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李峰調兵遣將的時候,英美兩國也沒有閒着。
爲了避免李峰利用強大的海軍封鎖英倫半島,或者攻佔英倫半島,造成英國抵抗運動遭受毀滅性的打擊,在中華帝國的聯合艦隊到達地中海之後,丘吉爾就開始了將英國政府移往美洲的遷移計劃。與政府同時遷移的還有大量的重工業工廠,軍工企業。
就目前來說,中華帝國所在的一方擁有戰略上的主動權,雖然八個戰區的抵抗力量都非常的強大,但是,相對與整個戰爭的態勢來說,中華帝國所在的一方都處在進攻階段。
而英美則處在防禦階段。
當然,這種防禦不是被動的防禦,而是主動的防禦,在某些戰區,他們還有一定的反擊能力,可是,原本被包圍的中華帝國,德國,意大利,現在卻處在包圍對方的戰略態勢之中。
蘇聯被困,北非被封鎖,阿拉斯加被佔領,而英倫半島則指日可下。
雖然,李峰主動進攻中立國會爲他帶來很大的麻煩,但是,李峰認爲,這是一次性的解決整個地球的最好方法。
而英國與美國,則全面的防禦。
首先,爲了穩定後方,美國早在戰爭開始前就佔領了整個南美,而且,爲了防禦中華帝國由阿拉斯加方向上的進攻,更是修建了一條比馬奇諾防線還要堅固的美加防線。
這條美加防線,使得中華帝國在北美的進攻,只能推進到美加邊境,再也無力再推進一步。
爲了穩定太平洋上的‘不沉堡壘’澳大利亞,美軍第101集團軍以及印英美三國聯軍,加上澳大利亞的軍隊,一共二百五十個師開始佈防。
同時爲了不讓中華帝國控制完全的制海權,英美澳以及新西蘭四國海軍組成了擁有七艘航母,六艘戰列艦以及大量巡洋艦,護衛艦的太平洋艦隊。
而在埃及,以及中東各國,英美組織起了超過四百個師的部隊開始了全面的防禦。其中,英國第八集團軍一百個師,美國遠征集團軍四十個師,印度志願軍一百二十個師,新西蘭,澳大利亞志願軍八十個師,伊拉克,阿富汗,巴基斯坦,沙特阿拉伯等國家合起來八十個師。
其中的精銳是英國第八集團軍以及美國遠征集團軍。
面對如此龐大的軍隊,北非軍團雖然擁有一百個師的龐大軍隊,可是,要想短時間內將這些軍隊打敗,也是不太可能的。
而在英國,英國首相丘吉爾已經下令全民武裝,任何超過八歲的英國公民,都可以到帝需庫領取包括反坦克槍在內的武器。
有組織的英國公民,甚至可以領取坦克大炮之類的重武器。
任何有過飛行經驗的英國公民,不論男女老幼全部向皇家空軍報道。在短時間內,英國皇家空軍再次擴充,擁有戰機六萬七千餘架,戰機飛行員超過十八萬人。還有很多的年青人正在訓練之中。
尤其是英國廣闊的殖民地,擁有着龐大的人口基數,他們爲英國提供着源源不斷的兵員。再加上這幾年,英國擴軍尤其是加大殖民地內的軍火工廠的建設,使得殖民地內的抵抗力量得到了空前的提升。這也使得中華帝國統一全球的作戰目標受到了很大的阻力。
而蘇聯,自從遠東戰役之後,蘇聯丟掉了西伯利亞的大半領土,而面對着德國越來越迫切的壓力,蘇聯將所有的重工業都轉移到了莫斯科附近。雖然中華帝國的戰爭,讓蘇聯失去了大片的領土,但是,隨着戰爭的進行,越來越多的人集中到了莫斯科,基輔,斯大林格勒等城市,加上蘇聯在戰爭之前大力擴軍,雖然經過了兩年多的戰爭,使得蘇聯紅軍從八百多個師降至五百多個師,可是,卻依然擁有着強大的力量。
當然,這種力量,在隨着中華帝隊的全力進攻而減弱。可是,所謂百足之蟲,死而不僵。蘇聯的失敗雖然只是時間問題,但是,卻依然牽制着五百多個師的中華帝國以及德國的軍隊。
這些軍隊,都是兩國的精銳,不只是裝備,而且從兵源上,都有超過三年以上的兵齡,參加過多次的戰爭。
可以說,如果能夠儘快的解決蘇聯,就可以騰出這幾百個精銳師,投入別的方向。
現在,李峰是多線開戰,其實,李峰並不想如此,可是,中華帝國龐大的軍團,根本不可能擁擠的朝一個方向發動進攻。
中華帝國的擴軍依舊在執行着,參軍的年齡下降到了十六歲到四十歲。可見,這幾年的戰爭,的確使中華帝國失去了超過四百個師的軍隊。
這幾百萬人,對中華帝國這個擁有四萬萬五千萬人口的大國來說,並不能真正的傷其筋骨。可是,畢竟,這幾百萬人都是二十到三十五的青壯,這些青壯男人的犧牲,雖然爲中華帝國擴大了版圖,可同時,也爲中華帝國帶來了很大的負擔。
這幾百萬人的父母子女都需要帝國政府來處理。
而佔領的領土,那裡的抵抗運作雖然比較弱小,可是,很明顯,想要在短時間內,讓那些地方的百姓成爲忠誠於中華帝國的軍人,是不可能的。
李峰根本就不敢用他們,換句話說,李峰擔心這些人可能出現的背叛。
因此,雖然中華帝國國內的反正呼聲開始響起,可是,李峰依然堅持讓中華帝國的年青人爲他一統全球的理想而犧牲。
可以說,這次戰爭的正義的一方,不屬於李峰。它屬於英美等國家。也因此,這些國家的動員都非常的徹底和充分。
如果中華帝國沒有高出時代的農作物以及可以種植的礦產,如果沒有李峰對世界各國的重工業等產業進行的掠奪,如果沒有軒轅聖人時代就留下的民族烙印,可以說,中華帝國早就無法支撐整個戰爭下去了。
*
北非戰場。
隆美爾自從得到了大量的裝甲部隊以及補充之後,快速的推進。英國重兵防守的託卜魯克要塞三天之內便失陷。
蒙哥馬利不得不將防線全面的收縮。以重兵防守亞歷山大港。
在託卜魯克防線上,雙方展開了大規模的裝甲軍團的決戰。
處在攻擊一方的是隆美爾的第77、78、79三個裝備着德國虎式以及中華帝國金龍式主戰坦克的裝甲師。
而防守一方的英國第八集團軍的三個輕型裝甲師。
就以裝甲力量來說,隆美爾一方要佔絕對的優勢。可是,因爲隆美爾快速推進,使得後面的步兵師很難跟進,以致於在人數方面上,擁有步兵師支持的英軍第八集團軍佔有優勢。
所以,英軍第八集團軍總司令蒙哥馬利認爲,可以利用優勢兵力,將隆美爾的三個裝甲精良的裝甲師給吃掉。以此來穩定英軍防線。同時穩定英軍在北非的被動局面。
而隆美爾雖然知道自己的裝甲部隊與步兵嚴重的脫節,可是,卻認爲,現在英軍第八集團軍因爲調走一部分支援中東方向,所以,英軍的防線一定會在這段時間內變得薄弱。但是,一旦英軍調整部署,那英軍的整個防線又會再一次鞏固起來。
到那時,想要再突破防線,定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了。
亞歷山大港,可以說是英美聯軍在北非的重要支撐點。
在中華帝國的艦隊還無法完全封鎖大西洋航運的時候,爲了給北非英美聯軍以更強的支撐能力,大量的船隻給北非英美軍團輸送了大量的物資。
在大西洋航運線被中華帝國封鎖了之後,英美兩國最高統帥部做出決定,命令英國第八集團軍羣,以及美國遠征集團軍還有印度,澳大利亞,新西蘭,沙特阿拉伯的軍隊向東挺進,包圍吃掉中華帝國的第12集團軍,打通與蘇聯的出上交通。以將中東戰區與蘇聯戰區連成一片,構築起新的防禦圈。以利於持久作戰。
而與此同時,中華帝國第12集團軍在佔領了德黑蘭之後,開始構築縱深防禦陣地。而中華帝國第42集團軍羣已控制了整個了哈薩克,並向烏茲別克境內推進。
中華帝國的狂風集團軍羣一部三十五個師,迅速向黑海沿岸推進,失算完全性的將蘇聯與中東的聯繫切斷。
形勢已經讓英美蘇三國最高統帥部不得不做出暫時性的退卻,同時命令蘇聯第52裝甲集團軍羣在解了莫斯科的困境之後,迅速黑海沿岸挺進。
目的是阻止中華帝國的狂風軍團三十五個師的軍隊切斷蘇聯與英美數百個師軍隊的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