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七、可與人言(三)

這纔是今日最重要的事情,趁着大家都在,最好就確定了下來,再也不會有什麼波折,爲了替大行皇帝立嗣,也爲了維持統緒,唯有在載治的兩個兒子中,挑一個入承大統,所以這時文祥便磕頭說道:“溥倫、溥侃爲宣宗成皇帝的曾孫,請母后皇太后作主,擇一承繼大行皇帝爲子……。”

他的語氣未完,惇王便緊接着說:“溥倫、溥侃不是宣宗成皇帝的嫡曾孫,不該立!”他怒目圓瞪,“到時候惹出什麼別的不該有的事兒來,我瞧着你們怎麼去地下見宣宗皇帝!”他對着跪在前面的恭親王說道,“老六,你來說句話!”

不該立,該立誰呢?若論皇室的溥字輩,除了載治的兩個兒子,此外就更疏遠了,惇王向來是想到就說,不問後果的脾氣,而這一說恰好逢合着慈禧太后的本意。

恭親王沉默不語,載澄的福晉生了一個女兒,不算數,放眼選去,載治的兒子的確不是最佳的人選,但是“溥”字輩沒有更好的了,這也只是矮個子裡頭拔高個子,這事情不是自己幾個軍機處的人閉上門商量就能夠決定的,看着李鴻藻的表情他也是十分不贊成,於是也只好把責任推給了上頭,“請太后示下。”

慈禧太后看着咸豐皇帝的影真,“皇帝,你就是這麼保佑我的嗎?爲什麼還要讓我繼續走原來要走的路,難道這就是命中註定的事兒嗎?”她慢慢的轉了過來,“既然如此,我也就沒有什麼可猶豫的了。”

“溥字輩沒有當立的人,”太后威嚴的說道,“那就立載字輩的!”

一言既出。四處皆驚,“文宗皇帝沒有次子,英宗皇帝駕崩之後。溥字輩沒有合適的人選,那就從載字輩裡頭找一個。爲文宗皇帝繼承皇位,年紀大的不好教導,總是要年紀小一些,接進宮裡頭,我好生教導,讓其不輸於父兄,我今日就說這麼一句,大家都聽好了!”

慈禧太后秋水一般的明眸掃視衆人。大家心裡一凜,紛紛俯下身子,大清朝接下來的命運和帝位的歸屬,社稷的歸屬,萬民的禍福,就決定在這位慈禧太后的話語裡了。

“醇郡王的兒子載湉,今年五歲,承繼爲文宗的次子。你們馬上擬詔,商量派人奉迎進宮。”

話語剛落,殿內之中就響起了騷動。元老重臣宗室親王班次裡面,醇郡王長喊一聲,這時候顧不得失儀。連連磕頭,繼而痛哭了起來,是絕望而不甘的痛哭,彷彿在風平浪靜的湖中,突然發覺自己被捲入一個湍急的漩渦中似的。本性忠厚的醇王,一直以爲“家大業大禍也大”,如今片言之間成爲“太上皇”,這禍是太大了!

憂急攻心,一下子昏迷倒地。他旁邊就是他的同母弟孚王,同氣連枝。休慼相關,急忙上前攙扶。而醇王形同癱瘓,怎麼樣也不能使他好好保持一個跪的樣子。慈禧太后看了醇郡王一眼,悄無聲息的嘆了一口氣,也不說話,“六爺,這裡都交給你料理吧,下詔,用懿旨,嗣皇帝今日就奉迎入園子,定下年號,明日在太和保和殿繼皇帝位。”

恭親王神色複雜的看着慈禧太后匆匆離去,轉過身子,看着幾個面色各異的軍機大臣們,又看到還在昏迷之中的醇郡王,嘆了一口氣,“扶着七爺下去歇息一會,等下還要一同去太平湖潛邸迎接嗣皇帝呢。”

於是匆匆散了,這明顯又是一次違反了皇帝繼承大統的規矩,自從聖祖朝後,繼位者都是通過金匱來確定繼承的,如今卻又變成了單單靠慈禧太后一言而決的程度,大家一起到了軍機處,御前大臣,內閣,軍機處大臣,擠滿了值房,商議接下來的懿旨。

“太后說的清楚!”惇親王大聲喊道,“新君是承繼文宗皇帝爲子,這一點兒一定要說清楚,統緒如此才分明!”

“那英宗皇帝呢?”李鴻藻問道,“英宗皇帝如此一來,豈非絕後?類似景泰皇帝?這可是不妥!”

李鴻藻說的沒趣,而且沒什麼好兆頭,正統皇帝被俘,後來景泰皇帝無子又是絕嗣,又是被正統皇帝通過奪門之變,趕下了臺,但是這話沒錯,這裡面最心疼英宗皇帝的也除了幾個皇叔,自然就是弘德殿的師傅,徐桐也在邊上猛地點頭,“既然要永絕後患,那這事兒必須在懿旨上說清楚。”

新皇帝到底是以什麼身分繼承皇位,又要先說明白,不然就會象明世宗以外藩繼統那樣,搞出尊崇“本生”的“大禮議”,遺患無窮。

“一定要說明白,新君承繼爲文宗之子。”朱學勤說,“這樣子統緒就分明瞭。”

“還要敘明是‘嗣皇帝’,詔告天下,皇位由繼承大行皇帝而來。”翁同龢說,“這纔不負大行皇帝的付託。”

大行皇帝臨終並無一句話,何嘗有所付託,但大家都明白,這是爲了永除後患,不得不有所假託的說法,尤其是在醇王震動、大失常態的景象,記憶正新之際,無不覺得朱、翁兩人的見解,十分正確。

於是又是一番爭論,最後決定嗣皇帝過繼爲文宗皇帝的第二子,繼承大行英宗皇帝的皇位,英宗皇帝無子,將來嗣皇帝有了兒子,再過繼給英宗皇帝爲子,繼承大統。

“就這樣吧,”恭王作了結論:“承繼文宗爲子,接位爲嗣皇帝。”

“茲欽奉慈禧端佑皇太后懿旨:‘顧念統緒至重,亟宜傳付得人。醇親王奕譞之子載湉,着承繼文宗顯皇帝爲子,入承大統,爲嗣皇帝。特諭!’嗣皇帝仁孝聰明,必能欽承付託。‘天生民而立之君,使司牧之,’惟日矢憂勤惕勵,於以知人安民,永保我不基;並孝養皇太后,仰慰慈懷。兼願中外文武臣僚,共矢公忠,各勤厥職;思輔嗣皇帝郅隆之治,則我懷藉慰矣!”(未完待續。)

六、順而化之(二)二十一、佈局奧匈(五)一、三月初三(八)七十、壯心不已(三)七十六、東南蠶神(三)十二、天京事變(三)七、大南天子(一)四十六、壯志凌雲(二)二十六、驚鴻一瞥(三)二十九、燦燦萱草(三)四十二、浮萍霜露(二)一、三月初三(二)八十三、兩處齊發(四)二十六、羣英薈萃(四)三十二、內外皆困(四)三十、項莊舞劍(二)二十八、日月分明(八)八十四、風雲再變(七)八、阿哥進學(中)三十六、粉墨登場(一)四十五、游擊戰法(十)四十六、壯志凌雲(五)七、歌舞昇平(中)三十五、一瀉千里(七)十二、顧命大臣(三)七十二、攘外安內(一)八十三、兩處齊發(五)三十六、北狩爭議(一)三十二、內外皆困(七)十一、會議前夕(三)四十、夜雨萌芽(二)十八、朝秦暮楚(三)五、北京條約(完)二十八、鏖戰江西(一)三十八、峰迴路轉(四)三十四、又見泉臺(三)二十七、大捷之後(一)二十七、英烈長存(續)三十三、戰爭陰雲(四)七、出將入相(六)十六、生死茫茫(一)十、江南江北(一)六十六、詔書下達(四)二十六、同治元年(完)六十四、改弦更張(三)四十六、壯志凌雲(二)三十四、怎定風波(四)二、萬里風沙(一)五、美國軍火(下)一、三月初三(八)三十七、另有所圖(三)八十三、兩處齊發(五)三十五、硝煙再起(一)八十九、大幕拉開(五)四十四、前度劉郎(三)十五、新桃舊符(六)推書。四、公使來京(二)一、春風花草(五)三十三、天津條約(三)二十一、何患無辭(四)三十七、通州和談(七)四十八、似曾相識(四)十二、顧命大臣(三)二十六、同治元年(中)四十七、永通橋戰(三)二十、神女無意(七)三十二、內外皆困(三)十一、威逼利誘(二)三十九、血染鳳闕(一)二十、福禍相倚(二)五、補入軍機(二)二、萬里風沙(三)六、法人之請(三)四十四、臨危受命(上)八、撤簾風波(一)二十八、日月分明(九)二、日出之國(二)四十一、立後封妃(六)四十五、游擊戰法(六)二十八、羣英薈萃(下)十六、生死茫茫(二)八、中樞之事(四)八十四、風雲再變(八)二十、欲加之罪(二)六十一、觥籌交錯(三)一百零三、慶壽賀捷(一)九十四、戰爭延續(五)給所有的讀者!四十、秋獮熱河(上)三、萬里風沙(四)三十五、兒女心事(八)六、順而化之(一)十四、功在詩先(四)一、白馬過隙(一)四十四、前度劉郎(三)二十一、襄王有夢(六)四十七、針鋒相對(一)二十七、滿蒙八旗(六)十三、人盡其用十八、五馬進京(五)
六、順而化之(二)二十一、佈局奧匈(五)一、三月初三(八)七十、壯心不已(三)七十六、東南蠶神(三)十二、天京事變(三)七、大南天子(一)四十六、壯志凌雲(二)二十六、驚鴻一瞥(三)二十九、燦燦萱草(三)四十二、浮萍霜露(二)一、三月初三(二)八十三、兩處齊發(四)二十六、羣英薈萃(四)三十二、內外皆困(四)三十、項莊舞劍(二)二十八、日月分明(八)八十四、風雲再變(七)八、阿哥進學(中)三十六、粉墨登場(一)四十五、游擊戰法(十)四十六、壯志凌雲(五)七、歌舞昇平(中)三十五、一瀉千里(七)十二、顧命大臣(三)七十二、攘外安內(一)八十三、兩處齊發(五)三十六、北狩爭議(一)三十二、內外皆困(七)十一、會議前夕(三)四十、夜雨萌芽(二)十八、朝秦暮楚(三)五、北京條約(完)二十八、鏖戰江西(一)三十八、峰迴路轉(四)三十四、又見泉臺(三)二十七、大捷之後(一)二十七、英烈長存(續)三十三、戰爭陰雲(四)七、出將入相(六)十六、生死茫茫(一)十、江南江北(一)六十六、詔書下達(四)二十六、同治元年(完)六十四、改弦更張(三)四十六、壯志凌雲(二)三十四、怎定風波(四)二、萬里風沙(一)五、美國軍火(下)一、三月初三(八)三十七、另有所圖(三)八十三、兩處齊發(五)三十五、硝煙再起(一)八十九、大幕拉開(五)四十四、前度劉郎(三)十五、新桃舊符(六)推書。四、公使來京(二)一、春風花草(五)三十三、天津條約(三)二十一、何患無辭(四)三十七、通州和談(七)四十八、似曾相識(四)十二、顧命大臣(三)二十六、同治元年(中)四十七、永通橋戰(三)二十、神女無意(七)三十二、內外皆困(三)十一、威逼利誘(二)三十九、血染鳳闕(一)二十、福禍相倚(二)五、補入軍機(二)二、萬里風沙(三)六、法人之請(三)四十四、臨危受命(上)八、撤簾風波(一)二十八、日月分明(九)二、日出之國(二)四十一、立後封妃(六)四十五、游擊戰法(六)二十八、羣英薈萃(下)十六、生死茫茫(二)八、中樞之事(四)八十四、風雲再變(八)二十、欲加之罪(二)六十一、觥籌交錯(三)一百零三、慶壽賀捷(一)九十四、戰爭延續(五)給所有的讀者!四十、秋獮熱河(上)三、萬里風沙(四)三十五、兒女心事(八)六、順而化之(一)十四、功在詩先(四)一、白馬過隙(一)四十四、前度劉郎(三)二十一、襄王有夢(六)四十七、針鋒相對(一)二十七、滿蒙八旗(六)十三、人盡其用十八、五馬進京(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