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四十章 收田租令

時間,一晃而過。

初平四年,不知不覺間便是度過了,而回想起這一年所發生的一些事情,也是讓人頗爲感慨。

這天下,依舊是繼續崩壞着。

長安的朝廷,也是愈來愈沒有什麼權威了。很多人都明白,這大漢是真的不行了!又一個亂世即將來臨。

時勢造英雄。

這亂世縱然是讓人懼怕,可又何嘗不是一個機遇?

若不是這亂世,以呂布這個邊郡武夫,怎麼可能做到如今的鎮北將軍,爵至縣侯?若不是這亂世,如李傕郭汜之輩,哪裡能夠執掌中樞,凌駕於三公諸卿之上?

便是那讓呂布所覆滅的張燕,也是看出這一點兒,這才生出了野心,欲要在這亂世搏一搏的!

在這亂世中,你想要的權勢、錢財、女人都有可能得到,即使你並不是那些世家大族出身。當然,想要擁有這些的前提是你必須要賭上性命,才能搏取來這些東西的。贏了,這些自然會可能得到,輸了,便是小命不保,甚至於你的家人還有族人都有可能受到牽連。

可這亂世的來臨,卻對於長安的朝局並沒有什麼影響。天子和百官,依舊在那李傕、郭汜兩人的掌控中。面對這動亂的局勢,天子和三公也是無可奈何。

非但是人禍不絕,便是這天災都是不斷,好像這蒼天都拋棄了大漢。

若是說這人禍,還有辦法避免,可是面對這無窮止的天災,上至天子,下至黎庶,都沒有什麼辦法的。於是乎,這三公也就頻繁更換,可是也似乎沒什麼卵用。很多人認爲,這天災不斷的原因,乃是因爲這奸詐小人執掌朝政。

這自然便是說的是李傕、郭汜兩人了。

按道理講的話,這天災還真和這兩人沒啥關係。可是這奸詐小人的評價,還是正確的。如果沒有這李、郭兩人,這天下說不定真的能太平一點兒。

當然,李傕郭汜兩人絕對不會承認這種說法的。讓他們交出大權,無異於癡人說夢。但凡是想要斥責他們禍國的大臣,李郭兩人都絲毫不留情面的將他們下獄至死。可就是這樣,還是堵不了那些人的嘴。

無奈之下,李郭兩人只好和三公商議一下,這事情的解決辦法。這商議之後,便是決定了更改年號!

就這樣,初平四年之後,大漢便是正式定好了新的年號——興平。

興平元年,便是這樣拉開了帷幕。

而就在長安的朝廷所希望更改年號,以此來祈求蒼天不降災難之時。在幷州的呂布這數個月來,卻是致力於幷州的內政。首先,他便是着手於這賦稅制度。

這裡要科普一下,漢末的賦稅簡單地來說,分爲三種:租、賦、稅。

這三種裡面,又包含了很多的小種類。例如說這租,可不僅僅是田租,還有包括市租錢、酒租錢等等,而這賦稅呢,也有口錢,算賦這幾種,這也就是後世所詳知的人頭稅了。

漢朝的田租稅率很低,基本上是三十稅一的程度,最高的時候也不過十五稅一。東漢立國之初,光武帝劉秀曾將田租稅率增加至什一徵收制度,可是很快也便改爲舊制,恢復到三十稅一。劉秀之後,唯有桓帝和靈帝增加畝稅十錢之外,其他的時候,大概都是在“十五稅一”或“三十稅一”的程度。

可話又說回來了,這田租稅率這麼低,大漢的農民那活得是不是很幸福?

當然不是!

這要是活得很幸福,鬼才去造反啊!又怎麼可能有黃巾起義的事情發生,這各地又哪來這麼多的叛亂,大漢又怎麼可能到了如今這個地步?事實上,這田租的稅率是很低,可是你要知道,這東漢的賦稅,可不僅僅只有田租!那還有算賦和口錢的!

何爲算賦?算賦便是丁稅,凡是十五至五六歲的男女每年每人都要納一百二十錢,此謂之一算!至於這口錢,則是七歲至十四歲的孩童所需要繳納的賦稅,每年約有二十三錢。

這口錢暫且不提,便是那算賦你以爲每年只有一算?不可能!早在西漢惠帝時期,便是增至一年五算,東漢時期,都在一年七算左右,漢末很多地方更是達到了一年算的程度!想想看,這本來一年只需要繳納百錢左右的算賦,在漢末時卻是要繳納至一兩千錢!如此一來,這民衆哪裡能夠負擔得起?這也無外乎漢末以來,不知道多少百姓會變賣田地,淪落爲奴僕了。

漢失天下,也不是沒有原因的。

不過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這百姓的日子可謂是苦不堪言,民不聊生,可那些世家豪強,卻是過得極爲舒坦的。這高額的賦稅,對於他們而言,卻是沒有什麼影響。爲啥?逃稅啊!

以他們的地位和權勢,還真的沒有多少人敢去徵收他們的賦稅。而且別說是賦稅了,他們隱匿的田地還有人口,官府都不能統計清楚,還怎麼去徵收賦稅?

寧負兩千石,不負豪大家!

這民謠都是假的嘛?那是切切實實存在的!漢末以來,便是兩千石的郡守,都不敢去招惹那些地方豪強世家大族。便是真的有什麼正直的郡守,非要強逼這些豪強大族,那自然便是免不了一個酷吏的名號,這對於以後的仕途,那可造成極爲嚴重的後果!爲了國家的賦稅,而平白去招惹這些豪強大族,成了一個“酷吏”,斷絕了仕途,又有多少人可以幹這樣的事情呢?

這話題又扯遠了。

回過頭來又說說這呂布改革賦稅制度的事情吧!很慶幸的是呂布所處的時代很好,正值黃巾之亂動搖了大漢的根基,而漢靈帝的去世,也讓這漢王朝沒有了統治者。這就使得一些人有機可乘,待到董卓入京,廢立天下,遷都長安之後,又是宣告了這亂世的到來!而在這亂世之中,什麼道理,什麼仕途,那都是扯遠的事情!亂世中,有兵就是王!管你什麼世家大族,真的逼急了,還不能一刀將你們給砍了?

在這樣的形勢下,呂布才能夠大刀闊斧地在幷州進行度田和編冊戶口的事情。

賦稅,從哪裡來啊?還不是要從這些豪強大族上刮下來!這百家子民所能夠繳納的賦稅,恐怕都抵不上一個大族所繳納的賦稅!

作爲統治者,還是一個經歷後世諸多教育,懂得什麼叫以人爲本,萬事皆要不愧本心的呂布,又如何會繼續剝削那些窮苦百姓?而且,呂布又何嘗不明白,這天下之強,在於民強,天下之富,在於民富的道理!若是想要幷州強盛起來,又怎麼可能無視要人命的賦稅?

於是乎,爲了保證百姓們不至於讓那些沉重的賦稅給活活地逼死,呂布便是召集幕僚,經過諸多時日的商討,這纔開始進行賦稅制度的改革。

大漢興平元年正月,呂布便是在幷州頒佈了《收田租令》,“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國家之治,使得豪強擅恣,親戚兼併;下民貧弱,代出租賦;炫鬻家財,不足應命……慾望百姓親附,甲兵強盛,豈可得邪!其收田畝四升,戶出絹二匹絲二斤,他不得擅興發!郡國守相明檢察之,無令強民有所隱而弱民兼賦也!”

令中規定,但凡他治下子民,其收田租畝4升,戶出絹二匹,絲綿二斤。漢代田稅爲三十稅一,一畝最低需要繳糧5升以上,產量越高,所需要繳納的糧食也就越多。可是呂布改革的這賦稅制度卻是無論產量高低,一畝只收最低的4升!增產不增稅!

其次,呂布廢除算賦以及口錢及其各種附加稅,而採用戶調製,每戶每年只需出絹兩匹,綿兩斤。而以市價論,這一匹絹大概在一千四百錢到一千六百錢左右,而一斤絲綿的價格大概在四百錢左右,這兩種加起來,大概也在三千六百錢左右。這也就意味着,這幷州的百姓們每年除了只需要繳納那畝產四升的田租外,便是隻用出兩匹絹,兩斤綿的錢了,大概每年三千六百錢。

這看上去,每年三千六百錢,倒是不比那徵收十幾次的算賦還有口錢少。可是須知道,這算賦還有口錢以及各種附加稅,那一年零零碎碎加起來,至少數千錢是跑不了的,甚至於各地官吏還可能以各種藉口徵收雜稅,都達到上萬錢的地步!與此相比,這絹兩匹,綿兩斤倒是很輕鬆了。

何況呂布這田租僅畝收四升,而以漢畝產兩石論,那便是五十稅一的程度!而且還增產不增稅,也就是說你即使是畝產高達七、八石,也僅僅只收你四升的稅賦!

當然了,這戶調製的徵收,在百姓身上的重擔還是不輕的。可是如今也是非常時期,幷州很缺錢,呂布也很缺錢!他縱然是憐憫那些百姓,可是也要講究一個現實對吧?將賦稅降到太平時期那麼低那根本是不可能的事情。

即使是太平時期,面臨戰爭時,都要徵收各種賦稅的,何況如今這個亂世!呂布能夠將賦稅減免到這種程度,也是很了不起了!

第199章 當直取王庭第403章 歲舉第246章 魁跋之死第213章 敵將授首第223章 憑什麼,讓我們放下屠刀?第303章 勝敗兵家事不期第222章 殺了我,你就是匈奴的單于第366章 禍亂四起,遂使宵小之輩猖狂第147章 代漢之心第286章 失態的袁紹第438章 暫罷刀兵第398章 幷州不可一日無君!第77章 長安之亂(一)第386章第380章 戰鼓響起第468章 送君一程第78章 長安之亂(二)第11章 溫侯,君子之風?第75章 三杯祭酒第182章 蘇雙張世平第四百八十六章 督軍第四百五十二章 休走第269章 爾等凡夫俗子,豈可與吾相提並論乎?第214章 一漢當五胡第300章 土雞瓦狗第292章 長驅直入第48章 軹縣危急!第163章 君侯爲曹袁所逼,誰能救之?第280章 養兵千日,用兵一時!第48章 軹縣危急!第125章 陰館第105章 招賢令(求訂閱!)第236章 羌亂第183章 煤炭(感謝糖的一萬打賞)第421章 誰能逆勢而爲?第422章 兵進太行第237章 黃河起源第139章 郭嘉與徐庶第371章 吾要三千騎!第259章 從今始,匈奴臣服第330章 長安的天子第500章 北屈長第148章 戰略宏圖第四百八十四章 曹軍缺糧第253章 斬其頭顱,以懸衆!第439章 望子成龍第171章 我也會訓練出一支驍勇之騎第370章 西河左氏第168章 程昱爲使第四百四十章 收田租令第67章 司馬懿第280章 養兵千日,用兵一時!第125章 陰館第466章 呂布送兗州第356章 大丈夫立世有所爲,有所不爲第272章 呂布歸來第331章 幽州之變第265章 井徑失,暗司現第191章 君侯神射第500章 北屈長第155章 人盡其才,物盡其用!第7章 欲離長安第383章 何人不懼刀兵?第93章 抄家致富第四百五十二章 休走第301章 士爲知己者死第401章 那一箭的風采第304章 傷亡第24章 李儒歸心第85章 老翁第94章 分田第60章 賈詡歸來!第4章 安定軍心第94章 分田第334章 孝悌力田(上)第27章 富貴不還鄉,如錦衣夜行爾!第392章 北地若無呂奉先,安有漢土邪!第2章 我的人你也敢動心思?第四百七十九章 興奮的袁術第四百六十三章 豫州刺史郭貢第336章 改進鐵犁第355章 暴風驟雨第45章 河內聯軍第333章 扶犁親耕第四百四十七章 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第四百七十四章 蝗災第278章 有詐?第372章 屯田制第262章 欒提於扶羅,伏拜受詔!第244章 殺我同袍者,雖遠必誅!第323章 鄴城之危第四百四十六章 世人皆知孫破虜,卻無一人知孫郎!第249章 使匈奴中郎將第435章 君辱臣死第61章 司馬家的千里駒第152章 太原王凌第248章 我知奉孝,奉孝知我第125章 陰館第83章 王凌第80章 合四州之地,攬天下豪傑!
第199章 當直取王庭第403章 歲舉第246章 魁跋之死第213章 敵將授首第223章 憑什麼,讓我們放下屠刀?第303章 勝敗兵家事不期第222章 殺了我,你就是匈奴的單于第366章 禍亂四起,遂使宵小之輩猖狂第147章 代漢之心第286章 失態的袁紹第438章 暫罷刀兵第398章 幷州不可一日無君!第77章 長安之亂(一)第386章第380章 戰鼓響起第468章 送君一程第78章 長安之亂(二)第11章 溫侯,君子之風?第75章 三杯祭酒第182章 蘇雙張世平第四百八十六章 督軍第四百五十二章 休走第269章 爾等凡夫俗子,豈可與吾相提並論乎?第214章 一漢當五胡第300章 土雞瓦狗第292章 長驅直入第48章 軹縣危急!第163章 君侯爲曹袁所逼,誰能救之?第280章 養兵千日,用兵一時!第48章 軹縣危急!第125章 陰館第105章 招賢令(求訂閱!)第236章 羌亂第183章 煤炭(感謝糖的一萬打賞)第421章 誰能逆勢而爲?第422章 兵進太行第237章 黃河起源第139章 郭嘉與徐庶第371章 吾要三千騎!第259章 從今始,匈奴臣服第330章 長安的天子第500章 北屈長第148章 戰略宏圖第四百八十四章 曹軍缺糧第253章 斬其頭顱,以懸衆!第439章 望子成龍第171章 我也會訓練出一支驍勇之騎第370章 西河左氏第168章 程昱爲使第四百四十章 收田租令第67章 司馬懿第280章 養兵千日,用兵一時!第125章 陰館第466章 呂布送兗州第356章 大丈夫立世有所爲,有所不爲第272章 呂布歸來第331章 幽州之變第265章 井徑失,暗司現第191章 君侯神射第500章 北屈長第155章 人盡其才,物盡其用!第7章 欲離長安第383章 何人不懼刀兵?第93章 抄家致富第四百五十二章 休走第301章 士爲知己者死第401章 那一箭的風采第304章 傷亡第24章 李儒歸心第85章 老翁第94章 分田第60章 賈詡歸來!第4章 安定軍心第94章 分田第334章 孝悌力田(上)第27章 富貴不還鄉,如錦衣夜行爾!第392章 北地若無呂奉先,安有漢土邪!第2章 我的人你也敢動心思?第四百七十九章 興奮的袁術第四百六十三章 豫州刺史郭貢第336章 改進鐵犁第355章 暴風驟雨第45章 河內聯軍第333章 扶犁親耕第四百四十七章 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第四百七十四章 蝗災第278章 有詐?第372章 屯田制第262章 欒提於扶羅,伏拜受詔!第244章 殺我同袍者,雖遠必誅!第323章 鄴城之危第四百四十六章 世人皆知孫破虜,卻無一人知孫郎!第249章 使匈奴中郎將第435章 君辱臣死第61章 司馬家的千里駒第152章 太原王凌第248章 我知奉孝,奉孝知我第125章 陰館第83章 王凌第80章 合四州之地,攬天下豪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