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2

所以,這個時候滿朝大臣都開始指責南明,說他沒有國家意識,不爲天下百姓着想,而朱棣心裡也隱隱有些不快,他覺得南明沒把他的大明朝放在心裡,

這些情況,南明又何嘗不知,所以在那些大臣議論紛紛的時候,南明連忙解釋道:“微臣對自己的本事很清楚,要微臣破案抓兇手還行,可要微臣領兵打仗,那絕非微臣強項,若微臣真的領兵打仗,微臣死在戰場上事小,可打了敗仗讓我大明朝邊境不得安寧事大,爲了不誤我大明的江山社稷,微臣實不敢領命出征啊。”

南明這段話說的有理有據聲情並茂,他這句話說出之後,那些本來還議論他的人紛紛住嘴了,術業有專攻這點他們很清楚,所以對於南明說的情況,他們也能夠理解,更何況南明把江山社稷都搬出來了,若再硬要南明出征,那豈不是不重視大明的江山社稷,豈不是拿大明的未來做賭,

朱棣是明白人,他本也猶豫要不要南明領兵出征,如今聽了南明一番話之後,他也徹底下了決心,不讓南明領兵打仗,

皇上之所以能當皇上,就是因爲他知人善任,能打仗的就讓他打仗,能破案爲百姓辦事的就讓他破案爲百姓辦事,他絕不能讓武將當文職,也不能讓文官去打仗,

許久,朱棣點點頭:“南愛卿說的有理,既然如此,那朕就不派你去打仗了,只是你必須給朕推薦一名能上戰場打仗的人不可。”

紀綱聽了朱棣的話之後,心中頓時失落不少,這本來是一個除去南明很好的機會,可卻被南明給推脫了,不過此時的紀綱也還沒有徹底放棄,他倒要看看南明能夠推薦什麼人,

對於紀綱來說,他對整個朝堂上的文官武官很清楚,誰能打仗誰不能,他更清楚,只是這些都只是他清楚,南明並不時常在廟宇之中,他清楚嗎,

南明當然不清楚,除了那幾個歷史名人外,他幾乎不能認全這朝堂上的人,不過這件事情也難不倒南明,南明通曉古今歷史,歷史上這一仗是朱棣御駕親征的,那麼南明就順應歷史好了,

朱棣御駕親征,打本雅失裡一落花流水,

許久,南明纔開口答道:“回皇上,微臣這裡還真有一人選,只是怕說出來不妥。”

朱棣滿不在乎,道:“你只管說,朕恕你無罪。”

南明點點頭:“按說這整個朝堂之上,能領兵打仗的只有兩人,一個是鄭和鄭大人,他的智勇大家是有目共睹的,不過鄭大人正在準備第三次西洋之行,這對我大明來說是件大事,南明宣揚我大明國威於四海的大事,所以不能耽擱,如此鄭大人也就沒有時間領兵打仗了。”

朱棣點點頭:“南愛卿說的沒錯,出使海外各國,那是我泱泱中華史無前例的事情,絕不能因爲一次戰爭就給停止了,南愛卿繼續說,另外一人是誰。”

南明稍做猶豫,然後很是謹慎的說道:“回皇上,另外一人便是陛下自己。”

這句話出,整個朝野都震驚了,而震驚之後,便是紛紛的討伐聲,

“大膽南明,皇上乃萬金之軀,怎能出去打仗,出了事情誰負責,你這不是陷皇上於危險之境嗎,你是和居心。”

這樣的言語一個接一個的從那些朝堂大臣嘴裡吐露出來,說的很是嚴重,讓南明一時都有些懷疑,歷史上記載的事情到底對是不對,若按照這些大臣所說,朱棣還真不能御駕親征,

討伐南明的聲音不絕,南明的額頭也微微冒出汗來,而這個時候,紀綱突然喝止了衆位大臣的議論,轉而向朱棣拜道:“皇上,南明的話萬萬聽不得,自古以來,皇上的安危關係到一個國家的興衰啊,皇上一定要保重龍體,出征之事萬萬不可,大不了微臣願親自請往領兵出征。”

紀綱的這一番話說的滿朝大臣心裡滿意極了,他們怎麼能讓皇上親自領兵打仗呢,就是他們全部戰死,他們也不能讓皇上去冒這個險,這個南明真是居心叵測,

朱棣見衆位大臣如此,卻也不慌,只是望着南明問道:“南愛卿覺得朕應該御駕親征,可否有什麼理由。”

如今,朱棣讓南明說一說爲何要他御駕親征,這可有點難爲南明瞭,難道他能說歷史上就是朱棣御駕親征的嗎,

這當然不能了,再說就算他說出來,也沒人信啊,

南明思索片刻,連忙說道:“回皇上,理由是有的,首先皇上自幼便跟隨先祖皇帝南征北戰,對兵法可謂是爛熟於心運用貫通了,這種本事在我們大明朝,恐怕無人能及,再者,皇上御駕親征,可領全體士兵士氣大受鼓舞,可領敵人聞風喪膽,讓他們也知道我們大明天子的厲害,最後,也能讓天下百姓知道,我們大明的天子爲了他們,可以不怕危險御駕親征,如此皇上在百姓心目中的地位,將更上一層樓。”

南明如此說完,仍舊有不少大臣議論紛紛,可這些話聽到朱棣的耳朵裡,卻十分受用,他作爲天子,自然是要威儀天下的,而他也正如南明所說,是馬上皇帝,在他的骨子裡,仍舊有一股難以馴服的馳騁,

紀綱聽完南明的話之後還想再勸阻皇上,可這個時候,朱棣連連點頭:“南愛卿說的好,說的甚合朕意,朕意已決,御駕親征。”

紀綱見朱棣已經同意御駕親征,自己再說就是忤逆皇上意思了,他還真不敢得罪皇上,所以最後就把自己想說的話給壓了下來,

此時,南明心裡也暗暗慶幸,自己的嘴還是挺能說的嘛,

此後,朱棣御駕親征的事情便提上了議程,御駕親征可不是小事,豈能只是說說,所以一切需要準備的都必須準備,而且這次朱棣想徹底除去邊關隱患,所以更需要準備妥當,

爲了徹底消滅韃靼,鄭和命令長江以北可以調動的士兵,全部服從這次對韃靼的對戰,所以朱棣需要將這些士兵全部集結在一起,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極其需要時間,而且需要糧草,

在聚集士兵之前,必須準備好糧草,正所謂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嘛,

而在聚集糧草方面,卻出現了問題,這次聚兵大約有五十萬人,而且是遠征,所以需要的糧草很多,單單從朝廷收稅中拿實在有些量所不及,所以要開戰,就必須準備好充足的糧草,

更讓準備糧草變的困難的是,永樂七年九月,鄭和要開始自己的第三次西洋之行,這次朱棣派了鄭和以及副使王景弘、候顯以及兩萬七千多名士兵,這麼多人在海上行駛幾年時間,需要的糧草更多,所以一時間糧草成了遠征和西洋最大的困難,

面對這個困難,朱棣有些煩躁,他也知道行軍打仗糧草很重要,只是他沒有想到,在他御駕親征的時候,糧草竟然成爲他打仗的困難了,

如今朱棣所面對的,還不止是糧草的問題,本來沒有糧草,可以用庫銀去買糧食作爲行軍備戰之用,亦或者可以向百姓徵收戰爭稅,

可朱棣卻不能再想百姓徵收戰爭稅,因爲在此之前,朱棣爲了防止北方蒙古犯境,決定遷都北平,只是遷都是大事,必須做好萬全之策,比如宮殿的修建,大小官員的住處修建,城市佈局,以及士兵的遷徙,這些都需要大把的銀子,所以爲了遷都,朱棣在今年已經向廣大百姓徵收了不少的稅,如果他再因爲戰爭而向百姓徵稅,那後果將會很危險,

朱棣是個高明的皇上,考慮事情都很全面,他更清楚一個皇帝的皇位能不能坐久,除跟他手中的兵權有關外,再一個便是百姓對他的態度了,得罪百姓的皇帝最終都不會有好下場,

所以朱棣不能爲了戰爭向百姓再徵稅,所以,他此時很煩惱,

此時的南明,並沒有未這件事情煩惱,因爲他還不知道朱棣的煩惱,自從皇上決定御駕親征之後,就沒他南明什麼事情了,他仍舊跟花知夢狄小杰他們在京城閒逛,沒事的時候去看看鄭和西洋之行準備的怎麼樣了,

可這天上朝,南明也突然被這件事情壓的差點喘不過氣來,

朝堂之上個個憂心忡忡,紀綱站在大殿之上陳詞激昂,似乎不在意自己的唾沫星濺到了旁邊太監的臉上,

“陛下,如今糧草緊缺,我們朝堂又不能向百姓徵收戰爭稅,如此我們怎麼才能湊齊戰爭所需要的糧草呢。”紀綱說完之後低頭等待皇上的意思,

朱棣望着殿下的紀綱,很是煩躁的說道:“你們身爲臣子,應該爲朕解決這件事情,而不是來問朕該怎麼辦。”

朱棣是真的生氣了,所以滿朝大臣皆不應聲,

許久,朱棣怒道:“你們這些個大臣,誰能幫朕想個辦法,把這遠征需要的糧草給朕弄來。”

整個朝堂無一人言語,最後,還是紀綱首先打破了沉寂,

“回皇上,大明王南明說自己不是打仗的材料所以不願出征,但爲出征準備糧草,我想大明王應該有這個本事的吧,我看皇上完全可將此事交由南明去辦。”

此時滿朝文武都唯恐朱棣生氣,如今紀綱說了一個方法,他們便都紛紛附議,

對於紀綱什麼想法,朱棣再清楚不過了,如今準備糧草豈是南明一個人就可以解決的事情,把這件事情交給南明,無法是要南明爲難,不過此時的朱棣也真是一點辦法沒有,如果南明能夠幫他解決這個問題,對他來說卻也是極好,

所以,朱棣望着南明問道:“南愛卿,你對此事怎麼看。”

南明在心裡罵紀綱幾千幾萬遍了,只是他也知道朱棣的難處,沒有糧草,又如何遠征北伐,這御駕親征是自己提出來的,如果這仗打不出,那他豈不是成了罪人,邊境的安寧豈不是受到威脅,

所以在朱棣問南明他對這件事情怎麼看的時候,南明連忙躬身答道:“回皇上,爲了大明的江山社稷,微臣願意接受如此重任,幫朝堂想辦法弄到糧草,以讓陛下遠征有望。”

南明這樣說後,朱棣的臉上馬上露出了笑容,而這個時候,紀綱笑的比朱棣還要開心,他倒要看看,南明怎麼籌備這些糧草,

要籌備五十萬人行軍所需要的糧草,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南明離開皇宮之後,才後悔莫及,自己怎麼就攤上這件事了呢,

南明懊悔不已,走在路上都沒有什麼精神,

回到中山王府之後,南明把這件事情說給花知夢和狄小杰他們幾人聽,而他們幾人聽完之後,也不住嘆息,這件事情簡直太難了,

大家的興致被這件事情給鬧的揪心了,

對於他們來說,籌備糧草必須快,因爲戰爭不等人,雖然現在戰爭還沒有開始,可他們晚一天開始戰爭,邊境便會多一份的危險,

所以,在南明告訴大家這件事情之後,大家紛紛提建議想辦法,看看怎樣才能弄到五十萬人所需要的糧草,

向百姓強徵稅收是不能的了,除此之後,要他們變賣中山王府的一些家產也無濟於事,更何況徐輝祖之前很是清廉,家中也沒多少值錢的東西,

艾飛兒給的建議則仍舊是賊性不改,

“不如我們去偷吧,把那些爲富不仁的錢全部偷了出來換成糧草。”

對於艾飛兒的這個方法,狄小杰是一百個不同意,並且他還給出了長篇大論的反駁:“偷是我們這些人能做的事嗎,先不說我是讀書人,去偷我還不如去死呢,再者說,這可是國家的事情,爲了打仗我們去偷,你讓天下百姓怎麼看皇上……”

待狄小杰說完之後,艾飛兒已經有些無地自容恨不得找個老鼠洞鑽進去了,

偷是肯定不行的,所以徐若軒想出了借,向那些富人借糧草,這個方法的確有些可行,只是誰去還那,打完仗之後,要南明他們去換這些錢嗎,

他們那裡有這麼多錢去還,可要皇上去還嗎,這有些說不過去吧,從古至今還沒有皇上向百姓借過錢的事情,

最後議論下來,偷借搶都是不行的,

很是煩惱的南明每本辦法,只好決定到處走走,看看有沒有什麼好的辦法弄到五十萬人行軍打仗所需要的糧草,

此時的金陵很是繁榮,荼靡之色漸長,秦淮河畔,青樓處處,風塵女子探琴呢喃,是金陵男人夜夜都想去的地方,

此時雖人不是夜晚,但秦淮河畔仍舊絲竹聲不絕於耳,嫖客門在那些船上歡喜追逐,好不快活,這些人,完全不知道此時皇上的困難,他們只顧自己享樂,其他的跟他們沒有一點關係,

南明望着秦淮河畔的這些人,心中竟然不由生出絲絲恨意來,

如果能夠教訓一番這些人就可以了,可這些人玩弄風塵女子本就合法,南明又如何教訓他們,

困難太重重,南明望着那荼靡景色,竟然也有些呆了,可就在這個時候,南明突然想到如何籌備皇上御駕親征所需要的糧草了,

很是興奮的南明連忙趕回中山王府,把自己的想法給花知夢他們幾人說了說,然後他們便馬上趕往戶部,拿到徵稅的許可之後,南明便又馬上帶人來到了秦淮河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