 風雲突變第587章 東風已至第331章 御駕親征第709章 兀良哈第692章 議戰第907章 勾心鬥角第655章 軍糧案發第26章 蹊蹺的狀子第1293章 跪諫第934章 安定時局第12章 怒火第990章 西域舞姬第112章 立足實業第838章 得償所願第737章 凱旋第578章 南下杭州第110章 開業儀式第1451章 先禮後兵第521章 借茶喻事第1344章 反制第1433章 真實目的第1135章 談判第787章 當局者迷第502章 離間計第1431章 入城第476章 稅收之弊第148章 意想不到第89章 幕後黑手第431章 不識廬山真面目第515章 恩賞有加第134章 雷霆一擊第180章 拜年的學問第1450章 齊頭並進第555章 靜待其變第1390章 高瞻遠矚第448章 躊躇滿志第1047章 一場好戲第74章 理清頭緒第617章 脫險第553章 了結心事第792章 有備而來第265章 太后的震怒第407章 揮師南下第1116章 反客爲主第842章 意外驚喜第1368章 恩科的誘惑第529章 三堂會審第814章 幡然醒悟第1456章 出人意料第604章 亂了方寸第29章 故布迷局第92章 刁難第1346章 搜查中殿第428章 屯糧第467章 欲擒故縱第129章 按部就班第82章 憂心忡忡第433章 心意已決第209章 變通之舉第138章 炭敬第489章 人證俱全第1147章 拜年第715章 絕佳的禮物第797章 內廷的崛起
第591章 突生變故第937章 轟動京都第1347章 無計可施第1219章 羊入虎口第493章 敷衍第1319章 真假難辨第775章 步步爲營第123章 亡羊補牢第984章 彎刀之爭第1349章 李代桃僵第841章 左右爲難第1127章 勸降第573章 恩威並施第1297章 請辭第1178章 冤深似海第579章 引蛇出洞第290章 名揚京師第398章 醉翁之意第356章 伺機而動第566章 技驚四座第1227章 得償所願第464章 東風來第1299章 義禁府審案第463章 信口開河第1071章 誘捕第1149章 軍務道第93章 隱忍第171章 針鋒相對第618章 迅雷之勢第1286章 真正的對手第1431章 入城第34章 聲威初顯第975章 心灰意冷第1427章 出人意料第513章 軟硬兼施第1036章 巧舌如簧第616章 風雲突變第587章 東風已至第331章 御駕親征第709章 兀良哈第692章 議戰第907章 勾心鬥角第655章 軍糧案發第26章 蹊蹺的狀子第1293章 跪諫第934章 安定時局第12章 怒火第990章 西域舞姬第112章 立足實業第838章 得償所願第737章 凱旋第578章 南下杭州第110章 開業儀式第1451章 先禮後兵第521章 借茶喻事第1344章 反制第1433章 真實目的第1135章 談判第787章 當局者迷第502章 離間計第1431章 入城第476章 稅收之弊第148章 意想不到第89章 幕後黑手第431章 不識廬山真面目第515章 恩賞有加第134章 雷霆一擊第180章 拜年的學問第1450章 齊頭並進第555章 靜待其變第1390章 高瞻遠矚第448章 躊躇滿志第1047章 一場好戲第74章 理清頭緒第617章 脫險第553章 了結心事第792章 有備而來第265章 太后的震怒第407章 揮師南下第1116章 反客爲主第842章 意外驚喜第1368章 恩科的誘惑第529章 三堂會審第814章 幡然醒悟第1456章 出人意料第604章 亂了方寸第29章 故布迷局第92章 刁難第1346章 搜查中殿第428章 屯糧第467章 欲擒故縱第129章 按部就班第82章 憂心忡忡第433章 心意已決第209章 變通之舉第138章 炭敬第489章 人證俱全第1147章 拜年第715章 絕佳的禮物第797章 內廷的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