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曼底登陸:代號“霸王行動”。是這場世界大戰中,以大明爲首包括英法部隊組成的盟軍,在歐洲西線戰場發起的一場大規模攻勢。接近三百萬士兵渡過英吉利海峽前往法國諾曼底。在史冊上,諾曼底戰役是世界上最大的一次海上登陸作戰,使這次世界大戰的戰略態勢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
此戰從正德30年6月6日早6時30分發起,以明軍爲主力的盟軍先頭部隊總計17.6萬人,從英國跨越英吉利海峽,搶灘登陸諾曼底,先後攻下了猶他、奧馬哈、金灘、朱諾和劍灘五處海灘。此後,288萬盟國大軍如潮水般涌入法國,勢如破竹,成功開闢了歐洲大陸的第二戰場。並於在8月19日渡過塞納-馬恩省河後結束。
大明正德30年2月,大明遠征軍最高統帥部聯合參謀長委員會批准了霸王計劃大綱和修改後的作戰計劃,但是隨之對登陸艦艇的需求也增加了。爲了確保擁有足夠的登陸艦艇,聯合參謀長委員會決定將登陸日期推遲到6月初,並且將原定同時在法國南部的登陸推遲到8月。
由於登陸日(代號D日)推遲到6月初,盟軍統帥部開始確定具體的日期和時刻。這是一個複雜的協同問題,各軍兵種根據自己的需要提出不同要求,陸軍要求在**上陸,以減少部隊暴露在海灘上的時間。海軍要求在低潮時上陸,以便儘量減少登陸艇遭到障礙物的破壞。空軍要求有月光,便於空降部隊識別地面目標。
最後經認真考慮,科學擬定符合各軍種的方案,在**與低潮間登陸,由於五個灘頭的潮汐不盡相同,所以規定五個不同的登陸時刻(代號H時)。D日則安排在滿月的日子,空降時間爲凌晨一時,符合上述條件的登陸日期,在當年6月中只有兩組連續三天的日子。6月5日至7日,6月18日至20日,最後選用第一組的第一天,即6月5日。
戰役目的是橫渡英吉利海峽,在法國北部奪取一個戰略性登陸場,爲開闢歐洲第二戰場最終擊敗德國創造條件。戰役企圖是在諾曼底登陸,奪取登陸場,在登陸的第12天,把登陸場擴展到寬100公里,縱深100公里。
計劃在登陸場右翼空降2個大明傘兵師,切斷德軍從瑟堡出發的增援,並協同登陸部隊奪取“猶他”灘頭,在左翼空降1個大明傘兵師,奪取康恩運河的渡河點,然後首批8個加強營在5個灘頭登陸,建立登陸場。
在鞏固和擴大登陸場後,後續部隊上岸。右翼先攻佔瑟堡,左翼向康恩河至聖羅一線發展,掩護右翼部隊的攻擊;第二階段攻佔岡城、貝葉、伊濟尼、卡朗坦,第三階段攻佔布勒塔尼,向塞納河推進,直取巴黎。
正德30年6月6日早6時30分,英吉利海峽。海面上千帆競渡,天空中各種飛機遮天蔽日,人類戰爭史上最大的登陸作戰開始了。德軍位於諾曼底沿海的防禦陣地,遭到了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轟炸和炮擊。此時,德意志公海艦隊已經沒有一艘戰艦能夠在海上攔截有大明帝國海軍戰艦羣組成的龐大艦隊,也不能阻止裝滿了物資和士兵的運輸艦在海上大搖大擺的航行。
德意志空軍在東線的毀滅性消耗徹底耗盡了德意志空軍的元氣,從盟軍跨過海峽中線的那一刻起,就沒有一架德軍戰機能夠靠近諾曼底的上空。一架被擊落的德軍戰機的飛行員的最後遺言是這樣描述,當時空中的場景的:“太多了(指大明戰機),很擁擠,德意志空軍已經沒有立錐之地了。”
轟轟轟,海面上的戰列艦羣不斷噴吐着烈焰,成羣的炮彈落在德軍陣地上和海灘上。一座座堅固的堡壘被瞬間摧毀,德軍辛苦埋設的地雷被猛烈的炮火引爆,整個海灘上遍佈巨大的彈坑和密如繁星般的炸點。就好像是月球的表面一般,大圈套着小圈,密密麻麻數都數不清。
雨點般的大口徑艦炮落下,瓢潑一般的炸彈從空中傾瀉而下。大明航母編隊的艦載機一羣羣的飛過來,射出密集的航空火箭彈和穿甲炸彈。很多守在堡壘裡的德軍士兵不是被炸死而是被震死的。
海面上體型巨大的運輸艦打開艦首艙門,一艘艘中型登陸艇衝上海面向着海岸疾駛而去,艇上裝載的是鱷魚水陸兩棲坦克。數不清的運送士兵的小型登陸艇在海面上劃出一道道尾跡衝上沙灘,當艇門哐噹一聲被打開之後,明軍將士們迅速衝出登陸艇衝進齊腰深的海水裡殺向海灘。
噠噠噠,德軍碉堡內殘餘的機槍以及隱蔽火力點開始向海灘瘋狂地掃射,一發發炮彈也落在被炸得千瘡百孔的海灘上。一些剛剛踏上海灘的明軍士兵,還沒來得及臥倒就被擊中栽倒在血泊中。
“八嘎,呼叫炮火支援!”
擔負主攻任務的是來自大明東瀛州的本州軍團第一步兵師,這支打着菊花戰旗的部隊曾經因爲作戰英勇,攻必克戰必勝而在大明收復東南亞的戰役中嶄露頭角,其戰旗上左上角繡着的勳章就代表着這支部隊的榮耀。這個榮耀來之不易,在整個大明帝國陸軍的戰鬥序列中,東瀛州四大軍團是戰損旅最高的部隊,而其中的本州軍團的戰損率又雄踞東瀛州四大軍團之首。
這個和他們的作戰方式有直接關係,不管帝國總參院作訓部的長官們如何訓斥東瀛州的指揮官們,甚至專門爲東瀛州的各級軍官舉辦了協同戰術培訓班,也始終無法改變東瀛州四大軍團的指揮官們,喜歡發起步兵集團
衝鋒的怪癖。不得不承認,這種作戰方式的確夠壯觀,夠振奮軍心,也極容易激起將士們的血勇之氣,但是這損失實在是太大了。
以至於在大明陸軍有個約定俗成的規矩,每遇攻堅克難之時,必須要讓東瀛州軍團擔負主攻任務,因爲不管代價如何大,死傷如何多,東瀛州四大軍團從始至終都會攻擊不斷,士氣不減。讓後方準備接替其繼續作戰的其他部隊的官兵們頓感熱血澎湃,恨不得立即殺上前去殺個痛快。
如此作戰方式攻堅還是可以的,但是缺點是損耗太大以至於後期攻擊力不足,只能留在原地固守待援。幸好大明軍隊的指揮協同性相當高,用不着等到東瀛州軍團力竭,後續部隊就會源源不斷的跟上來。
從這一點上說東瀛州軍團不適合打大規模的運動戰圍殲戰,只適合用來攻堅。打運動戰和圍殲戰還比不上大洋洲軍團以及南北美州軍團,也就和朝鮮軍團、東南亞軍團、印度軍團處在同一個水平線上。
值得一提的是南北美洲軍團共有三支,這三支軍團分別被命名爲“印加軍團”、“瑪雅軍團”和“印第安軍團”,其兵員主要來自當地印加族、瑪雅族和印第安族。由於這些當地土著和大明人一樣是黃皮膚黑頭,所以對大明的歸屬感最強。這麼多年大明持續不斷的美洲投入使得美洲各族人民生活越來越好,再加上大明多年來實行的思想文化同化計劃,美洲幾乎和大明本土沒啥區別。所以美洲三大軍團的作戰風格和大明六大軍團一脈相承,裝備水平也不低。這次就是作爲後續部隊準備用來和隆美爾的部隊血戰一場的。
本州軍團一師三團團長浩二上校,趴在一個彈坑裡抱着步話機沒命的呼叫炮火支援,海上和空中的火力陡然強化了一個檔次。德軍的阻擊越來越弱,浩二扔下步話機拔出指揮刀大喊:“弟兄們,立功的時候到了。爲了大明,爲了陛下衝啊!”
“板載!”
數不清的本州軍團的士兵們跳出彈坑核掩體,挺着上好刺刀的步槍跟着戰旗殺向德軍陣地。這個時候海灘上已經分不清誰是誰的兵了,反正都是一個師的,跟着戰旗和長官衝就對了。
浩二領着500多官兵衝出沙灘趟過雷區,頂着再次回覆阻擊的德軍的密集火力衝向德軍陣地。一路上殺聲不斷,氣勢如虹。不過損失也是夠瞧的,德軍的隱蔽火力點越來越多,而此時由於本州軍團的部隊已經靠近德軍防線,和海上的炮火只能向內陸延伸。也只有空軍和海航助戰。
好在前期登陸的幾輛鱷魚坦克此時殺了過來,給浩二的部隊提供了火力支援和掩護,才使得浩二在付出大量死傷的情況下終於攻陷了第一道防線。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