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推薦:
大暴雨的事情延續了多天。
受災的不只是一座城市,破降水記錄的也不只是那一座城市。
很多地方,一天就下完了往常需要一年才能下完的雨水。
那一場大降雨禍害了多個地方。
老百姓的生命財產遭遇到了很大的威脅。
那些天多個社交平臺一打開就是大暴雨的消息。
各個地方的受災消息,看得很讓人揪心。
有一些地方經濟條件不好,物資儲備不足,安置轉移的老百姓有着一定的困難。
他們只能接受社會的援助。
有很多企業和個人都進行了捐款。
在這裡面,天元集團是反應最快的一家企業,大暴雨的第一個晚上就發佈了捐贈一個億的聲明,第二天又通過帶貨直播募集到了兩億多的善款,一共捐了三億多。
反應最快,捐贈額度也最大。
自然也就撈到了最大的名聲。
用新媒體行業的話來說,大暴雨就是現在的頂流,吸引到了最大的流量。
在這個流量可以變現的時代,也確實出現了很多刻意的表演。
在自媒體時代,不管是出現了什麼熱度,都會有人去蹭。
蹭熱度就會帶來流量,有流量就會帶來利益。
很多人是可以爲了利益不要臉面的。
有很多主播就跑到受災的地方去進行愛心表演,拿着現金或者是日用品發給受災的人,拍完視頻之後又要回來。
有時候受災的人就是他們的同夥。
還有的主播躺在淺水坑裡掙扎着進行現場直播,有人拍視頻發到網上,一個淺水坑躺着一堆網紅,在聲嘶力竭的進行表演。
天元傳媒和颶風傳媒都有人想去那邊蹭熱度,有的還排出了很感人的劇本。
不過都被柳青給否決了——不要蹭這個熱度,現在兩家新媒體公司都不需要靠蹭這樣的熱度來活着。
兩家公司在那裡進行直播的,也只有本來就住在那裡的幾個主播。
還有就是天元慈善基金會的代言人葉默,他跟着基金會的團隊一起,到了抗洪救災的最前線,發放了一些物資,也拍了幾個短視頻,連直播都沒有做。
——已經蹭到了最大的熱度,沒有必要在那小事上面再蹭熱度,翻車了太不值了。
葉默現在已經是超一線網紅,又是天元慈善基金會的代言人,天元慈善基金會捐了那麼多錢,他出現在那裡,是理所應當的。
別的主播去那個地方,多少顯得有點用心不良。
特別是那些打着幫助災區的幌子,實際上卻是給災區添亂的主播。
在那段時間,也翻車了一批主播,有的甚至因爲惡意炒作被平臺永封賬號。
在這一場災難中,展現出了一些人性中的醜陋處。
那些蹭熱度的主播不說,還有嘲諷受災區老百姓的網絡噴子,有趁火打劫的黑心商家。
不過,展現得更多的是人性的美好。
那麼多的新聞裡面,更多的是感動人心的新聞。
是一方有難,八方支援。
是風雨同舟,不離不棄。
這一場大暴雨,有很多人捐款,也有很多企業捐款。
在這一次的天災面前,很多人也發現了一件事情,那就是捐款最積極的企業,捐得最多的企業,都是國內的企業。
一些企業自身的經營都有了問題,但面對這樣的災難,還是很痛快的掏出腰包進行了捐贈。
這也讓很多人明白了一件事情——真正遇上困難的時候,還是國內的更靠得住。
所有的企業都追求利潤,但是把利潤給了國內的企業,關鍵時刻,
人家還是會回報這個社會。
給了國外的企業,卻不一定。
而且國外企業所賺取的利潤不見得比國內企業要低。
有時候所謂的國際品牌,產品都是在國內生產的,他們只是貼一個牌子,就能拿去產品九成以上的利潤。
那就讓人疑惑了——爲什麼不直接支持國貨呢?
不是說所有的外資企業都沒有進行捐助,也不是說所有的國內企業都給了捐助。
外資企業也有他們良心的地方,國內企業也有很多黑心的存在。
有的在國內賺到了錢去國外鉅額捐贈的國內商人,也有對國內進行鉅額捐贈的國外資本家。
只是在這一次大暴雨的災情下,表現的最爲積極的,就是那些國內企業。
而這幾年又處在一個敏感的時期。
幾方原因匯聚在一起,在網絡世界的輿論場掀起了一陣頌揚國貨之光的熱潮。
在這一次天災中捐贈的國產品牌,都被稱之爲國貨之光。
他們生產出來的產品也得到了追捧。
——反正質量相差不大,價格甚至還更優惠一些,爲什麼不支持國貨,便宜自家人呢?
在這樣的熱潮下,天元集團那些沒有核心競爭力的產品,突然就成爲了知名品牌。
蘇毅最後幾年的投資趨於保守,投資的實業都是沒有什麼核心技術的,主要目的也不是爲了賺多少錢,而是爲了提供更多的工作崗位,提升自己的社會地位,實現所謂的社會責任感。
他弄不到核心技術,所投資的都是過氣產業,沒有多高的技術含量。
但是,質量上面還是挺嚴格的。
他就是爲了提升自己的社會地位來做這樣的投資,並不是單純的爲了賺錢,當然不想因爲生產僞劣產品把自己的名聲搞臭。
而且,投資的雖然是過氣產業,但天元集團有錢,使用的技術都是產業中最好的技術,生產線都是最貴的生產線。
生產出來的產品,從質量上來說並不比別的同類產品差,甚至屬於整個產業最前端那百分之一的範疇。
比不上那些知名品牌的,也就是一個名氣而已。
都是一些中小企業,沒有錢去一線電視臺做廣告,沒有知名度,給別人的印象就是廉價產品。
實際產品的質量並不比那些知名品牌低,甚至還要高那麼一丟丟。
以前是沒有名氣。
現在藉着這個慈善營銷,在國貨之光的熱潮中刷足了存在感,提升了這個品牌的社會認知度。
而在這個時候,很多收到他們產品的人都在網上表示他們的質量有多好,比那些十貴死貴的大品牌質量還要好很多。
這裡面自然有着溢美之詞,但也確實是很多用戶的感受——人的感受有時候會被情感所左右,當一個人認爲這一件產品代表着善良和正義等美好品德的時候,使用體驗就會變得更好。
在這樣的輿論支持之下,天元集團旗下中小企業所生產出來的產品真的被賣爆了。
所有的庫存都賣掉了不說,預售都掛到一個月之後了。
去年天元傳媒崛起之後,給那些中小企業帶來了一次機遇,把他們生產的產品變成了網紅產品。
後面天元集團在各種事情中的正能量表現,也讓這個網紅品牌的知名度越來越高。
不過終究還只是網紅產品,跟那些真正的品牌沒法相比。
而這一次大暴雨中的表現,又遇上了大衆支持國貨品牌的熱潮,這使得這個品牌迎來了一個更大的機遇,一舉成爲了國內知名品牌。
在很多人的心目中,它就是國貨之光,進入到了更多人購買同類產品的優先選擇序列。
這個機遇可遇不可求。
天元集團以最快的反應抓住了這麼一個機遇。
對於產能告急的情況,天元集團做出的應對就是一個方法——擴建!
現在已經弄出了這麼大的知名度,讓大家接受了他們的產品,那就可以放心的擴建了。
他們投資的那些產業,沒有什麼黑科技,只要質量不出問題,成爲了品牌,就很難掉下去,吃品牌的老本都可以吃上很長一段時間。
現在已經不是多年前那個崇洋媚外的時代。
那個時代社會上公認國外的產品比國內的要好,所以國外的產品一進入,國內同類競品就會崩潰。
離譜到一些國內產品只要取一個看上去像是國外產品的名字,都能夠大賣。
現在國民對於國內產品的信心已經提升了很多,越來越多的人在消費選擇上會優先選擇國貨。
只要質量得到更多人的承認,成爲知名品牌,憑藉着慣性消費習慣,都可以生存很多年。
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天元集團就批了總額達到近百億的擴建申請。
實業這一塊,在天元集團投資中所佔的比重越來越大。
那些新的生產線建成之後,將會給這個社會提供兩到三萬個工作崗位。
而其中,大部分工作崗位都是在農村。
這也算得上是解決農村人口就業問題。
這個對柳青來說,也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沒有根底的人,就得讓自己的利益跟更多人的利益捆綁在一塊,這樣才能更好的保障自己的利益。
大暴雨的事情慢慢的過去了,熱度也在漸漸的消散。
不過天元集團在這一場災難中的表現已經落入到更多人的眼中,這個品牌也成爲了國貨之光,他們在這一場災難中獲得的品牌效益,遠遠的超過了捐贈出來的那些錢。
網絡上關於大暴雨的新聞越來越少,那一場大降雨慢慢的結束了。
柳青也沒怎麼關注這方面的新聞了。
他更關注的是特效藥的進度。
疫情帶給這個世界的損失,百倍千倍於那一場大暴雨。
能將特效藥給做好,柳青覺得自己這一輩子也值了。
特效藥的進度挺快的。
公司註冊速度是最快的,羊城這邊還派出了專門的人來做協調,優化辦理程序。
這一家極其重要的生物製藥公司能夠註冊在羊城,對當地來說,絕對是一件重要的事情。
在這樣的情況下,工廠選址也很快就搞定了。
該拆遷的拆遷,該拆除的拆除。
這也得到了當地的大力配合。
沒有那種程度的配合,絕對搞不那麼快。
藥物的實驗已經在做了,目前還是做的動物實驗,沒有到人體試驗那一步。
不過已經有渠道拿着這藥在幾個感染者那裡進行了治療,效果相當好。
這樣幾例治療是不會記入臨牀數據的,但是可以讓那些投資者信心大增,也可以讓有關方面信心大增,對這個藥的生產給予更大力度的配合。
甚至,後續關於疫情的政策,都會因爲這種藥物的出現而進行調整。
樂觀的估計,這種特效藥上市之後,半年時間就可以消滅疫情。
有疫情的政策和沒疫情的政策肯定不能一樣,得進行調整。
不光是防疫上面要進行調整,就算是整個國家的經濟發展規劃,都要根據這樣的改變而進行調整。
疫情對經濟發展的危害實在是太大了。
能夠早一點消除,那就要早一點消除。
這也就註定了這個藥物的生產研發不能走尋常路,需要特事特辦,需要給一些特許。
還在做動物的實驗, 他們就已經在準備着人體的試驗了。
國內沒有那麼多病毒感染者,那就得去國外招募志願者。
這樣的渠道,天元集團可沒有。
有些方面還必須要國家出面才能協調。
興國製藥的何董事長就曾半開玩笑半認真的對柳青說:
“我們的疫苗行情很好的,但是,你這個特效藥搞出來,我們的疫苗項目就要受很大的損失了。”
特效藥能夠將病毒消滅,沒有了病毒的存在,自然也就沒有人願意打疫苗了。
在這種情況下,疫苗項目受到損失,那是當然之理。
不過,這個項目已經賺回了本,興國製藥的股票都因爲這個疫苗項目漲了好幾倍,帶來的利潤都超百億了。
特效藥出來,只能說他們不能繼續賺錢了,並不能說虧本。
現在離特效藥出來還有很長的時間,在這段時間裡,疫苗還要發揮很重要的作用。
也意味着還能賺不少的錢。
對於何董事長這樣的話,柳青也只能笑着表示:“咱們這個特效藥利潤更大。”
“但是這個特效藥出來,很快就可以將疫情消滅掉,賺到的利潤也是一次性的。”何董事長說道。
這話不好說是真心話還是開玩笑,可能兼而有之。
柳青也只能當做是玩笑話,不好多說什麼。
何董事長突然又問道:“柳總,你說,那些國際醫藥巨頭會不會看着咱們的特效藥上市?吃疫情飯的醫藥集團可不少,他們真的會希望疫情被消滅掉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