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的大幹,正處於天災不斷的惡劣環境裡苦苦掙扎。
不是旱災就是水災,要麼就是蝗災和雪災,地龍翻身也逐漸變得尋常。
每一次,都會導致地方損失慘重,百姓的生活和生產狀況,都遭遇了相當嚴重的破壞。
在這個過程中,朝廷和官府還算給力,並沒有坐視災情蔓延不管不顧。
可問題是,朝廷自身的能量有限,不可能做得面面俱到。
然後,不少地方就出現了王朝中後期,纔會出現的大肆土地兼併一幕。
按說,出現這樣的狀況,肯定會引發地區局勢,甚至天下局勢動盪不安,甚至出現義軍揭竿而起。
可偏偏,大幹境內流民倒是不少,可義軍卻是一支都無。
但凡天災情況稍稍緩解,不僅各地局勢迅速恢復,就是流民數量也是迅速減少。
有些受災嚴重的地域,當地百姓繼續留下堅守的十不存一,可依舊沒有鬧出什麼亂子。
他出的主意,自然不是拿出羊毛紡織機這樣的大殺器,而是一份如何更好發揮皇莊作用的詳細規劃以及建議。
真的,若不是朝廷每年的收入,都還能穩定在每年兩千萬兩到三千兩萬之間,單單以地方民生而論,大幹已經到了晚年,出現了積重難返的跡象。
這一切,自然得益於開國勳貴集團,開啓的外海探索之風。
草原上的生存環境極端惡劣,動不動就是滅族的大禍,生存壓力之大可想而知。
正好這時,草原上出現了一位影響力和能力卓絕的部落首領,直接組成部落聯盟朝大幹瘋狂攻擊而來。
西北和北方邊塞,頓時狼煙四起喊殺聲驚天動地。
當然,族學培養出來的人才,也逐漸鍛煉出來了,可以幫着做一些輔助活計,可也就是如此了。
別看賈蓉眼下還只是一個一等將軍爵,可他去了外海就是正兒八經的新濟公,朝廷認可的那種。
可若是開國勳貴集團,甚至皇莊勢力都不怎麼樣的地域,就是官府衙門嚴令阻止,也阻擋不了地方鄉紳的貪婪。
特別是從海洋捕撈所獲越來越多,彌補了不少主糧減產帶來的缺失。
被波及的繁華城鎮但凡不是徹底損毀,用不着很長時間就能恢復部分繁華喧囂場景。
爲了這書,寧府賈蓉遭遇了御史臺和都察院,前所未有的強力彈劾攻擊,就好像他是十惡不赦的罪人一般,不少不足以平民憤的那種。
尤其是,京城寧府女學編攥出版的《農田水利》一書傳播越廣,地方豪強地主對抗天災的能力就越強。
只是,在這裡並沒有發生!
察覺到開國勳貴集團的重要作用,當今及時調整了策略。
真正的流民規模,也就一兩百萬左右。
與其在朝堂上和文官集團爭權奪利勾心鬥角,還不如在外海立下一番基業。
但情況,還處於可以控制的狀態!
開國勳貴集團不僅招攬流民出海,他們還是北方最有實力的利益集團之一。
當今也是做了一些事情的,起碼直隸地界情況還好,有開國勳貴集團和皇莊作爲根基,徹底壓制住了實力不強的地方鄉紳勢力。
不調整不行啊,文官集團的勢力膨脹太快,就是當今都感覺心驚膽戰。
本來,按照紅樓故事的脈絡,接下來就是當今針對開國勳貴集團下狠手整頓的節奏。
事實上,尼瑪的大幹纔剛剛從承平百年的太平光景,進入天災人禍不斷的狀況。
而前往外海地域發展的流民,必須經過簡單的組織訓練,擁有一定的防禦手段。
若是學文官集團背後鄉紳勢力,趁着天災人禍不斷的光景,大肆兼併土地折騰的話,當今能忍?
有些事情不是想不明白,而是利益動人心!
此時,外海的利益明顯超過了大幹腹地的利益,那怎麼樣選擇就很好做出了。
至於大幹腹地,就那麼個死氣沉沉的樣子,只要能偶維持住家族影響力便成。
咳咳,和之前的大部分規劃設計一樣,他只是開了個頭,其餘細節填充部分,全都交給了女學學生處理。
西北和北方的遊牧部落,遭遇的天災損失更加嚴重。
整個北方有多少百姓?
受到天災人禍影響的百姓數量,肯定不下於數百萬,可能超過千萬之數。
可其餘地方,情況就大不一樣了。
當今如獲至寶,再也沒有將皇莊當做安置宮裡年老太監的養老場所,而是當做正兒八經的國企對待。
牛!實在牛!
賈蓉的在大幹的地位,也變得有些超然。
受到特殊氣候影響,糧食減產是必然的,天災人禍之下,百姓出現重大傷亡也是可以預見的。
這樣的場景着實有些詭異,卻是實實在在發生着。
當然,這裡頭少了不寧府賈蓉的推波助瀾。
凡是開國勳貴集團勢力不弱的地域,情況就稍稍好一些。
使得朝廷和地方官府的秩序,經受一次次創擊,卻依舊還能維持下去,不給野心家絲毫可趁之機。
當今反應過來的時候,上皇的身體不支直接掛去了。
當然,事情之所以如此順利,也是賈蓉捨得投入的原因。
或許是第一批女學佼佼者開了個好頭,總之後續的幾批女學佼佼者,能力都相當不俗,能夠幫到賈蓉就是本事。
尤其是,當開發了差不多十年時間的新濟州島,以一個政治實體向朝廷稱臣納貢,並且順利得到朝廷認可和冊封后,所有有心思的開國勳貴家族都忍不住了。
相反,當今似乎有意拉攏開國勳貴集團,甚至部分加強了他們手裡的軍權。
加上邊塞戰事頻繁,寧府賈蓉自然屁事沒有。
什麼落水得了傷寒,什麼中了丹毒之類的事情,看起來那麼的自然,實際上卻是經不起推敲。
一本推演性質的小說《大明三百年》,就足夠叫當今和開國勳貴集團,全都感受到了沉重壓力。
當今和朝堂,怎麼可能允許已經殺瘋了的草原異族進入中原腹地?
自然只能拼命支援邊塞,開國勳貴集團的作用頓時顯現出來,還是能夠拿出一些武將人才的。
尼瑪的,無緣無故你丫收攏這麼多流民,還將他們組織起來訓練想要幹什麼,造反麼?
可是現在,當今和朝廷差不多已經熟視無睹了。
古語有云人離鄉賤,可不是說着玩的。
儘管,朝廷只是封賞了一個新濟公的外藩爵位,卻也足以叫自家祖傳爵位,已經跌落得不成樣子的開國勳貴大佬眼熱了。
小說裡的推演,簡直就和真實的一般無二,叫看過或者聽過的存在,都懷疑前明是否真的維續了近三百年?
故事裡虛構的幾位前明皇帝,只要稍稍有些心思和作爲,觸犯了文官集團的核心利益,便會死得不明不白。
他們自然知曉原因,外海需要大量流民填充。
這些傢伙,真要說起來可比開國勳貴集團都要難纏。
可文官集團如此強力的反彈,不僅沒有傷害到寧府賈蓉,反倒引起了當今的強烈懷疑。
這時候,賈蓉在暗地裡將石見銀山的消息放出去,頓時就讓開國勳貴集團徹底瘋狂了。
底蘊還是很強悍的,不然官府衙門體系早就維持不下去了。
開國勳貴集團一口氣就招攬了上百萬,其餘流民自然就好安置一些,北方的生產秩序並沒有受到太大沖擊,還是能夠繼續運轉下去的。
晉省的煤礦,直隸地域的大部分良田,好幾家有實力通商天下的大商號,還有遍佈北方衆多城鎮的商鋪和工坊,能夠吸納的勞動力也是一個驚人數字。
北方地域的大部分流民,都被開國勳貴集團收攏,然後培訓一段時間直接坐船送往外海地域。
可問題是,開國勳貴集團在外海的發展,可以用順風順水來形容,投入了大量物資和人力,有人才自然也是優先投放外海那邊啊。
尤其是,得到了中原朝堂的認可後,新濟公可以世代傳承,甚至都不用管中原朝廷是否變換朝代。
加上朝廷的以工代賑一直都在維持,這才叫北方地域情況一直比較穩定。
但在地方官府體系還能維持,朝廷也算是管事的當下,但凡家裡有些底子的災民百姓,都不會輕易離開家鄉。
爲了叫這位走得風光,當今咬牙從內庫拿出百萬兩銀子,給上皇來了波風光大葬。
可以說,到了此時寧府已經從開國勳貴集團的圈子,徹底超脫出來了。
邊軍哪裡經得住草原部落聯盟如此不要命的衝擊?
三十萬人馬分佈在數千裡邊塞重鎮,拼人命互相消耗也折騰不起啊。
儘管大幹邊軍實力和武備更強,可架不住敵人不怕死啊。
起碼,大幹北方還有開國勳貴集團幫忙緩解壓力,塞外的遊牧部落就得自己硬抗了,還得防備其他部落的偷襲。
賈蓉不僅拿出了海量現銀,還給當今出了一個很有效果的主意,這才能徹底打動當今的。
只要他不做出格之事,基本上就不會有什麼問題。
和東南沿海大族爭奪倭國貿易主導權,經過長達三年持續不斷的海戰,終於將東南沿海大族的海上勢力清除出去。
說起來也不知道怎麼回事,不管是以賈家爲核心的金陵四大家族,還是整個開國勳貴集團,尼瑪的最近幾十年男性族人一個個平庸得緊,倒是不少女性族人天賦相當不俗。
就是不分開國勳貴大佬,都主動跑去外海折騰了。
糧食減產嚴重不假,可消耗糧食的人口也在迅速銳減。
只要朝廷和當今,不是特別針對開國勳貴集團,便還能留有餘力處理糟糕的局面。
在得到了確切消息後,人力和物力的投入更大。
爲了避免當今和朝堂卡脖子,賈蓉這個開國勳貴集團核心大佬,自然得做出好的表率,將關節全部打通。
遭遇氣候變化,被折騰得難受至極的可不僅僅只有地處中原的大幹帝國。
尤其是文官集團徹底做大,皇位都能暗中把持的時候,那真的是相當刺眼。
話說,伴隨天氣異常天災頻頻,邊塞那邊也不寧靜。
也是大幹遭遇連綿天災人禍,底蘊受損嚴重的緣故,當今和朝堂纔會考慮鬆口,不然在太平廣景想都別想。
若是不能順利衝入繁華的中原搶掠,他們也避不開一個死字。不管如何都是死,那還有什麼好說的?
說起來也是好笑,開國勳貴集團在將注意力,大部分都投放到外海地域的時候,竟然成爲了當今穩定地方局勢,遏制土地兼併的壓倉石和同盟。
要是放在尋常時候,單單他們大肆收攏流民,並且進行簡單的組織培訓,估計就會引起當今和朝堂的特別警惕。
之所以捨得下血本,也是爲了開一個好頭!
可以想見,那幫子眼紅耳熱的開國勳貴大佬,之後肯定會紛紛跟進,以自家控制的外海地盤向朝廷稱臣納貢,希望能夠得到朝廷的封賞。
爲了叫當今鬆口,他一口拿出了三百萬兩的鉅額現銀,目的就是叫當今和朝廷不要折騰。
沒錯,就是類似國企的性質!
真正要遏制的,應該是各地趁着天災人禍,越發猖獗的土地兼併一事,和實力迅速膨脹的地方豪強,或者說鄉紳集團。
這些年,通過開國勳貴集團的手,前往外海發展的流民,數量已經超過百萬。
說起來也是搞笑,中原皇帝每每號稱富有四海,可真正能夠切實掌握的資源,卻是內服務手裡的部分皇家產業。
皇莊,就是其中最特殊,在賈蓉看來也是最重要的產業!
只要能將皇莊徹底利用起來,別的不說作爲民生託底的保障,還是不成問題的。
就是天氣異常,皇莊一年的糧食產量,也絕對是個天文數字,投入市場的話輕鬆就能壓制住居高不下的糧價!
事實也確實如此,當今只是根據賈蓉的建議操作,第一年便輕鬆將北方直隸周圍幾省的糧價,給徹底壓制下來。
若非皇室內部出了點問題,怕是當年就能叫不少瘋狂兼併土地的地方鄉紳破產,一點都不誇張……