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補入軍機(二)

外蒙古就是烏里雅蘇臺和北海,北海已經設省,但是烏里雅蘇臺還沒有設置行政機構,只是各地設了提督將軍等軍事職務,原本的烏里雅蘇臺大臣繼續保留,只是在烏里雅蘇臺和北海省兩個上面再設一個外蒙古總督,內蒙古諸部再設置一位總督,這樣的話,基本上軍事的官員機構設置都可以放下去了,這直接的原因就是中法之戰後,許多有功的軍官退役之後需要安置,軍官安置除了地方上的警察署縣尉等官員屬於行政系統外,其餘的都是安排到地方團練,或者是進入講武堂豐臺大營或者兵部任職,士兵好說,當着警察是最好的工作,但是這軍官們有品級的就不能去當普通沒有品級的警察了,可上述的這些地方到底是一個蘿蔔一個坑,安排不了許多人,於是也只好是拿着西北或者是北疆這些地方來安排軍官,這些地方自然不是不如內陸省份,可勝在品級高,倒也算是彌補,這只是解決士官的一個辦法,其餘的法子還有,不過和這事兒無關,暫且不提。

雖然總督沒設,但是兩蒙古底下的遊擊參將總兵將軍或者是提督,以及都統協領等都已經安排妥當了,兵部選好了人,額勒和布把摺子拿出來,李蓮英接過,將摺子遞給了慈禧太后,慈禧太后翻開粗粗的看了看,上面原本的官職品級,和擬任的職務看了看,不僅僅是兩蒙官員,還包括了一些陝西甘肅青海東北等地的任命,她點了點頭,遞給了李蓮英,李蓮英再把摺子捧給了光緒皇帝,“皇帝你也瞧一瞧,”慈禧太后說道,“若是沒有什麼意見,就明發吧。”

“兒臣沒有異議,一切聽親爸爸的吩咐。”光緒皇帝側過臉,連忙說道。

“且不急,你先瞧一瞧,然後若是有什麼疑問,讓榮祿來告訴你,”慈禧太后說道,“看幾天再發下去吧。”

“是。”

孫毓文又來上奏有關於出使德國參加柏林會議的人選,擬定曾繼澤,曾繼澤是曾國藩的長子,也是當時赫赫有名的外交家,昔日在伊犁交涉北海歸屬問題,就是他在聖彼得堡擔任大使期間主持的,後來擔任駐英大使,協調了購買軍艦之事,他的才幹很是了得,如駐外領事部署,何地當設,何地宜緩,何地不應役,都隨時向總理衙門各國事項建議,差不多外交系統就是他創建的。還改進駐外公使與國內聯繫電報通訊辦法。在外交界享有聲譽,與郭嵩燾齊名,時人並稱“郭曾”。

這個人選可以,重要的是他還年輕,如今不到五十,剛好是年富力強的時候,要知道郭嵩燾已經七十多了,慈禧太后原本就屬意他在郭嵩燾之後,繼任爲外交事務的主管官員,這個機會可以拿來給他增加履歷的厚度,並且柏林會議是一次十分重要的會議,事關大局,不容有失。

“德皇的來信說的很清楚,這是一次各國在非洲尋求權利的會議,那麼自然,咱們也不能乾巴巴的看着各國上陣,咱們在邊上看戲,昔日戰勝法蘭西,就足以證明我們大清可以參與到世界範圍內的爭奪之中,所以這一次,一定要謹慎小心把握,曾繼澤可以就職,既然去和各國外交部長會談,或者是說在談判桌上廝殺,官位低了不好看,如今本官是什麼?英法股員外郎兼任理藩院侍郎?太低了些,加總理衙門協辦大臣吧,出使德國。”

慈禧太后下旨,“過些日子出洋的時候,讓郭嵩燾和曾繼澤一起遞牌子,到時候我還要面對面的說些事情。”

“嗻。”

柏林會議原本要在中法戰爭之後就召開,但是在這一空間之中不知道爲何拖延到了現在,慈禧太后分析,大約是歐洲的力量得到了改變,原本在中法戰爭取得勝利的法國把戰略重心都放到了海外,德國在歐洲本土受到的法國壓力現在變大了,他不得不先應付歐洲事務上面對法國的挑戰,那麼無暇出手來涉足非洲事務,顯然現在可以進行有關於非洲事務的決定了,德國也必須要通過類似英國舉辦世博會一樣的事情確定自己在國際事務上的名聲,並且用一個方式來宣告,自己必須要在世界事務上有發言權,在相關殖民地上,必須要存在自己的利益。這一點慈禧太后是十分贊同的,因爲中德兩國,說句不厚道的話,都是藉着踩法國人的臉上位的,都需要在國際利益上發聲,那麼自然,要求各國給自己分一杯羹。

另外一個問題,大約是布爾戰爭的變化影響了英國的整體佈局,第二次布爾戰爭沒有和第一次戰爭那樣迅速的結束,布爾人不知道何處來了動力和資金,可以源源不斷的提供軍事器械和英國殖民軍繼續戰爭,這一場戰爭已經斷斷續續維持了七八年的時間,這在任何一個地方,對面世界上最強大的英國,這麼長的戰爭是絕不可能發生的事情,但是他就是發生了,這個原因到底如何,德國和慈禧都心知肚明,布爾人肯定是發現了金礦,並且用金礦和德國就近的東南非洲殖民地發生了某種不可告人的交易,藉此,英國人也暫緩了他在非洲的戰略政策,“兩C”從開普敦到開羅,縱貫北非南非的戰略被迫卡在了布爾地區,但是英國人也不是笨蛋,從軍械的製造出處,以及那些在布爾人的軍隊裡面出沒的日耳曼軍官,都很容易推測出這件事情肯定和德國有關係的,畢竟布爾人的祖宗荷蘭人,現在已經是死螃蟹一隻了,那麼英國人也必須要在一個適合的場合內和德國人尋求妥協,交換什麼利益,讓德國人撒手,不要再去管布爾人的閒事。兩個大國都需要這個會議,那麼這個會議自然就要舉辦了,當然直接舉辦柏林會議的誘因,不僅僅是這些。(未完待續。)

四十八、艱難唯死(一)四十四、前度劉郎(四)十九、不速之客(二)二十二、同治之意(上)二十九、聖壽慶典(三)四十二、同文館事(上)二十七、滿蒙八旗(四)三十五、勤政親賢(三)二十三、三家分晉(二)三十四、科場弊案(九)二十三、三家分晉(四)四十二、同文館事(六)三十四、科場弊案(十一)二十一、襄王有夢(五)七、含笑帷帳(四)四十八、似曾相識(三)一、眼前大敵(六)五、德意志國(五)四十二、浮萍霜露(四)三十七、天下無主(二)十八、雷公電母(二)五十六、風聲鶴唳(四)三、激揚文字(一)三十四、科場弊案(四)三十四、怎定風波(八)十四、武昌大戰(二)三十八、奪宮之變(四)五十七、一觸即發(三)二十八、返京之前(一)五十六、風聲鶴唳(四)三十五、一瀉千里(一)三、梨花滿地(三)三、萬里風沙(七)三十四、又見泉臺(三)三十七、天下無主(二)五十、得失之間(一)七十、壯心不已(四)一、阪上之雲(五)七十四、海上上海(三)二十七、大捷之後(七)三十三、天津條約(三)二十三、步步生蓮(一)十五、左顧右盼(二)三十四、又見泉臺(三)八、八月十五(四)二十七、滿蒙八旗(四)九、情義大者(三)二十八、新幣銀行(五)謝謝Chestwang的打賞!三十六、粉墨登場(六)四十三、檢閱三軍(九)五、北京條約(五)二十七、壓力動力(三)五、補入軍機(三)八、撤簾風波(六)預祝青帝在東莞居住快樂!二十、神女無意(八)三十三、洞在清溪(七)三十四、科場弊案(一)二十八、返京之前(六)十二、天京事變(四)七十四、大捷大捷(四)十二、巍巍宮闕(五)八、撤簾風波(八)八十四、風雲再變(二)十二、其中深意(一)二十五、萬國大會(四)三十、萬事俱備(四)二十八、新幣銀行(二)二十六、少年之國(三)三十五、勤政親賢(六)二十九、德皇威廉(一)七十二、水陸並進(一)二十八、鏖戰江西(五)三十三、雷霆雨露(六)四十一、寒光鐵衣(一)四十五、節節敗退(四)六、英國大使(二)一、六年之後(二)二十六、一元復始(六)六十一、觥籌交錯(三)十一、威逼利誘(一)七、大南天子(一)二十二、戮力同心(四)八十一、千鈞一髮(四)一百零二、升龍大典(四)三十五、長阪坡上(四)十三、人盡其用五十四、步步爲營(六)三十七、通州和談(十一)八、中樞之事(一)六、英國大使(二)二十六、少年之國(四)八十三、兩處齊發(六)六十六、詔書下達(二)三十四、科場弊案(一)四十七、可與人言(一)二十八、新幣銀行(二)十三、初涉政務(二)十五、新桃舊符(六)
四十八、艱難唯死(一)四十四、前度劉郎(四)十九、不速之客(二)二十二、同治之意(上)二十九、聖壽慶典(三)四十二、同文館事(上)二十七、滿蒙八旗(四)三十五、勤政親賢(三)二十三、三家分晉(二)三十四、科場弊案(九)二十三、三家分晉(四)四十二、同文館事(六)三十四、科場弊案(十一)二十一、襄王有夢(五)七、含笑帷帳(四)四十八、似曾相識(三)一、眼前大敵(六)五、德意志國(五)四十二、浮萍霜露(四)三十七、天下無主(二)十八、雷公電母(二)五十六、風聲鶴唳(四)三、激揚文字(一)三十四、科場弊案(四)三十四、怎定風波(八)十四、武昌大戰(二)三十八、奪宮之變(四)五十七、一觸即發(三)二十八、返京之前(一)五十六、風聲鶴唳(四)三十五、一瀉千里(一)三、梨花滿地(三)三、萬里風沙(七)三十四、又見泉臺(三)三十七、天下無主(二)五十、得失之間(一)七十、壯心不已(四)一、阪上之雲(五)七十四、海上上海(三)二十七、大捷之後(七)三十三、天津條約(三)二十三、步步生蓮(一)十五、左顧右盼(二)三十四、又見泉臺(三)八、八月十五(四)二十七、滿蒙八旗(四)九、情義大者(三)二十八、新幣銀行(五)謝謝Chestwang的打賞!三十六、粉墨登場(六)四十三、檢閱三軍(九)五、北京條約(五)二十七、壓力動力(三)五、補入軍機(三)八、撤簾風波(六)預祝青帝在東莞居住快樂!二十、神女無意(八)三十三、洞在清溪(七)三十四、科場弊案(一)二十八、返京之前(六)十二、天京事變(四)七十四、大捷大捷(四)十二、巍巍宮闕(五)八、撤簾風波(八)八十四、風雲再變(二)十二、其中深意(一)二十五、萬國大會(四)三十、萬事俱備(四)二十八、新幣銀行(二)二十六、少年之國(三)三十五、勤政親賢(六)二十九、德皇威廉(一)七十二、水陸並進(一)二十八、鏖戰江西(五)三十三、雷霆雨露(六)四十一、寒光鐵衣(一)四十五、節節敗退(四)六、英國大使(二)一、六年之後(二)二十六、一元復始(六)六十一、觥籌交錯(三)十一、威逼利誘(一)七、大南天子(一)二十二、戮力同心(四)八十一、千鈞一髮(四)一百零二、升龍大典(四)三十五、長阪坡上(四)十三、人盡其用五十四、步步爲營(六)三十七、通州和談(十一)八、中樞之事(一)六、英國大使(二)二十六、少年之國(四)八十三、兩處齊發(六)六十六、詔書下達(二)三十四、科場弊案(一)四十七、可與人言(一)二十八、新幣銀行(二)十三、初涉政務(二)十五、新桃舊符(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